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连横合纵的实质就是战国时期各大国为拉拢别的国家而进行的外交和军事斗争。其中合纵是联合许多弱国来抵抗强国对弱国的兼并。
由于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国富民强。军事实力也得到大幅增长。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秦惠文王时。秦国已经完全占据了关中。并在黄河以东占据了汾阴、皮氏等前进基地。在河南占据函谷关、陕城等重要关塞。控制了关中到中原的战略走廊。黄河天险几乎成为秦国内河。秦进可攻退可守。各国严重不安。于是策划“合纵”联合制约秦国。六国结成军事联盟。共同抵御秦国的侵略和扩张。如果秦国对六国中的的某一国发动侵略。即等同于对所有盟国侵略。各国就会同时出兵作战。
整个战国时期一共进行了5次合纵。
第一次合纵
公元前的322年。秦国挥师进攻魏国河内地区。先后攻占了魏国4座城池。公元前318年。魏国丞相公孙衍发起了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五国推举楚怀王为第一任合纵长。公孙衍还说服义渠从侧后方进攻秦国。
但是这些合纵国中也是各自心怀鬼胎。楚国和燕国受秦国的威胁并不大。因此态度比较消极。基本处于观望状态。实际上只有魏、赵、韩三国军队与秦军在函谷关交战。三国联军被秦军在函谷关击败。联军东撤。同时义渠君趁五国进攻秦国之际。也趁机发兵。不过被秦国另外一只军队击败。铲除后顾之忧后。第二年。秦军出函谷关反击三国联军。在修鱼大败联军。斩杀主力韩军8.2万人。至此第一次合纵宣告失败。
第二次合纵
第一次合纵中。义渠国在秦国背后偷袭惹恼了秦国。秦国觉得应该先安定后方。先灭巴蜀、又北攻义渠。连占义渠25座城池。至此秦国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战略上还形成了对楚国的包围。此后秦国又出兵向魏、韩、楚、赵等国进攻。公元前298年。秦国进攻楚国。大破楚军。歼灭5万楚军。攻占城池10多座。
齐国、韩国、魏国害怕秦国继续扩张。日后对自己更不利。趁秦军久战疲惫。在齐国的孟尝君倡导下。由齐王担任合纵长。组织3国联军联合进攻秦国。一直攻到函谷关。三国联军在齐将匡章率领下。以魏军为诱饵。诱使秦军出关追击。齐军趁机攻破函谷关。秦军大败。最后秦国割地求和。归还韩国和魏国大片城池和土地。第二次合纵攻秦取得胜利。
第三次合纵
秦国战败后。为争取时间修整军队。主动与楚国和齐国交好。公元前294年。休养生息完毕的秦国又露出獠牙。报复韩国和魏国。第二年秦杀神白起在伊阙歼灭韩魏联军24万人。数年内连续攻占了韩国重要冶铁宛城等61座城池。韩魏两国国力逐渐衰退。此时赵国经胡服骑射后。拥有了一支训练有素机动力强的骑兵部队。成为唯一能与秦国对抗的国家。
秦昭王不满于称王。改称西帝。又称齐王为东帝。中原几国怕两个强国联合。于是魏国和赵国联合齐国共同反秦。推举齐王为第三人合纵长。公元前287年。五国联军进攻秦国。由于五国各自打自己的小算盘。进攻到荥阳时。五国就不再前进。谁也不先进攻。秦国为了破坏五国联盟。不仅示弱。放弃称帝。还将之前占了魏国、赵国的土地还给两国。于是联军还没等到进攻秦国就各自就地解散了。
