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真如历史形容的是个大奸臣吗?
原创

魏忠贤真如历史形容的是个大奸臣吗?

好文

热门回答:

这个问题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道德高的人不一定有才能。奸恶的人不一定平庸。中国人受传统思想影响。我们相信越是道德高尚的人才能也越高。例如功夫大师。修武先修德。德高武术境界才高。可现实往往不是这样。也就是说。人无完人。即没有绝对好的人。也没有绝对坏的人。

在说魏忠贤之前。先讲讲另外三个人吧。一是唐太宗。二是武则天。三是朱元璋。

唐太宗。公认的千古名帝。这个不用多说了吧。但就是这么公认的好皇帝。也有一个怎么洗刷也洗不掉的黑点——那就是玄武门之变。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能做到这一点。非常不简单。也不多说了吧。但就是这么公认的女皇。在当皇帝的初期排斥杀害反对她的人非常之多。在执政中后期。她的生活作风问题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朱元璋。草根皇帝。农民出身。征战多年英雄一生。在得到天下后。为了大明朝百年基业。 不惜大肆屠杀有功之臣。但是朱皇帝对普通老百生是体恤有加。

大家看到了吧。人无完人。就算是千古名帝。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有善的时候。也有恶的时候;有祥和的地方。也有狠毒的地方。

再回到楼主的这个问题上。魏忠贤是个怎么样的人?

首先。魏忠贤是个品德高尚的好人吗?显然不是!魏忠贤独断专权。排除异己。欺上瞒下。滥杀无辜忠良义士。死在魏忠贤手上的东林党士大夫多了去了。有些人只是顶嘴说了几句反对魏忠贤的话。就被魏忠贤害死了。而他们并没有触犯什么国家法律。只是死于政治斗争与迫害。

第二。魏忠贤一无是处吗?也不是。魏忠贤的执政能力是非常强的。天启皇帝爱好木匠不理国政。都是魏忠贤一手处理的。如果魏忠贤没能力。明朝早就乱了。魏忠贤虽然独断专权。排除异己。但是在国策上稳定了大局。例如向江南财团征税。减轻百姓负担。支持袁崇焕的边防。所以。在天启皇帝时代。国家矛盾虽然严重。但不至于失衡。反而是崇祯皇帝上台后。干掉了魏忠贤及其阉党。废除了魏忠贤的国策。转而依靠东林党。结果导致边防和民生两方面都出现严重失衡——北方清兵入关和陕西农民起义。

综合上述。魏忠贤是个奸臣小人。品德败坏;但是能力超群。政策正确。没有祸国殃民。也就是说好人不一定能力强。坏人不一定能力差。举个常见的例子:有个国企厂长一辈子老实人。从不贪污。但是管理能力差。对市场把握不行。更不敢改革创新。搞得厂子效益不好。连年亏损。大家都吃不饱饭了;后来换了厂长。这人能力很强。对厂子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把一些吃闲饭的人赶跑了。得罪了一些小集团。制定了有利于管理和创新的政策。把厂子成功救活了。效益不错。大家都能吃饱饭了。但是后来这厂长控制不住自己。贪污。生活作风有问题。被拿下了。你们说。这两个厂长你更喜欢哪一个?

其他观点:

这题目有问题。明朝的太监不是臣。是皇帝的狗。他们一切全来自皇权。中国历史宦祸最甚的是唐朝而不是明朝。明朝的太监再嚣张。到了皇帝面前他就是一条狗。而唐朝的太监们可动不动就敢废立皇帝的。

魏太监跟有些被蒙冤多年的历史人物不一样。再过一万年他也洗不白。他就是一个烂人。从私德上说。他符合一切小人的特性。比如熊庭弼的死。就是他跟东林党精诚合作的结果。东林党是为了换自己人上去。而魏太监是因为熊庭弼答应给他四万两银子买命钱结果没给。这么个货。为泄私愤。杀了一个能吏。怎么看都跟忠没关系。当然熊庭弼好象也不怎么好。本来答应人家了。又赖掉也不是君子所为。

不过以魏太监为代表的宦官集团有一点脑子是清楚的。他们的权势。财富均出自皇权。平时怎么玩都行。就是不能把皇帝把明王朝玩倒了。王朝一但没了。文官们可以这家不做。做那家。实在有节操的。回乡教书写字也能活下去。但当权的太监这个群体不行。不要说是改朝了。就是换个新帝上来。以前那批都没好日子过。所以魏太监们嘴里喊万岁。心里也真希望皇帝和大明朝能万岁。

