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知名的书院有哪些?
原创

中国民间知名的书院有哪些?

好文

热门回答:

书院的名称始于唐代。但是唐代之前的朝代就已出现了一些古代学校或与之相关的事物。譬如。夏代有国家性质的\"序\"和地方性质的\"校\";商代不但王都有教育机构——\"大学小学\"。地方也有学校;春秋战国时期。儒释道构成后来书院的主流文化内涵;秦代郡县普遍设有地方官学——\"学室\";汉代的鸿都门学成为后来专科教育的源头。辞赋取士是隋唐科举制度诗歌选拔的前奏;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教育上\"继汉开唐\"的新时期。如施行\"九品中正制\";隋朝创立了科举制。隋炀帝下诏要求各地推举具有十个方面才能的人到中央。其中的\"文才秀美\"科就是后来的进士科。

可以说。唐代之前的朝代是书院的萌芽期。那么。从唐代开始。各朝各代都有哪些著名的书院呢?

一、唐代的书院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封建王朝之一。有了前代办学的基础、雕版印刷术的熟练利用、经济的繁荣、国家的长久稳定。科举制也就得到发展并完善。书院也随之正式出现。

开元五年。唐玄宗任命马怀素专门负责国家图书。并且组织了一批文士在乾元殿整理编纂国家藏书。设乾元院。随后。乾元院迁至太子正宫丽正殿。名称改为\"丽正书院\"。随后东宫、京师、东都三所丽正书院也改名为\"集贤书院\"。后来又创立了华清宫、兴庆宫集贤书院。然而。清代袁枚在《随园随笔》中如是说:\"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可见当时的书院并非讲学的场所。而主要负责图书工作。且具有国家\"智囊团\"的功能。

由于政府对书院的提倡。民间书院也日渐发展起来。逐渐由聚书活动转向讲学。负起向社会传播文化知识的责任。拥有藏书、讲学双重功能。最为典型的是龙溪松洲书院。创办于唐中宗景龙二年。是开漳圣王陈元光之子陈珦的讲学场所。教授儒家经典与礼仪。

二、北宋的书院

宋代是古代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官学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书院的产生是必然。彼时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于是。北宋有了著名的四大书院。

四大书院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相传某日范成大游历到了衡山。参观了石鼓书院。为其写了一篇《衡山记》。首次把山东徂徕书院、江苏金山书院、湖南岳麓书院和石鼓书院称为\"宋初四大书院\"。稍后。吕祖谦在《白鹿洞书院记》中把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白鹿洞书院称为\"天下四大书院\"。此后。有关四大书院的说法一直没有定论。民国时期。戚朗西撰写了《中国书院制度》。把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茅山书院称为\"北宋六大书院\";陈登原则在六大书院的基础上加上龙门书院和徂徕书院。合称为\"八大书院\"。1998年4月29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古代书院邮票1套4枚。所选的书院为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和睢阳书院。这是宋代四大书院在中国最广泛的一次宣传。

除了著名的四大书院外。北宋还有著名的东坡书院。东坡书院有两所。第一所东坡书院是后人为纪念苏轼。在他讲学之处建造的。创建于北宋时期。北宋元丰七年九月。苏轼至宜兴。对当地的山水怀有眷恋之情。常游天远堂。曾有\"买一园。种橘300棵。以度晚年\"之愿。后人为了纪念他。在苏轼讲学处建造东坡书院。东坡书院所处环境十分雅致。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虽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但被代代乡党募资悉心修葺。至今仍保存完好。

第二所东坡书院位于海南儋州中和镇。宋哲宗绍圣四年。苏轼被贬为\"琼州别驾\"。与当地人结下深厚感情。儋州州守张中和黎子云兄弟共同集资。在黎子云住宅边建一座房屋。既可做苏轼及其少子苏过的栖身之处。也可作为以文会友的地方。苏轼根据扬雄\"载酒问字\"的典故为房屋取名\"载酒堂\"。从此。苏轼便在载酒堂里会见亲朋好友。并给各族学子讲学授业。清代。载酒堂改称\"东坡书院\"。书院旧址虽已经历了900年的风雨侵蚀。但由于当地人民出于对苏轼的怀念仰慕之情。几番修建、扩建。现已完全恢复了当年风貌。成为颇具规模的旅游点。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南宋的书院

南宋书院的发达与兴盛是公认的。其标志有两个:一是它与理学的一体化。二是书院制度的完全确立。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因为张栻、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的主持。号为\"南宋四大书院\"。成为当时全国最有影响的学术中心。

