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从未当过开封府尹。60岁大寿时。他感叹自己无后。儿媳突然抱着1岁多的男婴。跪在包拯面前:“这就是您的儿子。请您取名。”
包拯。又被称为包青天。
在民间传说中。开封府尹包青天。铁面无私。两袖清风。是公平正义的守护神。
上至贪官污吏。下至市井小贼。只要想到他。心里都会升起一股凉意。
他有很多传世案例。什么“狸猫换太子”“铡美案”“血手印”“蝴蝶梦”等等。
只可惜。这些案子。大多来自民间故事演绎、元曲和清代小说《三侠五义》。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从未当过开封府尹。
包拯只是在快60岁时。暂时代管开封府。但也只管了不到2年。此后。宋仁宗非要给他升官。将他调离了开封府。
60岁大寿时。已经痛失爱子、爱孙的包拯。突然被儿媳告知。他居然还有一个儿子。
他惊愕之余。开怀大笑。此后。他开开心心。享受了4年的天伦之乐。
64岁这年。包拯视察枢密院。突发疾病。再也没能起来。
几个月后。他就病逝了。
宋仁宗格外伤心。
他亲自前往吊唁。并辍朝一日表示纪念。
他还给包拯追封吏部尚书。并赐谥号“孝肃”。极尽哀荣。
……寻以疾卒。年六十四。赠礼部尚书。谥孝肃。(《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七十五》)
虽然。包拯没有当过开封府尹。但他始终铁面无私、两袖清风。是个难得的好官。
他得罪了无数权贵。按理说。他的晚年。难以善终。
但好在。宋仁宗非常信任包拯。无论别人怎么弹劾包拯。宋仁宗始终力挺他。
正因为如此。包拯的晚年。过得非常舒适。
包拯的别样仕途
包拯28岁中进士。可他的为官之路。却是从38岁开始。
公元1027年。28岁的包拯。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
寒窗苦读二十多年。终于成为一方知县。
这是很多读书人的梦想。
但包拯没有赴任。
他上书请求在合肥附近任职。理由是父母年迈。需要尽孝道。
上面很宽容。考虑了包拯的实际情况。将他改任为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
包拯还是不满意。
他觉得离家太远。思来想去。便选择辞官回家。先赡养父母。
其实。和县、合肥之间。相距不过100多公里。驾车不到2小时。
这个距离。真的不算远。
但这是用现在的观念来看的。在那个用双脚走路的时代。100多公里。的确无法在父母面前尽孝。
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
在那个读书走仕途的年代。包拯能放弃当官。去赡养父母。真的很不容易。
他真的对父母非常好。
几年后。父母相继离世。包拯就在父母墓葬旁边。盖了草庐。坚持守丧。
守丧期满。当地的父老乡亲。都来劝包拯继续仕途。他才选择进京听选。
公元1037年。38岁的包拯。被任命为天长(位于安徽)知县。
他的为官之路。正式开启。
相比其他人。包拯的仕途。走得格外顺遂。
36年间。他接连调任、升任。担任过的的官职。也数不胜数。
他得罪了无数权贵。无数人恨不能抽他的筋。扒他的骨。
但这些权贵。愣是无法撼动包拯分毫。这一切。只因宋仁宗的力挺。
宋仁宗有多力挺包拯?
历史上。包拯的结局。算是非常好了。
宋仁宗追封他为吏部尚书。赐号“孝肃”。葬礼极尽哀荣。
他去世时。从中央到地方。许多百姓为他哀伤。
“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
包拯38岁入仕。此后6年。先后在安徽、广东当过地方长官。公元1043年。他被宋仁宗安排回京。赐官监察御史。专门负责监督大臣。
在古代。监察御史。几乎相当于皇帝的亲信。
但监察御史。也非常容易得罪人。
举个例子。
有一回。宋仁宗的张贵妃。给丈夫吹枕头风。帮着自家大伯。争了一个淮康军节度使。
包拯非常不爽。逮着宋仁宗就各种说。
宋仁宗也知道事情干得不对。但圣旨都下了。要是收回来。他脸面往哪里放呢?
所以。宋仁宗转身就走。
但包拯直接扯住了他的袖子。继续絮絮叨叨。铮铮有词。说什么“受人蛊惑”。搞得宋仁宗十分无奈。
最后。宋仁宗无奈答应悔改。
虽然史书没有记载。张贵妃对此什么态度。但她的心里肯定不舒坦。
而此事以后。整个汴京城的皇亲国戚。对包拯就是——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可以想象。包拯的一生。也一定会被很多人记恨。
但宋仁宗始终力挺包拯。
无论谁弹劾包拯。他都不曾对包拯发难。
而包拯给他的建议。也基本得到了践行。
为什么宋仁宗会对包拯这么信任呢?
