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的“三光者”,都有哪三光?
原创

《三字经》中的“三光者”,都有哪三光?

好文

热门回答:

《天官书》索隐引宋均曰:“三光。日、月、五星也。”(又见于《春秋合诚图》宋均注)《天官书》[正义]张守节曰:“两戒间。三光之常道也。”《隋书》之《天文志》:“斗、建之间。三光道也。”又曰:“天运无穷。三光迭耀。而极星不移。”《宋书》之《天文志》:“三光之行。不必有常。术家以算求之。各有同异。故诸家历法参差不齐。”《后汉书•律历志》引后汉天文学家刘洪的话说:“甲寅之元。天正正月甲子。朔旦冬至。七曜之起。始于牛初。乙卯之元。人正己巳朔旦立春。三光聚于天庙五度。”《开元占经》卷63引《黄帝占》云:“东井。……一曰天之南门。三光之正道。……三光行经其道。不得留守。”以上文献引语显示:“三光”皆为移动天体。又以《白虎通》、《演孔图》等文献之“上应摄提。以象三光”句看。既然摄提(木星)位列三光。则宋均所言为是。再看《今本竹书纪年》等古文献中屡有“五星如联珠”之说。而《后汉书》则云:“夫三光同形。有似珠玉”。对比之后可知五星即属“三光”之列。故《辞海》引《白虎通·封公侯》所云“天有三光:日、月、星”是不够正确的。因为“星”包括了恒星和行星。《辞海》又引《礼记》郑玄注及《尔雅》。说“三光”即房、心、尾三星。这是错误的。因为恒星。顾名思义。它们不是移动天体。《易纬通卦验》卷上郑玄注云:“天文者。谓三光也。……三光炤(照)行天下……”。注文中的“行”字显示。郑玄明明知道“三光”是移动天体。即日、月、五星。上面提到的宋均。他是郑玄的学生。既然宋均明确说三光就是日月五星。那么他的老师郑玄也必然是这么认为的。那么。“三光”就是日、月及五星(木、火、金、水、土)。这样。《春秋演孔图》所谓的“舜目重童。是谓无景。上应摄提。以象三光”。可以作如下的理解:“舜目重童。是谓无景”——“舜目之重瞳。犹如日月重合。二光同照。则物之月影为日光所消。物之日影为月光所消。故言‘无影’。”(若以“无景”为“玄景”。亦有日月二光同照的意思。所以说“玄景”与说“无景”效果一样。《春秋文曜钩》所谓的“舜。重瞳子。是谓滋凉;上应摄提。以统三光”中。“滋凉”。应指日月二光(东西对照)相冲抵。寒暑中和。大气如春秋气候一般凉爽宜人)。《路史》引《洛书灵准听》所谓“(舜)目瞳重曜”。则清楚地表明。古代学者是在说。虞舜的重瞳就象日、月这“二曜”相重叠的样子。以故曰“重曜”。《易纬乾凿度》卷下:“剥。表重童明历元。”其中。“剥”指“剥卦”。“表”指“表达”、“表示”。“明”意为“下一轮日月循环”。“历元”意为“日月五星出发点”。句中即以“重瞳”与“历元”相连系。表明“重瞳”相当于日、月合朔。也就是《今本竹书纪年》所称之“日、月合璧”(“重童。明历元”可译为:“日月合璧(所在处)。成为下一轮日月循环的起点。”。“上应摄提。以象三光”——“舜之重瞳与木星相互映照的样子。就象是日月与五纬交相辉映的情形.“日月合璧本来是日月同升的意思。《汉书•律历志》载‘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注称汉太初上元甲子夜半朔旦冬至时候。七曜皆会聚斗、牵牛分度。夜尽如合璧连珠。”日月合璧。古人认为祥瑞。但不容易逢到。后来推广为日月同宫或对照。都叫做合璧。清朝钦天监(比日月同升)更缩小范围。以合朔为限。五星连珠是金木水火土五星同时并见于一方的意思。这现象古人认为祥瑞。不容易逢到。后世扩展为五星各居一宫而相连不断者。叫做连珠。清钦天监缩小其范围。以五星经度相距四十五度为限。”如此。则知《春秋演孔图》的说法已经清楚地反映出其著作者。或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已经确切地知道了木星有四个卫星。因为以“重瞳”指代(前后相叠之)日、月。再加上木星(四木卫不计在内)。只有三曜。象不了“三光”。即相像不了日、月、五纬这七曜。必须算上四木卫。才能构成一个“拟七曜”系统。才可与真七曜相比照。(我认为“象三光”的“象”字。其含义为体态上“同构”、外貌或行为“相似”。木五星系统与宏观五星系统星数同为五。可称为同构;二系统各自的五个亮点均能移动;宏观五星系统在五星聚合时。五星沿黄道大致排成“一”字形队列。而木星和四木卫也总是呈“一”字形排列。这可看作两个五星系统的外貌或行为相似。以上“星数”、“移动性”、“队列”三个相同点。