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考虑迁都西安,为何最终又选择放弃了?
原创

朱元璋曾考虑迁都西安,为何最终又选择放弃了?

好文

热门回答:

原因一。淮西子弟不愿意离开老家。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淮西子弟比较多。其中文有李善长、胡惟庸。武有徐达、汤和、傅友德、冯胜、蓝玉、李文忠等。他们都土生土长在南方。习惯了南方温暖、潮湿的气候。不愿意离开老家土地。把京城迁到西安。

原因二。朱标突然风寒去世缘故。朱元璋派太子朱标视察西北。尤其是对西安是否适合建都问题进行专门考察。一来西安当时原有建筑均被破坏。城市环境比较破败。加之陕西当时气候环境较前恶化。地方经济也失去往日的繁荣。二来朱标在回到南京后因路途风吹偶感伤寒。不久便不幸离世。朱元璋受到严重打击。把朱标之死。扯上乃迁都不祥之兆。故放弃了迁都事宜。

三是南京各方面定都条件也不错。南京是朱元璋的复兴之地。他依托南京打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又以南京为大本营。历史上第一次北伐取得成功。夺取了天下。政治上南京定都有很大优势。经济上南京周边乃鱼米之手。特别是自南宋以后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南京周边平原经济条件非常发达。江浙一带经济繁华地区距离南京较近。从经济上能给南京建都重要的支持。从地理位置交通情况看。南京乃南北水上交通要冲。西临长江各大名湖。北有长江天险。南京南、北又有大山环绕。军事上易守难攻。风水上乃有帝王之气。应该说也是定都的好地方。

朱元璋本来当年想迁都西安。但由于上述原因。让他最终放弃了迁都西安的打算。毕竟迁都事关社稷稳定。实践证明。他没有迁都西安实乃错误之举。如果他当年迁都西安。他的孙子朱允文就不会被他的儿子从海上沿长江打败。也就不存在他的愿望最终被人改变的命运。以后明朝的历史和结局将到底是什么样子。谁也无法进行预料。谢谢!




其他观点:

如果我们仔细梳理史料。可以发现实际上更希望迁都西安的并不是朱元璋。而是皇太子朱标。因此随着朱标的去世。迁都一事自然随之不了了之。

西安。即汉唐之时的长安。长久以来一直是中原王朝首都的象征。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皇太子朱标奉旨巡视陕西。朱标此行。一向被认为是对西安是否适合建都进行考察。

由于朱标从西安返回南京后即身染重病。最终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不幸去世。皇太子正当壮年却突然去世。而已经65岁高龄的朱元璋显然已经精力不济。迁都计划就此搁置。

那么把西安作为京师究竟是朱元璋还是朱标的主意?这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政治计算呢?

西安:从未在朱元璋的国都清单之中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6年)。郭子兴余部红巾军一把手郭天叙和二把手张天佑在九月的集庆之战中全部战死。三把手朱元璋一跃成为一号人物。次年三月。朱元璋亲自率军水陆并进。杀奔集庆而去。随着元朝江南行台御史大夫福寿、平章阿鲁灰、参政伯家奴、集庆路达鲁花赤达尼达思等人相继战死。朱元璋所部攻克集庆路。随即将其改名为应天府。

辛卯。上周览城郭。谓徐达等曰:“金陵险固。古所谓长江天堑。真形胜地也。仓廪实。人民足。吾今有之。诸公又能同心协力以相左右。何功不成?”达曰:“成功立业。非偶然。今得此。殆天授也。”乃改集庆路为应天府。—《明太祖实录卷四》

不管是集庆路也好。应天府也罢。其实就是古都金陵。如今的南京城。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在元末乱世之中一步步做大。和金陵城对他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随即将金陵城定为大明王朝的京师。

然而谁都想不到形势的发展如此顺利。当年三月。大将军徐达率领的北伐大军攻克河南。收复了宋朝旧都汴梁(今属河南省开封市)。明军暂时于汴梁稍作休整。准备对元大都发起总攻。

