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严格的说这些东西。基本上不够诗。还有那些散文分开的段子。也不算是什么诗。诗缘情言志。这是诗词最起码的条件。如果连这些条件都不付。还叫什么诗呢?更别说诗是有激情的。是有意境的。是有内韵的。等等。等等。但我发现这样的东西。点赞的人还不少。作者的粉丝也相当的多。这只能说明。整个头条上。大众的文化基础比较差。整个民族的文化有待提高。对不起。也许我说的不对。请原谅。我本人的文化也是比较低的。
其他观点:
口水诗与口语诗的区别
作者:乔福俊
“那天大雨。你走后 / 我站在芳园南街上 / 像落难的孙 / 对每辆开过的出租车 / 都大喊:师傅 ”。
用“传疯了”三个字形容这首读起来诙谐、上口的小诗《大雨》。一点也不为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网络。甚至很多专栏作家都在引用、讨论这首满是口语的诗。
联想到前几年诗歌届出现的“梨花体”、“乌青体”。很多人不禁要问:口语诗和口水诗。到底是不是诗?它们为什么总能迅速流传起来?这里面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文化现象?
口语诗难度很大。写好并不容易
“口语诗当然是诗。”著名诗人杨克说。“自古以来。诗歌就存在两个向度、走向。一个是注重意象。比如‘春江花月夜’这种。一个是注重口语。比如‘床前明月光’这种。注重意象的诗歌。有文人气。注重口语的。因为加入了鲜活语言。也有很好的生命力。这两种写作一直客观地存在着。”
“在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再来谈口语诗就有了基础。”杨克说。任何一种风格、流派的写作。都有写得好的、写得差的。单独抽出某一个作品。来衡量一个类型的写作的优劣。是不科学的。在口语诗创作中。诗人韩东、于坚的作品就写得很好。 “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口语诗很容易。结果写出了的诗就非常‘水’。因此成了‘口水诗’。杨克说。口语诗。看上去语言随意。大白话。其实难度很大。同时。口语诗很容易给诗歌爱好者、大众媒体造成误解。以为这种诗写起来很容易。结果纷纷模仿。一写就写得很搞笑。”
四川诗人陈默实的观点和杨克近乎一致。早在两年前。“乌青体”走红的时候。他谈道:“汉诗起源的《诗经》中成就最高的就是‘风’诗。‘风’就是以口语为主。口语也可以写出好诗。”陈默实认为。诗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起码应该有诗的特点。诗的韵味。诗的意义。有些诗歌。虽是口语。但耐人寻味。是好诗。所以说。用口语是可以写出好诗的。且用口语写出好诗是非常不容易的。现代诗歌的倾向就是口语化。
什么样的诗歌才是真正的口语诗?
“我们平时说出来的话不一定没有诗意。有诗意的话。记下来。便能成诗。而我们平时说的一些话。只能是话。”诗人、《诗选刊》主编郁葱举例说明。列出大家熟知的经典口语诗。如: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臧克家《有的人》。诗人田间作于1938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写道: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 诗人臧克家《有的人》更是脍炙人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郁葱说。很多诗人平时的诗歌创作未必都是口语风格。但他们的口语诗可能就是他们的真情在瞬间的流露。真正好的口语诗。不需要那么多的诠释。它可感觉。可触摸。但关键是。它是诗而不是“话“。它有审美价值和意义。诗歌不承认有什么“口水诗”。口水就是口水。不是诗。如果是诗。那就肯定不是口水。
深圳诗人谢湘南则说。现代诗歌的倾向就是口语化。但口语不能成为诟病当代诗歌的因由。有些口语诗写得不好。不到位。流于琐碎或口水。那是写作者把握不当造成的。但这并不能说口语诗就不好。口语诗能流传是因为它接近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情感。是与当下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一首诗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就说明它有独到之处。
诗人陈默对一首好的口语诗应该具备的特点做了一番归纳:篇幅短小。易于记忆;语言浅显、明白晓畅。便于理解。不论文化修养如何。一读就懂。一听就明白;节奏明快、顿歇明显。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抒情性强。直入人的心灵;概括性强。表现的内容、抒发的情感都有代表性。既是个人真情的流露。又表达了普遍的社会心理。具有广泛的意义。