同时合纵期间。齐国吞并了宋国。引起其他国家不满。于是五国合纵攻秦改成了五国合纵罚齐。燕赵联军首领乐毅领军占齐国七十二城。齐国仅剩即墨和莒。差点灭国。后来田单复国。但是齐国国力大损。
第三次合纵以攻秦无果。伐齐胜利结束。
第四次合纵
公元前269年。秦国实行“远交近攻”战略后。重点打击韩、魏、赵。公元前273年。白起在华阳之战中歼魏、赵联军15万。侵占魏国南阳地区;公元前260年。白起又在长平之战中。歼赵军45万;此外还攻灭西周、东周及义渠。蚕食了大片土地。这促使各国再度联合。公元前247年。魏、赵、韩、楚、燕五国组成联军。由魏信陵君无忌指挥攻秦。在河外大败秦军。并尾追至函谷关后撤军。第四次合纵攻秦之战获得了胜利。但是既没有夺回土地。也没有重创秦军。
第五次合纵
秦王嬴政即位后。依旧采取远交近攻方针。不断蚕食东边邻国土地。在战略上形成了对赵、魏、韩三国侧翼包围的态势。
为了谋生存。五国尽最大努力拼错了一只五国联军。由赵将庞暖指挥攻秦。进攻开始比较顺利。但是攻入函谷关后。又秦军主力击败。联军败退。第五次合纵失败。也拉开了六国被依次灭亡的序幕。
其他观点:
首先了解什么是合纵连横。
这是一个基于地理的概念。秦国居西。六国居东。基本上以函谷关为界。所以。东方六国又时常被称为关东六国。而这六国呢。从北到南。燕、赵、魏、韩、齐、楚。在古人的地理认知上。这叫做纵。因此。六国的联合称为合纵。
而根据历史的记载。苏秦是第一个倡导六国合纵对抗秦国蚕食侵略的。当然。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推断。苏秦极可能是晚于张仪一个时代的存在。这就对苏秦首唱合纵提出了异议。不过。合纵连横本质是战国列国之间的军事外交政策。如果我们奔着了解诸国分分合合的军政外交史。可以暂且放下谁首唱连横的争论。
另外需要知道的一点是。合纵不单单针对秦国。以各位熟知的乐毅伐齐为例。背后就是三晋连同秦、楚支持燕国对刚刚吞并了宋国的齐国的一次集体行动。一个强大的齐国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了解了这些。下文。我就列举一下战国时代军政外交的大事件。
1、三家分晋。魏国首先崛起。韩、魏曾经分别向魏文公请求联合攻打对手。魏文公两不帮。最后两国知道真相后。就很敬重魏文公的为人。于是三晋奉魏为盟主。东击齐。南抗楚。
2、魏文侯之后。魏武侯对朝廷局势失去控制。吴起出奔。但改革成果犹在。仍然能雄于三晋。但到魏惠王时。先是争王位内乱。被韩、赵联合差点灭国;再是与齐国桂陵、马陵两场大战元气大伤。西方秦国又崛起东出。侵夺了魏国在河西的大片土地。在这个形势下。魏惠王接受公孙衍的提议。发起了“五国相王”运动。企图联合韩、赵、燕和中山国对抗秦国。结果。没多久。楚国就跟魏国打了一仗。魏国大败。丢掉了南方的多个城邑。于是。魏惠王就采信了张仪的建议。转而依傍秦国。与虎谋皮。
3、公孙衍的合纵行动受挫。但并未停止活动。张仪之后。公孙衍再次在魏国担任相位。这时。秦国东进之势已经势不可挡。又昭然若揭。这一次。公孙衍成功说服了三晋、齐、楚联合攻秦。公孙衍一度佩五国相印。风光无两。但是秦兵一出函谷关。六国各自引兵退却。而在第二年。樗里疾大破三晋联军、斩获八万的修鱼之战。则宣告公孙衍的合纵尝试彻底失败。值得一提的是。公孙衍在这次运动中还有创举。他派人联合秦国西北的义渠在背后骚扰秦国。用心可谓至矣。
