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能系统的学习文言文?
原创

怎么能系统的学习文言文?

好文

热门回答: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奥数。二怕英语。三怕文言文。

文言文作为中高考必考试题。一直是学生和老师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当然。也是令他们感到头疼的一个话题。究其原因。就一个字。难!

难么。我们该如何系统高效的去复习文言文呢?穆老师这样认为:

1、一定要掌握课本内文言文。注重积累实词。虚词。句式等。

2、我们在练习文言文时。要尽量做到逐字翻译。不会的。参照翻译在上面标注并写下译文。

3、准备好文言文笔记本。将经常出错和出现频率高的文言实词与虚词记录下来。经常去巩固。

4、床头准备《二十四史》、《世说新语》、《史记》等文言著作。每天抽出时间看看。看的时候一定要对着翻译阅读。

5、尝试用文言文去说出生活中的话语。并积累。

6、最重要的是。我们得知道。文言文到底考什么?穆老师为大家整理如下:

a、文言实词







b、文言虚词












c、文言句式





d、文言翻译



e、文言断句






希望穆老师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其他观点:

「写古文。985中文系大教授也闹笑话。要学好其实只需2本书」

古文当然是不好学的。100年前先祖们的那些文章。汉风、唐韵、宋意、明清风流。都已经成了我们“熟悉的陌生人”。这就是令大家满面羞愧又痛心疾首的“文化断层”现况。

古文写作。数千年来都是中国读书人必备的文化技能。是否高明另说。可论性质确实属于ABC级。可不妨沮丧地说。五四之后旧学式微。如今泱泱中国14.2亿人,真能写得一手文旨雅驯、不出洋相文言文的。都找不出几号人来。尤其是40岁以下年轻一代。近乎绝迹。去年清华开学典礼。迎新标语都能赫然写成“热列欢迎”。还能说什么呢?一群明星。都有输入法联想功能了。不还是在微博中把“国士无双”都能敲成“国土无双”?

就在前几日。网上媒体猛吹一位海南本科毕业生用“文言文”写的的论文致谢词如何出类拔萃。可稍微一看即知连字句都不通。读来只能令人尬到一身鸡皮疙瘩。如今大陆年青一代。我至今没见证过有一位。能将文言挥洒自如的。倒是对岸。个别“才俊”写得有板有眼。一些骈文的函电、古文的公告、文言的报章。彼地也是可以常常看到。令人生发“礼失求诸”之慨。不说普通人了。现今985大学文史系教授。又有几位能写得一手好文言呢?非妄自菲薄。而是惨况如此。

记得前些年。江浙某百年名校校庆。其文学院院长。也是鼎鼎有名的古典文学大腕了。亲自出马写了一篇贺文。可结果呢?短短1千多字。从用词到意旨算掉牙不说了。连出乖露丑处都比比皆是。一腔热情只会换来笑话。这荒芜状况。你说如何教出古文英才?当今学界前辈中。我所知道的。也就陈永正、龚鹏程、项楚、刘梦溪、徐晋如、段晓华、刘宁诸位先生。所写古文还是可以读的。

至于有实力入《续续古文观止》的精彩文章。至今应该一篇都没。近几十年。我们荣辱与共。我们同病相怜。全体交上鸭蛋。

至于说。我们这些穿牛仔裤、着短丝袜的现代人。为啥还要回头学习古文。疑问也必须得到理清。

我个人不是个复古主义者。对所谓“国学”及当下“国学家”们。一点好感都没有。但是。历来还是很主张。凡有中等文化程度的国人。都有必要去多了解文言文、尽可能多读点古书。甚至可以话都能试着写点古文。“日暮涂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这些词句写得多好啊。100个余光中200个余秋雨也写不出来啊。怎么忍心说不要就不要了呢?难道真得登黄鹤楼时只能一声“靠”才时髦才摩登么?

