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些皇帝的庙号,一看就很有故事?
原创

中国哪些皇帝的庙号,一看就很有故事?

好文

热门回答:

明思宗。大明的末代皇帝。如今的人们更熟悉他的年号。称呼他为崇祯皇帝。但不太为人们所熟知的是。明思宗这一庙号。奇特之处不仅在于那个意味深长的“思”字。崇祯皇帝的庙号最终以“思宗”沿用后世。这一过程本身就经历了复杂的争论与变迁。

熟悉历史的人们大抵清楚。皇帝的庙号向来是在他身死之后。由他的继承者与大臣们共同商议拟定。但崇祯帝于1644年3月19日殒身于煤山之上时。他的身边别说继承人或是大臣。 连一个像样的护卫也没有。

崇祯皇帝在闯军攻破北京城的当日上吊自尽了。但关于“谁才有资格祭奠烈皇”的争议。在此刻才刚刚开始。

崇祯帝画像

当年五月。远在南方的福王朱由崧被大臣拥立。继承崇祯王位。是为南明弘光帝。

继位之后。为了向天下展示自己乃是大明正统。同时也为了联合清军平定仍在流窜的闯军残部。弘光帝便将先帝庙号定为“思宗”;同时派遣使臣前往北京祭拜先皇。要与清廷共同为崇祯营建陵寝。怎料到了北京。莫说先皇遗体。南明使臣连那颗歪脖子树的面都没见着。当场吃了吴三桂一记闭门羹。南明使臣在清廷众臣面前有些手足无措。此时清廷一大臣倒是义愤填膺地站出来痛斥道:“我朝已经替你们祭过了。葬过了。你们哭什么?祭什么?葬什么?先帝在时。贼来不发兵;先帝死后。拥兵不讨贼。先帝不受你们江南不忠之臣的祭拜!”

这一番驳斥可谓巧妙之际。一则是点明满清八旗入主北京。并非是从大明手中掠夺江山。而是替烈皇复仇;二则指出烈皇被起义军包围时。南方各省按兵不动。是为不忠不孝之臣。不足以号称继承大明正统。清廷如此作态。无疑向天下表明。自己才是为捍卫大明正统而来。南方各省倒成了叛逆了。

南明小朝廷的局势

弘光帝吃了一记暗亏。意识到自己已然在道义上处于不利地位。所谓大明正统的位置大概不会长久。

果不其然。在弘光帝在位的八个月时间里。南明统帅的各路军阀为了寻找所谓“真正的皇室正统”而大打出手。以致长江天险的防御一度无人把守。到了1645年5月。清军对南明发起雷霆一击。攻陷扬州、南京。弘光小朝廷自此覆灭。覆灭之前。弘光帝还不忘最后打一场舆论战。宣布将先皇的庙号改为“毅宗”。取“坚毅勇武”之意。

待弘光朝廷覆灭之后。福建的唐王朱聿键又在郑芝龙等一众武将的拥立之下。对外宣传自己才是大明正统。再度祭拜崇祯烈皇。此为隆武皇帝。是南明的第二个皇帝。偏偏这个时候浙江的防倭总兵有不同意见。坚持推举鲁王朱以海为监国。继续沿用弘光年号。引起隆武皇帝不满。为了表明自己的正统地位。隆武皇帝又折腾起了崇祯的庙号。将其定为“威宗”。不过隆武皇帝所谓大明正统的日子实际上不太好过。郑芝龙家族作为隆武朝廷最大的武力保障。对皇帝权力多有掣肘。南边的鲁王又让他不得消停。最要命的是北边的清军可不管什么大明正统。他们打的就是所谓正统。

内外交困之下。隆武二年。明军防线为清军所破。皇帝本人也被清军俘获。最终绝食死于福州牢狱之中。

再说回吴三桂这头。吴三桂所谓打开山海关迎接清军。正是打着“为崇祯帝复仇”的旗号。作为“心系烈皇”的“忠心臣子”。吴三桂自然也要为崇祯帝起个庙号。顺治十六年。吴三桂为崇祯修了座小坟。为他上庙号为“明怀宗”。而由于明末清初的混乱局势。在清廷自己的记录中。 为崇祯帝起的庙号更是五花八门。基本是是怎么壮烈怎么来。所谓“钦宗”、“烈宗”、“敬宗”。不知道的倒真觉得清廷上下集体为崇祯帝的逝去而深表遗憾。

至此。我们可以大致总结一下崇祯皇帝有记录的庙号。依照时间顺序。分别是“思宗”、“毅宗”、“威宗”、“怀宗”、“钦宗”、“烈宗”、“敬宗”。共计七个庙号。这还是记录在案的。没有记录的崇祯庙号也许又是一笔糊涂账。毕竟后来以台湾为抗清基地的郑经也需要借崇祯的威名来讨伐清朝。西南的永历小朝廷也在打着同样的算盘。崇祯帝生前不能阻挡大明的沦亡。死后倒是余威尚在。人人皆想借助他的威名成就一番事业。

崇祯帝自尽之处。数百年来沉默地俯瞰世事变幻

于是世间就如此吵吵闹闹地争论下去。直到有一天。南明小朝廷再也没有人出来折腾烈皇庙号了。因为清朝终于铲除了全部抵抗势力。彻底完成了统一。

于是最后的最后。烈皇终于迎来了死后的平静。

人们开始思考。崇祯生前。为大明也算是宵衣旰食。励精图治。怎么就落得个国破身亡的下场呢?

