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13根铁链一万多个铁环40吨,在三百年多前是如何建造的?
原创

泸定桥13根铁链一万多个铁环40吨,在三百年多前是如何建造的?

好文

热门回答:

泸定桥又名大渡桥。是三百多年前康熙帝亲自命名并建造的。当年为建这座桥可费了老大劲了。

提到泸定桥。大部分人可能第一印象就是红军在长征时。经历的那场惊心动魄的飞夺泸定桥之战。红军战士用非比寻常的勇气。夺取了泸定桥。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在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之前。这座屹立在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当初下令建造它的。正是清朝的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建造这样一座桥呢?另外。泸定桥桥身上的13根铁链重达万斤。在没有现代化机械的古代。又是如何建造成功的呢?

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回到三百年前。看一看泸定桥的前世今生。

一座被康熙帝寄予厚望的大桥

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远在四川与藏地接壤的打箭炉厅(今康定)营官昌侧集烈起兵叛乱。他借助控制藏区的和硕特蒙古部固始汗部分势力。意图在当地独霸一方。

消息传出。康熙帝果断派兵进行围剿。大军在次年正月到达打箭炉厅。历时半年。将该地区的动乱彻底平定。史称“西炉之役”。

战后。为了防止该地区再次被土司兼并。同时也为了震慑藏区的和硕特蒙古部固始汗。为日后收复藏区做准备。康熙帝决定在此地重设宣慰司。以便稳定、维护当地局势和秩序。

随着大军的撤去以及行政衙门的入住。该地区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由于此地与藏区接壤。因此。藏、汉两族人民日常的交流也慢慢频繁起来。

其中。尤其是贸易交流最为明显。藏族百姓所需要的生活物资。大部分都需要进入四川采购。而汉民们也经常前往藏区购置一些生活用品。

并且。根据康熙帝的战略部署。对占据藏区的和硕特蒙古部固始汗一直是放心不下。因此。时常就会有数量不一的军队会从这里经过。

但不管是百姓交流还是军队调派。他们都发现了一个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让地方官十分头疼。

其实问题很简单。那就是当地连接藏区之间的交通十分不便。若是放在其他地方。也就是修个架座桥的事情。但放在这里。就显得十分麻烦。

为什么呢?因为此地有一条赫赫有名的大渡河。

大渡河古称沫水、大渡水。是长江支流岷江的最大支流。其发源于青海阿尼玛卿山脉的果洛山南麓。流经金川、丹巴后转入打箭炉厅。在这里。人们习惯称之为“沫水”。

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大渡河两岸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依山傍水而居。虽说景致不错。但若是要出行。比如想到河对岸去。那就相当麻烦了。

之所以说麻烦。是因为大渡河不仅河面很宽。有百米之多。并且水流十分湍急。如果要是乘船的话。船只很容易会被打翻。一旦如此。连人带船马上就会被冲的无影无踪。

因此。两岸的百姓也只能趁着风和日丽。水流平静的时候。靠着藤索和木船过河。饶是如此。还是经常会发生意外。

如今。当地动乱已经被平定。并且还要对藏区用兵。在这里建造一座跨河的桥梁就势在必行。经过当地地方官的层层上报。该请求传到了康熙帝的面前。康熙帝对建桥也是深以为然。大笔一挥。就同意了在大渡河上建造一座大桥。

既然皇帝都批准了。那就开始建造吧。在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6年)。随着康熙帝的旨意送达当地。一场轰轰烈烈的建桥工程就这样开始了。

不过。在建桥刚开始。负责的官员就遇到了几个大问题。这几个问题一日不解决。大桥就一日建不成。为此。他们是抓耳挠腮。恨不得把自己的头发揪光。

他们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呢?

