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哪些事情的发生,看上去十分的奇葩,让人难以理解?
原创

战场上哪些事情的发生,看上去十分的奇葩,让人难以理解?

好文

热门回答:

淮海战役中歼击黄维兵团的战斗异常艰苦。陈赓指挥的东集团所属第四、第九纵队伤亡很大。有的连一天伤亡三任连长。还有的因为建制不全。几个营合在一起打。脑子机灵的陈赓立即下令前线部队进行整编:“每个团与其保持三个营的架子。不如整编成二个营。战斗力反而提升”!

唯独第10旅旅长周希汉认为没必要。他说手下的一个营原有500多人。在连续的战斗中伤亡了500多人。现在还有500来人呢。陈赓火了:“你这个帐怎么算的。是不是算错了”?周希汉回答:“我没算错。是老蒋给我补充的”!原来。周旅是执行“即俘即补”政策最为到位的部队。

只要对面的蒋军士兵放下武器报出穷苦出身。立刻就有一群中野的战士围上来握手:“兄弟。你被解放了”!然后就是这个送上一个馒头。那个递来一根烟。把投诚的蒋军士兵感动的稀里哗啦。感觉好像不是当了俘虏。而是掉队了刚刚归建的样子。很快。这些俘虏兵连军装都不换。最多扣上顶解放军的帽子。转身便参加对敌作战。

于是让蒋军将领甚至无法理解的奇葩一幕出现了:许多昨天还跟解放军打得死去活来的士兵。很可能在刚刚被俘几小时后。就端着刺刀高喊着“缴枪不杀”向他们反冲而来。比如华东野战军在围歼黄百韬和黄维的战斗中。总计伤亡了73300余人。但只有12700名轻伤员迅速归队。而华野总兵力在攻击杜聿明集团时却不降反升。

兵员补充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是机关人员包括参谋、教员和文工团员纷纷下部队。第二是地方武装在战役中升格为野战军。第三个就是数量众多的“解放战士”。《大决战淮海战役》中那个刚刚被邱清泉授予“青天白日勋章”。转身就参加解放军的通讯兵丁小二。就是这些解放战士的代表。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成千上万的蒋军俘虏兵。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成为了人民解放军的战士。济南战役的解放战士已经成长为班里的战斗骨干。更奇葩的是。华野打黄百韬时俘虏的蒋军士兵。到围歼黄维兵团时有的因为作战勇敢已经成为战斗英雄。成为班长的大有人在。有的甚至成为了排长和副排长。而之间仅隔了不到一个月时间!这干脆让敌人无法理解。

其实这正是我军政治思想工作的独到之处。步兵连队在战斗间歇。每天晚上都要开会讨论一个问题:“过去是为谁卖命。现在是为谁打仗”?这样的办法使俘虏兵迅速完成了思想改造。成为焕然一新的“解放战士”。以华野四纵为例。淮海战役开始时全纵队实有18704人。歼击黄百韬的第一阶段伤亡5306人。追歼杜聿明的第二阶段伤亡4056人。也就是说一个月时间内。已经拼掉了半个纵队。

而由于四纵很好的贯彻了俘虏政策。通过“随缺随补”、“边打边提”、“火线提拔”等办法。即维持了部队员额、也解决了基层干部的缺额、保持了部队的战斗力。到围困杜聿明集团的第三阶段时“我纵连队解放成分已占80%”。

及至淮海战役结束时。四纵的兵力已达43072人。是战役初期的两倍还多。缴获的大小火炮从原来的160门增加到296门。而华野全军则从初始的36万人发展到46万人。创造了战场奇迹。

经典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也特别用一个桥段诠释了这个现象。蒋军的美械王牌师师长汤沐雨兵败被俘。他在被关押期间不停对战争进行“复盘”。就是无法理解装备精良的蒋军是怎么失败的、而解放军为什么越打越多?恰逢黄埔同窗杨立青前往战犯管理所探望。杨立青用了个最简单的办法说明。让老同学恍然大悟。

八枚棋子。黑白各四。原本是一比一的均势。然而当两枚黑子战斗中加入到另外一方阵营时。兵力比瞬间成为了三比一。胜败已然分明。不过。尽管汤沐雨后来可以理解其中的奥妙。但是蒋军却无法改变如此的形势发展。因为他们做不到。一如大决战电影里那个丁小二。他们的兵都是强征或者抓丁而来。从根本上缺失为谁而战和胜利的信念。

其他观点:

解放军战士指着一盆水问。这是啥?口音不对必是敌人。一口气捉了两千人!

