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到底是继承谁的帝位(法统)?
原创

唐玄宗李隆基到底是继承谁的帝位(法统)?

好文

热门回答:

李隆基到底是谁的儿子呢?你肯定会说是唐睿宗李旦。但其实不然。李旦只是李隆基血缘上的父亲。而李隆基宗法上的父亲。却是李旦的大哥李弘。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

武则天在成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之后。她的儿子也就是高宗的嫡子。其中长子李弘就被立为了太子。

李弘在当太子期间。孝顺仁德。体恤民情。朝廷上下称赞声一片。如果不出意外。将来定是一代明君。至少不会比他老爹高宗差。

但是。很不幸。李弘在二十三岁时。跟随高宗出行洛阳。身染重病。在合璧宫绮云殿猝然离世。高宗非常悲痛。追封其为“孝敬皇帝”。开了老子追封儿子为皇帝的先河。

李弘死后。嫡次子李贤被立为太子。不过此时武则天已经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武则天诬陷李贤谋反。并力劝高宗大义灭亲。使得李贤被废为庶人。最终被酷吏丘神勣逼迫自尽。

李贤死后。嫡三子李显被立为太子。公元683年。即李弘死了八年之后。高宗李治驾崩。李显登基。是为唐中宗。

中宗虽然是皇帝。但却完全是一个傀儡。政事完全取决于临朝称制的武则天。李显试图反抗。结果在位仅55天。就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武则天改立自己的第四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

睿宗有前面三个哥哥的前车之鉴。自然不敢反抗。而武则天则变本加厉。使得睿宗不仅不能听政。甚至连人身自由也没有。和软禁在皇宫差不多。

李隆基是谁的儿子

李旦虽然是皇帝。但其实朝不保夕。心情非常苦闷。但也不是没有高兴的事情发生。比如在他当皇帝的第二年。即公元685年。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这个孩子的名字就叫做李隆基。

李旦是傀儡皇帝。但李隆基却是货真价实的皇子。所以在两岁的时候。就被封为楚王。但在李隆基四岁的时候。武则天突然下令。将李隆基过继给大伯李弘为嗣。继承香火。

前文我们说过。李弘死的时候年仅23岁。没有留下子嗣。其实他这一脉是绝嗣的。如今武则天格外开恩。将李隆基过继到李弘名下。实际上是延续了李弘这一脉的香火。这在古代是一件大事。

不要以为皇帝的儿子。就不会过继给别人。其实这种事在古代非常普遍。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过继自己的儿子给弟弟李元吉。雍正也曾过继自己的儿子给八阿哥。乾隆也办过类似的事情。

从过继到大伯家的那一刻起。李隆基在宗法上就是李弘的儿子了。他从此要称李弘为“先父”。而改称李旦为“叔叔”了。对李旦来说。从此就没有这个儿子了。李隆基变成了他的侄子。

所以。尽管在血缘上。李隆基还是李旦的儿子。但在宗法上已经成了李旦的侄子。而在古代。宗法关系要远远大于血缘关系。也就是说。李隆基在李旦眼里。侄子的身份大于儿子的身份。如果李旦说了算的话。李隆基是绝对不会被立为继承人人选的。

但好在。李旦说了不算。在李隆基被过继的第二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而李旦则被降为皇嗣。意思跟皇太子差不多。

李隆基的经历

唐朝对待皇子们的方式和独特。既不是像明朝那样封为藩王。也不是像清朝那样圈禁在京城。而是小时候统一供养在宫中。长大到一定年龄之后。就可以出来做官。是否能有所成就。就看这名皇子以后的造化了。这就叫做“出阁”。

李隆基在七岁的时候。就出阁做官了。具体做了个什么官不清楚。只知道同年八月。因为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私自谒见皇嗣李旦。被武则天知道后。杀死二人。并严令禁止李旦接见公卿大臣。李隆基等几个兄弟只好再次入阁。“皆幽闭宫中。不出门庭者十余年。”

七年之后。李隆基才得以重新“出阁”。此时武则天年龄已经很大了。在狄仁杰的劝说下。放弃了传位于武家的想法。准备还政于李唐。召回了庐陵王李显。立为了太子。

而出阁后的李隆基。先在亲卫府任右卫郎将。后任尚辇奉御。负责掌管皇帝的内外闲厩马匹。

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五人发动了神龙政变。逼迫已经八十二岁的武则天让位于李显。当年年底武则天就去世了。

