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诸葛亮想让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原创

诫子书诸葛亮想让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好文

热门回答:

有其父必有其子。诸葛亮对儿子诸葛瞻的严厉教育要求也象老师教导学生一样。都希望是最优秀的。

战国时期的孟母怀孕时都已经从胎教开始了。席不正不坐。肉不割(意思是肉切不标准)不食。是为胎教。孟子小时候看到东家杀猪。问母亲为什么。孟母随口一说:要给你吃呗。说完后悔了。认为不能欺骗孩子。立即去买肉煮给孩子吃。表明不欺骗孩子;上学不用心读书。就把织布机上辛辛苦苦的织好的布剪断了。以此来教育孟子学习的重要性。甚至为了孩子能好好学习。三次迁移选择学校较近的地方居住。后来孟子终成一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思想人物。

诸葛亮同样希望儿子将来能出人头地。成为一名出色的人才!

其他观点:

诸葛亮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其中最重要的两点就是学习必须专一。才能学有所成。志向必须远大。才能有所成就。这既是诸葛亮对自己的要求。也是诸葛亮对后世子孙的要求与劝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达到学有所成。志向远大的手段。不受外界干扰。明确目标。这是一封劝世良方。不仅在三国时期是如此。现在更是如此。可以说。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的要求。也是一个读书人最崇高的理想。不愧为无双国士。即便是现在。也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做到。

其他观点:

导语:诸葛瞻生于建兴五年。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此时的诸葛瞻只有八岁。临终前作《诫子书》教导儿子。

那么我们来看下这篇流传千年的家书。看能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

全文虽然只有86个字 。但严谨精练。处处充满了家庭教育的智慧。被历代教育大家视为古代家训名篇。其中一些修身、立志、治学、做人的深刻思想。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体会。

诸葛亮年近五十才有子瞻。而当时蜀汉政权已经进入了诸葛亮时代。整个国家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

诸葛瞻诞生那年。他的父亲向后主递交了出师表。次年便开始了北伐。

诸葛瞻生于建兴五年。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临终前作《诫子书》教导儿子。

以诸葛亮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工作态度。诸葛亮在这八年期间。应该也没有多少时间来教育他的儿子。

从《戒子书》中不难看出。诸葛亮对他的儿子期望很高。

对他提出来要求。希望他能修身、养德、广才、学成。

而修身、养德的方法也给出了答案。就是要“静、俭。”

何为“静”?

就是要“淡泊”和“宁静”。只有内心安宁。才能不受世俗影响。明确内心真正想要的。才能立志。

何为“俭”?

唯有节俭才能知道物力维艰。才能做一个廉洁的人。而廉洁俭朴本身就是美德。这既是诸葛亮的人生智慧。更是他严于律己的人生写照。

而如何“广才、成学诸葛亮也对这个八岁的儿子做了交代。

诸葛亮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一样。不要为名利羁绊而迷失了原本那高洁的目标。不因现实世界的困苦。物质诱惑而迷失自我。保持内心的高洁。朝着伟大的目标不断前行。

在那个益州疲敝。曹魏势大。孙吴虎视的恶劣现实环境下。坚定地举起兴复汉室的大旗。如其父一般。跟随辅佐着陛下。忠于职守。治政理国。讨伐凶逆。鞠躬尽瘁。继之以死。上报忠心。中全孝心。下安民心。

诸葛瞻的结局大家都是知道的:

初。瞻在涪而艾已入江油。瞻曰:“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遂就绵竹埋人脚而战。父子死焉。

他无愧丞相之子。国破之日还捍卫着整个蜀汉的尊严。为这个特殊的政权留下最后一笔。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樱花吻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且听风雨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8:33:15

    子书,诸葛,孟子,蜀汉,江油,儿子,建兴,孩子,学有所成,鞠躬尽瘁

  • 樱花吻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8:33:15

    没想到大家都对诫子书诸葛亮想让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8:33:15

    有其父必有其子。诸葛亮对儿子诸葛瞻的严厉教育要求也象老师教导学生一样。都希望是最优秀的。战国时期的孟母怀孕时都已经从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