1947年6月。刘邓大军4个纵队12万余人。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像一把尖刀直插国民党统治的腹地——大别山区。威胁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

行动之前。刘邓首长反复琢磨。这是一次大胆的出击。也是一招险棋。部队到了大别山后。有站不住脚的可能。

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

大别山区。曾经是红四方面军的根据地。原以为老区基础好。没想到老百姓非躲即藏。找不到向导。筹不到粮食。吃住都成问题。部队经常忍饥耐寒。风餐露宿。数日不得一饱。半月不见油盐。战士大多是北方人。吃不惯大米。不会走田埂小路。不适应南方的闷热潮湿气候。生病掉队减员现象突出。

敌情也十分严重。

最头疼的对手。还不是白崇禧亲自坐阵指挥的桂系“钢7军”、胡琏整编11师等20万国民党军。而是无处不在、多如牛毛的小保队。

小保队。鄂东一带的叫法。实际上就是民团。

小保队的“保”就是“保甲”的保。是基于国民党保甲制度创立的一种民兵组织。十户为甲。十甲为保。五户连坐。十户具结。每甲出一人。平时不脱产。和老百姓没啥区别;战时自带干粮。有点补贴。

小保队的成分十分复杂。有国民党退役士兵。有土匪、地痞、二流子、护院家丁。也有农民。甚至有红军时期的叛徒。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大别山人。

麻东一带的小保队。尤为出名。势力最大。麻城县域大。东部为高山。西部为丘陵。中南部为平原。麻东是闭塞的山区。这里封建宗族势力强盛。民风彪悍。红四方面军全盛时期。也没有控制麻东。

麻东的小保队。不少人和红军交过手。琢磨出了一套游击战术。他们消息灵通。忽来忽往。时聚时散。神出鬼没。让人防不胜防。

小保队的战术是零敲牛皮糖。主要袭击迷路、掉队和伤病的解放军战士。以及地方政权基层工作人员。手段十分残忍。令人发指。

大别山路窄弯多。草深林密。掉队三四百米。有时路边解手。都有可能被小保队拉到树丛里杀掉。

宣传科干事马丰年。口渴到小村子找水喝。小保队把他捉住。用四个大铁钉。钉在木床上。割耳挖眼。竖起示众。过了6天才死。

一些伤病员说。宁可爬。也要跟着部队。如果寄放到老乡家里。八成被小保队挨家搜出来。有些是被胆小的老乡主动交出去的。

有些伤病员隐藏在山洞里。也被小保队找到。用竹子从肛门插进去。插到了喉咙口。竖在山路上。

一个40多岁的老兵。走路不大灵活。行军吃不消。47团团长李耀光。把他派到地方当区委书记。没多久他就找回部队。哭着说:“我在区里。每晚都要转移。东躲西藏。比在部队打仗行军还苦。团长。我年纪大了。经不住这样的折腾了。”这个口子当然不能开。这个老兵垂头丧气地想了一会儿。就说:“再给我一些人手。我要收拾这帮小保队。”最后这个老兵流着泪。带着5个战士离开了部队。但一直到刘邓大军出了大别山。再也没有他们的音讯。

团长苟在合。一次骑着高头大马查看地形。身上穿着日军的黄呢子大衣。腰上还挂着一把军刀。一个老乡跑过来。握着一把红缨枪。枪尖上还滴着血。一脸谄笑:“国军长官。我刚才杀了一个共党……”话音未落。苟在合劈头就是一刀。

1纵参谋长陈明义。大别山人。13岁离家参加红军。这次顺路回家看老娘。前脚刚一进门。小保队后脚就来捉人。陈明义和警卫员闻声翻窗户跑了。小保队一气追了十里地。

18旅李政委。是个文化人。清华学子。“七七事变”后投笔从戎。是《亮剑》中政委赵刚的原型。他性格温和。很少发脾气。也没什么架子。但一说到小保队。瞬间就两眼冒火。杀气腾腾。

