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于成龙出生于山西永宁。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吕梁方山。于成龙生于官宦世家。他的高祖于坦曾在明朝官至巡抚。到了于成龙的父亲于时煌这一辈。家世逐渐衰落。于时煌只是个从九品的官员。家道虽然中落。但对于成龙的家教依然非常严格。
于成龙虽然天资聪慧。但科举之路却颇为不顺。崇祯十二年(1639)的时候。22岁的于成龙参加乡试。只考取了个副榜贡生。直到清顺治八年(1651)。35岁的于成龙还是没有在乡试中考中正榜。后来由于于成龙的长兄于化龙早逝。父亲于时煌年老体弱需要人照顾。于成龙受家庭所累。也就没再参加乡试。
得知于成龙的这一任命时。他的家人和朋友都反对他前去就任。因为罗城地处偏远。瘴瘟盛行。民风彪悍。可是于成龙不顾亲友的劝阻。别妻离子。背负行囊。踏上行程。
到达罗城后。环境的艰苦超出于成龙的想像。县衙只是几间破败的草房。于成龙平时只得居住在关帝庙里。其中于成龙的一个随从身染瘴气而亡。其他随从也心有余悸。纷纷离于成龙而去。
既来之。则安之。于成龙迎难而上。立志改变罗城面貌。于成龙扎根罗城。在罗城做了七年的知县。七年来。罗城在于成龙的治理下。社会秩序井然。民生大为改善。罗城成为广西的模范县。
于是。这一年于成龙作为广西唯一的卓异。升任合州知州。按照清朝的官制知州是从五品的官阶。这样。五十岁的于成龙以自己的实干用了七年的时间连升三级。
于成龙接任的合州当时由于战乱影响。民生凋弊。人口只有百余人。赋役却非常沉重。于成龙到任后。大力革旧布新。号召百姓垦荒。又别出心裁地出台借给百姓耕牛和种子的措施。奖励农耕。很快人口和耕田出现回升。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于成龙早年科举失意。但在踏入仕途后。屡得上司赏识。前面说过。他在任罗城知县时。被上司金光祖欣赏。举卓异。升任合州知府。在康熙十二年(1673)时。于成龙在黄州同知任上又被湖广巡抚张朝珍垂青。再次被举“卓异”。升任福建建宁知府。官阶为从四品。但很快又临时调任为武昌知府。因吴三桂军进攻湖南。于成龙受命建浮桥便于清军渡河。但浮桥却被洪水冲毁。于成龙因此获罪革职。此后于成龙又因招降叛军刘君孚官复原职。后于成龙又任黄州府知府等职。
此时六十二岁的于成龙已年老体弱。多次想告老还乡却得不到朝廷的准许。此后于成龙又任直隶巡抚、两江总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六十七岁的于成龙积劳成疾。在两江总督任上离世。
于成龙离世前的职位是两江总督。总督的官阶一般为正二品。但康熙二十年的时候。康熙帝在任命于成龙为两江总督时。加兵部尚书衔。这样于成龙的两江总督就升格为从一品。
其他观点:
清朝历史上有两位名为“于成龙”的官员。同处一朝。而且都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深得康熙皇帝赞赏和百姓爱戴的循吏代表。一位是出身汉军镶红旗。官至“兵部尚书、河道总督”的于成龙;一位是来自山西。官至“两江总督”、“太子太保”的于成龙。
本文的主角就是被百姓评价为“于青菜”、“于青天”;被康熙皇帝评价为“清官第一”、“天下廉吏第一”;被乾隆皇帝追赐“清风是式”匾额的“清端公”——山西名臣于成龙。
对于于成龙。曾在其身边担任幕僚十几年的康熙朝名仕——李中素有着极为中肯的评价:
古人得一节。足以传之无穷。公则萃于一身。无往而不备矣。
正如电视剧《于成龙》所演绎的那样。历史上的于成龙能廉洁到何种程度。绝非现今世人所能想象。官职越升越高的于成龙。生活条件却越来越艰苦。从“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到“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称其“于青菜”都有抹黑嫌疑。就这样一位于官场20多年。历任显要官职的大人物。去世时“仅余官服一身。再无他物”。
那么。这样一位历史罕见的“清官”。会得到康熙皇帝如何重用。最后又官至何种级别呢?
