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朋友邀请。回答一下老慢对“道”的理解。
人的天性、本性、共性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往外看。但是。越是如此。越不容易活得好。自己生存的社会环境也越糟糕。为什么呢?因为主观自我的东西往往与客观实际的需求不匹配。不匹配当然容易倒霉不顺。
所以。中华老祖宗就想了。怎么才能让每个人、让社会整体都活的好一些呢。答案就是:不能从自己的角度往外看。必须从客观的天的角度往内看。
天的角度。就是从客观整体公需、大趋势、客观发展规律的角度看问题。往内看。就是当前的客观时势需求是什么。你就该怎么做。如此。才能做到凡事与客观需求匹配。凡事做到了恰到好处。你和你生存的大环境才会好起来。中华智慧的核心原理正是如此。
“道”字讲的就是这个中华智慧的根本原理。
道。行为举止围绕“目”。古文字中。目:从客观角度看问题。所以。“道”就是:不能从个体自我的主观意愿角度看问题。必须从客观的天的角度看问题。天就是天意、天命、天理、老天爷。就是当前的环境需求、大趋势、客观发展规律。
所以。“道”字的定义与中华文化的根本智慧是完全一致的。
那么。如何衡量一个人“悟道”的层次与程度呢?
很简单。中华文化中有一个非常客观的衡量标准。这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甲。看问题非常客观匹配。做到了凡事匹配并都产生了恰到好处的结果。这就是最佳的“悟道”层次。
乙。比较客观匹配。自己与需求基本匹配。即85%的事情都能做到匹配和恰到好处。这是“悟道”的第二好的层次。
丙:做不到。但努力追求客观匹配。自己虽然悟性不足。但在全力以赴去寻求客观匹配和恰到好处。这是第三好的“悟道”层次。
丁:虽然做到了客观匹配。但觉得主要是自己主观能力的作用。这是“悟道”的第四好的层次。
戊:知道该客观匹配。但不知道该怎么做。第五层。
己:不知道该客观匹配。走一步说一步。但撞了南墙知道回头。第六层。
庚:不仅不知道客观匹配最好。反而比较主观自我。第七层。
辛:不仅不知道客观匹配最好。反而玩命追求主观自我的东西。第八层。
壬:凡事都非常主观自我。寸步难行。事事倒霉不顺。第九层。
癸:主观自我到了极点。不仅自己倒霉不顺。还非常具有破坏性。损人不利己。第十层。
想要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欢迎关注老慢的头条号。
其他观点:
这个状态是看不见摸不着、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东西。如果用现代科技语言勉强比喻:好像电磁场之类的东西。这个东西人可以通过修炼觉察感知到。这个东西初始的原态可以变化衍生出万物大千世界。
其他观点:
《道德经》学习札记二:古文断句的讲究
小学语文老师还教过:要想读懂一篇文章。我们还要会分段。总结中心思想。要会古文断句。
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字。不分段。无标点。真正一气呵成。后被人分为“道”、“德”两篇共八十一章。这样分段似乎没有太大分歧。但再往下就出现不同的断句。比如。《道德经》开宗明义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
这里。道:名词。又作动词。娓娓道来、言说;可、非:互为反义词。可否、是非;常:形容词。通常、一般、普遍。
常见断句“道可道。非常道”。释义:“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普遍意义上的道”。另断“道可。道非。常道”。释义:“既可说又不可言说的道。既是又不是的道。才是普遍意义上的道”。
如果仅就字面意思的理解。基本一致。但所传达的内涵却有区别。前者三字断句。似三字经。朗朗上口。但采用单一的否定句。表达不够完整。因为道德经处处闪耀着辩证法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一系列矛盾概念和范畴。如大小、高下、智愚、巧掘、阴阳、损益……。对称地表达自然的二元对立性质。作为论证道的论据。而“道可。道非”的表述形式正好与之前后吻合。整体风格更工整。再者。作为论点陈述。这样的表述也与论点出处《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的形而上相呼应。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1531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客观,道德经,主观,这是,东西,中华,恰到好处,角度看,层次,需求
没想到大家都对《道德经》一字真言,如何才能体悟到“道”的状态?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朋友邀请。回答一下老慢对“道”的理解。人的天性、本性、共性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往外看。但是。越是如此。越不容易活得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