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谢谢邀请!
问题:如何赏析王献之的《中秋帖》?
《中秋帖》传为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创作的草书作品。纸本手卷。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秋帖》全文共三行。共二十二字。原文为:
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为了便于各位网友对王献之《中秋帖》的赏析。我把它译成了白话文。
王献之《中秋帖》译文:中秋节一去不回了。亲人不得回来团聚。此时想探望亲人又如何呢?(失去亲人之后)这样打了胜仗又有什么值得庆祝呢?等大军归来(是等亲人归来的意思)。
细观王献之的大草作品《中秋帖》。是取法东汉张芝草书和王羲之的草书。并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用笔老辣。书写流畅。草法精准。行气贯通。一气呵成。有破竹之势。震撼力强。且有强大的穿透力!王献之的《中秋帖》曾被弘历誉为稀世珍宝。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上图为东晋书法家王献之草书作品)
说明:手打原创。抄袭者请绕道而行。
其他观点:
中秋帖是\"一笔书″。有很明显的连绵时间节奏。像李白诗句描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笔书″《中秋帖》强调时间节奏。从第一字的起笔至最后一字的止笔。有时间延续特征。气脉贯通。用有形的牵丝连接。字组之间也有无形的虚连。
此帖行草相杂。一呵而就。气势宏伟。豪迈不羁。厚重流利。神气十足。
释文曰: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王献之(344一386)。晋代书法家。字子敬。东晋琅琊临沂人。《中秋帖》纸本手卷。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下图书法作品为王献之书《中秋帖》。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其他观点:
《中秋帖》曾入清宫内府。乾隆皇帝将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珣《伯远帖》视为稀世之宝。并以“三希”颜其室。因此。该帖在朝野之间声名远播。其实学者们大都认为该帖是米芾的节临本。这从用笔和结字等方面均可轻易辨别。
该帖较好地保存了王献之书法的风貌。起首四字为行书。点画浑厚饱满。是晋人尺牍特有的书写方法。从第四字“割”字末笔开始纵横连属。牵掣奔腾。第二行几乎一笔挥就。行书、草书相杂而生。大小变化。错综其势。上下勾连。气度恢宏。第三行则结体开阔。“恸”字体态稳重。接着三字纵意挥洒。后四字体态大开大合。有吞吐大荒之感。最后“庆等大军”四字更是风流骏宕。雄武神驰。可谓神采照人。该帖的用笔在王献之的书法中也比较有代表性。米芾曾评曰:“此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从整体章法上看。该帖大小、轻重、疏密、开合、连绵等均一任天然。初看不经意。而法度俱在。其超迈之气又不受法度的束缚。随着情感和灵感的迸发而俊采驰纵。这也是王献之开拓出来的一种审美境界。
需要说明的是。墨迹本《中秋帖》尽管在内容上无法通读。然而毕竟大家手笔。神采奕奕。墨华鲜润。别有一番风味。两相参赏。亦一快事。在王献之之前。行草书的书写大都是痩劲遒拔。结体多横势。以内擫的笔法统摄整体。字与字大都独立。连绵较少。而王献之则竭力舒展。以外拓的笔法统摄整体。笔致丰润骏利。加强了纵势的连贯性。“极草纵之致”。更利于情感的抒发。也将书法的时间性的节奏大大升华了。为唐代大草书风的发展奠定了技法基础。也可以说。王献之在整个魏晋时期是推陈出新的代表人物。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何他的书风能够在南朝一掩锺繇、张芝之神气。从而独步百世。此外。他的这种书风除了在南朝有深广的影响力之外。历代均有一定的受众。尤其是崇尚奇逸的书家。大都对其顶礼膜拜。明人项穆一语中的:“书至子敬。尚奇之门开矣。”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2147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中秋,王献之,草书,米芾,王羲之,大军,东晋,书法,四字,书法家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赏析王献之的《中秋帖》?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谢谢邀请!问题:如何赏析王献之的《中秋帖》?《中秋帖》传为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创作的草书作品。纸本手卷。现收藏于北京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