以上所有这些政治斗争虽然惊心动魄。但其实和此时刚刚二十岁的李隆基关系不大。尤其是现在。皇帝是李显。从宗法关系上来说是他的三叔。而从血缘关系上来说是他的三伯。但无论哪个关系。都轮不到李隆基去考虑皇位继承人这种大事。

李隆基发动的唐隆政变

但是。历史的发展往往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李显在被贬之后。生活困顿。流离失所。陪在他身边不离不弃的。只有他的皇后韦氏。因此李显曾发誓说。如果有一天他能重见天日。一定不会辜负韦皇后。

果然。李显在称帝之后。对韦后言听计从。甚至让她参与朝政大事。其情形已经颇有当年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时的样子了。而韦后是一个野心丝毫不输于武则天的女人。她时刻梦想着有一天能像自己的婆婆武则天那样。坐上帝位。成为一代女帝。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她对外勾结大臣武三思。不仅给李显戴上了一顶绿油油的帽子。还形成了一个势力庞大的武韦势力集团。几乎掌控了全部朝政。

但是。韦后也有忌惮的人。就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就是武则天的小女儿。也是李显的亲妹妹。这两个人经过多年的经营。在朝政都有一定的势力。李隆基的势力主要在禁军之中。因为他刻意与禁军首领交好。在禁军中威望很高。而太平公主的势力主要在朝堂。当时朝中大佬很多人都是支持太平公主的。

707年。太子李重俊发动兵变。杀死了武三思。沉重打击了武韦势力集团。但却并未动摇其根基。而李重俊最后兵变失败也被杀。710年。韦后终于忍耐不住。与女儿安乐公主合谋。将中宗李显毒死。立李重茂为帝。效法武则天独掌政权。

当年。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发动了唐隆政变。李隆基引兵进入内宫。守卫内宫的武士纷纷倒戈响应。韦后、安乐公主皆被杀。著名的才女上官婉儿也死于这场政变。

政变之后。太平公主亲自将侄子李重茂拉下龙椅。和李隆基一起拥立李旦为帝。李旦也像哥哥李显那样。第二次登基为帝。

该立谁为太子?

李旦登基之后。就要立太子。但现在他面临一个难题。究竟该立谁为太子呢?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应该立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况且在李旦为帝时。李成器就是皇太子。只不过后来李旦自己当了皇太子。李成器又降为皇太孙了。如今李旦重新登基。重立李成器为太子乃是理所当然之事。

但是。李旦之所以能再次登基。一大半的功劳都是出自“三郎”李隆基。如果不立李隆基为太子。是否会让当年“玄武门之变”的惨案再次上演呢?当年的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不就是因此兵戎相见、喋血玄武门的吗?

更重要的是。李隆基早已过继给了大哥李弘为嗣。从宗法上来说已经不是他李旦的儿子了。而是侄子。自己明明有儿子。为什么要传位给侄子呢?

在历史上。并非没有过类似的情形。曹魏时期。大权都掌握在司马家族手中。司马懿之后。司马家族虽未称帝。但其实已有称帝之实了。

司马懿死后。其地位由长子司马师继承。但是司马师没有儿子。只好从弟弟司马昭的儿子中过继了一个过来。叫做司马攸。司马师死后。由于时局比较混乱。如果传位给司马攸。司马攸年龄还小。只怕无法掌握局势。所以就传位给了弟弟司马昭。这也是能够理解的做法。

但是。司马昭临死时。按说应该传位给司马攸。但他却传位给了司马炎。也就是后来的晋武帝。这就是因为。虽然这俩都是他的亲生儿子。但司马攸从宗法上说已经是司马师的儿子了。

李旦也面临着这个问题。他从心里来说。是很不愿意传位给李隆基的。因为李隆基已经不是他的儿子了。但是李隆基的功劳太大。势力也很大。如果不立他为太子。将来如何真的无法预料。

好在。此时李成器站了出来。他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平王(李隆基)有功于国。自己决不居平王之上。”最终。在李成器的坚决辞让之下。李旦立李隆基为太子。而后来李隆基登基之后。也追封了李成器为“让皇帝”。

