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政治永远和气节和利益相关。
在这种环境中。利益就起到了关键作用。西晋灭亡后。司马氏南下。正统皇帝司马氏在北方士族王氏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完成权变(王导是头号功臣。江南大族子弟顾荣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但这也要付出代价。任何依附于其他力量的得位都要付诸以权力。拥护皇室的人也似乎夹杂着政治投机。
南迁的北方士族王氏、庾氏、桓氏和谢氏相继掌权。权力超过本土四大族。有一种压制作用。就如同当时刘备集团荆州帮压制益州帮一样。
因此也就没了东吴复国的事情了。
其他观点:
公元317年。西晋在立国不到52年(265-317)的情况下。就被匈奴铁骑所灭。北方全部沦陷。琅琊王司马睿南逃入建康。在东吴的故土上建立了东晋王朝。不过。此时距离西晋消灭东吴仅仅才过了37年而已。那些残存的吴人为什么不趁乱复国呢?
归根结底。这并不是东吴没有影响力了。而是江南的士族普遍地被晋人收买了。所以真正愿意造反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在魏晋时代。江南实际上处于世家大族的统治下。普通老百姓是没有什么话语权的。要知道。东晋为了在南方站稳脚跟。大量笼络南方的士族。利用“九品中正制”保障士族的世袭特权。所以像王氏、谢氏这种江南大族都愿意死心塌地地归附晋室。谁还会去思念已经灭亡的东吴呢。
对于士族而言。不论是东吴还是东晋在统治江南都没有差别。谁能够保护他们的利益。他们就拥护谁。司马睿当初在南方建立东晋的时候。严禁官兵去骚扰士族的宅院和妻女。同时又和王氏家族(士族代表)关系密切。这等于是在告诉江南的士族们。东晋与士族的利益一致。而相反。东吴末代的皇帝孙皓是一个有名暴君。他在位时期做了许多伤害江南士族利益的事。所以没有多少士族是真正愿意恢复东吴统治的。
其他观点:
在封建时代。想要获得各阶层的支持。无外乎掌握两大秘诀:利益、人心。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西晋统一天下后。在江东地区。司马氏所受的拥护。比当初的孙氏高得多。
自从孙权死后。东吴人就没享受过几天好日子。
公元252年。大帝孙权驾崩。年仅十岁的太子孙亮即位。诸葛恪、孙弘、孙峻人等辅政。然而。没多久就爆发了内讧。先是孙弘被整死。诸葛恪大权在握;下一年诸葛恪又被孙峻等人杀掉;又过了三年。孙峻病死。权力落到孙綝手里。这位仁兄残暴嗜杀。功臣、名将也难逃毒手。东吴上下一片鸡飞狗跳。
到了公元258年。孙綝干脆直接废掉孙亮。改立孙权的老六孙休为傀儡。得意忘形的孙綝兄弟五人更加胡作非为。他们权倾朝野。压根没把皇帝当回事。但多行不义必自毙。下一年这几位就被孙休反杀。
孙休掌权后。曾力图改革弊政、推行善制。以期挽救人心、振奋国力。但他用人不公、私心过重。无法彻底改善东吴的状况。公元263年。外部盟友蜀汉被灭。内部又连续两年爆发叛乱。内忧外患之下。孙休暴病而死。年仅30岁。
鉴于形势风雨飘摇。东吴众臣一致认为应挑选一个年长的宗室担任君主。以免再度沦为权臣的傀儡。挑来挑去。根据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的主张。孙和(孙权的三儿子)的长子孙皓上位。
公元264年7月即位后。孙皓曾“新帝上任三把火”。他首先犒赏群臣。其后“发优诏。恤士民。开仓廪。科出宫女以配无妻者。禽兽养于苑中者皆放之”。发布体恤士民百姓的诏书。打开国库、赈济贫困。释放宫女、许配给外面的光棍们。把御苑里豢养的野兽全部放归山林。
俨然一位仁义博爱、不爱财、不贪色、不贪玩的明主啊。一时间东吴朝野精神为之一振。士民交口称赞、喜形于色:终于有位像样的皇帝了。
然而没等他们高兴多久。孙皓就迅速暴露出本性。逐渐成了被鲁迅口中的“特等暴君”。东吴的官员、老百姓们从此掉进了更恐怖的深渊。
他残忍好杀。无论是扶自己上台的“恩公”濮阳兴、张布。还是宗室朱太后、先帝孙休的儿子。以及自己的后宫、功臣、大将。稍不合意就人头落地;最骇人听闻的是中书令贺邵。此人因中风休假几个月。就被怀疑其装病的孙皓抓起来拷打上千次。最后甚至被锯断、焚烧了脑袋。全家流放。尚书熊睦曾经略加劝谏。就被用刀环活活撞死。官员尚且如此。老百姓更好不到哪儿去。
他极度贪酒。每次设宴。为了逼群臣陪自己尽兴。他总会安排十多人站在一旁监督。要是发现有谁喝得不够卖力。或者言行上有什么小瑕疵。结束后当场修理。轻则被打。重则直接处死。
他好色无度。强令官府在民间抓美女。而且凡是俸禄在二千石的官员。每年都要把自己的女儿注册在案。先供孙皓挑选。剩下的才能出嫁。短短几年内。他的后宫美女多达几千人。为了安顿她们。孙皓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百姓苦不堪言。