顺治十八年。45岁的于成龙以正七品“知县”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因为在“知县”任上的杰出表现。于成龙被“两广总督”和“广西巡抚”共同举为“卓异”。并于康熙六年升任为从五品的“知州”。
“知州”。基本类属于现今“省辖县”的县委书记。行政级别高配为副厅级加。
康熙八年。于成龙升任正五品“同知”。基本类似于现今的副市长;康熙十二年。升任“知府”。成为正厅级的市委书记。在“知府”任职期间。于成龙再次被举为“卓异”。
这里需要作出说明。清朝时期的“卓异”。基本类似于现今的“先进个人”或者“优秀个人”荣誉。只不过评选的条件更为苛刻。基本属于凤毛麟角的所在。
两次被举为“卓异”以后。于成龙的名声逐渐被康熙皇帝所知。再加上此时正值“三藩之乱”的动荡时期。朝廷更需能臣干吏于南方稳定局面。自此。于于成龙开始进入“5年升5级”的快速升迁时期:
康熙十六年。升任湖广江防道“道台”。正四品。行政级别正厅级加;
康熙十七年。升任“福建按察使”。品秩正三品。基本类似于现今的省政法委书记。行政级别为副部级;
康熙十八年。升任“布政使”。品秩从二品。基本类似于现今的省长。行政级别为正部级;
康熙十九年。升任“直隶巡抚”。成为直隶省省委书记。妥妥的封疆大吏。清朝时期的“巡抚加衔制”开始于雍正元年。所以此时的“直隶巡抚”还只是从二品官职。虽然行政级别未变。但地位和权势都上升了一个台阶。
康熙二十年。升任“江南江西总督”。也就是后来的“两江总督”。同样。清朝时期的“总督加衔制”开始于康熙三十一年。所以于成龙的“两江总督”仅为正二品。基本类似于地方局书记。行政级别为副国级。
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康熙皇帝追赠“太子太保”。基本等于给他加了一个政协副主席的虚职官衔。“太子太保”。品秩从一品。行政级别为正国级减。
也就是说。于成龙最终官至“两江总督”兼领“太子太保衔”。基本类似于现今兼任政协副主席的地方局书记。行政级别高于副国级。稍低于正国级。
于成龙为官二十余载。“所到之处。皆有政声”;无论身居何职。于成龙都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无论位居何等显要官职。于成龙始终“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爱戴”。
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南京百姓“为之巷哭。相率香灯祭与寝”。纷纷涌上街头和总督衙门祭奠这位“爱民如子”的“于青天”。根据康熙皇帝亲撰之《于成龙墓志铭》的记载:
公卒之日。 金陵日几千百人。衙舍至不能容。远近闻之。 皆辍市。 如丧其亲;大祭之日。士民数万人步二十里外。伏地哭。 江干江水声如不闻。
注意。这是清朝入关仅仅40年。于江南地区统治根基未稳的康熙二十三年;注意。这是反清情绪、抗清活动最为频繁的江南地区。正如康熙朝名臣熊赐履对此情此景的评价——“公之得吏民之心。数百年来无能如此者”。
于公成龙。担得起如此名声。更值得金陵百姓如此厚爱!
于成龙病逝后。康熙皇帝以及后世君王如何厚恩相待?
康熙皇帝钦定谥号“清端”!
按照清朝官员的定谥规定:一品大臣过世。按例请皇帝决定是否授谥;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例不授谥。于成龙生前的最高官职为正二品总督。照例不予谥号。可尽管如此。康熙皇帝还是钦定了“清端”这种等级极高的谥号。
“清”者。“清廉奉公”也;“端”者。“圣修式化”、“严恭莅下”、“恭己有容”、“秉心贞静”、“守礼自重”者。
有清一朝。仅康熙朝出现过6位“清端”谥号之臣。个个都是“近乎完人”的所在。于成龙能此等谥号。可见康熙皇帝对其的赞赏程度。
雍正皇帝登基后。感念于成龙的“廉洁奉公”。下令特赐“入祭贤良祠”;
乾隆皇帝登基后。除了数次派遣专员祭祀于成龙祠堂外。还专门书写“清风是式”匾额追赠。
正如雍正朝状元彭绍升对于成龙的评价。“公。立百尔在官之准、永斯人没世之慕”。于公成龙将是入仕者“清正廉洁”的千古表率。
参考文献:《清史稿·于成龙传》、《清实录·圣祖实录》、《于成龙墓志铭》
其他观点:
于成龙号称“天下廉吏第一”。他本来是明朝崇祯年间的副榜贡生。虽然不算中了举人。但也有资格直接考进士。
如果明朝继续存在下去。那么于成龙大概率会成为一名明朝的官员。可是天不遂人愿。在于成龙发奋读书打算考取进士期间。明朝没了!
