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苏轼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情商极高。还是关系攻略的高手。然而。为什么却仕途坎坷?
因为这是常态。人人都有追求成功的权利。却不是人人都有必然成功的运气。而后者才是常态。
运气是这个宇宙的通行证。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你就是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穷且益坚。也没用。一句时运不济。抵得过智商二百五加情商三百六。
甚至。即便后视之明的我们穿越到苏轼当时的位置。也未必能功德圆满。
让老天都要妒忌的文学才华
苏轼的父亲苏洵。早年科举不中。随后彻底放弃。回到家中、烧掉文章。玩起了自学。对于自己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苏洵并没有采取笨鸟不飞孵鸟飞的套路。而是放任自流。但是。身教胜于言传。两个儿子跟着老爹苏洵一起读书了。但都不是为了科举。而是想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
公元1055年。四川来了一个新任长官。益州知府张方平。这家伙一眼就看出苏洵父子绝非凡人。足以引领北宋文坛。于是。写了举荐信。让苏洵父子三人进京拜见文坛泰斗欧阳修。
公元1056年。苏洵父子三人来到开封。见到了欧阳修。对于苏洵。欧阳修认为他就是当世荀子。文章天下无敌。对于苏轼。欧阳修则是莫名的恐慌。认为自己就该走下文坛泰斗的宝座。给这个年轻人让路。
厉不厉害?初入京城。苏洵名满京城、苏轼逼得泰斗让位。但科举才是真正的职业赛道。是骡子是马。你得在这个赛道上跑一跑。然而。三苏并不没有专攻科举。科举是应试教育。而这三个人却一直在搞素质教育。
但。就是在公元1057年的科举赛道上。苏轼和苏辙两兄弟一起金榜题名。而苏轼的那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堪称高考满分作文。本来是第一名的成色。但欧阳修过于自信。认为这篇文章在风格和水准上。应该出自曾巩之手。曾巩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关键还是欧阳修的弟子。所以。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为了避嫌。就没有将这篇文章点为头名。而是让其屈居第二。
苏轼的天资有多牛?唐宋八大家。他一出手就干掉三个。文坛泰斗欧阳修。准备让位;欧阳修的弟子曾巩。靠边儿站。甚至。连自己的老爹也要自愧不如。苏洵27岁开始苦读。却两次科举不中。而苏轼呢?20岁初闯科举。竟在职业赛道上跑出了满分作文。
你可以说这是侥幸。但是。随后就不能说是侥幸了。
母亲病逝。苏轼回家守丧。三年后。即公元1060年。三苏再次入京。苏轼又参加了一场更高规格的考试。即“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在这次考试中。苏轼的一篇《御试制科策》。获得了第三等。
这个考试的第一等和第二等都是虚设的。谁也考不上。而北宋开国以来。只有一个叫吴育的人考过第三次等。所以。考到第三等的苏轼。已经破了纪录。连续两场顶级规格的考试。苏轼都是满分加破纪录的水准。你只能说这是能力了。
只论科举应试。从古至今。苏轼能把全部翘楚们虐成渣渣。他不为应试而学。却应试无敌。但这里面有问题。两篇破纪录的策论。就文章本身而论。是真心好;但就思想内容而论。却没法恭维。比之贾谊的《治安策》。差了好几个量级。
令贾谊自愧不如的情商认知
古今才子第一。当属贾谊贾太傅。因为《治安策》是无敌的。而贾谊虽然才华横溢。却命途多舛。最后抑郁而终。所以。举凡文人怀才不遇。总会拿贾谊来说事。通过慨叹贾谊来伤春悲秋。
那么。苏轼也是这么看贾谊吗?
苏轼完全不这么看。他写过一篇《贾谊论》。认为贾谊命途多舛完全是因为自己。简单说就是情商太低。
皇帝喜欢贾谊。老臣讨厌贾谊。但皇帝汉文帝是明君。你不能说皇帝害了贾谊;灌婴等老臣是沛丰功勋。你也不能说这伙人有多恶劣。
身处这种局面。贾谊该怎么做?
