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名画《富春山居图》是在致敬苏东坡的词吗?
原创

黄公望名画《富春山居图》是在致敬苏东坡的词吗?

好文

热门回答:

苏轼的词《行香子·过七里濑》和黄公望的画《富春山居图》。所呈现出来的。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是同一个地方。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七里濑是富春江沿岸的一个地方。富春江位于现在浙江省桐庐县境内。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里。优美的自然风光。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名画《富春山居图》。也正是以富春江为背景的。

和苏轼经过此地。即兴而作词不同。黄公望曾做过下层官吏。被牵连入狱。出狱之后。远离了官场。而是以书画为生。以山水画为主。他晚年居住在今浙江富阳市。距离桐庐县的富春江非常近。可以肯定他对富春江的美丽自然风光。应该非常熟悉。这也可能是他的这幅画是以富春江为主的一个缘由。

所以题主所问的。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和苏轼的这首词。由于是描绘的都是同一个地方。而且都是以自然风光为主。存在很多相似性是正常的。而且由于这幅画。很明确是黄公望为他的师弟所画。应该也不存在向苏轼词致敬的问题。

以上仅个人观点。不同看法。欢迎评论交流。欢迎关注坡后梨花开。

其他观点:

黄公望名画《富春山居图》是在致敬苏东坡的词吗?

关于黄公望名画《富春山居图》是在致敬苏东坡的词一说。纯属文人的臆想。个人的瞎猜。黄公望作为“元四家”(指的是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之冠。在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描绘出了富春江两岸秋景。林峦浑秀、江水泱泱、山高水上的美丽风光。而且当时的文人墨客经常在诗词中提到黄公望的画。就为这副作品赋予了更加的深意和阐释。像元四家的倪云林在《题黄子久画》称:本朝画山林水石。高尚书之气韵闲静;”善住《谷响集》亦谓:“黄公东海客。能画逼荆关。”都说明了黄公望在中国山水画的登峰造极的地位。文人给予的历史文化情结。同时众多的人也从《富春山居图》的画作和文人的诗词中。多了对该作品更多的解读。所以说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致敬苏东坡的词只是个人的揣测了。 当然。许多的文人都到过富春江。都被它的美丽震撼。倍加赞赏。这在历史上都有记录的。像著名的吴均来这里曾写道:“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他坐在船上。觉得富春江给他一种没有目的性的快乐和自由。他可以随着水流飘荡。随便到东或到西。也许黄公望也试图在他的画里。把这样的情感传达出来。 苏东坡也曾来到这里。也曾发出感叹:“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当时苏轼在下放时看到的风景。自然由更多的人生感悟。这种境界和感悟。让人和自完美的柔和在一起。不仅仅激荡的是大画家黄公望的心。那还要触动多少有历史倾诉和文化素养的人 啊! 黄公望用这张具有历史价值的画作《富春山居图》。发出许多文人的声音。那种既要入世又要出世的茫然与徘徊是。多么有情怀的伟大作品!著名的画家董其昌曾说。他在长安看到这画时。觉得“心脾俱畅”。我们也许永远不会懂。但知道这幅画是好作品。 再说了。黄公望生于南宋。曾经师从赵孟頫。曾经以卖卜为生。还加入过全真教。对他起伏跌宕的人生经历。致敬膜拜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丝毫不为怪。苏东坡让众多人膜拜不是没有理由。看看苏东坡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是怎样的意境深邃和精神追求?苏东坡旷达豪放、超凡脱俗的人生追求。和黄公望画作的理念不谋而合。所以。黄公的画作有致敬苏东坡的诗词。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二个从未谋面的伟大人物。但却有着共鸣的穿越文人知己。是多么令人赞赏和艳羡啊! 他们的境界和追求。岂能是我们这些吃瓜群众能够猜测和理解?无非也就是给我们这些人提升一下瞎呲。谈资的文化装饰罢了。我们对黄公望先生的这副经典作品。或许永远都是停留在只能看看。至于理解的深度和广度。那就让专业的人去研究吧。但我们能知道他。认识他。已经足矣。