李隆基既然成为了太子。那么在他成为太子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重归了李旦儿子的身份。过继给李弘的事情自动失效了。因为在古代。皇家最大。别说李隆基原本就是李旦的亲生儿子。就算李隆基原本是李弘的亲生儿子。如果被立为太子。也要改认李旦为亲爹。这叫做“以小宗入大宗”。

因此。李隆基实际上是继承的李旦的帝位。从法统上来说。和血缘关系上来说。都是如此。无论他之前是否有过过继给李弘的经历。是否是李旦的嫡子。只要他将来当了皇帝。那从法统上来说。就是传承自李旦。这一点毋庸置疑。

所以。李隆基在登基之后。对李弘的称号有过一点点调整。李弘刚刚去世的时候。高宗李治追封他为“孝敬皇帝”。中宗李显又为其上庙号为唐义宗。神位祔于太庙祭祀。而李隆基在开元六年。停用了“义宗”这个庙号。仅称为“孝敬皇帝”。

综上所述。唐玄宗李隆基继承的是唐睿宗李旦的地位。

其他观点:

武周前后的唐朝有些复杂。因为武则天为了称帝。搞了不少幺蛾子。但也正是因为混乱。李隆基才有机会脱颖而出。经过一番激烈地斗争。最终夺得大位。

按照宗法嫡长子继承制。李隆基与帝位是没有交集的。甚至他亲爹李旦也没资格二次称帝。这是为什么呢?还得先从武则天和她的儿子们说起。

武则天的四个儿子

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生有四子。分别是李弘、李贤、李显和李旦。老大和老二都当过太子。老三还当过两次太子。拜武则天所赐。李显和李旦都先后出任过两次帝王。是为唐中宗和唐睿宗。

李治继承帝位之后。与武则天重逢于感业寺。旧情重燃。后在王皇后的安排下。武氏再度回归于太极宫。之后武则天又除去了王皇后和萧淑妃。夺得了李治的专宠。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武则天被册封为皇后。

武后上位。唐高宗与皇后的嫡长子李弘。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太子。但基于武后的目标也是帝位。这样在武后的眼中。儿子便不再是亲情的延续。而成了政治对手。大儿子李弘不幸成为武后的绊脚石。致使母子关系走向恶化。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四月。太子李弘在随高宗和武后从幸东都时。忽然暴亡于合璧宫绮云殿。在官方的死因声明中。宣称李弘因“沉瘵婴身”、“旧疾增甚”而自然死亡。然而大多数史料都认为。李弘实是被武则天鸩杀。

同年六月。高宗和武后的次子雍王李贤很快替补了太子之位。相比于前任已故太子的多愁善感、体弱多病而言。新太子李贤身体强健。文武双全。与他的大哥有着天壤之别。

李贤拥有健康的体魄。不过武则天也没让这个新任太子走太远。武则天调教他如何成为一个听妈妈话的乖乖仔。李贤不但没有听。而且还给了她点颜色。回敬了她一本《后汉书注》。借东汉太后临朝和外戚擅权的历史特征。有意跟武后叫板。

但他的结局依旧无法改变。调露二年(公元680年)八月。武后从李贤的私生活撕开了一条口子。将一场普通的“风化案”愣是演变成了一场“谋逆案”。李贤其罪当诛。在父亲高宗的力保下。被废为庶人。流放到京师两千多里的边瘴之地巴州(今四川巴中市)。最后被逼自尽而亡。

在李贤被废的第二天。即调露二年(公元680年)八月二十三。高宗和武后的第三子英王李显就被立为太子。

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十二月初四夜。唐高宗李治在东都洛阳崩于贞观殿。享年五十六岁。长安是李唐的老巢。而洛阳是武则天的根据地。李治临死前被武后硬是拉到了洛阳。这里面有着她的政治考量。

太子李显在十二月十一登基。是为唐中宗。新年正月初一。服孝期满的唐中宗。改年号为嗣圣。并大赦天下。同时册立太子妃韦氏为皇后。

就在李显大肆提拔自己的亲信之际。特别提拔了他的老丈人。当政不过三十六天。就被武则天从龙椅上拉了下来。理由是“汝欲以天下与韦玄贞。何得无罪?”。此后被贬黜了京城。流放到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