应该就是“象”字的含义。又。从互联网上搜索木星与其四个伽利略卫星的众多合影照片。可以看到木星与四木卫大多恰好排成一直线。这就是中国古书所艳称的“五星如贯珠”的情形。也正与军队行军纵列相合。另外。实际上。《今本竹书纪年》已较为直接地将“五星”与“重瞳”牵扯在一起。目的是要说明二者相连就是“七曜”。可能是要表示虞夏时代的历元在帝舜之世。《纪年》前文已说“日月合璧”。则可猜知后文“重瞳”就是指“日月合璧”。或即《文心雕龙•原道第一》所谓的“日月叠璧”。或如《拾遗记》卷一《春皇庖牺》所称的“日月重轮”。不过今本《竹书纪年》可能比《演孔图》晚出。)纬书《春秋演孔图》的说法。可以视为中国古文献中关于四木卫存在这一事实的标准表述(同时也可视为中国人知道四木卫存在的铁证)。《白虎通》的说法与《春秋演孔图》相同。下面我们来确定《春秋演孔图》和《白虎通》二书出现的年代。《后汉书》之《樊英传》李贤注所列的“七纬”中。有《春秋纬》之《演孔图》。据日本著名纬学专家安居香山等人的见解。它属于东汉时的文献。《辞海》的“《白虎通》”条释文:“《白虎通》。《白虎通义》的省文。亦称《白虎通德论》。四卷。东汉班固等编撰。记录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在白虎观经学辩论的结果。”《辞海》的“班固”条释文:“班固 东汉史学家、经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又著有《白虎通义》。是记录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在白虎观辩论经学的结果。”由此可知。至少在公元79年(或以前)。中国人已经确切地看到了木星的四个卫星。因此。中国人知道四木卫事实的年代。可以确定为:公元79年(以前)。《史记》的记载未能表明司马迁已经知道了木星有四个卫星的事实。《天官书》记木星一名重华。与《五帝本纪》所记虞舜名字相同。《项羽本纪》又言“舜目盖重瞳子”。这些记载都出自《史记》正文。出自司马迁手笔。但是司马迁没有说出“以象三光”这一句关键的话。因为这句话里隐藏有明确的数量词——“七曜”之“七”。这样。当“重瞳”与“岁星”作对应时。其对应的根据可能仅仅是“重华”(两者均名“重华”)。而与四木卫无关。因此。单从《史记》正文。看不出四木卫的存在。但中国人瞭解四木卫之存在事实的年代。实际上比司马迁生活的年代还早。《国语》记载周武王伐纣时有“岁在鹑火”(这表示年初的时候岁星位置在鹑火)的星象。但是以前从未有人追究过“岁在鹑火”时有利于周武王伐纣。而武王自己不受纣伐的道理。现在。让我们抓住岁星这一不可思议特点。从四木卫存在的角度。阐明其中的道理。并由此将中国人知道四木卫的时间上推至(以前)。《天官书》曰:“(岁星)所在国。不可伐。可以伐人”。《开元占经》卷23之《岁星占一》曰:“岁星所在之国。不可伐。可以伐人。”又曰:“(若)岁星居次顺常。(则)其国不可以加兵。可以伐无道之国。伐之必尅。”《乙巳占》卷四曰:“岁星所在处。有仁德者。天之所佑也。不可攻。攻之必受殃。(而岁星所在国)利以称兵。所向必尅也。”《宋书》之《天文志》:“石申曰:‘岁星所在国。不可伐。’”《武经总要》引《五星占》:“其星(岁星)居位。其国有德厚。五谷丰昌。不可伐。”《太平御览》卷七引《天官占》云:“夫岁星所居国。人主有福。不可以加兵。……(岁星)所在之国不可以罚(伐)。”中国古文化中岁星的这一不可思议的特点。正与其内部存在的微观五星系统有关。先暂时撇开岁星内部的微观五星系统不论。而从“三光”即“七曜”(日、月、宏观五星系统(木、火、金、水、土))入手分析。根据“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古人把“日”比作帝王(《易纬坤灵图补遗》:“日者。君象。”《宋书》之《天文志》:“日为太阳之精。君之象。”《隋书》之《天文志》引《传》云:“日为太阳之精。主生养恩德。人君之象也。”《尸子》:“圣人之身犹日也。”“日五色。至阳之精。象君德也。五色照耀。君乘土而王。”)。把“月”比作后妃(《易纬是类谋》郑玄注:“月者。日之妃。”《宋书》之《天文志》:“月为太阴之精。女主之象。”《隋书》之《天文志》:“月为太阴之精。以之配日。女主之象也。”)。又把五星比作(五方)诸侯(《易纬礼观书》及《礼纬含文嘉》并云:“五礼修备。则五诸侯星正行。”(案:天之中宫亦有星群名为“五诸侯”。但那是恒星。不会“行走”。)