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的“境界”一说该怎么理解?
原创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的“境界”一说该怎么理解?

好文

热门回答:

《人间词话》全书寥寥数千言。最精萃之处在于。王国维撷取“境界”二字。作为词作乃至一切文学创作的美学准则。该书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即“词以境界为最上”。

换言之。境界之有无。直接左右着词作的美学价值。境界是词作的艺术魅力的源泉。王国维以“境界”为核心。构成他完整的诗词美学理论体系。

究竟该如何理解“境界”说呢?

01 “境界”与“境”

其实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不止提出了“境界”一说。还有“境”。先说这两个术语。

从字面上看。“境界”和“境”没甚根本区别。但如仔细看过《人间词话》就会发现。王国维是将“境界”和“境”作为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来使用的。

王国维短短的《人间词话》(包括删稿)共113则中。“境界”一词出现了14则。“境”作为一个术语单独出现的有5则。

先看“境界”一词在《人间词话》中的使用情况:

1、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第一则)

2、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第六则)

3、“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第七则)

4、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第八则)

5、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指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第九则)

6、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二十六则)

7、美成《解花语》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第三十四则)

8、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第四十三则)

9、“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第五十一则)

10、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删稿第十三则)

11、“西风吹渭水。落日满长安”。美成以之入词。白仁甫以之入曲。此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也。然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为我所用。(删稿第十四则)

12、稼轩《贺新郎》词《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遍于神。(删稿第十六则)

13、《水云楼词》小令颇有境界。长调惟存气格。(删稿第十八则)

14、文文山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远在圣舆、叔夏、公谨诸公之上。(删稿第三十一则)

只要我们撷出《人间词话》中有“境界”一词出现的各条。就能发现一个明显的特点。在王国维这里。“境界”被提到了他的文论体系中一个相当高的地位。

在上述十四则中。除了第三十四则称美成(北宋词人周邦彦)词“境界”极妙。似乎“境界”本身还有“妙”与“不妙”之分。其它各则。只要说是作品“有境界”。仿佛便是一种褒奖。

换言之。在王国维看来。诗词之优劣不在于“境界”之优劣。而正在于有没有“境界”。

“有境界”便是第一流作。“有境界”则气质、神韵“随之矣”。“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有境界”几乎成了王国维评价诗词的最高且是唯一的标准。

稍有异于此意的是。第六则中的“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第二十六则中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五十二则的“明月照积雪……此种境界。可谢千古奇观。”

在这三则中。王国维虽然没有涉及到“境界”有没有优劣。但是其中褒扬的成分不不明显。尤其是第六则。但就第二十六则和第五十一则而言。王国维所用的“境界”一词。仍然持有褒意。

以上所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境界”一词的用法。是为了赞扬某些诗词而使用的。

但是《人间词话》(包含删稿)所用的“境”一词。就不是这样了。书中涉及到“境”的如下:

1、有造境。有写境……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第二则)

2、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第三则)

3、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第四则)

4、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第五则)

5、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第六则)

6、马东篱《天净沙》……寥寥数语。深得唐人妙境。(第六十三则)

以上诸条中。最重要的是第六则。因为在这条中。王国维把“境”的含义作了说明。

前人文论中用“境”字多表示客观景物或主体所处的环境。但是王国维指出“境非独谓景物”。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既然“境非独谓景物”。言下之意便是“境”包括景物;接着又说“喜怒哀乐亦人心之一境界”。两句紧密关联。可见这里的“境界”所说的内容也是“境”的一部分。

景物与感情。分别是客观与主观。如何能同时成为“境”的内容呢?它只能理解文学作品的表现对象。景物是文学描写对象。而在王国维看来:

“情感亦得为直观之对象。文学之材料。”

意思是说。它虽然作者的主观感受。但是只有它成为作者直观的对象时。才有可能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

如此。我们便有了对《人间词话》中所用的“境”一词的基本理解:

凡是文学作品所表现、所描述的对象。都是所谓“境”。

“造境”、“写境”、“虚构之境”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其区别在于诗人在把握艺术对象时。所用的不同创作方法和不同表现手法。在于作品内容多出自想象虚构。抑或多出自摹仿写实。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也只是指作品中描写对象和创作者之间的不同关系。在上述各条中。“境”都没有那种“境界”所具有的规范性意义。而更应该看成一个描述性术语。

正因为此。有所谓“妙境”。“境”既然有“妙”和“不妙”之分。那么有“境”的作品并不一定就是好作品。

所以如上所述。《人间词话》中的“境界”和“境”这两个术语。除了“境非独谓景物。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这一则之外。都不能互换互释的。