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初七。也就是中宗被废的第二天。高宗和武后的第四子豫王李旦。以一个普通亲王的身份被武则天直接空降为皇帝。是为唐睿宗。改国号为文明。并大赦天下。

武则天在刚到洛阳之初。就一口气提拔了四位宰相。控制了禁军。牢牢将政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在高宗去世后的几个月之内。她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废黜了中宗李显。挟持了睿宗李旦。在此期间还不忘逼死流亡在外的李贤。

再接下来。她以铁血无情的手段。对李唐皇族及其亲党进行了一波又一波的清洗和屠杀。公元690年九月初九。武则天终于登上了她心心念念的帝位。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李旦自然被废黜。降级为王。武则天在大位上坐了15年之后。公元705年。发生了李唐夺权的“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李显梅开二度。再次登顶皇位。

李显继位之后。李唐的江山从武则天的手上基本过渡到了韦后的囊中。韦后与武氏后人武三思把持着朝政。致使李唐王朝再次陷入混乱之中。

接下来。李唐子孙们为了铲除韦后和武三思。李隆基和他的哥哥们即将登场。究竟谁主江山。除了实力。智商还得在线。

为李唐江山奋斗过的哥哥们

武则天的儿子们说得差不多了。再来看看她的孙子们吧。这其中就有李隆基了。

唐中宗李显当政时期。和他爹李治有得一比。妻管严都比较重。韦后大有效仿武氏之势。

发动神龙政变的五大臣被中宗铲除后。朝政被三个女人: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以及一个男人武三思所掌控。他们成了当时政坛上最强大的势力。

面对武三思和这三个女人。有个人始终怀着既恐惧又愤怒的心情。对李唐这些敌人怒目而视。这个人就是太子李重俊。

李重俊是中宗李显的第三子。他能当上太子。搅上这趟浑水。还是拜祖母武则天和皇后韦氏所赐。中宗李显第一次被赶下龙椅时。高宗钦定的皇太孙李重照 (也有叫李重润)也曾被罢为庶人。

在李重照19岁时。因口舌是非引来了杀身之祸。晚年的武则天宠幸二张:张易之和张昌宗。长安元年(公元701年)。李重照与妹妹和妹夫私下议论二张。对于二张以男宠身份干涉朝政很是气愤。

不幸的是。消息遭泄露。女皇大怒之下。竟将孙子孙女杖毙。嫡长子李重照就这样被祖母“大义灭亲”了。李重照是韦后唯一的儿子。为了给儿子报仇。韦后将黑手伸向了中宗次子李重福。

韦后认为。李重福的妃子是男宠张易之的外甥女。肯定是李重福出于嫉妒。因而告发了老大李重照。于是韦氏一当上皇后。就把李重福给流放了。

就这么着。中宗李显的第三子李重俊当上了太子。这个太子不好当。时不时地遭受侮辱。皇帝不在乎他。韦后讨厌她。武三思排挤他。还有那个骄纵的安乐公主称他为“奴”。

当他看到以五大臣为首的政治势力被武三思和韦氏铲除殆尽后。顿生一种唇亡齿寒之感。他们迟早会向他下手的。

横竖是一死。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反抗。或许还有一线生机。神龙三年(公元707年)七月。太子李重俊联合禁军将领李多祚、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人。发动了军事政变。

在这次政变中。武三思、武崇训父子及其党羽被杀。但李重俊并没有成功。最后被军士倒戈。死于亲兵手中。李重俊死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宗李显并没有马上立太子。到了景龙四年六月。唐中宗李显突然暴崩(有说是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杀)。唐王朝又一次迎来了政坛大地震。

皇帝驾崩。太子即位。这是中国古代的政治传统。但是李显死前并没有立定太子。按照规矩。皇帝死了没有立太子。皇帝和皇后又没有亲生儿子的话。就要在皇帝所有活着的儿子当中选最大的一个来继承帝位。

李显活着的儿子还有两位。一个是被流放的李重福。另一个是只有十六岁的李重茂。一手遮天的韦后自然会选择年纪尚小的李重茂。以便于日后自己上位成第二位女皇。

但是按照法统。她自己说了不算。于是。她准备炮制一份遗诏。起草遗诏的重任交到了上官婉儿手里。上官婉儿忌惮于李唐势力中的实力派:李旦和太平公主。也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便连夜找来太平公主商量。最后二人出了一份遗诏。总共三条:

第一条: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第二:韦皇后知政事;第三:相王李旦参谋政事。

很显然。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想让李旦作为李唐王室的代表。以此来牵制、平衡韦后的势力。但韦后势力也不傻。直接删除了第三条。难道李唐王室又要靠边站了吗?