大宋故都的光复。自然令屈辱了数百年的汉人大感振奋。朝堂之上很多人强烈要求皇帝能够定都汴梁。既迫于压力。又打算亲自部署北伐大都事宜。朱元璋于是在四月御驾亲赴汴梁进行考察。

甲子。是日。车驾发京师幸汴梁。时言者皆谓君天下者。宜居中土。汴梁乃宋故都。劝上定都。故上往视之。且会大将军徐达等谋取元都。—《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一》

理论上元军在大都、山西、陕西一带依然拥有强大的实力。明军这次北伐能否成功谁也不知道。毕竟当年北宋初年百战禁军一样在高梁河吃了败仗。谁能保证徐达就一定能够收复丢失了数百年的“燕云十六州”呢?汴梁作为直面元军的基地。地位极为重要。所以当七月底朱元璋在陈桥(对。陈桥之变的那个陈桥)戒谕徐达北伐之时要“毋妄杀人”之后。随即起驾返回金陵。同时宣布将汴梁和金陵作为本朝并立的两京。

朕观中原土壤。四方朝贡。道里适均。父老之言。乃合朕志。然立国之规模固重。而兴王之根本不轻。其以金陵为南京。大梁为北京。朕于春秋往来巡守。播告尔民。使知朕意。——《明太祖实录卷三十四》

汴梁古称大梁。而“朕于春秋往来巡守”这句话则暴露了明初大量蒙元遗风存留的证据。元朝建立之后实行的就是两京制。皇帝每年三月启程从大都前往上都。并于八月从上都返回大都。

然而形势的变化再次令大明君臣大为吃惊。设立两京的诏书发布之后没几天。元朝末代皇帝就仓皇逃离了大都城。年底。王保保统率的元军精锐在太原被一举歼灭。元朝事实上已经结束了其作为中原王朝的历史使命。

这样一来。“北京”汴梁的地位就很尴尬了。大明的国境线已经大踏步推到了太原、北平(大都光复之后改的名字)一线。再在“北京”重新修建宫殿府衙已经毫无意义。但是群臣提出的迁都北平又过于激进。前元旧都不彻底改造就想搬进去?不现实。最终朱元璋决定将临濠(凤阳)作为中都。毕竟既有天险。又通漕运。还可以满足老朱本人衣锦还乡的意愿。但是凤阳毕竟距离南京太近。对于控制北方局势实际上毫无帮助。因此朱元璋最终在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停止建设中都城。

其实早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的时候。就有人向朱元璋建议采用西安为国都。吉安儒士胡子祺上书请都关中。指出天下适合作为国都的地方一共有四个。其一是河东(指山西西南部)。这里“地势高厚。控制西北”。是上古尧舜禹时代的都城。但是缺点在于气候严寒。淮西勋贵很难适应。其二是“北京”汴梁。这里既“襟带河淮”。又是故宋旧都。但是缺点在于“无险可守”。毕竟靖康之耻的教训实在过于深刻。其三是洛阳。这里曾作为东周、东汉的都城。也是大唐的东都。身份地位上没有问题。但是缺点在于嵩山、邙山不如终南山险固。伊河、洛河也不及渭河、灞河雄阔。因此胡子祺心目中最佳的京师所在地。顺理成章就是第四个选项:西安(长安)。

故据百二山河之胜。可以耸诸侯之望。可以绵宗社之久:举天下。莫关中若也。—《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

然而朱元璋刚刚在本年四月册封嫡次子朱樉为秦王。封国正是西安。故而他在看了胡子祺的上书之后“十动然拒”。并没有当一回事。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如此。朱元璋为什么会在二十多年之后重新动了迁都西安的念头呢?西安不再是秦王的封国了吗?

