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曾有一位政治人物写了一首小诗以表白自己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他是谁?哪首?
原创

我国历史上曾有一位政治人物写了一首小诗以表白自己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他是谁?哪首?

好文

热门回答:

于谦(1398一1457)字廷益。号节庵。渐江钱塘(今杭州)人。幼聪明过人。出口成章。曾咏《咏白石灰》诗曰\"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咏志。不意一语成纤。成为他一生最好的写照。于谦永乐年间。中进士及第。任监察御使。转河南。山西巡抚。后任兵部仕郎。升至兵的尚书。英宗复辟遭诬陷被杀。不久冤白。追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溢号忠肃。他远见卓识。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精明有方。是一位少见的相国之才。人称于少保。为千古忠臣典范。初时张太后崩殂。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谢世。宦官王振擅权作威。上欺英宗年少。下压百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独揽朝纲。把国家大事视同游戏。朝政混乱可见一斑。于谦为官清廉。不进私门。一心报国。不结私党。多有贤名。与兵部尚书邝埜同心同德整治边防。时北元残孽瓦刺太师也先。多次犯边。宦官王振纵踊英宗亲征。带军五十万转至大同。指挥混乱。后勤不给。五十万大军碾转丘陵。淬临沙漠。进不得瓦刺。退无方略。直至死地。被瓦刺左冲右杀。阵势大乱。瓦刺勾结太监直捣英宗大帐。杀王振。掳英宗。边报来朝。举国震惊。朝中大臣莫衷一是。或守。或迁争论不休。于谦攘膊而出:\"哪个敢倡议迁都?如欲南迁。实可斩首。试思京师为天下根夲。京师一动大事去了。北宋南渡可为殷鉴。请速召王兵。誓死固守。\"兵部尚书邝埜付议。于谦此举稳定了局势。在皇太后和英宗弟郕王朱祁钰的支持下。授命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处理军国事务。收散卒。举降将(石亨)。征调四方兵马。支援北京。又调粮入京。招募新兵。以备调用。调整长城部署。增设关隘。加派援军。整军备战。整顿国家内务歼灭王振余党。扶郕王钰即皇帝位。以安民心。收民望。集大军22万使京都。使之固若金汤。时京都内有粮草。外有甲兵。群情掁奋。个个奋勇。敌之未来胜负已定。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瓦刺军也先率军突破紫荆关。兵峰直抵京都。于谦身先士卒。置军于京都九门之外。与副总兵范广。武兴等率主力。列阵德胜门。设置伏兵。陷敌于处处挨打。防不胜防的境地。临战前坚辟清野。命城门守将关闭城门。断绝归路。即至有退者。兵斩其将。后队斩前队。人人抱必死之心。天地为之震惊。也先既得英宗。己喜出望外。又率大军。聚至京都。意明朝必厚币讷降。唾手可得大明王朝。不意明朝又立新君。已使他大失所望。又大军压境。诱降失败。也先恼羞成怒。挥兵攻城。于谦率军抵抗。屡挫敌军。也先野无所掠。要挾无望。坚城久攻不下。师老京都。外地勤王之兵源源而来。也先恐受内外夾击。断其退路。故仓惶而逃。京师之围逐解。于谦民望大增。他协助景帝内治吏治。外修甲兵。增关设隘。巩固边防。国家形势蒸蒸日上。一派繁荣。又迎回英宗。其功至伟。不意景帝病重。于谦独木难支。石亨之辈夲是于谦拔之于败军之将。因其才能得任总兵。后因于谦不循私情。石享辈朋比为奸。与宦官锦衣卫勾结。借景帝病危。突然发难。拥立英宗。于朝堂之上拘捕大臣。诬构成罪。遂欲杀于谦。英宗不忍:\"于谦功伟不至于死\"石亨辈恐于谦复位道:\"今日不杀于谦。有何理由复辟。\"及至被刑王文抗辨:\"犯罪必有证据。天下有逆惴人心。不分虚实遂可陷人于死地么。\"于谦顾语:\"石享辈报复私仇。定欲我等速死。虽辨何益?\"英宗遂将\"意欲\"二字锻炼成狱。临刑之日愁云惨雾。蔽满天空。道旁人民。莫不泣下。岳飞之罪是\"莫须有\"于少保之罪是\"意欲\"可见小人之心有多毒。权力不受制约危害有多大。当锦衣卫查抄于谦家时。史书称:\"家无余资。只有正屋一间。封铺甚固。启门查验。都系御赐之物\"连查抄的官吏。也为之涕零。都督同知陈逵。收于谦遗骸。归葬杭州西湖。后人称于少保墓。于谦身为大臣。志在国家。处世仁义。心胸坦荡。不谋私产。不结私党。一生清廉。世人标榜。中道遭诬。一股怨气直冲云天。完成了他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宿愿!

其他观点:

自古忠臣不事二主。明英宗土木堡蒙难。蒙古大军压境。这种情况下为了大明江山社稷只能另立新主。毕竟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总不能为了礼法将三百年基业拱手再让给蒙人吧!那么问题又出现了。作为蒙古人手中的一张王牌。英宗皇帝毫无利用价值。也先无奈只能将英宗礼送回明室(让你们汉人自己窝里斗去吧!)。这时。于谦的忠义之心又不允许他将旧主拒之门外(毕竟是自己的曾经老板。不念旧情于情于理说不通)。再后来发生的夺门之变。于谦被赐死。也不足为奇了(维护大明江山没错。但那个老板都不允许员工对自己不忠)。这就是忠于江山。不忠于王的下场。其实在也先大军压境之时。人人都知道另立新帝的后果。可谁也不愿作出头鸟。迎取英宗回境。大家又都不发表意见。唯独于谦又迎取旧主。所以于谦的悲剧命运早再他立取景宗时已经决定。为国为民之臣的下场只能一死。别无他法。这是历史的悲哀。也是民族的悲哀!

其他观点: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难拥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9:54:02

    于谦,英宗,京都,也先,兵部,大军,大明,尚书,江山,宦官

  • 寄心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9:54:02

    没想到大家都对我国历史上曾有一位政治人物写了一首小诗以表白自己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他是谁?哪首?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9:54:02

    于谦(1398一1457)字廷益。号节庵。渐江钱塘(今杭州)人。幼聪明过人。出口成章。曾咏《咏白石灰》诗曰\"千锤百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