韦后独揽大权。磨刀霍霍。马上激起了李唐皇室的强烈反弹。相王李旦和镇国太平公主坐不住了。

中宗复辟时。由于太平公主参与政变有功。被中宗加封为“镇国太平公主”。而且受禁军护卫。除了政治上的资本。她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富婆。

按照高宗时代的制度。亲王一般可获封食邑八百户。公主可封三百户。而太平公主的获封远远超出了制度的约束。她首次获封就达到了一千二百户。后来又加到三千户。神龙政变后。李显又给她加到了五千户。

可以说。太平公主不论在能力、地位还是实力上。都具备了在帝国政坛上呼风唤雨的资本。

那么李旦有什么实力呢?首先他也是当过皇帝的。而且作为高宗和武则天唯一活着的儿子。他是李唐势力正统的代表。相比李显的两个儿子李重福和李重茂。叔叔辈的李旦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

此外。他还有五个儿子。长子李成器为刘皇后所生。次子李成义。李隆基为第三子。四子李隆范和五子李隆业。另有第六子早亡。

中宗死后。韦后将李重茂推上帝位。同时为了安抚以李旦为首的李唐宗室。她先给李旦升官。升成一品大员太尉。再给他封爵。然后又提拔了李旦的长子李成器。封为宋王。李旦本身又是安国相王。一家出了两个亲王。韦后认为他们也该知足了。

但是她想错了。李旦、李成器父子是知足了。但她没想到。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不知足啊。韦后的如意算盘就是让他们姑侄给打破的。

李旦是有影响力。但太平公主并不愿意找他合作。为什么呢?因为她找李旦合谋搞政变。那李旦肯定是主角。事成之后。也没她什么事儿。因为李旦是男。她是女。李旦是太尉。朝廷命官。有公权力。而她只是一个公主。

当年她辅佐李显搞神龙政变。完事后还受猜忌遭打压。人总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摔两次吧。更何况她是有政治头脑的太平公主。

正在太平忧虑之际。有一个人向她伸出了橄榄枝。这个人就是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他是李旦的侧妃所生。是庶出。排行老三。人称“三郎”。

李隆基从小性格刚烈。长大后更加英武。而且从小在政治漩涡中长大。早已深知其味。政变这么大的事儿。不找自己的父亲商量。倒来找她这个姑姑。他是这么想的。发动政变是为了拯救李唐的江山社稷。如果成了。福分归他爹。万一失败了。也算是为宗庙牺牲。不必连累相王。但是从他之后的既得利益来看。他这么做是对自己的风险投资。

不过太平认为。不管李隆基有什么想法。他这个庶出的老三。在讲究嫡庶传统的古代。也掀不起什么浪花儿。更不用说当皇帝之类的好事了。如果与李隆基合作。她是政坛老手。李隆基初出茅庐。不论在身份还是威望上。她都是占主导地位的。

这样一来。他们姑侄联手。将李旦蒙在鼓里。事成之后。再将李旦请出。这就好比送给相王一个大礼包。相王肯定会对她感恩戴德。这样她就等于在政治上牵制了李旦。

说干就干。姑侄二人于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也称唐隆元年)发起了一场宫廷政变。史称唐隆政变。韦氏母女、上官婉儿等人被诛杀。彻底剿灭了韦氏集团。即位不足一个月的李显小儿子李重茂被拉下皇位。李旦复辟。

但是有一个人不同意。他就是中宗李显的二儿子李重福。李旦上任帝位不过两个月。就发生了一场叛乱。发动者便是李重福。

李旦当皇帝是接中宗李显的班。但是根据中国帝制时代的继承法则。一般父死子继。只有在前任皇帝没有儿子存活的情况下。才会考虑让弟弟来承袭皇位。

所以。从法统上讲。李旦并没有资格当这个皇帝。他也心知肚明。所以李重茂被赶下台后。就被软禁了。同时还给在外的李重福进行了调动。目的就是为了防患于未然。

韦后活着时。李重福受制于韦后的严令。不得回长安。韦后被铲除后。他自由了。可以回长安了。并且可以名正言顺地接他爹的班了。因为李重俊死后。他由老二就升成了老大。根据古代的继承法则。他就是皇帝的第一候选人。远比他弟弟李重茂有资格。反正怎么说也轮不到他叔叔李旦。