如果说“境界”代表了王国维的最高审美理想。因而是一个规范性术语。那么“境”则指的是文学作品所描写、所表现的对象。因而是一个描述性术语。

只有符合王国维审美理想的杰作。才能够受到“有境界”的盛誉。但是诗词中只要有其表现对象。就有其“境”。

虽然不同的作品中的“境”。有“写境”、“造境”等等区别。但是这种区别并不在于“境”之有无。只在于“妙”与“不妙”了。

02 “境界”说与王国维的审美理想

既然“境界”在《人间词话》中代表了王国维的审美理想;那么要深入理解“境界说”。必须要分析王国维的审美理想。

王国维说词所用的形式。虽然也是古代诗词论著最爱用的“词话\"。但是他的立足点却与古代文论传统不尽相同。

我国古代诗论或重言志。或重抒情。所以文论也多在“载道”和“韵味”这两者上做文章。“文以载道”和“神韵”、“意境”。代表了多数诗家对诗词的审美要求。

而西方古典文论则主要继承了《诗学》和《诗艺》的传统。前者注重真实和典型。后者着眼于表现和技巧。

在我国真实和典型则较少为古代文论家们注重。随着唐以后叙事文学的勃兴。文论家也开始提出了文学的真实性要求。

但是在我们这个诗歌大国里。占据文学殿堂最高地位的一直是抒情言志的诗歌。文论中占统治地位的也一直是诗歌理论。

因此。叙事文学中必然遇到的真实和典型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正面的重视和研究。

王国维身处清末民初。自年轻时随黄遵宪、梁启超办时务报始。就受到新学和西学的熏陶。同时。中国文学的发展中。叙事文学的地位也在日渐提高。

凡此种种主观和客观因素。使他得以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传统和西方近代文论相结合的桥梁。使他的学说表现出迥异于传统的理论色彩。也使他的“境界说”与“兴趣”、“神韵”诸说大相异趣。

《人间词话》宗明义便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才是“有境界”的呢?王国维的解释是“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这里。王国维所注重的不是作品写景物或写感情。要之在于“真”。只有写得“真”。才是杰作。才算是“有境界”的。对“真”的这一要求同时贯串在他对许多同人及作品的评价中。

比如。李煜是王国维最推崇的词人之一。他之所以赞赏。首先因为李煜词乃“天真之词”。“不失其赤子之心”;其性情真:“真所谓以血书者”。

此外。《人间词话》中到处可见称赞纳兰容若词之“真切”。唐五代北宋词“可谓生香真色”或者不喜于贺方回之“惜少真味”。

在评论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今日良宴会”各首时。他也指出这些诗词:

“可谓淫鄙之尤。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

可见。只要有了这“真”。其它缺点貌似也可以原谅或忽略。

王国维还将文学的“真”作为一代文学之盛衰的原因。认为北宋诗少有可读者而词却独盛:

“以其写之于诗者。不若写之于词者之真也。”

可谓是。王国维指出其不真之说。以通古今文学之盛衰。“境界说”所标举的“真”字。可以有两层意思。

其一是创作者应当真诚。所谓“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即是说应该如李后主和“未染汉人风气”时的纳兰容若那样。真切诚恳地描写景致、表现情感。

其二是诗人写在作品中的情、景必须真实。如《古诗十九首》和北宋词。

“真”是境界说所包含的最重要的内容。也是王国维审美理想的核心。

但是。艺术仅仅有真实、真诚还不够。一首很真诚。写得很真实的诗词。也完全可能因表现手法上的失足而变得索然无味。不堪卒读。

正因此。王国维“境界说”所要求的不仅仅是写“真景物、真感情”。他还要求词人要“能写\"这真景物、真感情。

所以。纵观《人间词话》。除了大量以真诚、真实品词的条目之外。还有多处是从写作方法上品评词的。

其中尤其引人注意是谈“隔”与“不隔”的三处:

1、白石写景之作……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第三十九则)

2、问“隔”与“不隔”之别。日:陶谢之诗不隔。延年之诗则稍隔矣。东玻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语语皆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于“谢家池上、江淹涌畔。则隔矣。(第四十则)

3、“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写情如此。方为不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写景如此。方为不隔。(第四十一则)

这三则中。王国维都没有正面解释何为“隔”。何为“不隔”。但是他所不满的。认为“隔”的诗句。都是用典、用替代字的句子;而他认为稍隔的诗人。也都以雕琢著称。

他所认为“不隔”的诗句。都直抒胸臆或直叙景致。“语语皆在口前”;他所赞扬的诗人。也都质朴无华。如行云流水。不事修饰。

此外。《人间词话》中尚有反对用典、反对用代字。他说:

“人能于诗词中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则于此道已过半矣。”可见他对用典代字之风的不满。

这些都表现了王国维审美理想的另一个侧面。他所要求的是:

“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造作之态。”