指望汉文帝消灭老臣。然后重用贾谊。推行贾谊主义。这根本不可能。汉文帝能当皇帝。完全是老臣们拥立的结果。所以。贾谊打不过老臣们的功勋集团。苏轼认为。既然打不过。那就应该加入。而且。加入老臣们的功勋集团。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因为老臣们既不是小人也不是奸臣。
贾谊要做的就是忍。你一个洛阳青年。弱冠之年便初入京城且位列朝堂。又有什么资格不能忍呢?只要忍得够久。忍到老臣认可。忍到君臣接纳。贾谊的盖世才华自然会有输出的可能。
苏轼给贾谊的人生算法就是:
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所取。是位居宰辅;所就。是大汉强盛。而这个所取和所就。已经太大了。所以。完全不是贾谊这么一个外省青年能做到的。这就要有所待和所任。所待是老臣认可。所忍是自己要沉住气。等他个十年、二十年。贾谊必然所取必得、所就必成。
把这些冠冕堂皇的大词。全都去掉。苏轼对贾谊的批评。实际就三个字:情商低。
但是。苏轼的情商呢?苏轼说贾谊没有做到。他做到了吗?
他还真做到了。苏轼的情商极高。甚至堪称关系攻略的高手。
苏轼当时所处的格局。与贾谊一般无二。宋仁宗宽厚温和。汉文帝孝顺慈爱。关键是老臣。苏轼和贾谊同样面对的问题是:年少才俊如何与老臣相处。因为这两个人都是少年得志。
但苏轼的牌。明显要比贾谊的牌更好。因为沛丰功勋要忠心有忠心、要能力有能力。唯独没有文化。自然看不起文化人。而仁宗朝的北宋老臣。却对苏轼满怀期待。认为这就是未来的国之宰辅。
有智商、有情商。那苏轼的具体实践怎么样呢?也就是苏轼的关系攻略怎么样?
古之君子也做不到的关系攻略
把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谁更擅长关系攻略?
肯定是小人。操作上无下限、性情上无羁绊、主义上无桎梏。小人的唯一追求就是往上爬。而为了往上爬。那就可以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在关系攻略上。小人是职业选手。只要能赢就走极端;君子是业余选手。期望风花雪月就能赢。
至于原因。这是立场和身份所决定的。君子在原初逻辑上是生出来的贵族二代。即君之子。所以。君子的教条都是当了君子之后的操作说明。而小人在原初逻辑上就是打出来的寒门子弟。即人之子。所以。小人的教条都是要当君子的晋级手册。礼崩乐坏之后。君子和小人。才在一条赛道上竞争。操作说明肯定打不过晋级手册。因为大家首先要比的就是谁能晋级。
那苏轼呢?苏轼的操作。既不失君子之风。又有小人的极致。这个外省青年。在开封这个权力场。一出手就打出了一个羡煞天下人的开局。
苏轼的外在表现。既积极主动又谦卑恭敬。关键是特别重视待人接物。从来没有君子的清高。这一点。从他的《上梅直讲书》中就能发现。考取进士之后。苏轼给当时的阅卷老师梅尧臣写了一封感谢信。而这封感谢信。即便拿到现在。都值得职场人士认真学习。因为马屁拍得高明。而且全都拍到了点子上。随便拿出一句。都能让梅尧臣内心激荡。
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我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但这之前。您的手下不曾举荐我。您的亲朋也不曾为我请托。自我求学十余年间。只听先生大名却未曾见过。但是先生您为什么选中了我的文章呢?因为“一朝为知己”。
苏轼这么说话。梅尧臣能不开心吗?新晋青年把身段放得要多低有多低。而把自己捧得要多高有多高。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关键是位不过五品。但这又有什么关系?执事您就是当世孔子(信的开头已经用孔子做了半天铺排)。我这个后生晚辈的最大追求就是想向您请教啊。