其中。创建于北宋时期的岳麓书院在南宋得到更深远的发展。孝宗乾道元年。张栻主管岳麓书院。苦心经营三年。使书院远近闻名。从学者达数千人。象山书院则是南宋最具特色的书院之一。宋淳熙十四年。陆九渊因政事被贬归乡里。产生了办学念头。陆九渊自号\"象山翁\"。讲学的地方被称为\"象山精舍\"。陆九渊在象山精舍讲学赋予了象山书院的繁盛。象山书院没有固定的斋舍。不提供饮食。也没有制定学规。全然凭借精神感化。

除了\"南宋四大书院\"外。南宋的鹅湖书院也很著名。经由吕祖谦周旋安排的鹅湖之会在中国学术史上是一次颇为重要的朱熹、陆九渊兄弟论辩集会。朱熹认为陆九渊兄弟的教学方式太简单。而陆九渊兄弟则认为朱熹的教学方式不成体系。鹅湖之会对于书院教学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鹅湖书院便是为纪念鹅湖之会而创建的闻名书院。

四、元代的书院

元代是金戈铁马的蒙古贵族的统治时期。元代统治者也积极组织书院。倡导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一起加入到书院建设者的行列。创造了\"书院之设。莫盛于元\"的历史记录。

元朝统治者于窝阔台十一二年间。在燕京(今北京)创办太极书院。建周敦颐祠。以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朱熹六人配祀。选刻周氏遗书。礼聘江南大儒赵复在那里讲学。而元代著名的书院就是紫金山书院。紫金山书院始建于元代。人才济济。以邢州五杰为代表。在全国极富盛名。其中以郭守敬成就最高。郭守敬在数学、天文、历法、水利诸多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五、明代的书院

明初。因为汉族恢复统治。提倡科举。重视官学。士人也都热衷于正统学业。书院受到冷落。明中叶后。因为科举越发僵化。官学有名无实。一些理学家为救治时弊。多立书院。授徒讲学。于是。书院兴盛起来。当时书院讲学最为著名的是理学大师湛若水和王阳明。他们的弟子后学继续建立书院。聚徒讲学。于是。书院讲学之风盛行一时。

正德元年。王阳明在兵部主事任上因卷入宦官刘瑾与科道官戴铣等人的政治斗争。而遭贬谪至贵州龙场任驿丞。这为他提供了一个潜心学术的大好机会。于是他埋头研究《易》。创建龙岗书院。正德四年。王阳明应邀在文明书院讲学。首倡\"知行合一\"之说。各方弟子纷纷前来求教。

除了龙岗书院、文明书院外。著名的还有东林书院。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明朝万历三十二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新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东林书院一时盛况空前。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的地点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书院的自由讲学与统治者的文化专制制度不相容。双方的矛盾越来越严重。所以。从嘉靖、万历以后。朝廷先后四次下令禁毁书院。但是。因书院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很快又得以恢复。

六、清代的书院

清代是由女真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王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到清代也经历了一个历史性的变革。书院在清代总体上是没落的。但其中富有特色的还是不少。

在康熙七年。甬上证人书院由明清之际杰出的早期启蒙思想家、著名教育家黄宗羲在宁波创办。甬上证人书院没有固定的地址和讲学堂。非常像一个流动的讲学团体。在康熙三十三年。颜元前往漳南书院任教。但是因为漳水地区经常洪水泛滥。最终院舍被冲毁。颜元在漳南书院任教四个月之后就返归故乡。在嘉庆五年。阮元在杭州西湖以前编纂《经籍纂诂》时的50间旧屋里创立新型书院。取名为\"诂经精舍\"。并大胆进行书院改革。道光元年。阮元又在广州城北粤秀山上开\"学海堂\"。

除了上述的书院外。与王夫之息息相关的船山书院可谓清末最著名的书院。王夫之是中国明末清初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是湖南衡阳人。王夫之晚年居衡阳的石船山。被称为\"船山先生\"。明亡后。王夫之在衡阳举兵抗清。战败退到肇庆。后来回到衡阳潜心治学。在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撰写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其精于经学、史学、文学。光绪四年。张宪和在回雁峰下的王衙坪王氏宗祠创立船山书院雏形。四年后。湖南提学使朱逌然倡议建立\"船山书院\"。将王船山出生地衡阳城内王衙坪的\"船山祠\"创办为\"船山书院\"。

其他观点:

书院是古代的一种民间教育组织。以讲学为主要目的。书院在宋代大为兴盛。成为了民间主要的教育组织。而且书院往往是某个学派重要的学术基地。宋代就有好几个版本的“四大书院”。分别是哪些呢?一起看一下:

《文献通考》中评定的四大书院。分别是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商丘的应天府书院和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范成大评定的四大书院是:金山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和徂徕书院。

介绍一下其中两所比较有特色的书院吧:东林书院和白鹿洞书院。

东林书院是北宋时期建立的。坐落在无锡的知名书院。东林书院的特色是“讽议朝政。裁量人物”。那时候。天下士人聚集在东林书院。用学术的力量来干预朝政。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从东林书院而来。

不仅议论政治。书院还定期举行学术会议。东林学院的学术精神和论政勇气。至今也是学术界的楷模。

白鹿洞书院在江西庐山。是朱熹理学学派的学术基地。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了天下书院的办学规范。

其他观点:

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以后。有名的书院有很多。

  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在通商口岸地区建立以中国人为教育对象的教会书院。一种是中国人自己建立的书院。

  完全排斥西方宗教学和中国四书五经教育的书院是光绪二年(1876)由华人徐寿和英国人傅兰雅合办的上海格致书院。所谓“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简称。《礼记·大学》云:“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致”。格物就是观察和研究事物。致知即在格物的过程中探求事物的内在道理。近代将探求自然科学的声学、光学、电学、化学、重学(力学)这“五学”统称为“格致”之学。格致书院规定凡传教之书一概不许进入书院。也不将儒家经典及应付科举的制艺帖括等课程列入教学内容。傅兰雅亲自编制矿务、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等课程纲目。书院还附设博物馆。专门陈列各国的工艺、制造。供世人参观。此外。还附设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上海格致书院由傅兰雅任监督。徐寿任主管。徐寿去世后。光绪十一年(1885)由王韬接任。傅兰雅还创立考课法。请海关道官员和南、北洋大臣等洋务派官员以及有名望的进步思想家命题。李鸿章、刘坤一、盛宣怀、薛福成、郑观应等都曾为书院考课命题。格致书院为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培养了一批人才。也为后来西学教育提供了不少华人教员。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维新变法思潮的发展。西学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西式书院的教育影响越来越广泛。光绪十五年(1890)康有为在广东提出“以孔学、佛学、宋明学为体。以心学、西学为用”的办学宗旨。光绪二十一年(1896)《万国公报》主编沈寿康正式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经张之洞等人的极力推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一时风靡朝野。成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教育上的合流。中西学兼容成为书院的发展潮流。在这一潮流中建立的广雅书院、两湖书院、万木草堂、时务学堂等书院成为中西学并举的卓有成效者。

  广州的广雅书院光绪十六年 (1890)由张之洞创办。最初开设经学、史学、性理之学、经济之学、词章之学。后改为经、史、理、文。把经济学、舆地学附于史学之中。史学中包括西方的社会科学内容。成为书院中最热门的课程之一。广雅书院的第二任主持人朱一新(1846~1894)是一位关心国内外形势的学者。他对西学有独到的见解。他批判了庸俗汉学家所谓西方化学、光学、电学都出自墨子之学的所谓“西学中源”论。认为这种附会毫无意义。他认为学习西学。首先应了解西方的地理和政治人文。即所谓“明其地势。考其政俗”。其次是学习西方军事和天文学、制造学。即“取西人之艺事。以辅吾不逮” 。广雅书院对书院的办学方向有重大影响。

  万木草堂是康有为(1858~1927)于光绪十六年(1891)在广州创办的。康有为是贯通中西的学者和维新思潮的代表人物。光绪十七年他从上海采购了大量介绍西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译著回到广东。其中江南制造局出版的西学书籍被他买走四分之一以上。广东的学子陈千秋、梁启超等人慕名登门求教。于是康有为便办起了万木草堂。开堂授徒。他所讲授的“义理之学”包括中外哲学;“经世之学”包括中外政治沿革及其得失。以及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考据之学”包括中外史地、数学、格致学;“文字之学”包括传统辞章和西方语言文字。演说、游历(考察)、体操也被列为“科外学科”。在教学上他注重结合实际进行中外对比。每讲一事必须联系上下古今。讨论其发展变化和利弊得失。又引述欧美事例加以比较证明。开创了一代新学风。万木草堂以“制造新国之才”为宗旨。培养了一批维新派的骨干力量。

