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什么意思?历史上有哪些人做到了?我们也能做到吗?

好文

热门回答:

这句话出自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当时。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到岳阳。勤于地方政事。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把岳阳治理的政通人和。并重修了岳阳楼。

要知道。滕子京是带着一腔委屈来到巴陵郡的。原来他是一个镇守边关的将领。是范仲淹手下的一个爱将。滕子京曾经动用公款犒劳三军。结果被人告状。被贬到巴陵郡。

按理说。对滕子京来说。这是悲。但他没有受到个人遭遇的影响。在巴陵郡做出了一番事业。在岳阳楼建好之后。他写信请自己的老上级范仲淹写一篇序。而范仲淹没有到过岳阳楼。却写下了《岳阳楼记》这一千古名篇。

在岳阳楼记的最后。范仲淹充满豪情与深情地写道: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在这篇文章中。范仲淹说滕子京和天下的仁人志士一样。做到了两种境界。第一种是心灵上的坦然与淡然。不会因为个人的财富和权力的增加而感到高兴。也不会因为个人利益受到了损失。个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感到灰心丧气。

在人生的喜乐与忧愁中间。始终保持一种淡然的心态。这就像明人所说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这也像王维所说的那样。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个具有极高人生境界的人。总是安然淡然坦然。

第二种是儒家的忧国忧民的心态。儒家历来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范仲淹是一个标准的儒家人物。他认为滕子京也是。他们身上。都有而且是应该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态。更应该有心怀天下苍生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这种精神。来自于孔子。来自于孟子。来自于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者。范仲淹是。滕子京也是。

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精神。同时还来自于道家的精神。特别是庄子的人生精神。

庄子是崇尚人生逍遥的境界的。而人生逍遥的前提是。摆脱一切外物的限制。人最好能够驾驭物。而不是被物所奴役所驾驭。庄子把这种理想的状态称之为“物物而不物于物”。

庄子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庄子认为。人一出生就是一个悲剧。因为人的身体注定是不自由的。他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这叫做有所待。在庄子看来。所有有所待的东西。都是不自由的。在逍遥游中。庄子说大鹏能够抟扶摇直上九千里。但是没有风。大鹏也无法飞翔。仙人列子可以在天上飞15天。而15天后。他也得下来。所以人生的自由。就要无所待。而无所待。就是要摆脱物质和心灵的限制。

按照王小波的说法。人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挨捶的过程。这不可避免。但是这样我们的人生如何才能获得自由呢?庄子说要做到心斋和坐忘就可以了。这不是练气功。这是锤炼我们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其实就是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如果你能忘记人生的喜。忘记人生的忧。从了喜乐忧愁不入于心。那么还有什么能让你心醉神迷呢?还有什么能让你忧戚交加呢?

在中国的古人之中。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不多。但还是有的。庄子当然算是一个。以庄子的大才。在战国时期做个诸侯国的大官没有问题。但是他宁愿做在污水中自由爬行的乌龟。他穷困潦倒。但是他认为。人真正的贫穷不是这个。而是精神上的贫穷。

孔子的弟子颜回也可以算。他一箪食一瓢饮。居住于陋巷之中。从来不改其乐。范仲淹当然也是。他是北宋知识分子的领袖。他在政治上经历过多次失败。但仍然坚守初心。坚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信条。

苏东坡也算是一个。在被贬到黄州之前。苏东坡大概还没有这样一个人生境界。在到了黄州之后。苏轼变成了苏东坡。而他的人生境界。也在朝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前进。苏东坡说。人生的难处在于。不经要忍痛。还要忍痒。更要忍受孤独与寂寞。从而实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达观的境界。这不正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吗?

人生。很多时候我们能看得开。但是忘不了。能忘得了。但是我们放不下。能放得下。但是我们又做不到。如果有一天。我们能看得开。忘得了。放得下。做得到。我们就能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但是在以物质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的时代。现代人。怕是没人做的到了。

其他观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优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不因外物而喜乐。也不因自己的遭遇而悲伤。身居高位。就为百姓担忧。退外僻远乡间。就为国君担忧。担心受诽谤。害怕被讥笑。满目萧条凄凉。不禁感慨万分。进用也担忧。退居也担忧。如果这样。几人能做到。谁人能快乐呢?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本是他在。庆历新政。变法运动失败后贬居外地时写的。他通过对一般。迁客骚人。局限在个人狭窄圈子里的感情否定。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抱负。 这种抱负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性。这是范仲淹在贬居生活中仍然坚持政治理想的自我鞭策。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和苏轼做到了吧。但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范仲淹的胸襟。苏轼的心态。我们也许很难做到。但希望尽力做好自己。没有最好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心态!



其他观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在事物的好坏以及个人命运的得失浮沉而感到悲伤或喜悦。这是一种超然的人生境界。

要做到这点。太难了!首先得有广阔的胸襟。

这胸襟这气魄。不服不行。

再比如著名的关于谢安雅量的故事。说一天谢公跟人下棋。谢玄派来的信使到了。谢安看完书信。继续下棋。客人忍不住了。追问淮上战事如何。谢安说:“小儿辈大败贼军”。神色举止与平时无两样。

我们都知道。这一战(淝水之战)。东晋与前秦兵力悬殊。却以八万兵力大败八十万前秦军。以少胜多。这消息任谁看了不振奋人心。热血沸腾?谢安却如此从容淡定。实乃神人也。

进退都忧。所以事实上。我们目光所及。还应多放于更有意义和价值的地方。要有所关注与挂念之事。天下与世间广大百姓。这样才能不过多地去关注自身的命运。也才能真正做到。不为外物与自身得失而悲喜。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亦久亦旧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53:28

    不以,人生,范仲淹,庄子,境界,是一个,岳阳楼,精神,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天下之忧而忧

  • 少年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53:28

    没想到大家都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什么意思?历史上有哪些人做到了?我们也能做到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53:28

    这句话出自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当时。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到岳阳。勤于地方政事。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把岳阳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