一封感谢信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关系攻略的核心是人脉构建。那苏轼是怎么构建自己的人脉呢?一般的手段是:有事儿您说话。期望无限付出来证明自己有用。期望自己有用来增厚人脉。而真正的高明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请别人帮忙。
而苏轼恰恰就是这么操作的。他请当朝大佬司马光给自己的母亲写墓志铭。写个墓志铭。对司马光来说就是举手之劳;而在苏轼则是牵涉到孝道的大事情。这个操作以后。司马光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栽培苏轼这个后晋青年。
关系攻略有一条禁忌。那就是不要给人介绍对象。因为你很可能把两个人都给得罪了。但给人介绍对象。也有好处。就是你对这个人心有期许之。表达出了足够的爱慕或攀附之意。而在古代。婚姻就是家族间的联盟。而苏轼呢?苏轼则直接向司马光提亲。准备把自己的表侄女嫁给司马光的儿子。
司马光下野之后。到洛阳闭门著书。但苏轼并没有忘记经营他与司马光之间的关系。时不时地就来一封书信。不管你是在朝还是在野。但我对你的敬仰之情从来矢志不渝。
如果仅是司马光一个人。那也就算了。苏轼后来陷入乌台诗案。新党各种罗织罪名。试图通过苏轼这个交际“名媛”把旧党一网打尽。从这个案件中。你就能知道苏轼的朋友圈有多少人了。先后牵连进来的有39人。从司马光这个旧党领袖到王诜这个当朝驸马。全是给苏轼的朋友圈点赞的。
在古代那个通讯极不发达的年代。苏轼竟能把人脉经营的这么广。而且。这些人全要跟着苏轼一起吃官司。所以。苏轼的人脉不仅广而且深。这只有关系攻略的高手。才能做到。
堪称完人、堪称完美开局的苏轼。为什么命途多舛呢?
苏轼具备了获得成功的全部资本:皇帝宋仁宗把他当成国之栋梁。大宋老臣们把他当成了明日之星。甚至文坛泰斗欧阳修也准备让位。
关键是连皇帝他妈也喜欢苏轼。
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宋英宗的母亲曹太后(神宗朝是太皇太后)。死活不同意治罪。非要放了苏轼。
苏轼被新党压制好多年。宋神宗的母亲高太后主政后。对苏轼实施了火箭提拔。成了苏轼的保护伞。
苏轼继续被新党打压。宋哲宗的母亲向太后主政后。硬是把苏轼从海南岛给调回开封。准备让苏轼当宰相。
你看苏轼这个人缘。不仅征服了皇帝。而且三任皇帝的老妈全都成了自己的贵人。
但是。运气是这个宇宙的通行证。
因为苏轼智商高、情商高。还是关系攻略的高手。所以取得了当世才子的美名、朝中栋梁的赞誉。但这个“因为所以”就周延了吗?苏轼能够拒绝运气吗?
假使苏轼晚一点儿参加科举。主考官从欧阳修换成王安石。苏轼别说满分作文。就是能不能当进士都两说。因为王安石死活看不上三苏的文风。关键是王安石这家伙是个实干派。你是不是文采斐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到底写了啥。
甚至。别说王安石。就是换成一个刻板些的主考官。都不允许苏轼在科举赛道上扯淡玩。
为什么苏轼在扯淡?
《刑赏忠厚之至论》里的“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这个典故是苏轼自己编的。在高考作文里。你敢编典故?冲这一条。给你一个不及格。绝不算冤枉你。因为苏轼你这就是在扯淡着卖弄文采。
而《御试制科策》里的观点。则堪称逆天神操作了。怎么解决西夏的问题?苏轼的对策。竟然是让陕西独立。再造一个秦战国。然后让这个秦战国去对付西夏人。之前编典故。现在则是分裂国家。连老臣司马光都看不下去了。认为应该录苏轼的弟弟苏辙为第三等。
然而。有其兄竟必有其弟了。苏辙在考卷里玩起了愤青。不仅抨击时弊。而且连皇帝也不放过。两相权衡。还是苏轼的扯淡。靠谱一点儿。
所以。苏轼能成名。到底该感谢谁?他要感谢自己生在了一个好时代。换到明清。苏轼都不是落第的问题。