我想。系统学习文言。归纳起来。目的无非有二:一是读得懂古书。二是进而写得了古文。能读古书。理由很浅白。就是文化需要传承。不能彻底断根。不要最后落得跟韩国越南人一样。看自家祖先留的东西剩下一脸懵逼不知所措。这叫“数典而忘其祖”。甚至是“自退为野人”。也许是我个人偏见。假设末世来临。只能带走一两本书。我就绝对不会拿上什么《汪曾祺散文》或《洛丽塔》甚至《红楼梦》。而是会放上《庄子》《陶庵梦忆》之类古文。这又不是有意有所轩轾。而是出发点就很简单:无论任何门类国别的书籍。都不如中国经典古文一样。如此美好又如此耐读。出门半生还如初见。

至于为何要学古文。理由也很简单:对于任何中国写作者来说。古文的那份高贵、典雅、庄严与精炼。单单修辞术都是无可取代的。优秀的文言文。优雅精微。曲深隽永。那遣词造句。那声韵律调。是余韵不穷。又庄严妙曼。近乎美之极致。有些人读来不自觉都会摇头晃脑。古典文言。处理素材的思路。表达主旨的智慧。安排结构的技巧。精粹语言的功夫。言在此意在彼之策略。依然还是今人要写好白话文最好最深最厚的资源。联系白话文写作。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家文心。完全可以借鉴并找到古人方法的门径。从此照亮灵思的暗区。让美好的文字汩汩而来。

近代以来。虽然白话文取代了文言。但是一流的现代作家。比如鲁迅周作人张爱玲汪曾祺沈从文乃至余光中张大春王鼎钧等等。无一不是具备深厚的古文功底。如今很多名作家。读书太少学养过欠。古典文学几乎就是文外汉。写写诗歌写写小说还好。但一操弄散文就马上露底。那些白开水般毫无韵味、拖拖拉拉似漏气的汉语。真是不堪卒读啊!文风。太单薄粗粝了!

当代负有盛名的中国作家。从路遥到莫言。从麦家到刘慈欣。坦白说论“文笔”就是很差。反正我是看不下去的。尤其是散文集。是他们才华不够吗?显然不是。而是作为中国作家。他们用中文写作。却对汉语的前世今生所知太少了。从遣词造句到语感意境都太断裂了。有时甚至像一个老外在鹦鹉学舌。如何不生涩?

合格的古文、高级的古文。如辜鸿铭所说。是“语言高雅、表达自由、字词简练、意义完满”。好妙到不可方物。这种有点不食烟火的好。有时容易让人望而却步。以为终身都学不好。我始终都觉得这是个误区。

在中国所有旧学问中。古文其实是最好学的。何至于“一怕周树人。更怕文言文”?写古典诗词。至少需要点天赋。并非人人皆可为之;但是。若要写出合格的文言文。实际要求并不高。至少不会比练习书法难。不会比长跑辛苦。不会比高中数学考到60分难。文言文有啥好怕的呢?说穿了。只要智力水准不要太低。只要多诵读。多涵泳。自然水到渠成。没有学不会的。我的一位好友。在湖北襄阳某校教书。见班上一位学生喜欢阅读。遂指示他背了10几篇古文。半年后模仿写一篇文言作文。已经有鼻有眼了。古文难乎哉。别自己吓自己。

依我看。学古文的问题。最容易出现的一大障碍。在于不好教。容易被误导。从实际情况看。不说一般中学老师如何方法不当。直把人弄得见到古文就烦了——因为这些老师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可谓一代又一代循环“残害”。事实上。那些文章名家也容易带偏方向:

博学多才满腹经纶的学者。因为自己素日也不怎么写古文。看得多写得少。笔杆不免粗疏。太缺少创作体会。往往偏向文献学;那些成就非凡的作家。则每每讲得天马行空。旁逸斜出。难以进入学理的境地;而学养与创作均非比寻常的大手笔。又基本不屑于这样的工程。比如王蒙余秋雨可以写出几本《老子》著作。但讲不好古文写作课程。而林谷芳张大春那些才子又懒得“对牛弹琴”。如此。“名师”遍地都是。“明师”却一个难求。

更何况。搞文言的、学文言的、写文言的。也是内部掐架得很厉害。理念上始终存在分歧。也给如今的古文写作领域带来困扰。弄得一些人无所适从。这些人。大体说来。分两派:传统派与改良派。所谓传统派。主张完全学古人。如今多数聚集在“国学党”。是彻底的复古主义者。而改良派呢。则认为应该适应现代人习惯与时俱进。在不显得别扭前提下。可以尝试文言交融、言文合一。甚或进一步浅俗化、生活化、口语化。让一般人都能看得懂且觉得好。但两派的问题都很严重。传统派是食古不化。搞出一堆“之乎者也”的假古董。迂腐得很;而改良派。其做法实为调和白话文言。最怕的是高不成低不就。成了夹生饭。我个人。当然更赞赏后一种。只希望他们可以提高能力。比如写出刘永翔、龚鹏程诸位那种程度。典雅又不失新鲜。真是好文字。