4、诸多合纵连横中。最风光的其实属于燕国。现有苏秦佩六国相印。再有乐毅带领六国联军反杀齐国。几乎灭齐。也挺奇怪。燕最弱小。反而能组织起相对最为牢固的联盟。而当齐、楚或者三晋强者为合纵长时。却时常各怀鬼胎、多做鸟兽散。
5、战国后期。著名的。信陵君合纵救赵、再合纵从赵发兵救魏。另有春申君黄歇为合纵长那次。是六国联军最后一次打到函谷关下。结果秦兵开关迎敌。六国联军一触即溃。可以说在合纵连横的军政外交史上。信陵君是东方六国最后的颜面。
其他观点:
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简称纵横。鬼谷一派擅长兵法、纵横之术。而历史上最出名的纵横家张仪与苏秦都是鬼谷一派的门人。二人随同门出身。但是在历史上记载。却为之终身政敌。虽不如那孙膑与庞涓。但是立场却是在对立面的。但是历史到底几何?我们也不知道。而且其实在战国时期。还有一位纵横家。人称犀首。其名为公孙衍。而战国时期纵横之术最精彩的篇章也是在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期间。
下面我们说一下三人在战国时期登场的时间张仪与苏秦的争议。个人观点还是倾向于苏秦与张仪不是一个王朝与时代的人物。但是史记与战国策都将张仪与苏秦记录成了政敌关系。但是根据现代考古。长沙马王堆汉基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而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比苏秦早死了26年。也就是张仪登上政治舞台的时候。苏秦还只是一个求学的青年。所以个人认为二人因为从政的国家不同。从而倡导的政策不一样。但是并不是政敌。而个人认为犀首公孙衍才是张仪的死敌。而且二人的敌对渊源颇深。
犀首公孙衍。魏国人。曾投身军旅跟随龙贾。看过大秦帝国纵横秦惠文王的都知道。犀首公孙衍在魏军之中训练了一批类似于现在特种作战部队的军队。是龙贾的得力干将。而秦惠文王平定内乱。决定出函谷见识一下中原大国的风采。于是就接受了去魏王的提议。与魏国、齐国三国祭拜周天子。但是老魏王其实是为了让秦惠文王入魏国。将其软禁。从而达到收复秦国的目的。可惜天不随人员。犀首公孙衍与秦惠文王一见如故。没有下杀手。而秦惠文王也如约祭拜了周天子。还收服了犀首公孙衍。回到秦国犀首公孙衍就委以重任。官之大良造。就相当于丞相。
而公孙衍出任大良造后。公元前333年。犀首公孙衍就秦国虎狼大军。向魏国进攻。而魏国当时魏王混混老矣。已经没有了出色的将领。于是很快就败下阵来。割让了阴晋之地给秦国。而后公孙衍又率领大军进攻河西要塞。俘虏魏国大将龙贾。斩首八万。此一役秦国实际上已经占领了河西。而老魏王也只得顺手推舟将河西之地转手给了秦国求和。而公孙衍也经此战一战成名。名扬六国。
张仪此时也在犀首公孙衍成名后。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张仪魏国人。经历了楚国、魏国、赵国的仕途不顺。张仪来到了秦国。但是当时犀首在秦国的地位那与张仪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公孙衍已经相当于秦国的丞相。而张仪不过是一个不得志的游荡人。而魏国割让了河西之地。害怕秦国攻打魏国。于是派人贿赂了公孙衍。公孙衍因为私利。就向秦惠文王进言。与魏国言和。从而进攻别的国家。稳定后方。而此刻张仪也来到的秦国。