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之”是文言文当中最为常见的一个虚词。它的用法很多。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它、她(们)”等。
①具答之。(陱渊明《桃花源记》)之:代指桃花源人。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传·曹刿论战》)之:代指齐国军队。
③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之:代指狼。
(2)指示代词。译为“这、此”。如: 入之甚寒.。
2.助词。
(1)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如: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如: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之”可不译。
(3)用于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 何陋之有? 正常语序为“有何陋?”
(4)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即:千里马。
(5)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不译。如: 久之。目似冥。意暇甚。(蒲松龄《狼》)
3.动词。译为“到。去。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其他观点:
作助词。相当于\"的\"如\"人之初\":作代词如\"知之为知之;作动词相当于\"到\"如
\"沛公引兵之薛\"(汉书)等。
其他观点:
“之”字在文言文中。有多种用法:
作动词。“到……去”的意思。如“吾欲之楚”(我打算去楚国);
作助词。与现代汉语“的”略同。如“蜀之鄙。有二僧”(蜀地的偏远处。有俩和尚);
作代词。“此、这”的意思。如“之二虫”(这俩虫);
作虚词。“之”字本身无义。其作用是取消句子中主谓结构成分作为句子的独立性。如“吾之学书久矣”(吾学习书写有很久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标题:你知道“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吗?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5305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5305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代词,助词,定语,动词,译为,主谓,虚词,句子,独立性,可不
没想到大家都对你知道“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之”是文言文当中最为常见的一个虚词。它的用法很多。主要有以下三种: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它、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