而作为明末清初天下百姓而言。华夷终究有别。谁会想到继承天下大统的竟然是关外的女真人呢?如此一来便对这位汉人朝廷的最后一位皇帝颇为缅怀与思念。两相结合之下。思宗的庙号便达成了统一。取代了一众五花八门的庙号。延续至今了。

其他观点:

中国历史上庙号为神国君的有四位。知名度高的是北宋神宗赵顼和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宋神宗有此庙号。以相仁三女的个人认知。是褒大于贬。终神宗一世。德厚言宽。知人善任。奉行节俭。勤于政事。当的起好皇帝的名号。后世名之曰神。大抵出于三层考虑:其一是神宗皇帝任期内实行的改革。毁誉参半。朝堂的反对声和民间百姓的抱怨声始终没有停息;其二。大行皇帝的老娘亲对已然山陵崩的皇帝的莫可名状的质疑;其三是臣下议谥之时面对难以调和的实际而做的折中。对赵官家政声而言。命之曰神字。有点憋屈。勉为其难了。

明神宗庙号上一神字。确实与万历的统治活动匹配。万历为君后期。终日神龙见首不见尾。怠惰荒疏。不上朝不见臣。实在让臣子无法评价。无能名也。初期的励精图治夙兴夜寐早已随风直到夜郎西。飘然而逝。半途而废。功业未成。庙号为神。是臣子的宽仁。也是无名可施的妥协。臣议君苛刻。是招祸之源。

其他观点: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是吟风社。荟聚文史爱好者。致力于持续输出文化、历史等领域优质内容。

庙号是古代中华文化圈祭祀供奉先代君主所立庙的称号。

古代君主死后。后世会建立专属的“个人庙”来祭祀。但几代之后。需要毁去“个人庙”。祔祧到太庙也列祖列宗一共被供奉。但对于一些有大功于国家的君主。为了表示特别的敬重。会追加庙号。作为“个人庙”的保留。

庙号起源于商朝。在周秦被废止了近千年。恢复于汉朝。泛滥于曹魏。起初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只有少数明君才有。但自曹魏后。几乎每个皇帝都有庙号。而名号的补充只好从谥法里找(当然也有谥法之外的)。

自唐之后。谥号变得膨胀溢美。失去了盖棺定论的作用。反而泛滥后参考谥法议定的庙号。对君主的功过有了评价意义。

下面分享几个笔者认为“有故事”的庙号。

1、后唐庄宗李存瑁

李存瑁是中国唯一的庄宗皇帝。而谥法中的“庄”。可谓是为他“量身定做”。谥法中的“庄”。大概讲了一个大行征伐、多有武功却最终失败的武功君主。

李存瑁是晋王李克用之子。先是袭父位为河东节度使、晋王。后来称帝。晋王时期。南击后梁。北却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称帝之后。攻灭后梁。尽取河南、山东等地。而后并岐国。灭前蜀。得凤翔、汉中及两川之地。“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打下来五代最大的疆域。但李存瑁沉湎于声色。用人无方。妄杀宗室、功臣。最终死于兵变。

北宋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选入语文课本)便是讨论李存勖沉溺逸乐、宠信乐官而致亡国的史实。讲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谥法》:兵甲亟作曰庄。以数征为严。睿圉克服曰庄。通边圉。使能服。胜敌志强曰庄。不挠。故胜。死于原野曰庄。非严何以死难。屡征杀伐曰庄。以严厘之。武而不遂曰庄。武功不成。

2、明思宗朱由检

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故事。比较为人所知。朱由检即位后。虽有心为治。却无治国良方。以致酿成亡国悲剧。

朱由检首先被南明福王定庙号为“思”。南明诸朝后改为毅宗、威宗。清朝定为怀宗。“思”的特点是“追悔前过。不眚兆民”。但实际上朱由检在遗书仍然没有追悔前过。觉得自己为奸臣所误。朱由检自缢前。在蓝色袍服上大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谥法》: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内思索曰思;追悔前过曰思;不眚兆民曰思;谋虑不衍曰思;柔能自勉曰思;通明爽愿曰思;深虑道远曰思;念终如始曰思;辟土兼国曰思;追悔前愆曰思。

3、唐玄宗李隆基。宋神宗赵顼。明神宗朱翊钧

正统朝代有“玄宗”“神宗”这类“神仙庙号”的。都是国家至盛始衰。然而君主怠政。听任放纵。

唐玄宗李隆基。好大喜功。沉迷戏曲。提倡道教。据一些野史传说晚年已成盲人。如果属实那应该是服用丹药所致。

宋神宗赵顼。志大才疏。摇摆于新党和旧党之间。于势无补。最后的讨伐西夏也惨淡收场。

明神宗朱翊钧。更是二十多年不上朝。深居宫中不知道在干嘛。

《谥法》含和无欲曰玄;应真主神曰玄。民无能名曰神;壹民无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无方曰神;圣不可知曰神;阴阳不测曰神;治民无为曰神;应变远方、不疾而速曰神;能妙万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显仁藏用曰神;则天广运曰神。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意中人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00:06

    崇祯,庙号,神宗,大明,皇帝,正统,先帝,清廷,朝廷,君主

  • 少年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00:06

    没想到大家都对中国哪些皇帝的庙号,一看就很有故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00:06

    明思宗。大明的末代皇帝。如今的人们更熟悉他的年号。称呼他为崇祯皇帝。但不太为人们所熟知的是。明思宗这一庙号。奇特之处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