建桥的三大技术难题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建造桥梁的话。一般都会遵循因地制宜这个原则。借助所要建造桥梁两岸的地势来进行建造。而桥梁无外乎几种。要么是坚固耐用的梁桥。要么是造型别致的拱桥。再或者就是那种比较简单的索桥。

但如今要在大渡河上建造桥梁。就颇为不易。

为什么呢?首先。大渡河河宽超过百米。并且。水流不仅湍急。同时几乎是很不可测。这就让因地制宜这个原则不太容易实现。

要是建造一座梁桥的话。单是如何连接。就是一个大问题。

当时负责建桥的是四川巡抚富察.贝和诺。他深知建造该桥的重要性。因此。广为召集周边工匠和相关专业人才。经过几个月的商讨。最终决定。在大渡河上建造一座铁索桥。

之所以选择铁索桥。是因为这是在当时最实际。也最可行的方案。铁索桥要比梁桥、拱桥等要坚固耐用的多。最适合宽阔的大渡河河面。

既然方案定下来了。那下一步就是研讨如何建造的问题了。而经过讨论。共总结出三个技术问题。

其一。既然是铁索桥。那就是需要制造出大量的铁环。经过测算。桥梁若是要满足日常过河以及兵力调遣。同时还要保持稳固。那么就需要大约万余个铁环。

这万余铁环。分别组成了13根铁链。也就是说。每根铁链上。约有铁环900多个。而这13根铁链。分为左侧两根和右侧两根。用以作扶手。剩余九根。则作为桥面。

方案是设计出来了。但第一个问题。就是去哪里弄这么多铁环呢?

要知道。制造铁环就需要生铁。尤其是这么多铁环。那就需要大量的生铁。但当地并不产铁。包括打箭炉厅附近同样如此。甚至当地连铁匠都没几个。

没有生铁。也没有铁匠。这就是当时建桥时遇到的第一个技术难题。

最后。还是一个地方官想到了解决办法。他提出。离此地约有数百里的荥经县(今四川雅安境内)产铁。并且资源丰富。在那里进行冶炼成铁环再运往这里。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而当时为了保证铁环的质量。防止以次充好。当地官员们还要求每一个铁环上。必须刻有冶炼工匠的名字。如果在检验的过程中。发现某个铁环有质量问题。直接就拿这个工匠问罪。一旦问题严重。当即杀头。

这样一来。每一个铁环。都是真材实料。没有人敢在这上面偷工减料。

第一个问题是解决了。但很快。第二个问题就迎面而来。

铁环在运过来后。工匠们将它们穿成铁链才发现。如何才能把铁链运到对岸呢?毕竟每根铁链份量极重。想想看。九百多个铁环组合在一起。那可是以吨为单位的。

期间。工匠们曾尝试过乘坐羊皮筏子。带着铁链的一头前往对岸。但由于水流太急。尝试几次都没成功。几个工匠连同铁链还被大水冲走。

最后。还是劳动人民的智慧解决了问题。有人提出。利用“索渡原理”来运送铁链。大意就是。在河岸两头先系上粗毛竹。然后在竹索上穿上十余根短竹筒。同时把铁链系在竹筒上。之后拉动对岸的绳索。这样就能把铁链传到对岸去。

这其实和往常当地的人们用藤索过河差不多。只不过这次传的不是人。而是铁链。所以说。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利用这个方法。工匠们成功的把十几根铁链送到了对岸。解决了铁链无法传送的问题。

而在当地。时至今日还流传着一个传说。说当年为了把铁链送到对岸。有一个力大无穷的青年站了出来。他将铁索绑在腰间。凭一己之力驾着小舟。硬是把十几根铁索一一送了过去。最终在送完之后。当场力竭身亡。

虽然这是一个传说。但也说明了那个时候的人们对于建桥是一种十分欢迎的心情。

而在铁链送到对岸之后。第三个技术问题也就同时出现了。这个问题就是如何把13根沉重的铁链固定在指定位置。

要知道。由于需要把大桥建造的坚固耐用。因此每个铁环都用料极足。而每根铁链的九百多个铁环算下来。可是一个很大的重量。而铁链一共有十三根。

因此。固定它们也是很大的问题。丝毫不比之前运送它们难度小。如果不固定好的话。那很有可能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铁链承受不住。滑入水中。到时候整座桥就毁了。

思来想去。最后工匠们决定。把两头的桥梁建造成碉堡样式。想方设法地牵制住铁链的重量。这样才能保证铁链的牢固。

具体做法就是。在桥两岸分别建造一个巨大的桥头。根据地势。左岸桥头高约14米。右岸高约5米。先挖深井。在深井底部铺上横向的卧龙桩。并在卧龙桩上压以纵向的地龙桩。两种龙桩皆有生铁浇筑而成。