有次路过一个小山村。一户人家死活不让进。李政委一下起了疑心。进去一搜。发现一个女战士。被捆在猪栏里。手指插着竹签。李政委顺手操起一把锄头。兜头就劈。

小保队的暴行。激起了指战员的怒火。48团前往细石岭清剿。扑了一个空。麻东小保队仗着地形熟。从罗家坳溜走。逃往宋埠。

宋埠。地处麻城中南部。举水河边。地势平坦。是个大镇子。人口上万。商业繁荣。有“小汉口”之称。抗战时。宋埠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的驻地。群众基础薄弱。在我军清剿下。麻东小保队、土匪地痞纷纷逃到这里。2,400多人沆瀣一气。为非作歹。搅得镇上鸡犬不宁

1947年12月2日。宋埠西边的敌85师调防。六纵司令员王近山。下令18旅乘虚出击。突袭宋埠。围歼麻东小保队。不要让其一人漏网。狠狠刹一下他们的嚣张气焰!

这仗打得很简单。宋埠只有低矮的寨墙。大小十几个碉楼。12月3日拂晓。十几发迫击炮弹一轰。52团2营一个冲锋。守敌就土崩瓦解了。

但一清查战果。发现只打死打伤了200余人。这数字差得太离谱。其他人去哪儿了?

我军里三层外三层。把宋埠围得铁桶一样。其他小保队见寨门一破。肯定把枪一扔。化整为零。混到老百姓里了。

小保队脸上又没刻字。也没啥统一的服装。如何查找?

我军把宋埠四面寨门关了起来。摊开地图。把全镇划成三片。每个团分一片。挨家挨户搜。凡是青壮年男子。一个不漏。见了就捉!

宋埠立刻闹哄哄乱成一团。老百姓也不知道咋回事。好端端坐在家里的。走在路上的。摆摊做小本生意的。正在搓麻将的。只要是青壮年男子。一律带走。

天黑。三个团一共捉了一万多人。押到城外。镇内只剩下老人、妇女、小孩。一个罕见的寂静之城。

这一万多人怎么甄别?

军情如火。细致地登记甄别、慢慢地盘问审查都来不及。只能来些急就章。

这时。有人想出一个很有特色的点子。

小保队来自麻城东部的山区。而宋埠是举水之滨的平原。虽然讲的都是麻城话。但十里不同音。两地口音还是有细微差别的。

刘邓大军的前身。是八路军129师。而129师主力。来自于鄂豫皖苏区的红四方面军。是从大别山走出去的。18旅干部当中。有不少是麻城人。他们就出了个主意。以口音来甄别。

方法很特别。在房中放一盆水。带进一个人。就问他这是啥。宋埠一带的人。对水的发音近似于“匪”。而麻东人说水近似于“腐”。在这个字上的发音区别。是明显的。

这样甄别起来。就简单了。

一万多人中。回答“腐”的。有2,000余人。就全部算作混入老百姓中的小保队了。

这2,000多俘虏怎么处理?其中还有国民党麻城县长。湖北警保处的特派员。

这伙人都是本乡本土人。根本没办法补充进部队;带着一起行军。也是个麻烦;放了吧。他们要是回过头来继续与我军作对。宋埠等于白打了。

李政委一咬牙。统统杀掉!

天黑。这2,000多名小保队。被分批带到宋埠北面的一个湖滩。

战士们把小保队的衣服扒下来。让新兵用刺刀捅。

为什么要扒下衣服呢?

