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我见过民国时期农村学校的校长。见他时还是在忆苦思甜的会上。他与几个人站在台上的边沿。低头弯腰。父亲悄悄告诉我说。这是他上学时的校长。
父亲说。过去家里条件虽然条件差。但他还是读过三年完小的。当时农村已办有公学。就在村口的一个庙里。而且同班同学里。还有本村地主家的儿子。当时的校长就是前面说的那位。他不仅是校长还是我们乡里的国民党书记。在外读过师范。据父亲说。他们也交些学费。没银子的可用粮食替代。我父亲读了三年小学后。因家庭贫苦。没再到城里上学。富人的孩子们后都到城里上学了。其中一位有出息的。建国后成了水利部水土保持高级工程师。
说到那时的教育质童。从父亲的文化水平来看。教育质量并不低。他虽只读过三年完小。识的字并不少。象《水浒传》这样的名著。他完全可以通读下来。
其他观点:
民国年间。军阀割据。战乱不休。思想开放。因为各军阀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所以。对教育普遍较为重视。根据1927年发布的规定显示。大学教授工资是180到600元。大学老师平均220元。中学老师平均120元。小学老师平均30元。当时。工人是15元。那个年代警察一个月8元。县长一个月20元。国立小学老师则工资40元。可见。社会是多么重视教育。
现在。我以一个县域为例谈谈民国教育的发展。以一斑窥全豹吧。
民国时期。武安的教育发展很快。首先是师范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师范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基石。1920年。武安就创办了师范讲习班。每年招收30名学员。一年就毕业。后学制改为两年。共办了6年。培养了180名教师。这对一个县域教育来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1928年。县城第一小学又在校内附设师范速成班。强化教师实习管理。1932年。第一小学改为县立3年制师范学校。每年招生50名左右。教职工(含小学)13人。全年教育经费6000多元。师范教育的发展为全县中小学教育发展奠定了师资基础。
其次。初级中学开始创建。1932年。武安在县城创建第一所县立初级中学。每年招收学生100多名。教师11人。县拨全年经费5220元。学校有操场10亩。校舍116间。校舍非常气派。当时是时属河南省的名校。
再次。小学教育得到全面发展。城里有女子小学、县立小学、民众小学等。乡下有大贺庄小学校。伯延尚德小学等。据1935年统计。全县在校学生数2225人。教师102名。教育经费(大洋)36200元。
幼儿教育和民众教育也方兴未艾。县城小学均附设幼稚班。县城也有民众教育馆。普及科学艺术常识。全年经费1600元。
民国教育注重实践。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提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以道德”为宗旨。1927年。又提出以三民主义为教育宗旨。学科课程多种多样。有国文、算数、历史、地理、自然、卫生、音体美等课程。素质教育开展得很扎实。武安也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子。如王正之、王子秀、刘试等。
但是。民国时期。贫富差距较大。多数贫穷的孩子上不起学。读不起书。因此。教育的普及程度较低。1937年。日军侵占期间。日本极力推进奴化教育。各项教育趋于崩溃。#邯郸头条# #邯郸# #河北#
其他观点:
城市与农村不同。公办与私立不同。有激进的有保守的。虽然那时办学条件差。但是教师的待遇还是比较好的。效率也高。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2233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武安,小学,县立,父亲,县城,教师,校长,邯郸,读过,老师
没想到大家都对民国时期的教育是什么样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我见过民国时期农村学校的校长。见他时还是在忆苦思甜的会上。他与几个人站在台上的边沿。低头弯腰。父亲悄悄告诉我说。这是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