“口语诗”进入“后口语诗歌”时代
在诗人、批评家徐江看来。近十五年来。口语诗因其涌现的实力作者和佳作之多。已蔚然成为当代诗写作的主流。徐江把口语诗分为“前口语诗歌”、“后口语诗歌”。 “后口语诗歌”、 “前口语诗歌”。两者的共同点是以口语作为诗写的语言平台。但前者对于诗境背后所指向的内容更加强调。“后口语诗歌”美学认为。诗歌仅靠语感、机趣、呈现人性等其中的一项。是无法单独支撑起一首成功的作品的。建构经典作品的两大要素是“人文精神”和“对既有语言方式的突破”。不同的后口语诗人。虽然在发力点上各有侧重。但大体上还是呈现出一致的美学追求。
一方面。口语诗成为诗坛创作新主流、新亮点。一方面口语诗又常常被读者、媒体拿出来讨论。甚至讥讽。对于这一点。正在编选《中国口语诗选》一书的诗人伊沙说。 “口语诗”从来就不是一种写作的策略。而是抱负、是精神、是文化、是身体、是灵魂和一条深入人性的宽广之路。是最富奥秘与生机的语言。是前进中的诗歌本身。是不断挑战自身的创造。对于“口语诗”常被单独拎出来骂的现象。伊沙说。已经死亡的抒情诗。没有人骂。还常常被当做苛责其他形式的标准;濒临死亡的意象诗再难懂也没有人骂。还常常以有技术有难度自居。唯有口语诗。天天有人骂。时不时便抓住某个不入流的人物恶搞一下。但它却越活越旺。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成为世界潮流。或许是老被批评。“口语诗人”便很注重“口语诗”的完善与发展。拿我个人来说。在坚持口语大风格的同时。很注意吸纳并再造意象诗的技巧和跳跃性。
朵渔《空椅子》欣赏及点评
病房的那把白椅子
入冬以来就属于他
前天他出去后就一直没有回来
直到现在
病友们的目光一落到椅子上
就匆匆收住各自的话题
那些天。红色的液体
一直都在暗中
给他做着提示
春天已经很近了
他坐一会儿就出去晒晒太阳
曾有人在阳光下
听到他的自言自语:
一定要活着出去
木白点评:《空椅子》。能够很好地体现朵渔诗歌的这种特点。诗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是日常生活用语。毫无雕琢斧藻的痕迹。甚至没有任何修辞手法的运用。能指直接、快速、准确。及物感和节奏感鲜明。所以。无需逐 字逐句进行拆解、分析。我们读起来会感到“不隔”。然而。诗歌是必须讲究“隔”的。没有“隔”或者所指。就只有诗象而无诗意。让我们具体看看这首诗的“隔”与“不隔”是怎么处理的:“病房的那把白椅子/入冬以来就属于他”。“椅子”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位子”。公共病房的一把“椅子”只属于一个人。说明“他”地位特殊;“前天他出去后就一直没有回来”。两种可能:要么“病愈”。要么“病逝”;“直到现在/病友们的目光一落到椅子上/就匆匆收住各自的话题”。“空椅子”无人敢坐。“虎死余威在”呀。“权力”是种让人心存敬畏的东西。匆匆收住话题。暗示“斯人不在”了;第二节前四句。补叙“斯人不在”的原因。当然。这不是重点。后四句。强调“他”求生的本能和求生的意志。特别是他的自言自语:“一定要活着出去”。使整首诗的“隔”与“不隔”拉开了距离。求生欲如此顽强。其实就是对“权力”这种好东西的贪念。反讽意味尽在平实的话语之中。而“病房”与“病人”这样的语境。强化权力无所不在。更加重了诗歌的社会反讽力。此外。整首诗就是一个完整的小故事。语言秩序紧凑顺畅。不枝枝蔓蔓、拖泥带水。
解读朵渔《空椅子》。我们可以简而言之的说:语感。其实就是处理“隔”与“不隔”的能力。包括语词组合、所指与能指互嵌、具象与意象互补、语言逻辑结构与诗意传达结构相谐等能力。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才有可能吟出一首好诗。
欢迎您关注宏灯诗话。与您共享头条文化生活!
其他观点:
口水诗其实就是口水。无论怎么样流行。都流不进诗坛。
今天的口水加上一个诗字。是被些别有用心的人强加上去的。进了诗坛靠的是权力搬运。结果诗坛被污染。
诗词本质是高雅。即使是通俗也不失高雅。不是说口水就不好。歇后语也有几千年历史。顺口溜也可以拍案叫绝。你口水味道好。老百姓也会喜欢。叫口水就好了。干嘛非要叫诗呢?叫诗人家不喜欢还是不喜欢。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2506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口语,诗歌,口水,诗人,椅子,语言,意象,诗坛,很容易,很好
没想到大家都对流行诗坛的口水诗是诗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严格的说这些东西。基本上不够诗。还有那些散文分开的段子。也不算是什么诗。诗缘情言志。这是诗词最起码的条件。如果连这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