根据部分资料记载。当时为了浇铸龙桩。光是生铁就用了四万多斤。约合20吨上下。

如此舍得用料。自然浇铸出来的龙桩是极为结实。龙桩浇铸完毕后。把铁链进行连接。再在上面以砖混压实。最后建成了桥头。

在铁链连接固定完毕后。工匠们又底部的九根铁索上。用木板铺成桥面。两侧的扶手铁链之间。用小铁环连接。防止来回摆动。一切完毕后。连接两岸的铁索桥就完工了。

大桥完工后。一直对此关注的康熙帝十分高兴。亲自为这座大桥起了名字。他取“泸水”(实则沫水。康熙误以为泸水)和“平定”(指平定昌侧集烈叛乱)之意。将大桥命名为“泸定桥”。

并且。康熙还御笔亲题的“泸定桥”三个大字。还写下横批“一统山河”。由当地官员将字体立御碑于桥头。而附近的泸定县。其名也是因此而来。

发生在泸定桥上的故事

泸定桥建成后。随着岁月的变迁。这座桥也见证和经历了很多故事。可以说。它是承载着历史的一座桥。

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太平天国首领石达开率军渡过金沙江。突破清军的长江防线。一路向大渡河扑去。意图渡过大渡河。

但就在石达开准备过河的前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暴雨。致使大渡河水流暴涨。而在其奔向泸定桥准备强渡时。又遭遇清军堵截。最终未能成功。石达开也在此兵败被捕。不久后被杀。

除此之外。发生在泸定桥上最著名的。莫过于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了。

1935年。中央红军为摆脱国军追击。下达了夺取泸定桥的指令。为完成任务。在当年5月29日。红军战士急行军240里。按照计划到达了泸定桥西岸。

之后。红军战士更是在敌军的严密部署下。冒着枪林弹雨。以非凡的勇气夺下了桥头碉堡。让后续部队成功地渡过了大渡河。打开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通道。

曾经。泸定桥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而今。则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美好景象。不仅风景如画。更承载着革命历史。

小结:

泸定桥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当年没有任何先进设备的情况下。工匠们利用“索渡原理”。把万余个重达40吨左右的铁环传到了百米宽的河对面。并利用他们掌握的建筑知识。以横向和纵向的龙桩为基础。将铁链牢牢地固定住。这才建成了泸定桥。时至今日。这座桥虽说经历了三百多年。但依然服务着两岸民众的出行。不得不为古人的技术感到由衷的赞叹。

其他观点:

泸定桥全长103米。桥宽3米。整座桥由9根铁索为底。两边各2根铁索作扶手。总计13根铁索组成。这13根铁索一共使用了12162个铁环连接而成。总重量达到了四十多吨。平均每个铁环的重量超过6.7市斤。如此重的铁索。在那个工程器械并不发达的年代。工匠们是如何将铁索拉过大渡河。将两岸连接起来的呢?

当时建造的工匠们本来也为这个问题烦恼。但是后来有人提出一个方案。说先在两边建造桥墩。桥墩内设置转盘。然后拉一根粗壮的绳子先连接两边。在绳子上套上一定数量的竹筒。接着把铁索一节节地穿过竹筒。然后对面转动转盘。慢慢地将绳子拉过去。铁索自然也就跟着过去了。铁索到达对岸之后。再将铁索固定在转盘上。转动转盘。调整铁索的弧度即可。


与泸定桥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有很多。

1935年5月29日。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途经大渡河。面对国民党的前后追堵。毛主席下令强渡大渡河。这个时候。22位英勇的士兵自愿组成突击队。成为飞夺泸定桥的排头兵。后来。红军成功渡过大渡河。而那22位英雄大多数都葬身在了大渡河。由于当时事发紧急。参入突击队的人员名册都没来得及记录下来。时至今日。我们也只能知道他们其中8个人的名字。其余14人我们连他们是谁。来自哪里都不知道。8个英雄的名字分别是:

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

泸定桥除了保留了我国古代精湛的制造技艺之外。也记载了我国革命的发展历史。它不仅仅是一座桥。也是一种不屈服精神的传承!

