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原创

慈禧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好文

热门回答:

作为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曾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字面意思就是:衡量中国的物力财力。能给就给。只要能讨得各国的欢心。可见其内心惶恐。表示愿满足侵略军的一切要求。但求保清廷平安。保她尊位无损。

那么慈禧太后是在什么背景下说这句话的呢?

慈禧太后之所以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在很大程度上。是感激洋大人的不杀之恩。

八国联军侵华事件的爆发。是由慈禧太后1900年5月对11国宣战所引起的。因此。11国一直将慈禧太后视为罪魁祸首。慈禧太后对此极为恐惧。担心11国拿她开刀。甚至逼迫她将权力交给光绪皇帝。现在。11国所提出的“议和大纲”里。并没有对她进行任何惩罚。这就意味着。慈禧太后的统治是稳定的。她对洋大人感激涕零。当然愿意在钱物方面慷慨大方。要什么给什么了!

其他观点: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闲话少说直接上答案。慈禧这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背景是:庚子国变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之后说的。当然说出这句话的本来意思。不是倾其所有的赔偿列强。让列强高兴。实际意思是:让和列强谈判的代表们掂量一下国力。做到心中有数。能够减少点损失。

这句话是我们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让我们深深感到了屈辱以及清朝的腐败无能。我下面就来分析一下。慈禧为什么要在当时说这就话。以及说出这句话体现了慈禧的什么心理状态。

其实说这句话。有不得已的成分在里面。慈禧当时也是没有办法了。

一、庚子事件。清朝惨败

大家都知道由于清朝的腐败无能、弄巧成拙。导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朝一开始就没打算拼尽全力的抵抗。慈禧老佛爷首先跑路了。最后当然是以失败告终。外国列强就要求签订近代以来最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慈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说出这句话的。

二、慈禧在什么状态是说的这话

当时慈禧带着光绪等人跑路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以后。慈禧给负责和谈的李鸿章下达了旨意: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既有悔祸之机。宜颁自责之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这封诏书。从某种程度上面来说是慈禧有点后悔的意思。承认是她自己惹出来的错误。让李鸿章几人掂量着国家的实力。好好签下这份和约。

小结:慈禧这句话的本意。虽然与后来我们理解的意思有点出入。但是慈禧卖国这个事实是不会改变的。

慈禧说出这句话与她当时所处的状态。以及地位是息息相关的。

一、罪魁祸首就是她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就是慈禧直接引起的。慈禧利用义和团的爱国热情。打击洋人、烧毁洋人的教堂。引起了外国列强的不满。慈禧后来还无知的对11国进行宣战。清政府和慈禧一见外国列强动真格的就不行了。其实这个事最大的元凶就是慈禧本人。

二、害怕秋后算账

上面说了庚子国变就是慈禧惹出来的。当时已经有很多大臣、光绪帝包括外国列强都对慈禧很不满了。慈禧这时候发出这个旨意。一方面是自我批评的意思。另外一方面也是想着赶快结束此事。

三、保住皇位才是最关键的

有人说慈禧说这句话。是为了减少点损失。其实我不这么看。慈禧下罪己诏也好、谈判也罢。都是为了保住她的皇位不丢失。只要皇位不丢就万事大吉。至于割地赔款。其实也不影响慈禧本人 的生活水平和地位。

问答总结:这句让我们无比气愤的话是。慈禧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以后。为了保住其皇位说的。这句话的背景和意思虽然和我们平时理解的不太一样。但还是充分说明了慈禧的腐败无能以及卖国的本质。

其他观点:

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北京期间。慈禧太后惶恐中为感激讨好帝国主义。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901年2月14日)。清廷颁谕称:今后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八国联军侵华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国北方各省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七月二十日。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第二天。慈禧太后挟光绪帝等向太原、西安方向逃去。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901年2月14日)。清廷颁布上谕:

