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谁取经更困难,受苦更多?
原创

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谁取经更困难,受苦更多?

好文

热门回答:

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西行取经。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都很困难。都吃了很多苦。相比起来。法显显然更困难。更苦。法显取经在前。玄奘取经在后。

后秦时期。法显等五人矢志寻求天竺戒律。于弘始三年(399年)自长安西行。涉流沙。逾葱岭。备经艰险。终于到达北天竺,中天竺等地。法显在天竺得到了不少经典。并学会了梵书梵语。他又到狮子国(今锡兰)搜求典籍。然后从海道归国。东晋义熙八年(412年)。法显返抵青州。第二年到达建康。法显译出所获经典百余万言。还把亲身经历三十余国的见闻写成《佛国记》(又称《法显传》)。《佛国记》是一部研究古代中外交通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法显所历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兰等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唐朝初年。玄奘(596。一说602年一664年)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僧人。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县)人。为了解决“纷纭争论。凡数百年”的佛性问题。毅然西行求法。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往印度取经。回国后。译成经论七十五部。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他和弟子辩机写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所亲历一百一十一国及得之传闻的二十八国的山川,风俗,宗教传说。是关于西南亚及中亚等地的历史,地理重要文献。

总之。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西行取经都经历了千辛万苦。一方面。他们除了翻译佛教经文。传播教义。另一方面。还带来了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以及中亚等地的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关于医学,音韵学,逻辑学的知识。还留下了哲学著作和大量的艺术遗产。丰富了中国的艺术宝库。








其他观点:

引言:在交通不发达的时候。去哪里都是一场跋涉。更何谈是没有多少人走过的路。可能以我们现在的想象很难get到古人出行的困难。但是从古代的诗词里。道路艰难。出行的不易。还是可以管中窥豹的。比如《蜀道难》里描述蜀道的艰辛: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就是古人的交通状况。一个蜀道已经让李白举步维艰。更何况少有人走的路了。法显和玄奘一样从长安出发(今西安市)。一路往西。经过沙漠。进入印度境内。法显比玄奘更早走了这条路。那么就是说。真正的西行鼻祖应该是他。总体来说。开拓者总是肩负更多的东西。毕竟没有前人做榜样。一切都是靠自己的经验在不停向前。

一、法显的西行路

法显的西行并不算寂寞。他和几位僧人结伴而行。从长安一路向西。经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焉夷(今新疆焉耆附近)。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抵于阗(今新疆和田)。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再返巴基斯坦境内。后东入恒河流域。达天竺(今印度)境。又横穿尼泊尔南部。至东天竺。在摩竭提国(即摩揭陀)首都巴达弗邑(今巴特那)留住3年。学梵书佛律。

法显西行之路

虽然我短短几句就把他的西行路叙述完了。但是其艰辛可以想象。不说其他的。光是一个帕米尔高原就会让人望而生畏。此处地形非常复杂。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鲜有人居住。只是在一些河谷平地中居住着一些牧民。在这里过着放牧生活。人迹罕至的地方。加上没有任何现代防护的情况下。要走这一段路。说起来就是短短一句话。可是当时的情况肯定不会简单。

《祐录》里记载:西度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耳。屡有热风、恶鬼。遇之必死。显任缘委命。直过险难。有顷。至葱岭。岭冬夏种雪。有恶龙吐毒风。雨沙砾。山路艰危。壁立千仞。昔有人凿石通路。傍施梯道。凡度七百余梯。又蹑悬絙过河数十余处。仍度小雪山。遇寒风暴起。慧景噤战不能前。语显云:“吾其死矣。卿可时去。勿得俱殒。”言绝而卒。显抚之之号泣曰:“本图不果。命也奈何!”复自力孤行。遂过山险。凡所经历。三十余国。至北天竺。

这是记载法显西行路的艰险。“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这是何等境地。连野兽鸟儿都不愿意长久栖息的地方。也没有任何路标指示。如此境地。他的队友慧景没有扛过这种险境。死于中途。到最终还是法显独自而行追求理想。然而他的队友或死或留在异国他乡。只有他在理想完成之时。仍然心念故国。乃取海路单身回国。

