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老人临终前绝望无助的真实故事?
原创

有哪些老人临终前绝望无助的真实故事?

好文

热门回答:

纪实故事:他的服毒自杀揭露了底层人群的残酷生活的现实。彰显了父亲的伟大。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约束捆绑几代人的集体经济所有制形式。

土地联产、包干到户等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在华夏大地铺天盖地的展开。







其他观点:

(原创)老人临终绝望无助的真实故事在当今社会的确存在。下面讲两个亲眼目睹的案例。

第一个案例:

一位从东北来参加三线建设的赵xx。年龄比我大约二十岁。退休前在我们单位机关后勤科工作。一九八六年九月退休。后因原籍无甚亲人。就地安置在机关驻地。妻子系职工医院的护理员。先于他之前退休。

两夫妻没有生育儿女。退休前抱养了一个女儿。因无过多的负担。比起同龄人日子过得还算略高。两老口对女儿视若掌上明珠。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老赵退休后沒有几年。妻子因病。治疗无效离开了人间。老赵悲痛之余。继续抚养女儿。一直让女儿读书读到企业学校初中毕业。因学习成绩较差。于是乎在家待业。养父母退休时。养女未达到接班年龄。没有接上班。一直在家待业。

随着时间推移。女儿渐渐长大。也只得外出打工。每年年底回家过年。与父团聚。

老赵一人独居。已是八十多岁的人了。每天到小区外散散步。平时沒听说得过什么病。也沒见住过院。

一晃到了二0一六年冬天。临居几天了沒见他出门。还怀疑他是否得了什么病。于是敲门不应。便报了警。

待警察打开房门后。老赵躺在床上已经死了三天了。只好通知女儿回家料理丧事。

第二个案例是我们一同参加工作的同事。参加工作时。她已经在老家与一位黄姓男子结婚。婚后有两女一儿。丈夫因病早早离开。儿子长大后在老家学灰匠。与农村一姑娘恋爱结婚。那时城里人找乡下姑娘大人是不愿意的。同事劝说也无效。

现在单表这位同事的儿子。

儿子因户籍在母亲工作地。只能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参加招工考试。有幸被录取。分配到××钢铁厂作电焊工工作。将新婚妻子接到钢铁厂一起生活。

一年后。妻子生下一女。沒有供应粮。三口之家。仅靠丈夫一人的定量粮。一人的工资收入。还得买点高价粮补充生活。这紧巴巴的曰子过了几年。

这一年儿子的同事结婚。他受邀参加婚礼。不知送了多少礼仪。妻子觉得自己家庭这样寒酸。送的礼太重了。睹气寻了短见。

三口之家就只剩下父女俩。父亲节衣缩食总算把女儿养大。女儿也只有外出打工。

九十年代末期。随着大环境的变化。钢铁厂破产。父亲也就失业了。只得打临工维持自己的生计。

今年十二月的一天。与儿子一个单位退休的老乡与我们单位的一位退休老乡打来电话。说是见他几天沒出门。临居便报了警。待警察打开房门后。这个孩子已经在家死了好几天了。找不到其母亲的电话。通过展转寻找才终于找到他母亲的电话。通知了他母亲。亲属这才在离他三千多里的路程。赶来处理善后。

这个死者仅仅只有五十五、六岁。就这样离开了人间。究竟是得什么病死的。也无从知晓。

听到这个噩耗。只觉得无尽的悲哀。眼泪不自觉地滴淌。这个年龄在我们上一辈的心中。他仍然是一个孩子。一个与命运抗争的孩子。一个独居的无依无靠的孩子。他在这个世上悲悲惨惨地走过五十多年的孩子。

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吧!

以上两个案例便是临终前绝望无助的故事。一个真真实实的故事(有据可查)。

这两个案例也提醒独居老人(包括未老者)应该注意些什么吧!

人总是会死的。但在死之前有个倾听遗嘱的人。并且知道为什么死。也不枉在人世上走了一遭吧!特别是当今社会。子女离家养家糊口的老人比较多。社区管理还不十分到位的情况下。尽管大多数老年人都有足够生活的退休金。生活不存在问题。尽管国家、政府十分重视养老问题。但还总有遗漏的地方。独居老人怎样才能明明白白地死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思考题!

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其他观点:

我就是。我第一比独子家庭。今年我72岁。病了脑梗留下严重后遗症。有养老金。如果再请保姆。我就无钱了请不起。老伴也身体不好。如果她也那个了。我怎么办。生活对我来说已没有意义。我不怕死亡。只希望能有尊严的死去。我不想麻烦子女。不想麻烦社会。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一桥孤寂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7:02:09

    女儿,钢铁厂,一人,妻子,儿子,母亲,案例,孩子,工作,老赵

  • 眼角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7:02:09

    没想到大家都对有哪些老人临终前绝望无助的真实故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7:02:09

    纪实故事:他的服毒自杀揭露了底层人群的残酷生活的现实。彰显了父亲的伟大。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约束捆绑几代人的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