宋仁宗对包拯的力挺。并不是无迹可寻的。
如果你是宋仁宗。你对包拯。也会非常厚待。
因为包拯是真正为民请命、造福社会的能臣。
【1】包拯的铁面无私。从不区分官职大小
包拯回京城以后。就开始恪尽职守。尽监察御史的职责。
他弹劾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王逵。
王奎曾多次担任转运使。
任职期间。他多次巧立名目。剥削百姓。中饱私囊。
百姓一旦不满。开始反抗。他就直接用酷刑镇压。滥杀许多无辜百姓。
包拯弹劾了很多次王奎。锲而不舍。
一次不见成效。就两次;两次不行。再三次。
为了成功扳倒王逵。包拯前前后后。共计弹劾了七次。
最后一次。包拯直接对着宋仁宗破口大骂:“你不听我的劝告。就是不体恤百姓。任用酷吏!”
《中国通史》:“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
包拯一生。弹劾的人很多。除了王奎。还有宰相、舒王的女婿、贵妃的伯父……
他铁面无私。从来不管对方来头多大。只要有违官道。就绝不放过。
宰相宋庠对此最有发言权。
宰相宋庠为官七年。不贪不腐。没干过天怒人怨的事。
但包拯直接把他告到宋仁宗面前。认为他七年无功无过。明显是尸位素餐、白拿俸禄。应当予以免职。
由此可见。包拯弹劾官员。只看他是否恪尽职守。
贪官污吏是害虫。无所作为、不干实事是蛀虫。都应该去除。
虽然包拯得罪了很多人。但他维护的。一直都是宋仁宗的利益。
他希望国家好。宋仁宗也希望国家好。所以。宋仁宗对包拯格外信任。
【2】包拯大力助推改革。契合宋仁宗的想法。
北宋时期。文官集团、监督集团的数量。非常庞大。
人一多了。就容易抱团。
许多文官不干实事。监察官也只弹劾无关痛痒的小事。
但包拯从来不这样。
他从不结党营私。而且敏锐发觉了官员冗余的问题。
于是。他大力主张改革。主张“废黜贪官污吏不得做官”。以免蛀虫害虫卷土重来。
他甚至主张废除按察使。
按察使。就是地方上负责弹劾官员的群体。
因为数量太多。他们开始“内卷”。揪着细枝末节的毛病。根本没什么用。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毫无意义的内卷”。
“庆历新政”之后。包拯直言不讳。提了一系列改革建议。解决冗杂的官员、士兵问题。
他的建议。出发点都是减轻国家负担。立足长远。
宋仁宗作为国家统治者。很难不喜欢这样办实事的官员。
因此。包拯提出的大部分举措。他都采纳了。
【3】包拯有智谋。有爱民之心
公元1056年。57岁的包拯被临时任命代管开封府。而后多年。世人们传颂的“开封包青天”也基本以这段经历为原型。
只不过。现存的正史中。关于包拯断案的具体例子不多。
能查到的史料中。包拯断案。最经典的他早期当知县时的“牛舌案”。
事情是这样的。
一位农民跑到县衙。状告有歹徒割了耕牛的舌头。请求包拯捉拿罪犯。当时。所有的证据。只有失去舌头的牛和农民的一句话。
这个案子。想要直接断案。非常难。
如果是一般知县。他可能会选择倒打一耙。怪农民自己没看好牛。或者直接不受理案子。
但包拯并没有这么做。
他对农民说:“你回家去把家里的牛杀了吧。”
在当时。杀耕牛是犯法的。
于是。次日。另一位农民跑过来。举报前一位农民杀了耕牛。
包拯心中了然:此案已破。 割牛舌的人。已经自投罗网。
这是非常经典的利用人心断案。
在宋朝。牛是耕种的劳力。不允许肆意杀。而割牛舌这种事情。基本无利可图。
所以。包拯认为。这件事极有可能是怨家所为。
他让牛主人去杀牛。目的就是让怨家看见。
既然是怨家。他肯定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一定跑去府衙状告。
其实。从“牛舌案”也可以看得出来。包拯是个真正的好官。
他断案不用酷刑。不愿冤屈一人。只会尽心尽力去处理。
要么。他找到证据。实锤断案;要么。他用智谋。以智取胜。
一句“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背后藏着的。是包拯的智慧。
【4】包拯有实力。不仅能处理好内政。还能处理好外交国防
宋真宗时期。宋朝与契丹签下了“澶渊之盟”。每年给契丹钱财物资以包拯和平。
宋朝经济发达。武力较弱。单纯从“划算”角度考虑。用区区物资换取和平。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当时的文官集团和达官贵人们。也都坚持“以和为贵”。
但是。包拯多次上奏朝廷:“用钱交两国之好。根本不是长久之计。关键还是要练好兵力。以备不时之需。”
“以古揆今。未有恃盟好。舍武备。而不为后患者。”“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
有一次。包拯奉命出使契丹。被契丹官员为难:“听说雄州(北宋边境城市)最近新开了便门。是想引诱我的叛民。来刺探我们辽国军情吗?”
