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1、嫦娥奔月
我国对月亮的崇拜。集中体现在嫦娥奔月这一传说上。
早在战国末年成书的《归藏》上就载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了两三千年。添枝加叶。越来越完整、完美。它揭示了月宫之谜。包容着人类对月球的种种遐想。同时也反映古代妇女追求自由解放和人格独立的强烈愿望。
2、唐明皇游月宫
据《明皇杂录》、《龙城录》等书记载。开元六年(718)。唐明皇与申田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天师作起法术。三人一起步上云霄。漫游月宫。
当他飘飘然地游历到月宫前的时候。见月宫上方悬挂着一块巨幅牌匾。上书“广寒清虚之府”六个大字。他好奇地走了进去。只见数百名天上仙女。舞动着洁白如玉的长袖。伴着美妙的音乐。翩翩起舞。唐明皇心中一惊。“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唐明皇素来精通音律。听得旋律。默记心中。在他兴致高昂、情趣正浓之时。不觉惺眼醒来。原来是一场美梦。但唐明皇一直难以从这场美梦中清醒过来。后来他命令皇宫中的总管组织宫女。根据自己暗记的谱律节拍。设计排练了一套模仿月宫仙女表演的《霓裳羽衣舞》。每到八月十五中秋节。就要摆上供品。赏月祭月。同时观赏宫女表演的优美舞曲。可见。唐代的《霓裳羽衣舞》。也是崇月的产物。
由于皇宫中每年八月十五都要表演这套舞曲。引得朝中文武百官竞相效仿。后来又传至全国各地。促使每年八月十五中秋佳节这一风气逐步盛行。并最终以节日的形式固定下来。
嫦娥奔月、唐明皇游月宫的传说故事。表现了古代人民重视月亮、崇拜月亮、探索月亮的美好心情和愿望。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不可能真正登上月亮。
3、吴刚伐桂
中秋节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月亮上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里去砍月桂。但月亮中的月桂随砍随合。砍伐不尽。因而后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无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4、玉兔捣药
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广寒宫中最早的玩伴吧。
5、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动乱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6、月下独酌
诗人李白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1585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月亮,月宫,嫦娥奔月,玉兔,貂蝉,唐明皇,中秋节,月桂,月下,节日
没想到大家都对中秋节快到了,与中秋有关的民俗典故都有哪些?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