其实呀。真要学好古文。我这外行都觉得不用太向外攀缘。路径一直都是很简单的:1。趁着年轻多背点古文。越年轻越好。年纪大了也不用焦虑自卑。学一点是一点无非见效慢点而已;2。唯二步骤就是找到好选文。且不断仿作。这就是吴宓说的。“文章成于模仿”。事实也是如此。虽古今之大作者。都只能力效前人。节节规抚。先形似到神似。然后别出心裁。自成文章。

既然如此。那选什么书精读精背。进而精心模仿呢?理论上。所谓模仿。对象只要古代佳篇就行。说白了。只要是第一流之作。管他左马班扬还是韩柳苏欧还是汪中张惠言。都可以“拿来主义”做范本。

但是。这种选择也有最好的参考成例。那就是我们的古人事怎么学古文的。过去的时代。也就是解放前的旧社会。中国读书人学古文。大体离不开两本“启蒙范本书”垫底:一为《古文观止》。另一则是《昭明文选》这两部书。一时一古。一重散一重骈。双峰并峙。同途并驾。各臻其妙。这两部书。至少清以来。就是读书人家必备标配。

而且。似乎很有默契地。对于这两部文章选集。不同阶层的读书人。也会自觉地有所分类:普通人家子弟。目的无非想把文章写通顺。可不敢奢望做什么杜甫韩愈这等大文豪。也想着顺便能对科举考试也有点用。那就是把《古文观止》背熟了;还有一类人。出身好。要么是上流社会。要么是世家子弟。父师们给的“训练教材”基本都是《昭明文选》。得其益、承其统、尽其妙。于是皆顺理而成章。各得其风流。

为什么会有这差别。又为什么需要这种区分?只因为。《古文观止》专收无韵的“散文”。而且所收文章都属于常见且好读的。朗朗上口还没啥偏僻字。对于使用繁体字时代的人们来说。私塾上个一年两载就没有什么文字障碍了。硬背个二三十篇日常作文完全足以胜任。所以。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印行以来。就风靡天下。乡下士绅子弟几乎人手一本。以至于到了现在。旧书贩还能很轻而易举又廉价地收一堆《康熙字典》与《古文观止》回家。

简单地说。《古文观止》这书。本就是康熙年间绍兴私塾先生吴楚材与吴调侯叔侄俩编写的。是落魄秀才自己弄得教材。目的是便于教课之余还想挣点稿酬外快。而预设读者就是乡下小孩或普通百姓。完全就是“秀才编给秀才看”。眼光不可能高、篇目不可能复杂。属于“大众款”;而《昭明文选》呢。乃梁朝太子萧统带了一群彼时顶尖文化精英所编。明显档次极高。所以所收“古文”不仅骈文居多。也几乎句句金玉。难字僻典等拦路虎触目皆是。这样的“古文启蒙书”非精英家庭不能办。但是。我们历史上的文化大家们。从李白杜甫到陈寅恪钱钟书。几乎都是把《文选》“读烂”读出来的。

若要学好古文。这两部书绝对是绕不过的。而且可以根据目标看选哪一本。只是有模有样文从字顺。《古文观止》多背诵。也就差不多了;但若是要立志第一流。则完全可以踢开《古文观止》。直接上手《昭明文选》了。如今市面上。《古文观止》选本很多。也没什么差异。只要正版没错别字就不用多挑;《昭明文选》版本要求是专业多了。但幸运的是“吾生也晚”。整理本、点校本都适合一般读者看了。也不用太犯难。只是。依我看。最合适的大概还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6册本。其余不免太专业了。留给中文系博士与教授们钻研好了。这是取法乎上。先难后易。《昭明文选》都能读通了。看啥都势如破竹小儿科。

从大体实践看。这两部书训练出来的子弟。效果大概是会有所区别的:比如近人中。胡适父亲早死。在安徽绩溪乡下可读到的无非几本《古文观止》。所以他文风清浅朴实。但也味同嚼蜡。水准不高;我乡前辈饶宗颐先生。潮州本地首富兼文坛大佬之子。人家5岁开始就熟读《文选》。日后文章自然古雅馥郁。一看就是高级士大夫文笔。大概怀着感念的心情。他从此自号“选堂”——此“选”。即《文选》是也。