此时的法显并不年轻。已经到了六十花甲之时。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一路向西。历经十五年之久。途经三十个国家。取得了百万字词的经卷。这份毅力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也许玄奘西行时。就是看到了偶像的力量。从而踏着先贤的步伐。克服路途遥远和艰难险阻。终于到达了心中的圣土。法显是一个开拓者。他开创了东晋以来僧人向西求学的风气。

为什么玄奘西行为大家所熟悉呢?笔者认为和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有莫大的关系。但是玄奘的西行路肯定比《西游记》艰辛。因为他是一个人出去。而且并没有通关文牒。拿现在的话说是偷渡。并不合法。

偷偷跑出去的玄奘还没有出国门就要经历很多东西。怎么逃过守城大将的眼睛。怎么不被遣送回去。还没有出国门。玄奘就需要斗智斗勇。一开始他是向唐太宗请求过出国去印度的。但是并没有得到皇帝的首肯。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唐太宗贞观二年。二十六岁的玄奘。打算追求理想去印度求取大乘佛教。

看看玄奘西行之路:

途中经兰州到凉州(姑藏)。继昼伏夜行。至瓜州。再经玉门关。越过五烽。渡流沙。备尝艰苦。抵达伊吾(哈密)。至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碎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行程13800余里。

玄奘在迎湿弥罗国。学习梵文经典。后又到达今巴基斯坦境内。一年里亲历四国。所到之处。都停留学习佛法。在31岁那年。玄奘边学边行。始进入中印度。此后。玄奘一边学习佛教经论。一边巡礼佛教遗迹。先后经历翠禄勒那、袜底补罗、揭若鞠阁等十多个国家。始至那烂陀寺留学。玄奘在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

虽然叙述得这么简单。但是西行路上。那些艰难险阻。八百里大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人马俱绝”的情况还是很让人绝望的。有时忍饥挨饿。有时盗贼威胁。总之。欲戴皇冠必先承其重。是非常有道理的事情。

玄奘西行路

三、法显与玄奘

法显所在的时代。并没有玄奘时代那样的繁盛昌盛。他是在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发愿西行的。此时的法显并不年轻了。东晋时佛教没有统一的戒律。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扬。当时的社会环境。杀戮与战乱并存。所以法显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漫长追寻真理的过程。更像是黑夜的明灯。指引人们迷惘的心灵。

他西行印度经历了许多国家。当然也经历更多的艰辛。首先社会环境并不好。他出去时。语言不通。他去到遥远的异国他乡还要学习语言。以六十的高龄一路奔波。带回来了以戒律为主的经卷。法显翻译的经卷传播中原。使后世的影响深刻。

玄奘所处的时代比法显强盛。但是佛教的派别很多。对佛教的理解也产生了很多偏差。玄奘为了解答这些争论。寻找能正确解读佛经的知识。获得更多的佛教理论。于是他一路向西。经历诸多磨难到达心中圣地。回国后认真翻译。而且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认可。使佛教传播得到了很大的理论支持。

如果非要说谁艰辛。其实路都差不多。艰难险阻。寂寞苦恨。没有谁比谁更加轻松。但是法显早于玄奘。而且他年龄更大。回国后他开启了佛家子弟西向学习的风气。他解决了僧侣们学习佛教的约束和教义条律。玄奘的社会环境比法显更好。大唐的繁荣昌盛。使得他的学术问题得到了当局的支持。使得佛教在他的身体力行下得以广泛传播。法显和玄奘这两位西行者都将经历写成了文字。一个是佛国记。一个是大唐西域记。两位伟大的佛教先驱。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他们锲而不舍追求理想的美好品质。拿他们经历的艰辛比较。其实是不妥当的。借用一首歌曲里的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其他观点:

应唐僧师徒路途艰辛!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情多浓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53:38

    西行,玄奘,佛教,天竺,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葱岭,艰辛,尼泊尔

  • 情多浓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53:38

    没想到大家都对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谁取经更困难,受苦更多?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53:38

    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西行取经。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都很困难。都吃了很多苦。相比起来。法显显然更困难。更苦。法显取经在前。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