在乌台诗案中。新党就是要往大里政。具体是给苏轼冠一个大不敬的罪。这属于不赦重罪。要诛族的。
但北宋的司法制度足够复杂。各种条框制约。能把不择手段的小人关在笼子里。新党把持了御史台。但御史台只能问口供。定罪的却是大理寺和审刑院。这两个衙门不配合。苏轼的罪就定不下来。而太皇太后、英宗的老妈曹太后。又在背后使劲了。于是。这个大不敬就没法定。随后。曹太后去世了。要天下大赦。死了的曹太后又帮了苏轼一把。苏轼该被赦免。可以啥事没有了。但是。宋神宗不答应了。忤逆皇帝、对抗新法。这就不能忍。于是。皇帝法外立法了:
苏轼依断。特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大理寺和审刑院的意见是赦免。赶上大赦。苏轼就该没事。牵连的苏轼朋友圈也该一道赦免。这个皇帝同意。认可了。但神宗皇帝专门来了一条“特责”。这就是法外立法:你苏轼给我滚到黄州当团练副使。然后就在那地方呆着。这算是变相囚禁。
立盖世之名。苏轼也要靠运气;而位列朝堂。苏轼还要靠运气。关键是没被整死。苏轼就更要靠运气了。但运气不能总光顾苏轼。有些事。完全不是人力所能为之的。
1057年科举中第。但苏轼的母亲随即去世。于是苏轼和苏辙都要回家守丧。耽误了三年时间(实际是两年多一点儿)。而1066年。苏轼的父亲苏洵又去世了。于是苏轼还要回去守丧。又耽误了三年时间。你是年少成名了。但两个三年。却给耽误了。
等苏轼再次回到朝堂。朝堂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把苏轼当成国之栋梁的宋仁宗。驾崩了;把苏轼当成未来之星的老臣们。歇菜了。此时主导朝堂的是锐意改革的宋神宗和不近人情的王安石。此时。任凭再怎么关系攻略。苏轼也没法玩了。因为苏轼与王安石是立场之争。
事实判断可以讲道理。价值判断只能搞妥协。而立场之争则连妥协都没法搞。苏轼的立场就是重人情。治理国家要关注人之常情。变法可以有但不能犯众怒。而王安石却不近人情。治理国家就该学商鞅。变法就是:我们制定法律、我们统治。然后你们服从。
你这就没法玩。
而且。王安石从来就瞧不上三苏。而三苏也瞧不上王安石。
苏轼的老爹苏洵。曾写过一篇《辨奸论》。怎么辩奸呢?就是看谁不近人情。而王安石恰恰不近人情。按照苏洵的方法论。王安石这种人早该歇菜了。但王安石并没有。反倒当了宰相。
公元1060年的时候。苏轼的弟弟苏辙也通过了“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的考试。于是在1061年被授予商州军事推官。然后呢?然后。当时的王安石却拒绝签发任命书。气的苏辙辞职回家了。
这就是家恨了。
有王安石在。苏轼这种人别想有好日子过。所以只能被各种贬官。苏轼当然不满。于是管不住嘴了。各种写诗发朋友圈。诋毁新法。新党正发愁找不到借口收拾旧党。而苏轼恰恰提供了借口。于是。发动了乌台诗案。把苏轼当成了打击旧党的突破口。
新党的变法。把大宋变得一塌糊涂。宋神宗也意识到了问题。于是准备把苏轼调回朝廷。但这得一步一步的来。先把苏轼从黄州迁到汝州。即今天的河南的临汝。宋朝的用人逻辑是离首都开封越近。就表示越要得到重用。这算是宋朝特有的卡位纸牌屋。然而。就在这个关节点上。宋神宗死了。
宋哲宗继位后。司马光赴京奔丧。随即成为朝中宰辅。这对苏轼不是好事吗?大家同属旧党。而且苏轼对司马光的关系攻略从来也没停过。但问题是:宋神宗在位。司马光就回不来。因为宋神宗不会把新法彻底否定。宋神宗不否定自己。所以未来走向就是折中。因此。回来的就只能是苏轼。苏轼自然有望拜为宰辅。但宋神宗却在这个关键点死了。
之后。司马光成了另外一个“拗相公”。新法支持的全部否定。新法反对的全部肯定。大宋王朝来了一个180度的硬转折。而苏轼呢?苏轼对司马光非常不认同。王安石之所以变法。是因为要解决老问题。司马光彻底否定新法。的确消灭了新法带来的新问题。却把老问题也给恢复了。
但是。也轮不到苏轼反对了。因为司马光没多久也死了。那苏轼就可以呼风唤雨了吧?