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了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十分欣赏张仪的才学。于是就问张仪犀首之策可否?张仪义正言辞的告诉秦惠文王。犀首这是顾私利而忘公义。魏国那是春秋霸主。有着霸主根基。若是魏国缓过来而攻打秦国。那么秦国也不好应付。不如趁现在。魏国惧怕秦国。而且老魏王昔日四面树敌。此刻的魏国已经四面楚歌。正是攻打魏国的好机会。而秦惠文王听了张仪的话。也如梦初醒。于是让张仪担任客卿之职。准备按照张仪的计划。准备攻打魏国。而公孙衍也自此与张仪接下了一生的仇与恨。不受秦惠文王的器重。因为胸中的傲气。公孙衍悍然离开了秦国。
第一次合纵:而公孙衍来到魏国后。当时的魏国已经千疮百孔。国力衰退。当魏王听到公孙衍告诉他秦国要攻打他。但是眼下赵国就要来攻打魏国。就让公孙衍思索对策。否则就以叛国之罪而处死。于是公孙衍想到了联合别的国家了抵抗赵国。于是找到了齐国大将田盼成功的打退了赵国的进攻。而公孙衍的首次合纵就胜利而归。也引起了张仪的警觉。于是张仪也开始破坏公孙衍的合纵之策。张仪软硬兼施。亲自率兵攻打魏国。迫使魏国依附秦国。又与齐楚两国大臣相会。拉拢齐楚。成功地破解了三国合纵。
第二次合纵:但是面对张仪的破坏。公孙衍也被激发了斗志。他开始将自己联合的对象转向了韩、赵、燕、中山四国。拉拢四国。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五国相王。五国相王就是五个国家一起称呼对方为王。而魏国早已称王。而韩国也在此前称王。这就相当于抬高赵、燕、中山三国国君的地位。也形成了合纵的目的。而公孙衍的初衷自然是为了对抗大国。最主要就是对抗秦国。但是却遭到了齐国与楚国等国的反对。而张仪也积极的破坏。而楚国为了拉拢魏国。也效仿张仪。准备准备废除魏国的太子。离在楚国为质子的公子为太子。还出兵攻打魏国。魏国兵力不足。丢失了8个城邑。在大国的破坏下。五国相王也最终失败了。
第三次合纵:合纵失败后。魏国为了保全也全面倾向于秦国。在张仪的运作下。废除了魏国丞相惠施。而秦国的张仪出入了魏国丞相。从而排挤了犀首公孙衍。张仪当初为了实现自己的连横策略。为了秦国彻底打开中原的通道。张仪曾率军猛攻魏国。攻取了多处战略要地。把魏国的势力赶出了黄河以西。而且通过多次争夺。秦国已完全掌握了黄河天险。控制了东进中原的要道。进可攻。退可守。对各国威胁很大。张仪出任魏国丞相后。更是志得意满。有些得意忘形。说服魏王与韩王。让秦军接道魏国和韩国。去攻打齐国。却惨败而归。而犀首此刻又看到了机会。与是说服魏国内亲齐的势力。在齐国与楚国的威压下。魏国驱逐了张仪。而公孙衍又主张派使者到楚国、赵国、燕国游说主张合纵。而公孙衍得到了东方各国的支持。在驱逐了张仪后。公孙衍也出入了魏国宰相。而公孙衍重新在魏国登上政治舞台也表示东方各国的合纵联盟再次形成。于是公孙衍游说各个诸侯。组织了魏、赵、韩、燕、楚五个国家出兵攻打秦国。但是由于各国利益不同。实际出兵的也只有韩、赵、魏三国。而三国联军意气风发出兵函谷关。却遭到了秦国的强烈反击。结果联军不堪一击。一战而溃。而魏国无奈只得向秦国求和。于是五国纷纷退兵。而秦国也乘胜追击。攻打没有求和的赵国。而齐国也趁虚而入攻打赵国。赵国连遭惨败。大将几乎丧尽。损兵8万多人。“五国伐秦”宣告失败。