其他观点:

要懂《富春山居图》。就要先懂黄公望。

黄公望。原名陆坚。江苏常熟人。小时候。家人把他过继给黄家。黄家的当家老先生叫黄乐。没有儿子。多年来就一直在找一个能够继承他家产的儿子。黄老先生选择儿子估计很严格。挑到九十四岁还没有挑到。一直到陆坚的出现。黄老先生才满意。大笔一挥:“黄公望子久矣。”

所以。 黄公望。字子久。名字是纪念他与黄老先生的这一段很特殊的缘分。

黄公望12岁参加神童考试。名噪一时。后来做土地税务一类的地方公务员。

四十五岁时被牵涉进他的长官张闾的案子里。被投入监牢。

五十岁出监牢后。跟赵孟学画。

八十二岁。完成了《富春山居图》合璧长卷。成为他最后的杰作。

黄公望一生有两件最精彩的作品:一个是北京故宫的《九峰雪霁图》;一个就是后来被一分为二(一六五〇年。清顺治七年。吴问卿临终时。把画投火殉葬。烧断了) 的《富春山居图》(分别藏在浙江和台北。台北故宫所藏部分的高是三十三厘米多。而浙江的《剩山图》高度现在只有三十一厘米 )。

《富春山居图》创作于元至正七年(一三四七年 )。那一年黄公望七十九岁。元至正十年。庚寅年。八十二岁基本完成了该画。他写了《富春山居图》的跋尾。写这个跋尾是因为他的一个师弟——全真教的道士——郑樗。

答主注:台湾张光宾先生在一九七五年第一个考证出郑樗是一个道士。历来大家都把郑樗当作一个禅师。其实他是一个全真教的道士。也是黄公望的师弟。他们的老师叫金志扬(金蓬头)。一个老道士。黄公望当时已经是全真教的领袖人物了。他带着这个师弟到富春江一带。来往于几个道观之间。开始画这幅画。

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可以发现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到底是不是在致敬苏轼了。

黄公望经历了仕途上的幻灭。关了五年大牢。

从一个入世的儒家转变成出世间的道家。在精神上。接近了老庄。

黄公望师弟郑樗的“樗”字。便是引用了《庄子·内篇·人间世》里的一个典故: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他的道号叫“无用师”。取“无用”的意思。也是庄子倡导的无用之用。

黄公望在题跋中写道:

“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劄。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敚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郑樗很喜欢师兄的作品。

有一天。他跟黄公望说。你这张画画得太好。一定是传世 名作。你要在后面注明说是给我的。你要不先写。将来会被巧取豪夺。所以你一定要先注 明。

黄公望被逼得没有办法。才写了我们今天在《富春山居图》上看到这个落款。所以这是一个因缘。

苏东坡的一生。虽然有波折。被贬官到海南。但苏东坡一生豪放自在。对生命有一种天地辽阔的豁达。我们从他的词作和史料记载中就能看出。

而且。苏东坡是积极入世的。

在被贬谪的岁月里。也继续做着造福一方百姓的事业(苏堤、东坡肉之类)。

苏东坡的一生。不能说没有黄老思想的影像。但影响其最大的还是儒与佛。

而黄公望以及他的《富春山居图》则是纯粹的出世间的表达。

你要是能在《富春山居图》这幅画里找到6个人。你就知道了为什么。

作为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继承与传承者的黄公望与苏东坡。在文化大的属性里。是有共通的地方。但非要说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在致敬苏东坡。就过犹不及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3:14:43

    山居,富春江,富春,苏东坡,至正,文人,这幅,师弟,苏轼,画作

  • 风流种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3:14:43

    没想到大家都对黄公望名画《富春山居图》是在致敬苏东坡的词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3:14:43

    苏轼的词《行香子·过七里濑》和黄公望的画《富春山居图》。所呈现出来的。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是同一个地方。一叶舟轻。双桨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