《武成》:“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尚书正义》:“爵五等。公、侯、伯、子、男。列地封国:(一品)公、侯方百里;(二品)伯七十里;(三品)子、男五十里。为三品。”《春秋元命苞》:“周爵五等。法五精;春秋三等。象三光。”引文中“周爵五等。法五精”是说周朝时分封诸侯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以师法天之五星。则知五星代表天下诸侯。此时五星即可称为“五诸侯星”)另一方面。中国古人又将“天下”分为五个方位——东、南、西、北、中。例如。所谓“五帝”。就是把五个方位与五位帝王相配——东方之帝太昊、南方之帝炎帝、西方之帝少昊、北方之帝颛顼、中央之帝黄帝。所谓“五岳”。也是把五个方位与五座大山相配——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所谓“五禾”。则是把五个方位与五种谷物相配——《初学记》二十及《御览》卷837引《周书》:“凡禾。麦居东方。黍居南方。稻居中央。粟居西方。菽居北方。”中国早期的星座体系。由二十八宿加中央天区的星宿组成。而二十八宿被划分为东、南、西、北四宫。则中国星座体系是一个五宫体系——《史记》之《天官书》把星空分为五大区:中宫北极、东宫苍龙、南宫朱鸟、西宫白虎、北宫玄武。至于五大行星本身。也被分别配属五行和五方——木星配属东方、火星配属南方、金星配属西方、水星配属北方、土星配属中央。参考:《说文》:“五。五行也。”《易纬稽览图补遗》:“天地开辟。五纬各在其方。至伏羲氏。久合。故历以为元。”(《春秋内事》说同)引文中的“五纬各在(居)其方”就是指木星在东方。火星在南方。金星在西方。水星在北方。土星在中央。“至伏羲氏。久合”是指伏羲氏即位后。五星长时间聚集在一起。即出现长时间的“五星聚”。即伏羲朝出现国土统一局面。于是就把伏羲元年定为中国历史的起点。《易纬》宋衷注云:“天文。谓三光;地理。谓五土。”其中的“五土”即国土的五个部分——“五方”。《天官书》云:“五星同色。天下偃兵。百姓宁昌。”案:“天下”可用“五方”代替。即原话可改说成:“五星同色。五方偃兵。百姓宁昌。”我们显然可见五星代表地理的五方。五星色彩一致代表天下人心如一。而天下人心如一就是太平盛世。因此《天官书》的这句话也透露出五星与地理五方的对应关系。《春秋运斗枢》:“人君政令错壅。下懵闇。上不明。则牛五头。不能行。宋均注云:‘五头。喻五方(诸侯)。不肯趋上命也。’”《礼纬稽命徵》:“古者以五灵配五方:龙。(配)木也;凤。(配)火也;麟。(配)土也;白虎。(配)金也;神龟。(配)水也。”《孝经援神契》:“社者。五土之总神。”《尚书纬》:“天子社。东方青(土)。南方赤(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上冒以黄土。”《孝经援神契》:“五岳藏神。四渎含灵。五土出利。以给天下。”《绎史》引《帝王五运历年纪》:“(盘古)四肢五体(化)为四极五岳”。《资治通鉴》引《述异记》:“(盘古)其死也。头为五岳。……秦汉间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⑽《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鍊五色石。以补苍天”。《说文》:“凤。……五色备举。”

欢迎关注“张梦章诗词”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浮生三叹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2:14:42

    岁星,木星,日月,春秋,日月合璧,天文,诸侯,史记,后汉书,纪年

  • 心太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2:14:42

    没想到大家都对《三字经》中的“三光者”,都有哪三光?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2:14:42

    《天官书》索隐引宋均曰:“三光。日、月、五星也。”(又见于《春秋合诚图》宋均注)《天官书》[正义]张守节曰:“两戒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