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张之洞 。 字孝达 。 号香涛 。 人称“张香帅”。他在出任湖广总督期间。大力推行洋务运动。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湖北枪炮厂、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矿务学堂、卢汉铁路等一批企业、学校、铁路。还送了一批优秀学子到日本留学。
而搞洋务运动其实是一件很“烧钱”的事情。张之洞做这些事情又特别舍得花钱。简直就是跟钱过不去。因此得到了“钱屠”的外号。
其他观点:
张之洞。人称张香帅。原因在于他的号。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这就是“香”字的由来。而“帅”字。则出于其三次担任湖广总督。民政和军事的一把手。属“大帅”。故。人称张香帅。
所以。张之洞的张香帅称呼。一方面跟自己的身份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对他的美称。
都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可是张之洞五十多岁时。不认天命。一心搞洋务。于是他在湖广总督任上。大力办学。创建了各种学堂。现在武汉的几大重点高校。比如武汉大学、华中农业、武汉科技等大学基本都源自于张之洞。
与此同时。他还致力于把武汉建造成清朝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比如全亚洲最大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湖北枪炮厂等大型现代化企业均落户武汉。我们现在常讲的九省通衢。其实也是源自于张香帅。正是他主持修建的京汉铁路。才把武汉纳入了铁路中枢。
这也好理解。为什么导致清政府倒台的决定性事件。辛亥革命。会在武昌(武汉下的一个区)爆发了?
但是张香帅。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花钱如流水。人称“钱屠”。这是怎么回事呢?
清朝廷有那么多的封疆大吏。像张之洞这样花钱如流水的。还真是少数。他有点好大喜功。凡事喜欢往大处做。但为人清廉。花钱基本都用于了公家。
像在《走向共和》中说的他的汉阳铁厂出产的都是废铁。根本不能用于铺设铁路。这种情况很普遍。所以。后人也很惋惜。如果张香帅。在通盘考虑的时候。能再谨慎一点。或许在洋务运动上。他会超越李鸿章的贡献的。
其实不仅仅在兴办实业上。张香帅花钱如流水。在一些公务接待。以及个人行为上。也是奢侈浪费严重。
这种好大喜功的行为在伊藤博文看来。也是太过分了。临走时也是感慨:
“这钱花得真可惜!”
等到了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慈禧太后跑到西安去了。收拾烂局的人中就有李鸿章。或许是感受到了清廷的被欺负。坐镇东南的张之洞几乎一天一个电报给李鸿章:
“洋人不能这么不讲理。也应该懂礼义廉耻。不但不应向洋人赔款。反而应当据理力争。让洋人向中国赔礼道歉。”
“电报每字两角四分太贵。无事勿再多言!”
而张之洞的这封电报多少字呢?
总共5000多字。也就是说。这一篇电报就花了2000两银子!
所以说。张之洞人称“钱屠”是名不虚传的。但是万事等辩证的去看待。李鸿章是没有花这么多电报钱。但他死后。却给后代留了4000万两银子。而张之洞死后。却没有留下一分一文。从这一点上来看。真正的“钱屠”实际上是李鸿章。
其他观点:
晚清乃至民国时期。统兵大臣或者军阀习惯互相称“帅”。为了以示区别。会去表字或者号里选择一个寓意深远的字。加上“帅”。便成了一个称呼。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这个“香帅”便是取自号中的“香”字。
“钱屠”的称呼则是因为张之洞发展洋务时的“挥金如土”。他所选择的行业多是重工业。例如大名鼎鼎的汉阳铁厂。就是一个花钱的无底洞。多年亏损。向日本等外资借贷。最后还是由李鸿章的部下盛宣怀接手方有好转。
但在当时的中国。发展重工业是极其必要的。所谓“钱屠”在现在看来。并不是什么贬义。
可悲的是。在1966年。张之洞去世的57个年头。他被全盘否定。河北南皮县的坟墓惨遭破坏。尸骨被弃之荒野。也不知其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3003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张之洞,湖广,电报,武汉,铁厂,湖北,人称,洋务运动,重工业,铁路
没想到大家都对晚清名臣张之洞,为什么人称张香帅,还有个外号叫“钱屠”?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张之洞 。 字孝达 。 号香涛 。 人称“张香帅”。他在出任湖广总督期间。大力推行洋务运动。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