有了这个出发点就不难理解魏太监在捞饱喝足之后会时不时的干点人事。但干人事的前提是自己私欲得到满足了。没办法。小人都这样。

还有一点。魏太监出身社会底层。和大多数士人阶层不同。他知道挣扎在温饱线上人的生存状况。他是陕西人。在当道的时候对自已家乡还是不错的。至少天启朝的时候。陕西。河南等地的农民还能活得下去。有小的群体事件。但没有大规模造反。而他一死。陕西立刻成了各种农民起义的大本营。能怪那些吃不饱饭的流民吗?陕西这么贫瘠的田地。以前一亩税银一钱至四钱不等。而魏太监死后。每亩加上辽饷银什么的高达三至五两。谁还敢种地?情愿去当流民了。

魏太监在自己捞饱后的观点是。这些小民榨不出几个钱来。榨的太狠会激起民变。皇帝倒了国家完了。太监们也一起完蛋。缺钱是吧。好。从盐税矿税里挖。从商贾大户身上榨。从那些致仕的官员身上搞。搞到钱四六分账。所以魏太监得罪的是有钱人。但最要他命的是这批有钱人养了一群读书人。掌握了舆论导向。而东林党的观点是。税是一定要交的。饿死也要交(明朝优待读书人。中过秀才就不用交了)。你在家饿死。也不能出去当流民给朝庭添乱。就算马上要饿死也不是你们农民造反的理由。

这样的东林党跟魏太监这种小人烂人比起来。各位看官你们选谁?

其他观点:

《明史·宦官》载《魏忠贤传》曰:“魏忠贤。肃宁人。少无赖。与群恶少博。少胜。为所苦。恚而自宫。变姓名曰李进忠。其后乃复姓。赐名忠贤云。”魏忠贤。北直隶肃宁(今河北肃宁)人。年轻是个泼皮无赖。同一群恶少赌博。因赌命不好。总是输钱。心生怨愤而自行阉割。改变姓名叫李进忠。于万历年间选进宫。从此步入太监生涯。后来恢复魏姓。皇帝赐名忠贤。

魏忠贤入宫后。设法结交太子宫中太监王安。得其多方关照。后又结识皇帝长孙朱由校的奶妈客氏。与之对食(太监宫女之间的婚配)。对皇长孙朱由校。极尽巴结之事。陪同他吃喝玩乐。得其欢心。1621年。朱由校即位。是为明熹宗。年号天启。魏忠贤升为司礼秉笔太监。

明熹宗是个“天才木匠”。早晚最喜欢做的事不是黜陟赏罚。也不是吃喝玩乐。而是木工活。不好政治好木工。不好权力好劳作。而且。自己十分得意。疏于政治。他是皇帝。自然要有人替他捉刀。他最信任魏忠贤。每次魏忠贤拿着重要的奏章去请他批阅。明熹宗总是让他便宜处理。魏忠贤从此逐渐专权。日积月累。以至于朝野上下。“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正因为魏忠贤权力日炽。一手遮天。那些州官县吏为了攀上这个高枝。极尽巴结阿谀之能事。闹出很多让人不耻的笑话。那些人除了送钱送物用金钱巴结之外。还通过“装孙子”的攀附其门墙。不能做他亲儿子的。便争做干儿子。称为魏氏“十孩儿”;不能做干儿子的就做护院奴才、贴身秘书。武有“五彪”。文有“五虎”;还有的干脆做魏忠贤的看门狗。称为“十狗”;连狗都没有指标的时候。那就只好做孙子。号“四十孙”。反正总要与魏千岁扯上亲情关系。有了这层关系。升起官来、发起财来就名正言顺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如“五虎”之首崔呈秀。天启初任淮扬巡按御史。贪污受贿。声名狼藉。后来被人检举。眼看就要锒铛入狱。情急之下。崔呈秀夜投魏忠贤。跪门哭诉。竟然从此成了魏忠贤的心腹。不仅没被治罪。反而频频升官。不仅如此。崔呈秀的儿子崔铎差不多是个文盲。但崔呈秀给考官打招呼。崔铎便中进士;弟弟崔凝秀、女婿张元芳分别被安排到浙江任总兵、吏部任主事;崔呈秀的妾弟萧唯中是个戏子。在他的运作下。甚至也当上了密云参将。

攀附魏忠贤。就能得到这么多好处。你说魏忠贤是不是一个奸臣?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孤飘的蒲公英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18:31

    太监,的人,皇帝,明朝,是个,东林党,肃宁,天启,陕西,也有

  • 夜深时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18:31

    没想到大家都对魏忠贤真如历史形容的是个大奸臣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18:31

    这个问题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道德高的人不一定有才能。奸恶的人不一定平庸。中国人受传统思想影响。我们相信越是道德高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