第四次合纵无疾而终:而公孙衍五国伐秦失败后。遭到了魏国大臣田需的中伤与排挤。公孙衍十分的不愤。虽然魏襄王已经不信任公孙衍。但是在公孙衍提出让齐国公子田文接任魏国宰相。自己到韩国当宰相。魏襄王同意了公孙衍的意见。于是公孙衍如约请来了田文(后来的孟尝君)接任魏国宰相。自己则到韩国当宰相。而田文出入魏国宰相。齐国宰相田婴自然对公孙衍颇为有好感。于是也支持公孙衍。而有了齐国宰相的支持。于是在公孙衍的运作下新一轮的合纵也开始展开了。但是秦惠文王与张仪很快就嗅出了苗头。秦惠文王也深感不安。于是决定发兵攻打犀首所在的韩国。秦国攻打韩国。盟国却无一人出兵来救。而韩国明显没有优势。而一向主张连横的公中明要向秦国就和。与秦国一起伐楚。而楚怀王听闻后。赶忙安排战车停满了中原大道上做出出兵支援韩国。韩国一听。于是取消了入秦求和。而秦王得知后大怒。于是秦军发出了猛烈的攻势。两军相持一年多。韩军被打得大败!公孙衍无力回天。只好逃走。而公孙衍自此一蹶不振淡出了战国的政治舞台。而张仪继续发光发热。连横诸国。但是在秦惠文王死后。也不得重用。最后也离开了秦国。返回魏国。担任魏国丞相一年。第二年也死在了魏国。
第五次合纵为了一己之私悍然发动合纵:
再合纵就到了新时代的孟尝君田文了。田文当初门客三千。可谓在战国七国声名远扬。而初等大宝的秦昭襄王正求贤若渴。听闻了孟尝君的大名。于是就安排人去齐国让齐湣王安排田文来到秦国。后来齐湣王安排田文去了秦国出任秦国宰相一职。但是秦昭襄王在自己母亲与舅父魏冉的劝告下设了一个局。就是所谓的鸡鸣狗盗。考验田文。谁知道田文中计。于是秦昭襄王罢免了田文。还暗杀田文。但是田文还是逃过了一劫。回到了齐国。而齐湣王以为田文去秦国的九死一生。十分的愧疚。于是就让田文担任了齐国的宰相。而田文也记恨上了秦国。而此时秦昭襄王年轻气盛。设计囚禁了楚怀王。田文看到了机会。于是以齐国曾帮助韩国、魏国攻打楚国为理由。来联合韩国、魏国攻打秦国。大兵压境函谷关。但是武器与军粮不足。于是田文出使西周。恰巧此刻苏秦在西周。苏秦以他曾帮助韩国、魏国攻打楚国是两国强大起来。那么你让他们就再次强大了起来。而增强了韩、魏的力量。韩国、魏国南边没有楚国忧虑。西边没有秦国的祸患。那么齐国就危险了。于是田文听了苏秦的劝说。于是让韩国、魏国恭贺秦国。但要求秦国释放楚怀王。但是楚怀王当时已经昏昏老矣。在大秦帝国之中秦国的确放了他。可惜他出行狼狈。楚国不让他归国。而其他各国也不收。最终返回秦国。也死在了秦国皇宫之中。而田文这次没有犹豫。为了昔日的耻辱。断然发动了合纵。公元前298年。孟尝君田文率领齐、韩、魏三国之兵。攻入秦国的函谷关。到了盐氏。秦国求和。以山西临汾之西南的武遂还给韩国。今风陵渡所在之地的封陵还给魏国。随着魏国和韩国两国的妥协。两国于是撤兵。而田文的这次合纵也结束了。
第六次合纵。看棋局合纵。实则连横攻伐齐国。苏秦反间之计成。齐自此日落西山:
田文合纵结束后。在齐国如日中天。而齐湣王也正值壮年。自然开始忌惮孟尝君田文的地位。于是逼迫了田文离开。而田文退出齐国的政治舞台。苏秦也以燕国归附齐国开始在齐国大放异彩。面对燕国的归附。齐湣王自然十分欣喜的接受。并同意归还燕地。让燕国为齐国效力。而后苏秦游说其他五国。带五国相印。荣归燕国。又游说秦昭襄王。将自己最终是连横攻伐齐国的终极计划和盘托出。秦昭襄王于是同意后。苏秦又游说齐湣王。合纵是假。其实是让齐国趁机接道宋国。拿下宋国。自己与齐湣王里应外合。于是齐湣王在宋国这块肥肉下。同意立刻苏秦的意思。于是苏秦亲率六国联军发兵至函谷关。与秦国假模假意的打了几仗后。齐湣王于是发兵宋地。攻占了宋国。但是苏秦与秦昭襄王密谋的时候。