其他观点:

在四川的大渡河上。存在着这么一座闻名全国的桥。这座桥非常特殊。主体是由13根铁索构建而成。铁索中的铁环重达40多吨、全桥长达100多米。

在那时而湍急时而平缓的大渡河上。这座桥坚守了200多年的时间。在这200多年的时间中。它一直横亘在大渡河的河流两岸。默默地为河流两岸的川区、藏区人民提供了许多的出行便利。

这座桥就是改变了我们现如今历史的泸定桥。

建造泸定桥的原因

在泸定桥出现之前。人们只能依靠小小的木船往来于大渡河两岸之间。

如果是平时河流平缓的时候还好。人们出行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如果河水暴涨的话。那么是没有什么人敢乘坐那些小木船往来于湍急的大渡河两岸的。

在这个时候。要是河流两岸有人想要运送什么保质期不长的货物。那么他们绝对会蒙受巨大的损失。毕竟等到水流平缓的时候。他们的货物早就已经变质得不成样子了。

在清朝康熙年间的时候。为了解决这大渡河两岸的交通问题。泸定桥就出现在了历史之中。

当时在经过康熙皇帝的同意之后。四川当地的官府着手筹备起了造桥事宜。

造桥的方法

按照那个时候的造桥技术。人们是根本不可能在如此宽广的大渡河间造一座砖石桥的。于是为了顺利完成造桥任务。充满着智慧的古人们就想出了用铁索造桥的方法。

想法产生出来后。下一步就是造桥工程的开启。

为了造这座桥。官府调集了40多吨的铁料以及众多匠人来到河流一侧。就地铸造起了制作铁锁的铁环。

那时候。因为造桥事关重大、容不得出半点错误。所以在匠人们铸造每一枚铁环的时候。他们都必须在铁环上留下自己的标记。这样如果将来哪一天出了什么差错。也能找得到人负责。

在铁索制造完成之后。造桥工程又进入了下一步。

在这下一步里。人们需要把位于河流一端的铁索拉到另一端。以此连接河流两端。

但是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如果用船只运输的话。因为这些铁索太过于沉重。那时候的小木船是根本没有足够的动力把这些铁索拉到河流对岸的。

因此为了解决问题。古人们再度发挥了自己的智慧。

接下来。他们想到了一个方法。

在这个方法中。他们需要先准备一些粗大的绳索。将这些绳索的一端固定在河流的一端。绳索的另一端放在船上用船给运输到河流的另一端。打算先用绳索连接好河流两岸。再用这些绳索把沉重的铁索拉到河流的另一端。

为了能在拉铁索的时候固定好铁索。他们又找来了一些非常粗壮的竹子掏空制作成竹筒。用这些竹筒穿在绳索上。然后再用铁索固定在绳索和竹筒之间。

在做好这些准备之后。对面的人就可以用轮盘拉动另一端的绳索把铁索拉到对岸了。

过大渡河并不只有泸定桥途径

在不了解实情的情况下。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过大渡河只能走泸定桥。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果无法通过泸定桥的话。那么是可以选择从一些合适的渡场坐船抵达河流对岸的。

在清朝中后期的时候。太平天国的将领石达开就是打算乘坐船只带领军队渡过大渡河的。

原本。走泸定桥比较保险、省力一些。但是由于当时他们的军队和泸定桥之间还隔着一条河流。所以他们放弃了泸定桥路线。直接就在大渡河旁制造起了木船。

只不过在他们建造好船只之后。大渡河恰巧河水暴涨、阻断了他们的去路。因此他们才经历到了被清军围剿的下场。

我军的情况和石达开的情况有所不同。在我军度过大渡河的时候。他们和泸定桥之间并没有河流的阻隔。直接就能前往泸定桥方向。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长街听风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明天的阳光美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29:13

    泸定桥,大渡河,铁索,铁环,铁链,工匠,河流,对岸,两岸,一座

  • 曾温暖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29:13

    没想到大家都对泸定桥13根铁链一万多个铁环40吨,在三百年多前是如何建造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29:13

    泸定桥又名大渡桥。是三百多年前康熙帝亲自命名并建造的。当年为建这座桥可费了老大劲了。提到泸定桥。大部分人可能第一印象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