迁都西安。剑指诸王

早在大明建国之前。朱元璋就对自己的嫡长子朱标进行了全方位的精心培养。朱标的这个皇太子。历来被认为是史上权力最大。最得皇帝信任的皇太子。当时朝堂之中有三股势力。一是以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开国勋贵集团。一是包括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在内的戍边亲王。最后一股则是围绕在皇太子身边的文武官员。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五月李善长案爆发。淮西老兄弟们几乎被一网打尽。就此一蹶不振。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年初。秦王和镇守陕西的长兴侯耿炳文爆发激烈冲突。朱元璋一面将耿炳文召回。一面派人对此事展开调查。并最终决定将秦王召回南京治罪。

秦王樉见宫瓦碧。将杀耿炳文。上召王还。久之。又市人浙江。至是召还京师。—《国榷卷九》

耿炳文早在洪武三年的时候就已经出任秦王府武相。包括整个秦王府都是其一手营建。二十年的交情。因为“宫瓦碧”就破裂了?虽然笔者都没看到“宫瓦碧”是什么梗。但就算戴了绿帽子也不至于刀剑相向啊!但是耿炳文虽然和秦王府交情深。但他的儿子耿璇日后可是朱标的女婿。虽然此事发生在朱标去世之后。但是洪武二十四年的时候耿炳文就不知情吗?他和秦王之间的冲突真的只是朱樉单方面的原因吗?要知道耿炳文回京之时。太子党的重量级成员、凉国公蓝玉接管了陕西防务。

秦王这次回来。如果不出意外基本就会被废为庶人。笔者之所以会有这个判断。是因为当时连秦王西安三护卫都已经被撤除了。八月十一日。皇太子朱标正式巡视陕西。九月初九日。朱标抵达西安。受到百官及耆民“郊迎”的待遇。与此同时。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相继前往陕西。和已经先期到达的凉国公蓝玉会合。帝国三大名将齐聚陕西。目标只可能是西北一线最大的敌人:撒马尔罕驸马帖木儿。十一月底。太子朱标自陕西回到南京。

比还。献陕西地图。遂病。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明史卷一百十五·列传第三》

此后的事情大家都清楚。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朱标因病去世。迁都一事就此不了了之。那么问题来了。朱标为何想要迁都呢?按朱元璋的想法。亲王们戍守边疆。皇帝在南京遥控指挥即可。但是倘若朱标是想削藩呢?把亲王们换成武勋将领。如果皇帝还在南京待着。岂不是鞭长莫及?修理秦王。不过是第一步。

当然这里朱标的形象就和史书中的形象大相径庭了。相信有人会提出质疑。其实根据明初晋王府密档《太祖皇帝钦录》所透露的信息。朱元璋其实一直担心朱标继位后会对秦王不利。还曾经亲自写信对朱樉进行警告。要求他夹着尾巴做人。

如今朕乃尔父。教之不听。若久后为兄者以苦口毒言教之。尔必为己是兄非。此不能保富贵也。—《太祖皇帝钦录》

然而朱标去世前却为弟弟说好话。最终保住了秦王的爵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朱标一定会考虑他身后的继承人问题。自己的儿子不过十五六岁。父皇会不会选择立子呢?如果秦王被废。那么精明强干的老三晋王可以顺理成章进位皇太子。但是如果自己临终前保住了秦王。父皇会立这位不成器的皇子吗?不可能。但是跳过秦王立晋王。置燕王、周王、楚王、齐王、蜀王、湘王这些实力强大的亲王于何地?温情脉脉的亲情面纱背后。藏着深深的政治算计。

结语:洪武二十四年的时候朱元璋都64岁了。还能活几年?如果迁都西安。耗资巨大修建的孝陵怎么办?万一新都宫殿没有落成自己就驾崩了怎么办?是埋在孝陵。还是把马皇后的棺椁拉出来。到时候再一起千里迢迢埋到西安?