再加上他身边两位野心家郑愔、张灵均的撺掇。李重福坐不住了。他要到东都洛阳去把属于自己的天下夺回来!但结局是惨烈的。最后被逼投水自尽。时年三十一岁。

李重福死了。十六岁的李重茂也没躲过睿宗的追杀。先是被发配到地方。之后死得不明不白。这下睿宗李旦安心了。但是儿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斗法。又要让他头疼了。

李隆基究竟继承了谁的皇位?

唐隆政变后。李旦复辟。那么立谁为太子呢?

按照法统。嫡长子宋王李成器为皇后所生。立太子再自然不过。但是他不敢当这个太子。因为李隆基肯定不会罢休的。

李隆基。人称三郎。上面有两个哥哥。按照法统。皇帝一职基本没他什么事儿。但是。非常时期法统要靠边站一站。实力才是第一位。

唐隆政变时。李隆基绕过了李旦。除了自命不凡。还藏着他的雄心壮志。论出身。他不能和李成器相比。如果他要想出人头地。只有自己建立奇功。以便作为日后的资本。

李旦能再度坐上龙椅。李隆基至少有一半的功劳。立他为太子也镇得住场。但是李旦也忌惮于李隆基的心机。而如果立李成器就不一样了。他有意在立太子之事上摆出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

李旦把老大李成器推上了风口浪尖。但李成器才不傻呢。他可不想当父亲的棋子。于是他主动退出了这场太子角逐。他表态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失望。臣不敢居平王(指李隆基)之上。”

在众望所归之下。李隆基终于被立为太子。从这个意义上讲。李隆基能当上太子。走得路线并不是古代通行的嫡长子继承法。而是如李世民一般。群雄逐鹿。胜者为王。

但是对于他的身世。还有另一段故事。我们上面说了武则天的长子李弘早死。没有子嗣。当时经武则天特批。将李旦的一个儿子过继给了李弘。这个被过继的儿子便是李隆基。

这样一来。李隆基立为太子。在法理上有了另外一种说法。那就是他继承的是大伯李弘的皇位。因为李弘死后。李治非常悲伤。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下诏追赠太子为皇帝。并为爱子拟定了谥号。称为孝敬皇帝。而且李弘是以天子的礼仪安葬于恭陵的。

说起来李旦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让位”。李隆基追认李成器为“让皇帝”。这个名号给了李旦才是名副其实。他曾让位于母亲武则天。又曾两次让位于自己的儿子李隆基。而每次让位都是为了明哲保身。

李隆基被册立为太子。一开始太平公主是同意的。但是随着李隆基不凡政治才能的显露。太平公主担忧了。姑侄二人曾经是战友。然而在各自的利益面前。又不得不分道扬镳。开启了互相拆台的戏份。直至演变成另一场宫廷政变。即先天政变。

通过先天政变。李隆基铲除了通往皇权的最后一道障碍:太平公主。李旦见状。吓得赶紧让位了。

综上所述。李旦让位于李隆基。从法统上讲合情合理。李隆基的过继身份就是法理依据。但唐朝的历史现实是。自打李世民开了篡权的先例。嫡长子继承制基本等同于虚设。要当唐王。那得会玩政治。会搞宫庭政变。

李隆基闹政变成功了。最后退位却也是被儿子李亨篡权的。真是天道好轮回~

其他观点: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这个问题提的角度非常刁钻!我们先探讨什么是帝统。什么是法统。然后再梳理李隆基上位的过程。

帝统和法统指的都是帝系传承。但是两者不同。帝统指的是帝系传承的合法性。法统指的是继任皇帝的合法性。

在“家天下”的封建王朝。什么是帝系传承合法性?简而言之就是刘邦打下的江山。皇帝都由刘姓子孙来做。王莽、曹丕都是国贼。篡夺了帝统。

古人有云:“自可王孙承帝统。宁容国贼篡神州。”

什么是继任皇帝的合法性?简而言之就是这个皇帝上位是否符合礼法。即是否名正言顺!太子继任皇位。符合法统!先帝禅位。符合法统!拿到先帝遗诏。符合法统!

