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重文抑武的国策,是不是矫枉过正了?其利与弊怎么评价?
原创

赵匡胤重文抑武的国策,是不是矫枉过正了?其利与弊怎么评价?

好文

热门回答:

每一个王朝开创之初。总是会吸取前一个朝代灭亡的教训。避免走前朝的覆灭之路。但往往是矫枉过正。最后结果是过犹不及。宋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唐宋之间夹着的。是五代十国的历史。其实。本质上来讲。五代十国是唐朝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延绵不绝的藩镇战争。军阀割据持续了六十多年。在这段时间内。各个政权如走马灯的似的建立与灭亡。兵变、政变层出不穷。所以赵匡胤在发动陈桥兵变。夺取皇位后。扭转了五代十国以来重武轻文的社会风气。结束了频繁的政权更迭。开创了大宋三百年的江山。那么。赵匡胤重文抑武的国策。利弊如何衡量呢?

一好处是维持了政权稳定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易频繁。究其原因就是武将权力太大。军队被武将掌控。朝廷被架空。犯上作乱成为常态。宋朝建立后。赵匡胤搞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戏码。在宴会上恩威并施。将石守信、高怀德那些将领手中的兵权收归中央。至于那些将领嘛。长年征战。劳苦功高。都打发回家做一个富家翁了。

光收归兵权还不行。为了从根本上削减武将权力。赵匡胤还从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第一就是将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设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枢密院。枢密院与三衙相互制约。三衙虽然掌握禁军。但却无调兵和发兵的权力。枢密院有发兵、调兵之权。而不能直接掌握军队。

除了将调兵权、领兵权分离外。赵匡胤还对军队进行了改革。以往朝代都是边军战斗力强。禁军由于长年居于京城。战斗力下降。所以每当有骄兵悍将犯上作乱。禁军都难以抵挡。赵匡胤为了改变这种内弱外强的局面。在中央和地方上分别设立禁军和厢军。厢军就是经过选拔后淘汰下来的老弱病残。不加训练。只充劳役。这样一来。皇帝将精锐力量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但是光这样赵匡胤还觉得不放心。禁军虽然是自己掌握的。但谁也保不准他们就不会谋反。毕竟自己就是典型的反面例子。对于这个问题。老赵可想了好久。最后终于想通了。当初自己是被属下按着穿上龙袍。被强行扶上皇位的(当然赵匡胤对外是这么说的)。这些人都是常年跟着我的弟兄。他们知道。我当了皇上。他们的也都会飞黄腾达。那怎么破解呢。方法就是军队定期调动。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这样将军在军队中没有自己的心腹。士兵也不会成为将领的家军。减少了造反的几率。

二坏处是军队战斗力大幅下降。军人的社会地位跌至底层。汉民族失去了尚武精神

赵匡胤的这通操作。虽然稳固了皇位。但也使得军队的战斗力直线下降。试想。一支部队里面。士兵由于经常调来调去。相互都不熟悉。作战时怎么敢放心的把后背交给战友。将领也是换来换去。今天是个姓张的。明天来个姓赵的。那些老兵油子肯定处处不服管束。

更有甚者。后来干脆改由文人领兵。纵北宋一朝。名将寥寥无几。拿得出手的也就中期的狄青。宰相范仲淹就是文人领兵的典型例子。不过好在北宋的这帮文人能力都挺强。文武双全。打仗也是打的有声有色。

(出将入相的猛人范仲淹)

古代造反大都是由流民引起。这些失去了田地的老百姓。通常是造反的主力。为了将造反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北宋想了个办法。将那些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混混、乞丐、流民。全部都收编进军队。政府拿钱养着。不让他们去生事。这就是北宋的顽疾之一--冗兵冗员。军队数量虽然多。但是打起仗来都是战五渣。这也使得军人的社会地位直线下降。这也可以理解。军队里都是地痞无赖这样的货色。老百姓能有好感吗。汉唐时期。政府征兵优先征收“良家子”。所以那时候的军人还是享有很高的荣誉的。后来随着军人的地位下降。甚至出现了“好男不当兵”这样的话。人人皆以读书入仕为荣。再不济当个贩夫走卒。也比当兵强。这足以见军人的社会地位之低下。在一个鄙视军人的社会中。军队的战斗力也可想而知。

简而言之。赵匡胤重文抑武的国策。弊大于利。利无非是利了赵家人。虽然龟缩一隅。但是稳坐了江山三百年。对于整个华夏民族来说却是巨大的伤害。汉人失去了尚武精神。华夏民族从汉唐时期的开拓进取的民族。变成了守成内敛的民族。没有了汉唐的那种大国雄风的气象。

其他观点:

关于宋朝的历史。老王还特意去看了一篇赵宋的历史简介。赵匡胤说实话得国不易啊。他对历史是有功的。这也是不用去怀疑。可以说宋太祖是结束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主要推动者。五代十国的混乱。离不开唐末的民众暴动。被镇压后造成藩镇实力过大。进而形成朝廷对藩镇失去控制能力。

像这种分裂混乱的局面。真的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诸多的灾难。比如禁令繁多、商税苛重。再加上契丹贵族的掠夺。人民颠沛流离。可以说是完全失去的生活的保障。直到了五代后期。统一趋势日益明显。在公元960年。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建立了北宋。在经过一系列攻占山头的战争操作。最终才实现了统一国家的宏愿。

纵观宋朝的历史。我们发现宋朝的农业、手工业、纺织、冶金、煤炭、陶瓷也都有很大的发展。国内外贸易也是相当的发达。北宋的文化发展极盛。由于理学的诞生是儒学真正的哲学化。文学及戏剧说唱艺术发展迅速。科技进步也是很明显。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三大发明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唯一的遗憾是国防力量薄弱。看到宋朝的历史。很多场战争几乎都是屈辱历史。虽然其他的方面都优秀的让人睁不开眼睛。但是这也跟木桶效应一样。他国防的薄弱拉低了宋朝在我们心目中的伟岸形象。

为什么宋朝的国防力量这么弱?是人不行吗?非也!是制度的问题。北宋吸取了唐末藩镇割据、节度使佣兵的教训。为了避免赴了唐末的后尘。北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军权、政权、财权和司法权都最大限度地集中在皇帝的手中。这些措施对解决掉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是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啊。

那北宋具体是用什么的骚操作。把自己的武功给废了呢?