包拯不紧不慢地回了一句:“你们涿州也曾新开城门。要是刺探军情用得着开便门吗?”
契丹官员一听。只能尴尬地陪笑脸。
在和契丹交往的过程中。包拯深刻意识到宋朝边境国防问题。
于是。包拯多次上书建议。重视武力、强练兵力。并改变北疆的兵力布局。分摊到黄河沿线重点城市。一旦发生情况。既能及时北上。又能守卫京师。
只可惜。北宋重文轻武的传统太过深重。包拯的建议根本没有得到执行。
多年后。金兵南下。畅通无阻打开开封大门。连带着宋朝皇帝一起掳走。灭掉了北宋政权。
【5】包拯严于律己。两袖清风
除了刚正不阿。包拯还十分廉洁。
他对自己要求严格。
达官贵人请托、拉关系。他坚决不去;商户富贾请吃饭。他会严肃表示拒绝。以避免来日麻烦:
“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守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取自《中国通史》)
这样铁面无私的包拯。宋仁宗自然非常信任。
总的来说。包拯得罪了很多人。但他能善终。有2个原因很关键:
包拯自己有能力、足够清白、铁面无私。哪怕是极盛之时。他也“不持一砚归”。旁人想攻击他无处下手。
他遇上宋仁宗。一生备受信任。是他能善始善终的第二个原因。
若是没有宋仁宗的力挺。包拯也很难有一个很好的结局。
正如包拯唯一传世诗中所写: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其实。包拯从来不是“神”。不能三头六臂、掐指断案。他只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青天”。
最后。我们再来聊聊开头的故事。
包拯的晚年。最痛心的。莫过于香火断绝。
他55岁痛失爱子。儿媳崔氏只有21岁。刚新婚2年。
包拯不忍心让她一辈子守寡。便主动告诉她。愿意将她“还宗”。可另觅良缘。
但是崔氏不肯。她“蓬垢涕泣出堂下”。并对包拯说:
“翁(指的是包拯)。天下名公也。妇得齿贱获。执浣涤之事幸矣。况敢荐家乎!生为包妇。死为包鬼。誓无他也。”
此后。崔氏守着刚出身不久的儿子包文辅。誓死不价。
只可惜。包文辅在5岁那年。意外夭折。
包拯先失去爱子。再失去孙儿。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可以想象。
但此时。他最先做的。是告诉儿媳。他不介意她改嫁。
崔氏的母亲。也劝崔氏改嫁:“夫死守子。子死何待?”
但是崔氏坚决不从。
崔氏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朝廷也授封她为寿安县君。知庐州事张田还特意撰写了《崔节妇传》。
幸好。老天爷可能不忍心让包拯绝后。
包拯以前有个媵妾孙氏。但是脾气不好。经常和包拯吵架。后来就被送回了娘家。
谁曾想。孙氏已经怀孕了。回家后不久就生下了儿子。
儿媳崔氏最先知道这件事。赶紧去把孩子抱回来。并在60岁大寿时。告诉了包拯。
晚年得子的包拯。非常开心。给这个孩子取名包綖(后改名为包绶)。
包拯去世后。崔氏一直抚养着这个孩子。
包拯去世后。留下了37字家规。振聋发聩。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毅之后。不得葬于大营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这句话的意思。是后代子孙。若是当官时贪赃枉法。不得放归本家。去世后。也不能埋在包家祖坟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短短八个字。也能看出包拯的格局。
他的幼子包绶。后来当了大官。成了宰相女婿。历任将作监丞、国子监丞、汝州通判等职。
他继承了包拯的志向。一生刚正不阿。清苦守节。
包绶是在去潭州任职的路上病故的。他的箱子里。除了诰命、书籍、文稿外。没有留下多余的一文钱。
以上。就是包拯的结局了。
不得不说。他真的值得我们后人的尊敬。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其他观点: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他的生平及结局。
包拯生平
包拯。北宋名臣。
孝子包拯
屡获升迁
公元1041年(庆历元年)。包拯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他一改过往知府敛取大批砚台供奉权贵的做法。只制造满足进贡数量的砚台。
公元1043年(庆历三年)。包拯入京担任殿中丞。后担任监察御史。在此期间。他曾建议操练军队、充实边境守备。又提议被废黜的贪官不得做官。
公元1045年(庆历五年)。包拯担任契丹正旦使。出使辽国。回宋后。根据在辽国的见闻。他再次建议朝廷挑选合适的将领守边。
此后。包拯又先后担任京东路(今河南商丘)转运使、河北路转运使、天章阁侍制、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扬州知州、庐州知州等职。多次建言朝廷充实边境、选用人才、施行法治。
开封知府、御史中丞
包拯结局
包拯因其公正廉明、刚正不阿。在当时和后世获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后来。人们对他的事迹不断进行加工。演绎出众多传闻和故事。使得包公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也是最为著名的“清官”。
感谢您观看燕过紫禁城的原创回答。欢迎您关注燕过紫禁城的头条号。浏览更多原创的文史类文章。谢谢!