对于天下读书人来说。明朝没了。不光光是国家亡了。而且还代表着他们的前程毁于一旦了。好在清朝入关以后。依旧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因此于成龙这样的读书人。再次有了考科举的资格。
可惜此后的于成龙。或许是不太适应清朝的科考方式。屡试不第。最终只能在45岁的时候。以国子监生的身份出来做官。
不是进士出身。朝廷自然不会重用你。所以于成龙的第一个官职。是广西罗城县县令。罗城县当时只有6户居民。于成龙的办公场所在关帝庙内。他的两位前任。一个被杀。一个跑了。这才轮到他前来上任。
因为于成龙的政绩相当出色。所以他陆续被提拔为了四川合州知州、湖广黄州府同知、武昌府知府、黄州府知府、湖广下江防道、福建按察使、布政使。
此后更是成为了封疆大吏。担任直隶巡抚。康熙二十年(1681)被任命为两江总督。授兵部尚书衔。
一、于成龙这位封疆大吏。绝对是熬出来的。
当时广西罗城的情况相当复杂。沿途盗匪比较多。而且刚刚归顺清朝才两年多时间。压根就没有系统管理。
于成龙来的路上。就见识到了厉害。他的仆人一路上死得死伤的伤。就连他自己也打起了退堂鼓。曾经上书表示自己老了。希望回家归养。可惜清廷没有答应。
既然没有退路。那就努力干好了。于成龙想起了抛妻弃子。远赴他乡时的志气。曾经立志:绝不为温饱度余生。
1、10年埋头苦干。终于熬出头。
到了罗城县以后。于成龙丝毫不怕艰险。一边帮助老百姓恢复生产。一边调动各种力量开始打击盗匪。所以这3年。他在罗城县的政绩很好。被广西巡抚金光祖评为广西的唯一“卓异”。
因此于成龙升官了!成了四川合州知州。在合州的两年时间里。于成龙帮助当地老百姓开荒耕种。鼓励生产。所以这2年时间里。他的政绩依旧相当耀眼。
被提拔为湖北黄州同知以后。于成龙遇到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东山叛乱。当地官员一直没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成龙却选择以身犯险。凭借自己的胆略和才干。彻底平息了这件事。
在平息叛乱以后。于成龙不仅要解决黄州地区的灾荒问题。还要亲力亲为。进行民调。他亲自走访重灾区。调查各家各户的生存情况。并且以此作为根据。上报朝廷。寻求免除赋税、运粮赈灾。
因此黄州任上的4年。于成龙的政绩自然也异常突出。被湖广巡抚张朝珍。再次举为政绩“卓异”。这就升任了武昌知府。
2、三藩之乱。成了于成龙的契机。
成为武昌知府的于成龙。再次遇到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三藩之乱。吴三桂大军势如破竹。一路打下了贵州、湖南等地。眼看着就要兵犯湖北了。
这个时候吴三桂让手下湖北籍的将领们。将策反的文书寄回老家。因此湖北地区出现了大量策反文书。由于麻城县令强行用武力镇压。使得官逼民反。不少百姓被迫发动暴动。
事情没法收拾了。大家才想起了颇有威望的于成龙。于成龙亲自跑到前线招抚这帮人。并且放榜安民。10内就平定了这场暴乱。
转任黄州知府以后。于成龙再次遇到了一场暴乱。这回跟上次显然不同。是有人恶意为之。所以光靠劝说是不管用的。因此于成龙主动组织起了乡勇。镇守黄州。
在他身先士卒的领导之下。黄州当地的乡勇作战勇猛。最终平息了叛乱。活捉了匪首。这场叛乱在1个月之内又被平定了。
于成龙是文官一名。但是却能够多次参与镇压叛乱。可以说相当不容易了。所以在三藩之乱到了尾声时。于成龙顺利地被提拔为了福建按察使、布政使。
二、于成龙被称之为:清官第一。后世表率。
于成龙在康熙十九年。被康熙皇帝提拔为直隶巡抚。由于于成龙政绩出色。为官清廉。所以康熙称他为:清官第一。
此后更是被康熙任命为两江总督。成为了正儿八经的封疆大吏。两江指的是江南省和江西省。当时的江南省包括了安徽、江苏和上海。由此可见于成龙的级别有多高。
45岁那年。他只不过是偏远的罗城县县令。但是在65岁这一年。于成龙已经成了两江总督。20年的廉吏生涯。使得于成龙成为了后世官员们的表率。
直隶巡抚于成龙。秉性淳朴。廉介夙闻。朕心嘉赖。俾典节钺。保厘畿辅。惟能激浊扬清。始终如一。清洁之操。 白首弥励。真国家之可重。人所不能也。兹来陛见。爰赐以诗。用示鼓励之义。且以风有位焉。---康熙评价于成龙。
成了两江总督以后。于成龙虽然身处奢华之地。却依旧保持节俭清廉之风。虽能随时捞取民脂民膏。却从未做过贪腐之事。
任何有关系的人来他这儿走后门。都被他一口给拒绝了。像他这种特立独行的两江总督。还真的是千古少有。
因此在康熙第六次南巡。回忆起于成龙的时候。不禁为他写下了这副对联:
历仕甘棠随地荫。两江清节至今传。
总结:于成龙的威严。来自于他的廉洁。
于成龙做到了不怒自威。震慑天下的地步。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一个自身要求比较高。洁身自好的人。其他人都会敬畏你。
因为只有你去查这些人的缺点时。才算得上够格。而其他人想要找你的麻烦。却找不到任何可以攻击你的地方。
所以于成龙就算是汉人身份。他在清朝初年。也成为了天下官员们的典范。被康熙着重推崇。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1734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康熙,总督,巡抚,卓异,知府,两江,清朝,湖广,明朝,罗城
没想到大家都对历史上的于成龙大人是什么级别?有什么依据?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于成龙出生于山西永宁。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吕梁方山。于成龙生于官宦世家。他的高祖于坦曾在明朝官至巡抚。到了于成龙的父亲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