何况截止至洪武二十四年。整个陕西布政司的人口只有不到二百五十万人。不到浙江布政司的三分之一。这点人口维持日常的驻军已经够吃力了。还要供养皇帝、皇亲、勋贵、文武百官?想多了吧。所以说迁都西安只能是朱标的想法。是他用来削藩的手段。朱标死后。大名鼎鼎的方孝孺曾经写了一首吊唁诗。里面有陕西百姓渴望朱标以皇帝身份重返西安的描写。

其他观点:

在中国古代。都城的选择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商朝建都在毫之后。先后经历多次大规模迁都。一直到迁到殷的时候才固定下来。后来人们称商朝就为殷商。后来很多朝代划分为东西。南北实际上都是根据都城的方向进行的划分。

可以说。都城是一个政权命运兴衰的重要事件。因此。在一个政权形成的时候。首要的大事就是选择定都的城市。

然而。有意思的是。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之后。一直未考虑将“龙兴之地”的金陵(南京)作为都城。最初以金陵为南京。以大梁为北京。后来决定在凤阳建立中都。形成一都两京的格局。最后中都建造计划失败。洪武十一年。才正式将南京作为都城。然而即使如此。朱元璋并未打算彻底在南京定都。而是多次考察迁都对象。先后将西安、洛阳、北平纳入考察范围。到朱元璋晚年折腾不动才告一段落。

本文。以明朝初年建都为索引。考察朱元璋在选都上的心路历程。让大家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

明朝初期。两京制格局下。南京所处的尴尬位置(一)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又是朱元璋的龙兴之地。朱元璋为何瞧不上

时至今日人们想起南京必然是六朝古都。其实详细的思考一下。在南京定都的六个朝代。分别是东吴、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

这六个朝代除了都是定都南京之外。还有有诸多相似之处。首先。六朝几乎都在魏晋南北朝期间诞生;其次。这六个朝代国祚都相对较短;最后。从根本上来说。这六个朝代说得好听一点不是大一统的政权。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割据政权。

朱元璋是在元朝末年的反元斗争中逐渐起家的一代优秀帝王。早年是没得选。能够抢到南京这块地方已经是祖坟上冒青烟修来的福分。

但是在朱元璋坐稳南京后。尤其随着地盘不断扩大。战争不断取得胜利。朱元璋越来越意识到南京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都城。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六朝古都都是短命王朝。朱元璋自然不希望自己也步其后尘;从地理因素来说。南京虽然地势比较险。算作易守难攻。然而从来都是偏安一隅的都城。并不能够统筹全国的局势。以当时朱元璋的野心程度来说。偏安一隅显然不是朱元璋的政治目标。

(二)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何宣布成立两京制。将金陵作为南京

虽然。朱元璋在内心深处是反对在南京建都的。但是他在决定这件事的时候。还是多次询问了手下谋臣的意见。当时谋臣冯国建议朱元璋根据当时的形势。先定都金陵。再做打算。他的理由是:“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天下不足定也”。

后来朱元璋渡江攻克太平。朱元璋的谋臣陶安也表示:“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

可以说。尽管内心并不是十分愿意。不然不会跟手下好几个谋士反复讨论这个问题。迫于当时的形势。占据金陵的确就有了王霸的根基。

洪武元年。八年。在开国数月。朱元璋的内心经过多次挣扎。最终宣布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建都方案。那就是以金陵为南京。以大梁(开封)为北京的两京制建都方案。

两京制是历史上经常用的方式。鸡蛋都不放在一个篮子里。京城又怎能放在一个城市呢。成立两京制的朝代。在面对危机往往更能从容面对。

然而朱元璋选择两京制并不是为了保险。而是为了进取。从这一点。我们也能够看出当初朱元璋的雄心壮志。以金陵作为南京是老巢所在。以大梁为北京。实则是作为北伐的根据地。

朱元璋为何在洪武十一年的时候。最终定金陵为都城?

