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创作的一首抒怀词。也是他第一首描写边塞题材的作品。是宋代最早表现军旅生活的词作。这首词作于北宋1040至1043年期间。当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镇守西北边疆。正值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这首词是范仲淹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全词如下:
渔家傲·秋思 宋代 ·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的大意是。边塞的秋天。风景宜人。天空的群雁。结队向衡阳飞去。四周满是敌军。羌笛声、马蹄声。千山连绵不绝。边塞外炊烟升起。太阳的余晖映照在大漠之上。我是多么地想要回到家乡。但是我在战场上还没有立功。一杯浊酒寄托着我对家乡无尽的思念。而我则借酒来消除我对家乡的思愁。边患未除。我怎么有脸去见皇上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啊。在边塞已有七、八个年头。整夜听的都是羌笛悠悠的声音。听久了竟也已习惯了。但秋意袭来。有时听到这些声音。满满的思愁充溢着我的心。竟彻夜未眠。无尽的乡愁但在未立功之前。又从何说起?将军白发。士兵流泪。不都是未立战功而哀伤吗?
上阕写景。首句顿入。起调突兀。俊骨雄风。千峰连亘如屏障。孤城日未落而城门紧闭。突出布防将士的备战警惕。下阕抒情。表达将士功业未立。无颜归家的责任感。披露爱国衷肠。
在诗词的发展历程上。流传下来很多的流派。其中豪放派的词有着很大的特点。也有着一些赏析的技巧。以及其特定的规律。豪放派的诗词有着一种浑然天成的气势。这些词在言语的应用上有着很大的讲究。
这首词只能说范仲淹开创边塞词豪放之风。它抒发的是苍凉悲壮的感情。意境开阔。具有明显的豪放风格。这样的风格对后来的苏轼和辛弃疾都有明显影响。
豪放词是北宋豪放派自创的一种释放诗人情怀的诗词体裁。豪放派。形成于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豪放派这一名字。是北宋诗文的革新派作家王安石、苏轼、苏辙用“豪放”一词撰文评诗。而叫响起来的。首先用“豪放”词评词的就是苏轼。
豪放词有一个产生与发展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分为预备期(初期)。奠基期。鼎盛期和延续期。预备期就是北宋早期范仲淹写的词《渔家傲·秋思》(又名《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这首词发出了豪放词之先声。是预备阶段。
这首词具有豪放词的特征。体现了作者渴求为封建体制下受压抑个体的心灵解放。“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了将军英雄气概和征夫的艰苦生活。又暗喻了对宋王朝重内轻外的政策不满。词中的爱国热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的情怀。构成了将军与征夫们又思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这种强烈的报国情殇与苏轼《密州出猎》词没有什么两样!“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只不过。苏轼这首词写的更加豪放。气势恢宏。使豪放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虽然苏轼提出“豪放”词。但是。豪放词先声是范仲淹。他应该是豪放词的开宗者。因为。范仲淹之前没有类似于豪放派的词作。只有范仲淹的这首词《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写这首《渔家傲·秋思》词时。王安石和苏轼年龄还小。他们是后来豪放词的奠基者。并达到鼎盛期。进而。使宋代的豪放词延续到今天。
其他观点:
渔家傲· 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抒发的是苍凉悲壮的感情。意境开阔。具有明显的豪放风格。这样的风格对后来的苏轼和辛弃疾都有明显影响。
《渔家傲•秋思》未必是豪放词的开宗
在范仲淹之前。我们也能见到许多具有豪放风格词。
比范仲淹稍早一点柳永。他是婉约词的代表人物。但他的《八声甘州》。也有豪放之气: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这首词虽然写的是个人漂泊的愁苦心情。但是上阕描写的景物苍茫辽阔。秋天“苒苒物华休”表达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无奈也是自然的规律。辽阔的景。加上深沉的情。颇具豪放风格。
其中的名句”渐霜风凄紧。关何冷落。残照当楼。”。根据赵令畴《侯鲭录》记载。一向鄙视柳永的苏轼也赞叹“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也就是说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悲壮阔大。
比柳永还早的李煜。也有这样风格的词: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上阕开头句。“四十年来”。“三千里地”。景物壮阔。也挺豪迈。后面的霄汉也是大气的。
可见。在范仲淹之前。也有不少诗歌具有豪放的风格。说《渔家傲•秋思》是豪放派的开宗是不准确的。
但是。《渔家傲•秋思》和前面两人不同的是。词中除了个人的悲伤。还有为国奉献的豪情。这是之前没有见到过的。
范仲淹之后。苏轼和辛弃疾都写了许多表达为国为民奉献的词作。因此才说范仲淹对这两个人影响大。
一个人的情感。如果是个人情感。我们把它叫做“儿女私情”。如果是关于国家民族的情感。当然就叫“豪情”。当然如果是个人远大的理想抱负。比如建功立业的。也可以叫做豪情。
按照中国古诗“写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审美标准。你如果要抒发豪情。写一个眼前的小景也容纳不下呀。所以。基本上“”为关家国皆豪放”。
其他观点:
渔家傲·秋思
【作者】范仲淹 【朝代】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驻守边疆的日子很辛苦。对他来说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段日子。范仲淹在这首词中描写了边地秋天的景象。手边的将士们具有破敌立功的决心。对家乡有着无限的思念。整首词苍凉凄切。描写了军中的夜晚景象。景中含情。富有典型意义。
范仲淹是古代一位很完美的历史人物。他是一位道德楷模。是人们学习的榜样。范仲淹幼年丧父。他具有远大志向。大中祥符八年苦读及第。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谪。他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6463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豪放,范仲淹,苏轼,边塞,秋思,渔家傲,浊酒,的是,这首词,风格
没想到大家都对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真是豪放词的开宗吗?为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创作的一首抒怀词。也是他第一首描写边塞题材的作品。是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