它采用的方法是选拔各地精兵充禁军。把自己武装到天下无敌。极大的削弱地方武力。这样做虽然自己安全了。但地方抵抗外敌的能力也是被削弱的很惨啊。再者一个操作是。实行更戍法。皇城派遣禁军轮流出外戍守。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等。这种策略极大的加强了中央集权。属于典型的“守内虚外”的做法。再加上重文轻武的策略。让耍嘴皮的人多了。干事的人相对就少了。不是是说人废了。而是能干事的起不来。

在军制方面。将禁军分归于殿前司和侍卫统领。只负责训练;调遣军队方面的权利则由枢密院掌管。枢密院长官由文人担任。这些繁复的做法。方便了皇帝对军队的掌控。同时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有一个特点。统兵的将帅即便身在战场。也要听从皇帝的调度。甚至要按照皇帝颁发的阵图作战。上述制度和政策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冗兵、冗员、冗费等严重的社会问题。说白了就是军队灵活性。机动被彻底扼杀了。造成将帅不主动思考战场局势。长此以往。形成不主动思考的弊病。

是不是当时的人就傻傻的不懂的改变了。非也。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曾主持新政。希望把这些问题解决掉。但很快失败了。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推行了一段时间。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当时既得利益者(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惨遭失败)。王安石被打压。给了这种阻碍变法的人的气焰。此后北宋的政治变得更加的黑暗和腐败。

腐烂的种子深埋。到了南宋这种局面也很难改变了。偏安的南宋都向金称臣纳贡以求苟安了。对内人民则尽其搜掠之能事。想强盛几乎无望。只不过是坐吃山空立地吃陷。

这么分析下来。是宋朝的内部平衡被打破了。本来一个国度应该是有一部分守家卫国的武将保卫国家。一帮搞经济的搞活内部经济。一帮治理国家的人来治理好这个国家。结果让一部分得利过多。为了守护自己的利益。显然看不到国家的未来。根子上是宋的孱弱败在自己得国的方式。因为自己通过陈桥兵变而来。所以自己得国后很怕有人也这样颠覆了自己建立的国!

你觉得呢?说来说去都是在想尽办法防着军人权利过盛。结果让官僚给成长起来了。顾此失彼啊!

其他观点:

赵匡胤经历过五代十国的厮杀。非常明白武将专权的危害。因此“杯酒释兵权”后。他首先是建立了“士大夫民主制度”。不以言论杀人;第二是设立通判制度。通判有权向中央直接负责。汇报当地官员的“德、能、勤、绩、廉”;第三。在各地设立转运司。转运使由文官担任。负责将各地的财赋。粮食、物资等“转运”到中央;第四。在各地设立提刑司。提刑官也由文官担任。负责司法权。

这样一来。各地的军权、行政权、财政权、用人权、审判权都由文官担任。而武将只负责打仗。打完仗后又将权力交回。

赵匡胤极端的重文导致宋朝贪官不少。有一次。赵匡胤微服私访。去到丞相赵普家看到吴越国钱俶给赵普送的“海鲜”变成了一坛坛黄金。但赵匡胤并没有处罚赵普。还让他从容收下。赵匡胤认为:“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即文官们都是贪官。也比不上一个武将造反。

这种极端的“重文抑武”也是导致宋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一个没有兵器作为硬实力来保障的国家是不可能长久矗立在中华大陆乃至整个世界大陆的。

大家所熟悉的南宋武将岳飞。立下十大汗马功劳。最后被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中书舍人虞允文在抗金前线激励士气。对前线将军说道。如果你打了胜仗。我就认你做干儿子。这位将军感激涕零。开国元勋、当朝枢密使大将曹彬。只要一遇到文官就立马让路。

武将的社会地位如此低下。宋朝要想通过战争抵御外敌那基本是不可能。所以宋朝出现了“金钱换和平”的先例。比如宋辽的檀渊之盟。

但金钱换和平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有的人可以用钱打发。但有些不但要钱。还要地域。金朝和蒙古人就是这样的狼。金朝灭了北宋。蒙古人将金国、西夏、南宋都灭掉。

所以不管在哪个时代一定要有硬实力作为保障。很显然。赵匡胤并没有平衡好“文”和“武”之间的关系。

当然在宋朝社会安定的那几年。它的经济和文化贡献在整个古代也是有及其重要的地位的。

对于题主的问题:是否矫枉过正?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郎不知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陌念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4:33:45

    宋朝,赵匡胤,北宋,都是,禁军,军队,武将,藩镇,枢密院,文官

  • 郎不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4:33:45

    没想到大家都对赵匡胤重文抑武的国策,是不是矫枉过正了?其利与弊怎么评价?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4:33:45

    每一个王朝开创之初。总是会吸取前一个朝代灭亡的教训。避免走前朝的覆灭之路。但往往是矫枉过正。最后结果是过犹不及。宋朝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