至于到了当下。因为国人的文化素养。比之民国前人。那是滑铁卢式的大退步。所谓“速速则不达”。上大学之前的小孩子、或缺乏基础的普通人。若要学古文。我意《古文观止》依然是无可取代的最佳范本。书读得多一点。想要更上一层楼。则最好拿起《昭明文选》“硬啃”几遍。《昭明文选》的选文实在太好了。只要攻克其字词语法障碍、多思索其结构与义理。再勤加练笔将文章智慧转化为写作功力。有了这种最高品质的营养消化吸收。鲁迅周作人这种文章大师都可期。还怕区区几篇古文写不好?

我个人。对《昭明文选》的重要性早有所闻。但一直都不重视。最直接的触动。还是前些年还在上学那会听了一个学界大佬的讲话。那晚。在一间小教研室里。他意味深长地谈及读书心得:“我这几年啊。什么都没做。就是每天一个字一个字扣《文选》。后悔快60岁了才补课。悔之晚矣”......这位大佬。姓氏恰与作家刘震云一部小说的主角同名。当时已是中国中文专业最高研究机构的一把手了。那番话、那个神情。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当然。不学懒惰如我。也是“哀之而不鉴之”。只能继续感叹“悔之晚矣”。唯一的好处。大概是晓得了“文章大师”们是怎么炼成的。日后教小孩教家里子弟。得略窥门径一二:那就是熟读《昭明文选》。再不济《古文观止》也要出口成诵个一二十篇吧!我这无知无畏还话痨的外行。如是我闻我闻如是。就瞎说到这了。

2021.5.25。晚

其他观点:

古文有着独特的韵味和意境。如果在写作中运用得好。可以产生与众不同的效果。此文体主要用于比较短的文章。如书画展的前言、序。曾经有一位书画界的朋友。他师从李小可。从北京到广东举办个人书画展。听文联主席说我经常给书画展览写些古文的序。我便帮他写了一篇。画展很成功。特别是那篇用古文写的《序》。让参观者眼前一亮。驻足参观者颇多。

题主谈起写古文的事。则想在此献丑一下。以便抛砖引玉。共同学习:

书以明志。画以载道

——为中国著名书画家廖鸿根个人书画展作序

2017。岁次丁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遥想会稽山阴禊事。兰亭千古一序。书史佳话。是日也。虽世殊事异。但今之视昔。犹如昔之视今。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廖氏鸿根。唯楚有才。发轫于名岳。氤氲于秀山耒水。集山水之韵。悟自然之道。假菁葱蹉跎。从戎如流;兼修文武。挥笔如刀。书就军旅之身。弃甲归田。重拾凡尘烟火;隐寿山为笼。耒水为囚。饿其体腹。累其心志。劳其胫骨;待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世别壹千陆佰陆拾肆春。今夕中山雅集。非右军流觞曲水。然山水字画。翰墨飘香;八荒文匠鸿儒屈驾。蓬荜生辉。

“意与古会”兮!临古而非思今。醉情则与古之山水齐肩。其秀丽而苍翠、其平和而奇崛、其通透而深邃、其峻猷而灵犀、其雅逸而隽妙;大小参差、浓淡生化、疏密交错、徐疾顿挫。积点划成章。于自然天成。承百年书风。

“境由心造”兮!凡一山一石、一水一木;山石生辉。水木清华;崇李氏山水。可染遗风;画中有境。境中有画;相由心生。境由心造。

忆两载北大苦学。如壮士断腕。卧薪尝胆。喜逢盛世机缘。沾名府甘露。览江山毓秀。厚积薄发。始得百余写生画卷珍迹。恨艺海无涯。方知润物无声;籍三月春色。濯翰墨而对酒。品字画而论道。止于展画之始。

书以明志。画以载道。是为知已也!

——仅以此文互勉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7:37:14

    古文,文言,文言文,明文,都是,中国,文章,大佬,都能,子弟

  • 迎客心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7:37:14

    没想到大家都对怎么能系统的学习文言文?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7:37:14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奥数。二怕英语。三怕文言文。文言文作为中高考必考试题。一直是学生和老师们共同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