一是我军缺衣服。当时有钱也买不到布匹。冬衣没有着落。

二是要让新兵多经历几次血光磨砺。胆气就壮了。

杀到一半。那些小保队的家属亲戚。成群结队赶来了。哭闹一团。硬要往警戒线里闯。

李政委找了十几条船。把小保队押到湖中。用木棒打头。敲一棒就往水里一推。有的小保队跪下来恳求。先让他给老娘磕个头。再让战士动手。这种要求。战士们一一答应了。

那些家属亲戚在湖边大喊:“ 不能杀啊。他们知错了。要改的……”

国民党部队回来后。把小保队的尸体都捞出来。拍了照。登在在武汉的各大报纸上。大肆宣传。硬说我军在宋埠杀了6,000多人。

国民党的夸大宣传。起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大别山的小保队都怕了。气焰一下收敛了。从此再也不敢杀害解放军战士。淮海战役一胜利。小保队就开始笑脸相迎。踊跃支前了。

其他观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决战淮海战役》中被邱清泉授予“青天白日勋章”。转身就参加解放军的通讯兵丁小二。

剧情大体上是这样:通讯兵丁小二冒死接通了前线后方的战地有线电话。

邱清泉将一枚青天白日勋章授给通信兵丁小二。并问他是如何参军的。丁小二说:“前年。我16岁。我在车站上卖鸡蛋。车上有个排长叫我把篮子举高点。举高点。我踮着脚举了上去。他顺手把我拎了上去。在我脑袋上扣了顶军帽。我就当上了国军。”引起周围的国民党兵一阵哄笑。让邱清泉十分尴尬。不久后。丁小二得知解放区搞土改。他家分到了土地。便带了4名国民党军士兵和4条枪投奔解放军。在解放战士授枪仪式上。粟裕还亲自将他自己的军帽戴在丁小二的头上。

这个故事其实是来自李汉魂的回忆:《淮海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中李汉萍在《邱清泉第二兵团覆灭记》中写道: 还有十七日第七十军第三十二师增援潘塘镇作战时。该师第九十五团曾在柳集石碑附近一个村庄内。与解放军一个营遭遇。俘虏了解放军战士三四十人。当时邱清泉向徐州“剿总”报捷。捏造为歼灭解放军一个整营。枪支武器齐全。就在当日晚。该团一个连在柳集西南方之崔庄。被解放军围攻。因电话联络中断。情况一度混乱。后来该团有一通信兵自告奋勇冒险接通有线电话。使该团了解到崔庄情况。派部队增援。将围攻崔庄的解放军击退。 。。。。。。。。。。。。 尤其滑稽的是(十二月)十二日国民党军进入萧永地区陈官庄包围圈后。第二兵团突然接到国防部通令。正式授予该通讯兵某某“青天白日勋章”。在兵团部授勋时。龚时英遍找该兵不着。经查。这个通讯兵在进入包围圈后。因粮草缺乏而发牢骚。被第九十五团团长袁子浚加以“共产党”的罪名秘密活埋了。不得已。龚时英就临时找了一个士兵冒名顶替接受了这枚“青天白日勋章”。

这其实是一个虚构的形象。李汉魂要么是故意胡说八道。要么是故意丑化邱清泉。

也是这部电影众多硬伤之一。

当时并没有“青天白日勋章”被授予士兵。

“青天白日勋章”非同小可。是国民政府重要勋章。仅次于国光勋章。目前获颁人数计有211人。

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青天白日勋章”一共只授勋了18枚。其中1948和1949年一共授予了8枚。除了海军和空军以外。还有5个人。除了陕西以外。其余只有4人。分别为

黄百韬。1948豫东会战对解放军作战有功授勋。同年徐蚌会战阵亡。

杨亿源。1948徐州东雀庄之役。

朱士钦。1948徐州东雀庄之役。

刘剑虹。1948徐州东雀庄之役。

黄百韬不说了。大家都知道。杨亿源是32师59团第2营营长。朱士钦是32师59团第2因副营长。刘剑虹是黄埔系军官。第32师59团第2营第5连连长

没有一个是士兵。不存在士兵获得青天白日勋章一说。

邱清泉自己也没有得到过青天白日勋章。当然谈不上转赠士兵。

所以丁小二这回事。无论是电影还是李汉魂的故事。都是不存在的虚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只求﹂份安宁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且听风雨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2:00:39

    淮海战役,青天白日,解放军,麻城,勋章,部队,战士,国民党,士兵,小二

  • 归属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2:00:39

    没想到大家都对战场上哪些事情的发生,看上去十分的奇葩,让人难以理解?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2:00:39

    淮海战役中歼击黄维兵团的战斗异常艰苦。陈赓指挥的东集团所属第四、第九纵队伤亡很大。有的连一天伤亡三任连长。还有的因为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