他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无视现实差距。在位期间屡屡北伐。国力、民力被消耗殆尽。在他的残暴统治下。东吴上下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屡屡出现将士投敌、百姓起义事件。东吴朝野离心离德、一盘散沙。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东吴的敌人——西晋。对东吴上下却是格外的好。
孙皓在位时。蜀汉已灭、晋吴实力相差悬殊;西晋已然占据了长江上游。对孙吴形成合围之势。但鉴于江东虽然进攻不足。但依靠出色的地利、防守有余。司马氏朝廷对于武力吞并东吴从来都心存疑虑。
鉴于内部意见不统一。这时期的司马炎并没有硬来。依靠羊祜负责经营江东。羊祜的思路很明确:步步为营。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从军事、人心两方面逐渐瓦解东吴上下的意志。其后抓住机会一举歼灭之。
羊祜被任命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后。开始在物力、心理两方面对江东进行削弱。
首先。他在前线稳扎稳打、筑城占耕地。削弱对方的后勤补给。迫使孙吴前线不少军队纷纷投降。石头城以西都被羊祜蚕食;
其次。注重收买人心。每次交战后。他总是释放俘虏;甚至在战斗中抢夺了孙吴百姓的粮食。战后也计价偿还;平时在前线打猎。遇上对岸孙吴军队先射中的动物。他大度的送给对方;俘虏孙吴将领邓香后。将其安然无恙的释放;潘景与西晋作战时阵亡。羊祜对其厚葬。并允许其子女前来领回遗体。当然了。还有祜、陆抗这两大巨头的惺惺相惜佳话。
羊祜的仁义与孙皓的残暴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十余年间。西晋对抗孙吴的前线不仅兵强马壮。而且也赢得了当地的民心。孙吴军民越来越尊敬这位敌军统帅。甚至恭敬的称其为“羊公”。
起先。只是一些前线东吴士兵陆续投奔西晋;到了后来。越来越多的将领也携家带口、成建制的前来投降。
公元279年。等到杜预接任时。鉴于孙皓已经彻底失去人心、东吴国内分崩离析。司马炎下定决定后派兵南下。仅仅用了四个月就兵不血刃拿下了江东。三国鼎立正式结束。司马炎终结了八十年的分裂局面。
紧接着。司马炎在江东执行了一系列的善政。
首先。善待孙皓。封其为归命侯。对东吴宗室一样给予优待。不仅赐物、赏钱。而且授予官职。虽然孙氏早已不得人心。但他们毕竟是东吴的象征。善待这些人。就等于对江东地区释放出了善意;
其次。他派使者去江东分头抚慰。牧、守以下的原有官吏全都保留;同时。他还废除了东吴原有的繁苛政策。一切从简从易。原有的利益得到了保证。制度也改善了。江东官员、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其三。对于江东名士、耆老。司马炎一律依据才能授以官职。为了鼓励江东将官、百姓迁往寿阳。司马炎还开出了免除10-20年的赋税、劳役的优厚条件。
这是软的方面。在硬的方面。司马炎派遣名臣镇守荆、扬二州。这些官员为政有方。对江东地区安抚得极为成功。比如后来楚王司马玮镇守荆州期间。“能得众心”。后来跟随他起兵对抗司马亮的亲信都是江东悍勇;在他死后。江东“及此莫不陨泪。百姓为之立祠”。
由此可见。西晋对江东的吸收、管理是极为成功的。甚至比当初孙氏家族要优秀得多。
此外。在八王之乱爆发期间。司马睿于公元307年带着王导渡江前往建邺城。开始苦心经营江东。作为当时的头号豪门望族。王导利用自己以及家族的巨大影响力。帮助司马睿团结南北方世家大族、树立起权威;同时。着手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此外。其他王氏家族成员也镇守要地作为依仗。比如王导的堂兄王敦任荆州刺史。都督荆、扬、江、湘、交、广六州诸军事。长江中游在握。其他地区丝毫搅不起水花。
因此。司马氏对江东地区。统一前收买人心、统一后施以善政、八王之乱期间刻意经营;这套组合拳下来。江东豪族、百姓对司马氏的认可度。远远超过了当时的孙氏家族。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原沉沦、西晋灭亡后。司马氏仍能在江东苟活上百年的原因。
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一真理不会过时。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2855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东吴,士族,西晋,司马,孙吴,江南,人心,荆州,公元,东晋
没想到大家都对西晋灭亡,东吴为何不趁机复国,而是帮司马睿建东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政治永远和气节和利益相关。在这种环境中。利益就起到了关键作用。西晋灭亡后。司马氏南下。正统皇帝司马氏在北方士族王氏的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