从上文对金陵的分析可以看出。朱元璋对这个方案还是不太满意的。因此。在洪武二年。朱元璋就以“临濠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着手在临濠建都事宜。

临濠就是现在的安徽凤阳。也是朱元璋的家乡。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得农民皇帝。其内心深处还是拥有深刻的乡土意识的。在秉承衣锦还乡理解的中国。成功之后不为家乡做点贡献。那显然是对不起乡亲父老的。

在这种传统乡土观念的感召下。朱元璋作出了其一生当中最大的败笔。在凤阳修建都城。

凤阳除了是朱元璋的故乡。并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地方。地域封闭。交通不发达。资源贫乏。且气候灾害频发。如果是一个好地方。朱元璋不会沦到出家当和尚再去要饭的地步。

所以。朱元璋的那套说辞。根本就是说辞。最后再实际建造中。一向节俭的朱元璋更是一反常态。在建造新都城的过程中。更是倾尽全国所有国力。

在大兴土木六年之后。到洪武八年。以凤阳为中都的高规格都城基本建成。根据史料记载。这座后来被废弃的都城极其雄伟。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当洪武八年朱元璋前去验收的时候。再次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废除中都!

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放弃中都的原因是因为朱元璋得知了有人在都城建造中搞了一些封建迷信的活动来诅咒朱元璋。朱元璋因此放弃了这个打算。

实际上朱元璋已经意识到。如果在凤阳建立都城。那跟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淮西政治集团势力必然膨胀。到那个时候。自己的皇位必然受到他们威胁。

从后来胡惟庸案的爆发来看。朱元璋没有迁都凤阳。应该算作一个明智之举。只不过如此劳民伤财的巨大工程最后被废置。实在是一件可惜的事情。

洪武八年四月。朱元璋最终宣布停止中都的建设。

到洪武十年的时候。金陵作为南京的大部分工程已经竣工。因此在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取消大梁作为北京的位置。正式宣布南京作为全国唯一的都城。

定都南京后。朱元璋一度计划考察西安、洛阳、北平等地。为何最后放弃了?

朱元璋是一个很执拗的人。他从心底里认为的一件事。就一定会试图改变他。即使迫于形势上得压力。朱元璋最后将南京作为唯一的都城。但是此后朱元璋始终没有放弃对迁都的打算。

朱元璋对迁都的打算。主要由三个地点。长安、洛阳和北平。

长安和洛阳相距不远。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古都。很有帝王之气。尤其是长安。在很多时代都是大一统政权下的国都。完全符合朱元璋的口味。

为此。在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皇太子朱标去陕西考察。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西安地处关中地区。农业发达。历史悠久。是理想的建都之地。然而西安最后建都的朝代已经是老黄历的事情了。在经历两宋和元朝统治之后。关中地位的区位优势明显下降。尤其脱离长江这样的大江大河。在漕运方面并不方便。

想要迁都的话。过程量过于浩大。迁都长安和洛阳已经不符合当时的形象。尤其是朱标在考察的第二年去世。更是使得这个迁都计划半途而废。

至于建都北平。朱元璋最信任的谋士刘基曾说北平“东连沧海。西接晋冀。前者弥瀦大陆之利。北有重关天险之固”。是极好的建都之处。

当时当时就有人提出了反对。认为“胡主起自沙漠。立国在燕。今百年。地气天运已尽。不可因也。”

在朱标死后。随着朱元璋身体的逐渐恶化。已经没有精力再去进行迁都的事宜。而是将精力放到未来皇帝继承人的选拔中。在选择朱允炆之后。朱元璋更是为其铺路。将能够威胁到朱允炆皇权的功臣全部搬到。

洪武二十五年。年老的朱元璋对于迁都事宜做了最后的总结。“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就绪。唯富城前后洼。形式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

朱元璋一生未能完成的迁都任务。在朱元璋死后不久。其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权后出于各种方面的压力。最终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平。将北平作为北京。金陵作为南京。正式形成了明朝的两京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了了朱元璋的一份心愿。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长街听风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02:32

    朱元璋,南京,都城,秦王,西安,金陵,汴梁,凤阳,北平,陕西

  • 少年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02:32

    没想到大家都对朱元璋曾考虑迁都西安,为何最终又选择放弃了?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02:32

    原因一。淮西子弟不愿意离开老家。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淮西子弟比较多。其中文有李善长、胡惟庸。武有徐达、汤和、傅友德、冯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