所以颠覆三观的结论来了:

曹丕建立魏朝是篡夺了东汉的帝统。但是符合法统。因为他拿到了汉献帝的禅位诏书。是”名正言顺“登上帝位的!相反刘备称帝虽符合帝统。延续刘姓江山。却不符合法统。所以后代史学家一般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而蜀汉、东吴作为割据政权。

李世民杀兄逼父。但是他的上位既符合帝统。又符合法统。因为皇位还是在李姓帝统传承。而且他是以太子之位接受李渊禅让登基的。完全符合法统。只不过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是以下犯上。如果他是杀了李渊直接上位。那么他的登基不符合法统。没有拿到”合法性“证明!

另外提一下。虽然我们一直说封建王朝是“嫡长子继承制”。然而这并不是封建王朝的“法”。用现在的话说并不是《宪法》规定的。而是儒家、周礼共同渲染下大家遵守的“规矩”。不过有一人用书面的形式将它做了规定。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在《皇明祖训》中对后世朱家子孙的取名、娶妻等方方面面都做了规定。当然包括皇位的传承。即“嫡长子继承制”。无嫡子立长子。无子则兄终弟及。所有封建王朝中。明朝是对“嫡长子继承制”执行最彻底的王朝。除了朱棣篡位不符合法统外。所有皇帝继位都符合法统!朱厚照无子驾崩。从朱元璋定下的法统来看。皇位只能由朱厚熜继承。只要杨廷和敢提出其他人选。他就是乱臣贼子。违背了大明法统!

回到李隆基身上。先说说几人的关系。武则天有4个儿子。分别是李弘、李贤、李显、李旦。其中李弘英年早逝。没有儿子。所以武则天下令。将李旦的第三个儿子过继给李弘。延续李弘香火。那么问题来了。李隆基到底是以李旦儿子的身份还是以李弘继子的身份继承皇位的?

答案很明显。他是以大唐皇太子身份继承皇位。不过他即是大唐皇太子。也是大唐义宗(李显追尊李弘的庙号)的继子。唯独不是李旦的儿子!

自永昌年间武则天下令李隆基过继给李弘后。从宗法上来说。李隆基就是李弘的儿子。和李旦已经没有关系了。在祭祀的时候也是祭祀李弘。而不是李旦!

那么为什么李旦要立已经不是自己儿子的李隆基为皇太子。而不是长子李成器呢?原因就是李旦能登上皇位一大半功劳都是李隆基的。

唐中宗李显驾崩后。韦后与安乐公主弄权。立唐殇帝为傀儡皇帝。欲效仿武则天临朝听政。谋取李唐帝统。在此情况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与安乐公主。废黜唐殇帝。拥立李旦上位。此时李隆基已经积累了丰厚的政治资本。李成器也知道事情不可为。干脆顺水推舟辞让太子之位。李旦也就顺水推舟立李隆基为太子。

李隆基登基之后。还是很感恩李成器的谦让。因为他知道如果李成器硬要争太子之位。自己在法统上是争不过他的。无非是再发动一次“玄武门之变”把皇位抢过来。所以李成器去世之后。李隆基破天荒追尊他为皇帝。谥号“让”。这是莫大的荣誉!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李隆基对他宗法上的父亲李弘并不好。李弘去世时。李治伤痛欲绝。为表示对儿子的喜爱。追尊他为皇帝。唐中宗李显上位后。为表示对大哥的追思之情。又给他上庙号“义宗”。然而到了李隆基时期。开元六年却取消了李弘的庙号。背后有啥原因耐人寻味!

说了这么多。最后还是回答下题目。李隆基继承的是李唐帝统。以太子身份接受李旦禅让登基。只能说继承了李旦的帝位。符合法统。无法说继承了谁的法统。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亦久亦旧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56:56

    太子,武则天,法统,儿子,太平,皇帝,公主,司马,长子,皇位

  • 渭城曲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56:56

    没想到大家都对唐玄宗李隆基到底是继承谁的帝位(法统)?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56:56

    李隆基到底是谁的儿子呢?你肯定会说是唐睿宗李旦。但其实不然。李旦只是李隆基血缘上的父亲。而李隆基宗法上的父亲。却是李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