当然。他不是反对诗词的含蓄蕴籍。不是提倡一览无余的诗境。而是反对人为地设置障碍、卖弄学识。使人如“雾里看花”。

正因如此。他尤其推崇。陶渊明浑然天成又韵味隽永的清淡诗风。李后主感人至深又平淡如话的天真之词。

凡此。 “境界说”就包含了两个方面的丰富内涵。

首先。它包括了王国维对诗词内容方面的真诚、真实的要求;其次。它还包含了王国维对诗词形式方面的自然质朴的要求。

即是说。既要写“真景物、真感情”。还得“能写”。只有达到了这两个要求的作品。才是王国维所称赞的佳作。才是“有境界”的诗词。

同样。只要作品做到了这两点。就是“有境界”的。就是杰作。这样的要求。当然不是所有作家都能够做到的。

正因为此。“境界”才可以作为一个规范性术语。成为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核心。成为他的理论旗帜和最高审美理想。成为他品评诗词的根本出发点。

回答完毕。

其他观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的“境界”一说该怎么理解?前言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提到了境界说。并且把境界分为了三种。分别用三首词的警句来阐述。

老街个人以为。境。指范围。界。指边界。

境界。是一定(界)范围内的感知(境)。

境界。就是读者感受到的。诗人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知觉等多维度的描述。在其作品展示出来的。不同时空中情景交融的东西。

因此。不同作品中的境界有高低大小之分。

一、三种境界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表达的是其中一个方面。即人生事业的三个阶段。起步时期的目标。行程中的坚持。坚持以后的收获。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是这样说的: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其实。用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也可以解释王国维”成大事业者“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目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第二重境界:坚持与不懈地追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第三重境界:历经磨难后的收获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陆游与王维

下面的内容。是我个人的感受。与王国维无关。

作品中展现出来的境界。是有区别的。例如同样是写景。王维诗《使至塞上》云;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陆游诗《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诗云: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这两首诗同样是写景。一个阔远宏大。一个细微窄小。这是诗中展示的境界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老街这里并不是说陆游的诗不如王维的诗。只是做一下比较而已。

唐诗往往被人推崇“盛唐气象”。就在于盛唐人在作诗写景方面的特点。通过宏大的景物描写。令读者可以感受到到盛唐人的气魄。这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上面是描写不同景物。所以对比比较明显。

三、苏轼与章楶杨花词

下面。是同样写杏花的咏物词。不同的人。展示出不同的境界。

《红楼梦》中。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告诉大家学诗要注意。避免学习陆游这种诗句:

“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指写景的大小。而是指包含了情感与感受的境界大小。指诗句的背后。应该引起人物更多的联想。

例如王国维曾经评价苏轼的杨花词:

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也如是。《人间词话》

苏轼词《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章楶《水龙吟 杨花》: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四、李煜与宋徽宗

诗词。无非情景而已。写景也是为了抒情。同样抒情。也有境界大小之分。

王国维评价李后主: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又:

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感。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其大小固不同矣。及境界的不同。读者阅读二人作品。所感受出来的认识有大小之分。

宋徽宗亡国后。被押北上上。途中见到杏花。于是作《燕山亭》词云: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闲院 一作:问院)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这首咏物词。只是写了自己个人的感受。

但是。李煜词。从个人写起。却令人能够感受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五、岳飞的两首词

岳飞词作不多。其中有两首代表作。其一著名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又有《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满江红》与《小重山》的境界高低不同。因此《满江红》崇高的爱国境界更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

但是从词本身来说。《小重山》这首词其实更符合词人的面目。

抒情时。写高大上的忠君爱国。未必一定就是好作品。写景时。写高山大海。也未必就是好作品。

结束语

境界。就是读者感受到的。诗人通过情景描述所展示出来的时空。

优秀的作者。会选择合适的维度多角度写景。通过写景。表达出特殊的情感。

景物。或大或小。或远或近........情感。或深或浅。或公或私。或高或低...........

读者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作者所描述出来的境界。未必和读者感受的境界相同。

简单来说。我们看到的绿色。色盲者看到的可能是红色。八十年代我们家的电视机里。世界都是黑白的。

@老街味道

其他观点:

人要真正立志做一件事。就要淡泊。清静。内心超脱尘事。春风大雅能容万物淡泊者须有水天之气度。不惧琐事。一笑万事和。做到宁静志远的心态。心不宽天地小。修身先制怒。修心必修德。这就是君子之道。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人生三境界是什么?
上一篇 2022-12-27
人生的三大境界?
2022-12-27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回复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一路有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3:10:16

    境界,王国维,词话,景物,人间,诗词,文论,作品,之境,三种

  • 眼角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3:10:16

    没想到大家都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的“境界”一说该怎么理解?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3:10:16

    《人间词话》全书寥寥数千言。最精萃之处在于。王国维撷取“境界”二字。作为词作乃至一切文学创作的美学准则。该书开宗明义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