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关雎》中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原创

如何理解《关雎》中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好文

热门回答:

这两句语出《诗经》首篇《关睢》。孔子整理编辑《诗经》。之所以把《关睢》列为首篇。真可谓煞费苦心。孔子曾这样评价《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又这样评价《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这两句诗不能停留在文学或美学层面上理解。这样就太辜负孔圣人的苦心了!而应该上升到儒家哲学层面上理解。孔子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来评价《关睢》。是要用文学的形式来阐明儒家\"中庸\"思想。

《中庸》第一章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回到《关睢》来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就是孔子说的\"哀而不伤\"。\"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和\"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就是孔子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和\"乐而不淫\"都是\"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因此。\"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就是\"乐而不淫\"。一言以蔽之。和也。



其他观点:

很好理解。就是一种热情的表达。古代泡妞手段。你忙你的不理我?那我就抚琴吹瑟来挑逗你。你还不理我。我就敲响钟和鼓来挑逗你。把动静弄大点。就象今人。心仪某个姑娘。不象古人“琴瑟友之”。那些玩意既不流行也不好摆弄。改送鲜花和巧克力。还不理我?当然不能敲钟敲鼓。干脆就在大庭广众之下高呼“某某我爱你”。或者扯一条横幅。或者举一个标语牌。总之到你重视为止。

其他观点:

对于诗经《关雎》中的“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相信很多读者心中都会有个疑问。为何君子在河边见到心仪的淑女。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为何能在野外河边。能琴、瑟、钟、鼓乐器齐用。来取悦心仪的女子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关雎》的创作背景。男女主人公的身份和故事经过。才能充分理解《关雎》诗词的丰富内涵。

根据笔者的论证。《关雎》产生于公元前721年夏天。为春秋莒国国君莒子。千里驾车追寻新婚妻子向姜。来到春秋向国向城南的河边。见到久别重逢、新婚三月的向姜。有感而作的叙事抒情诗。《左传》“隐公二年(公元前721年)【传】二年春。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正是对此事的记载。

莒国国君莒子从千里之外的山东莒县。远道驾车而来安徽怀远境内的向国。又是初次来到新婚妻子家乡。所乘车驾将自己喜好的琴瑟钟鼓随身而带。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当其驾车来到河边见到“寤寐求之”的新婚妻子。从车驾上取下琴瑟、鼓钟。为妻子弹奏一曲音乐。吟唱诗词歌赋。也就顺理成章了。这就是君子能在河边、野外。琴、瑟、钟、鼓演奏的原因了。

淑女向姜公主新婚三月。独自从千里之外的莒国返回向国向城。在莒国理当是和莒子发生了某种夫妻矛盾。而负气返回家乡。国君父母对她的独自负气返回。当是对女儿责备、担忧多于欣喜。一路的风餐露宿之苦。无人诉说。还要承受父母的责备。淑女向姜心情郁闷。只能来到向城南的开满荇菜花的河边散心、解闷。

公主向姜对夫君莒子的突然追寻而来。对夫君莒子如何看待自己的态度。心中也是很忐忑。自然不会表现出喜悦、惊喜之色。莒子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打消妻子的顾虑。表现出自己对新婚妻子离家出走的谅解与理解。取出琴瑟来弹奏一曲。表达对淑女向姜的友好与谅解。是最好的沟通方式。在这风景优美的河边。欣赏沁人心脾的琴瑟音乐。对舒缓淑女向姜的情绪。当为最佳方法。

在舒缓了淑女向姜的情绪。表达了对向姜返回家乡的理解与谅解、友好后。以钟鼓的欢快音乐。欢庆夫妻的千里重聚、久别重逢。当是人生一大快事。一切烦恼忧愁尽可忘记。夫妻高高兴兴地团圆。才是此刻的主题。这就是为什么《关雎》以“钟鼓乐之”结束整个诗篇的原因。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风流种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陌念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0:08:13

    琴瑟,钟鼓,乐而不淫,国君,河边,哀而不伤,新婚,这就是,淑女,窈窕淑女

  • 风流种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0:08:13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理解《关雎》中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0:08:13

    这两句语出《诗经》首篇《关睢》。孔子整理编辑《诗经》。之所以把《关睢》列为首篇。真可谓煞费苦心。孔子曾这样评价《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