被齐湣王安插的眼线发现了。随齐湣王将苏秦宣入齐国都城临淄。而后将苏秦逮捕。而秦昭襄王也约燕、赵、韩、楚、魏五国国王共同商议齐国擅自攻占宋国。其野心已经昭然若知。楚国因为自己心怀鬼胎。没有出兵。而燕、赵、韩、魏都同意出兵。与秦国一起攻伐齐国。于是由燕国大将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攻伐齐国。而面对五国铁骑。齐国连续丢失七十二城。而齐湣王也知道了一切都是苏秦的阴谋与反间计。车裂苏秦后出逃莒城。但是被心怀鬼胎的为楚国将领淖齿所杀。而自此齐国国力也一落千丈。日落西山。
第七次合纵。帝王一怒。面对六国而不惧。举世皆敌又如何。霸业已成。豪言壮志。扫六合:
齐国没落后。秦国一家独大。已经有王霸之威势。震慑各国。而此刻秦昭襄王也正值壮年。雄心壮志。经过了手下战神白起伐楚吞赵。各国在赵国长平一战后屈服与秦国的淫威。但是由于范睢的嫉妒。与帝王的心术。白起陨落。赵国看到了希望。当秦国没有在长平之战后就兵临邯郸。而是停战反而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再次攻打赵国邯郸。在信陵君魏无忌与赵国的军民一心下。赵国终于打败了没有白起的秦军。而秦昭襄王无奈让秦太子嬴柱的儿子嬴异人在赵国作为人质罢战求和。但是秦昭襄王的雄心壮志并没有自此湮灭。反而更加的强烈。经过休养生息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在秦国大将赵掺的率领下。秦军出函谷。攻伐韩国。占领了阳城。斩首了4万人。又攻打赵国。占领了二十几个县。斩杀俘虏九万人。让秦国的赫赫威名再次在中原六国之中雄起。而秦国的目的也就十分明显了踏平东周。周赧王姬延十分的惶恐。而越发强大的燕国与楚国也忌惮秦国的强大。于是姬延与燕国、楚国密谋联合六国合纵伐秦。秦昭襄王面对姬延的不知趣。帝王怒了。面对六国大军攻打函谷关。秦昭襄王魄力十足。置若罔闻。安排自己最信任的蓝田精英大军。战而攻打周。掳获姬延到秦国。而后与六国对峙。六国无奈罢兵求和。在六国的软弱下。秦昭襄王豪言壮志。说出了一番。你们就醉生梦死。等着秦国扫六合吧。而后秦昭襄王又释放姬延。姬延回到周国后没过多久就死了。而东周也正式灭亡了!
而秦昭襄王晚年又攻伐魏国。攻占了吴城。魏国屈服成为了秦国的附属国。而韩王恒惠王也到秦国朝拜秦惠文王。而楚国也开始日落西山。齐国也固步自封。正如秦昭襄王所说。醉生梦死。只有赵国。胡服骑射。又重新崛起。成为了后来除秦国外。最强大的国家。自此合纵伐秦在秦昭襄王的霸气侧漏下。也难得一现了。而战国七雄也迎来了扫六合的尾声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5233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秦国,魏国,公孙,苏秦,齐国,楚国,韩国,六国,五国,联军
没想到大家都对战国时期一共进行了几次合纵?分别是谁主导?取得了什么成果?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连横合纵的实质就是战国时期各大国为拉拢别的国家而进行的外交和军事斗争。其中合纵是联合许多弱国来抵抗强国对弱国的兼并。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