其他观点: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其实。任职开封府并非包拯仕途的顶点。也不是终点。
包拯是安徽合肥人。生于北宋公元 999 年。想起这个年份。就难免想起一种感冒药来。如果请包拯做代言人。效果应该不差。
公元 1027 年。 28 岁的包拯考中进士。授江西建昌知县。因父母年迈。包拯要求调职。被任命为安徽和州监税。父母又不许其远离。包拯干脆离职回家照看父母。没几年父母去世。守孝期满。包拯仍徘徊犹豫不忍离去。乡里亲友多次劝解。包拯才再次入京。
不少人以为包拯是两朝元老或三朝重臣啥的。其实不然。包拯不论是考取进士还是在朝做官。都在宋仁宗一朝。宋仁宗 1022 年即位。包拯 1028 年中进士。包拯死后的第 2 年。宋仁宗才去世。
宋仁宗是宋朝的第 4 位皇帝。宋真宗第六子。活了 53 岁。当皇帝却当了 41 年。“狸猫换太子”等包公戏中的情节都发生在宋仁宗时代。
“开封知府”是人们对包拯最深的印象。其实包拯从 1037 年任天长知县至 1062 年去世。20 多年的仕途中。担任的职务两只手加两只脚都数不过来。
公元 1056 年。包拯担任开封知府。时年 57 岁。主政开封不过两年时间。在其 25 年的仕途生涯中并不算长。当然也就不可能有那么多包公断案的故事了。
开封是北宋的首都。同是知府。但职责和权重显然不同于其他州府。如同今北京市长和其他市长的区别一样。
北宋定都开封。但开封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从军事角度上来讲。开封并不是定都的首选之地。宋太祖赵匡胤也曾想迁都洛阳。但被宋太宗赵光义所劝阻。毕竟赵光义长期担任开封知府。在开封经营多年。自然不愿意离开开封府。这也才有了后来宋太祖传位赵光义的顺利进行。
假如真的迁都洛阳。赵光义未必能顺利成为大宋皇帝。 1127 年金兵一路南下。也就不那么容易发生导致北宋灭亡的“靖康之耻”了。
开封知府只是包拯仕途生涯的一个短暂片段。在其整个仕途生涯中。涵盖了监察、行政、财政、军事等领域。他的政治贡献其实不在于担任开封知府。而在其任职监察机构时期。
宋朝的监察机构分御史台和谏院两大块。即御史和谏官两种。合称“台谏”。包拯在这两个系统中都曾担任过职位。发表过不少奏议。甚至将好脾气的宋仁宗怼得一愣一愣的。
包拯的耿直之所以能够实行。与北宋时期士大夫阶层的兴起和强悍。宋仁宗“共治时代”的外部环境有很大关系。在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的不同声音被允许。人们也相信批评能让世界更美好。
转运使和三司使听起来似乎不咋地。实则不然。唐朝定都关中长安。地狭人稠。粮草不济。需要从江淮等地运输钱粮租税到关中。开始设立转运使。到宋时。一路或一地的转运使逐渐成为一地的最高行政长官。除了掌管钱粮赋税转运。监察及地方官员的考绩也在其中。类似于明清时期的地方总督。包拯就曾担任过河北等多地的转运使。
三司使更是了得!在帝国财政系统中。本来分设掌管政府财政收支的度支机构。掌管全国租赋的户部以及盐铁专营机构。后来三个部门合并。称为“三司使”。户部都隶属于三司使。属于帝国的最高财政长官。
包拯晚年时。曾先后弹劾两任三司使。致二人相继被免。宋仁宗有意让包拯出任三司使。却遭到大文豪欧阳修的嘲笑。说是包拯弹劾了别人。自己却盯着这个肥差。包拯于是待在家中不愿就职。宋仁宗不许。不久才就职。
1062 年。包拯病逝。时年 63 岁。宋仁宗亲临吊唁并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6792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包拯,仁宗,契丹,知府,北宋,仕途,铁面无私,公元,知县,御史
没想到大家都对历史上包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从未当过开封府尹。60岁大寿时。他感叹自己无后。儿媳突然抱着1岁多的男婴。跪在包拯面前:“这就是您的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