接下来的问题更严重。有司马光在。北宋的党争只会聚焦在政策路线上。还算对事不对人;而没有司马光。北宋的党争就会陷入毫无底线的对人不对事。
再后。就是旧党中的两拨人。开始死命磕了。以程颢为代表的洛阳理学派。以苏轼为代表的四川蜀学派。开始交手了。这时候就不是新旧两党的问题。而是新党、洛党和蜀党的问题。你让皇帝怎么办?没法办。苏轼和程颢集体外放。谁也不能当宰相了。
你们旧党不仅治国无能。而且还搞内斗。王安石变法的确有问题。但朝廷的收入增加了。而旧党开倒车。则把老问题全给恢复了。国家没钱了。公元1093年。高太后死了。宋哲宗亲政。大宋王朝再一次锐意革新。于是旧党下课、新党上台。苏轼这个旧党的标签人物。肯定继续被打压。关键是保护伞高太后死了。没人罩着苏轼了。于是。苏轼一直被贬到海南岛。宋朝的逻辑是离首都越远就越不受重用。所以苏轼已经惨到天涯海角了。要复出。几乎没有可能。
等宋哲宗死后。向太后主政。苏轼又有了机会。皇帝不喜欢自己。但皇帝的老妈都喜欢自己。此时的皇帝是宋徽宗(宋哲宗的异母弟)。但宋徽宗说不上话。凡事要听老太后的。公元1100年。苏轼终于离开海南岛。开始奔赴首都汴梁。这一次几乎就没什么悬念。苏学士大概率就要成为苏宰相。然而。还没半年。向太后也死了。宋徽宗亲政。改元建中靖国。这个年号的意思是:既不向左也不向右。简单说就是不能再搞党争了。
于是。新党的领袖蔡京、蔡卞兄弟就要离开朝廷。而旧党的领袖苏轼、苏辙兄弟也不能入主京城。新旧两党各让一步。但是。苏轼还有机会啊。可惜公元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走到常州的苏轼病逝了。享年66岁。
运气在苏轼最后的岁月里最后还是照顾了他。因为建中靖国根本就不是什么折中。随后便是新党彻底碾压旧党。如果苏轼没死。大概率还要接着挨整。因为大宋的党争已经白热化。活着的要整。死了的也不放过。苏轼是带着希望去世的。这对他来说也算善终。
论文章。苏轼是唐宋八大家;论诗歌。苏轼代表了宋诗的最高成就;论填词。苏轼开创了豪放派;论书法。苏轼自成一家;论绘画。苏轼是湖州派的主将;论学术。苏轼是蜀学的宗师领袖。苏轼之才华。冠绝古今。
但是。苏轼只有才华吗?苏轼的人格魅力和执政能力也是可圈可点的。在政治路线上。苏轼不走极端。而司马光和王安石二公却一定要玩极端。在执政能力上。苏轼在扬州主持漕运。在河北兴办弓箭社。他能看到实际的问题。却不会主义先行地去改变现实。而是适应现实再艺术地去解决问题。
有才华、有能力。关键是还有情商。“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即便流放海南岛。苏轼也有一群弟子帮着他盖房子。乌台诗案。被苏轼牵连进来北宋名流多达39人。甚至。苏轼还能化敌为友。王安石罢相之后。苏轼专门拜访了这位拗相公。二人言归于好。成为一番佳话。
纵有盖世才华、纵能洞察人心。但如果没人脉。你也走不远。苏轼没有人脉吗?苏轼这个外省青年打造了堪称史上最豪华的人脉。老一辈的宋仁宗。把苏轼看成国之栋梁。中间一辈的宋神宗。最后的岁月里也准备启用他。新一辈的宋哲宗。曾经做过苏轼的学生。关键是曹太后、高太后、向太后。这些皇帝的妈妈们。都成了苏轼的保护伞。古之名臣将相。谁又此等阵容的人脉。
而苏轼为什么没有成功败相。为什么命途多舛呢?