  甲午中日战争后。西学的兴起蔚然成风。张之洞创立的两湖书院改革了教学内容。将经、史、理、文四科改为经、史、天文、舆地、地图、算学六门。又将地图科改称兵法。分为三类:兵法史略学、兵法测绘学、兵法制造学。增设化学、博物、测量、军训和体操等课程。湖南的求是书院还聘请外籍教师讲授西学。并且购置了教学实验设备。此外还建立了中西学并重的考试制度。每月初一考西学、每月十五考中学。陕西的崇实书院设立格致学、外国时局与政治、外国刑律、公法、条约以及水陆兵法、地舆、农学、矿务、语言等课程。陕西的味经书院将西方风土人情、两洋史、西洋政治、电气、光镜、化学、医学、气学等亦列入课程之中。湖南岳麓书院还专门设立“评学”课程。梁启超主持的长沙时务学堂对教学提出的要求是“通古今。达中外”。要求学生必读时事新报。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动态。时务学堂还沿用书院的讲会制度。以星期日为讲期。议论政治。讨论中外时务。并延揽名流学者轮流讲演。梁启超还采取谈话、座谈的方式。邀集学生数人共同讨论。随时提问解答。教学气氛十分活跃。

西方传教士所办的书院是比较系统的西学教育的开端。但它带有浓厚的西方宗教神学特点和中国传统的儒学和理学的余绪

  道光二十三年(1843)英国传教士理雅在香港建立的英华书院。是西方传教士在华建立的第一个书院。道光三十年(1850)上海出现清心书院。咸丰三年(1853)美国公理会在福州创立福州格致书院。同治六年(1867)美国传教士在杭州建立育英书院。同治九年(1870)苏州出现存养书院。同治十年。美国传教士在武昌建立文华书院。光绪二年(1876)。美国传教士在山东登州建立登州文会馆。光绪八年(1882)美国传教士在上海建立中西书院。光绪十一年(1885)。英国传教士在山东青州建立培真书院。光绪十四年 (1888)南京出现汇文书院。光绪十六年(1890)年。美国传教士在北京建立汇文书院。光绪十九年(1893)美国传教士在直隶通州建立潞河书院。光绪二十五年 (1899)美国传教士在北京建立汇文书院。至19世纪末叶。西方传教士在华建立的书院近40所。

  西方传教士所办的书院同中国的传统书院有相似之处。第一。属于民间办学系统;第二。书院亦分小、中、高三种形式。其中许多书院也属于启蒙性质的义学之类。有的书院教育本身就包括小学、中学、大学三个层次。具有大学层次的书院。后来发展为教会大学。如上海的中西书院并入东吴大学。南京的汇文书院发展为金陵大学。杭州的育英书院发展为之江大学。武昌的文华书院与汉口的博文书院等发展为华中大学。登州的文会馆迁入济南后发展为齐鲁大学。福州的格致书院发展为福建协和大学。北京的汇文书院发展为燕京大学。等等。

  教会书院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其一是宗教内容。系一般教会书院所必备;其二是汉学部分。包括汉语识字教学或四书、五经中的某些内容;其三是西学。这是教会书院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西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上海的中西书院学制为6-8年。分一、二分院和大书院。学生入学先在分院学习两年。然后升入大书院学习四年。有成就者可自愿再学两年。该书院逐年开设的课程有:认字写字、浅解辞句;练习文法、习学西语、练习翻译;数学启蒙、各国地理;代数学、格致学基础;天文学及几何学;化学、重学(力学)、高等数学、性理;航海测量、万国公法;富国策(经济学)、天文学、地质学、金石学等。汉语和西语、中西翻译是八年中始终开设的课程。

  晚清书院教育的嬗变为彻底废除旧的教育制度准备了条件。光绪二十二年 (1896)刑部郎中李端棻正式向朝廷建议改变书院章程。规定书院要设立格致、制造、农学、商学、兵学、矿学、交涉学等。同年翰林院侍讲学士秦绶章上奏。建议书院的史学要附以时务。掌故之学要附以洋务、条约和税务。舆地之学要附以测量和图绘。算学要附以格致和制造。译学要附以外国语言文字。这无疑是保留传统学科之名而改变教学内容之实。这些建议都被朝廷采纳。颁行各省。书院教育制度的嬗变成为清末教育改革的先声。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对不起是种借口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几度无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7:33:18

    书院,光绪,西学,传教士,象山,东坡,北宋,南宋,之学,朱熹

  • 樱花吻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7:33:18

    没想到大家都对中国民间知名的书院有哪些?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7:33:18

    书院的名称始于唐代。但是唐代之前的朝代就已出现了一些古代学校或与之相关的事物。譬如。夏代有国家性质的\"序\"和地方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