“往往都是事情改变人。人改变不了事情”。苏轼也是如此。身处北宋最剧烈的局面变动之中。他也只能随波逐流。
“那是最好的年月。那是最坏的年月。那是智慧的时代。那是愚蠢的时代。那是信仰的新纪元。那是怀疑的新纪元。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绝望的冬天。我们将拥有一切。我们将一无所有。人们直接上天堂。人们直接下地狱”。
成功的。往往都是随机漫步的傻瓜。他们是最幸运的少数。不成功的。往往都是浪淘沙中的众生。他们是最平常的多数。苏轼概莫能外。我们也概莫能外。
其他观点:
德才兼备不一定人情世故。德才兼备不一定官运恒通。德才兼备不一定就没有对头与敌人。德才兼备不一定皇上喜欢你!这样的人一定要皇上支持喜欢你。如果皇上不支持你。会把自己置于八面树敌四面围攻之地。也只有皇上才能给他解围。但皇上救他吗?
其他观点:
恕我直言。苏东坡的人生是失意的一生。甚至是失败的一生。
跟李白相比。苏东坡的人生一直都在水深火热之中。东坡肉只是暂时的安慰。
跟王维相比。苏东坡的人生一直都在风雨飘摇之中。一轮婵娟只是渡过夜晚的流星。
跟孟浩然相比。苏东坡的一生一直都在急行军之中。一碗浊酒只是暂时麻醉了疲惫的躯体。
跟陶渊明相比。苏东坡的一生一直都在左右为难之中。一行文字不过虚掩着痛苦的心扉……
苏东坡被两位老上司王安石及司马光左右打脸。一生颠沛流离。何其不幸?应该深思。
苏东坡没有悟透的四个字“禅、狂、静、明”。
王维静坐竹林听禅意。实乃装疯卖傻!悟透一个字——“禅”。
《竹里馆》
唐代.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与激烈的思想斗争中。他找到了宣泄苦闷、消解尘虑的闸口。这个闸口。便是禅境。如同他在《叹白发》中自言自语的那样:“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佛法何处销?
这叫装疯卖傻。看破不说破!
李白九天之下望瀑布。实乃仰望天空!梦游天姥山。实乃放浪形骸之外。侠气贯天。悟透一个字——“狂”。
梦游天姥吟留别
唐代:李白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故李白虽也没有谋得太高的官衔。但把一颗心放浪于山水之间。遍天下都是朋友。为朋友两肋插刀。何其快哉!
孟浩然把酒话桑麻。实乃空体静心。悟透一个字——“静”。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不与人争。放空自我。广交天下豪杰。故虽未谋得官职。然洒脱飘逸。快意人生!
陶渊明东篱下采菊。实乃采摘一颗心。悟透一个字——“明”。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以菊为伴。闻香识玉。与飞鸟对话。空明宁静。自在逍遥!
苏东坡的个性太过张扬。缺乏王维的禅悟。那王维装疯卖傻。故能独立于帝王将相之中。安然无恙!
苏东坡的狂。太过自我。缺乏李白的真狂放。那李白洒脱飘逸。却把狂放不羁深埋于骨。他的狂。放浪形骸山水之间。狭义肝胆。故四海皆兄弟!
苏东坡的心不够宁静。争强好胜。故四处碰壁。缺乏孟浩然的超然物外。那孟浩然独守一颗宁静的心。冷眼看世界。故成为朋友圈中的大哥!
苏东坡的心不够明。在自我与官场之间迷失方向。缺乏陶渊明的淡泊明志。那陶渊明斜卧南山脚下。采菊东篱下。放飞自我的灵魂。故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半仙半人!
故。文人骚客不仅仅要有高智商。更应该有极高的情商。其实。历史上真正的诗人其情商极高!苏东坡没有真正悟透“禅狂静明”四字。故官场累次碰壁。仕途失意。一生颠沛流离。
我曾经说过:
诗人
请把你的清高
深埋在骨子里
请允许你的清高
亲吻被世俗亲吻过的唇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6353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苏轼,神宗,老臣,贾谊,太后,人脉,王安石,都是,科举,皇帝
没想到大家都对德才兼备的苏轼为何仕途那样不顺?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苏轼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情商极高。还是关系攻略的高手。然而。为什么却仕途坎坷?因为这是常态。人人都有追求成功的权利。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