“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勖、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勖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既有悔祸之机。宜颁自责之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这一上谕充分表现出义和团运动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屈辱媚外、妥协乞怜的可耻嘴脸。人们斥之为投降卖国。绝非仅是出于民族的义愤。资产阶级革命派陈天华称清政府为“洋人的朝廷”。也绝非仅是出于反清革命的宣传需要。清政府确为无耻的卖国者。

人们对这句话可能有所误解

很多人认为这句话大概意思为倾其所有拿出中华全部的财物。讨好外国列强。不计代价。其实这种理解存在一定偏差。于情于理皆说不通。拿出所有的了慈禧太后靠什么统治呢。这里的“量”似有掂量用最少的量的意思。

八国联军处置义和团

每当读及这一段文字之时。无不痛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巨耻奇辱。多以为清廷此语是表示将最大限度地满足列强的各种侵略要求。出卖国家与民族的利益。

章开沅、陈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普及读本》写道:

慈禧看到列强未将其列为祸首。“大喜过望。立即诏告奕勖、李鸿章。不论条约如何苛刻。均可照办。并慷慨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为感激帝国主义对她的赦免。准备进一步出卖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如果说这一表述尚属较为模糊或含蓄。那么。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则是极其明确写道:

“这道上谕说。朝廷的态度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就是说它一定要把‘中华之物力’。有多少就拿出多少来。巴结这些武装占领了首都的‘与国’。”

张革非、王汝丰编著的《中国近代史》也以类似的语言表述了类似的观点:

“1901年2月14日。慈禧又发出上谕。要求奕勖、大学士李鸿章“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就是说。要将中国的一切物质财富。有多少就拿出多少来讨好帝国主义。以博得他们的欢心。换来自己的反动统治。”

“量”或许应当为“量中国物力所及”

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一日。列强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内部争论与协调后。向清廷传抄议和大纲十二条。并声称不可变改。清政府认为。十二条大纲是各国公使“往复密商其国政府数十日而定议。非此不能转圜。非此不能结局”。因此“十二条不能不照允”。

八国联军进入紫禁城

同时清廷也意识到。清廷只要认可了十二条大纲。即可基本保持住其政权。因此又明确指示议和大臣。“惟其中利害轻重。详细节目。尚需竭力磋磨”。也就是说。此时的清政府意识到其政治上的根本性危机已经渡过。已具有了与列强就某些具体问题进行“磋磨”的可能。因而要求议和大臣。“审度情形。妥筹磋磨。补救一分是一分耳”。

慈禧太后

此处的“妥筹磋磨”。是就整个十二条大纲而言的。议和大纲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中国允照赔偿各国各款。”当时军机处估计到列强在中国对外赔款问题上。将有可能“狮子大开口”。因而致电议和代表称:“赔款各款。势不能轻。惟亦需量中国力所能及。或宽定年限。或推隋量减。应请磋磨。”此处的“应请磋磨”。则专指赔款而言。而“需量中国力所能及”。即为后来“量中华之物力”的最初表述。

十一月初六日。清廷再次以电旨的形式。重申了上述思想。

《辛丑条约》签订

就当时的情形而言。是无所谓中外谈判的。很多议和条款的确是列强国家协商确定后。交由清政府认同执行的。但是。这并不意味或等同于清廷在外交上没做任何的努力。关于中国对外赔款的数目、方式和赔款来源等。确实主要是在列强内部进行争论协调的。但清廷方面也确曾做过某些成效甚微或无成效的外交交涉。清廷所谓“量中华之物力”者。“应请磋磨”者。既是围绕这些问题。

日本摄影师所拍摄的八国联军

上谕后面一段话。应引起人们的注意:“惟各国既定和约。自不致强人所难。著于细订约章时。婉商力辩。持以理而感以情。各大国信义为重。当视我力之所能及。以期其议之必可行。此该全权大臣所当竭忠尽智者也。”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一路有晗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一路有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2:30:35

    慈禧,列强,物力,清廷,光绪,这句话,中华,联军,欢心,八国

  • 寄心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2:30:35

    没想到大家都对慈禧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2:30:35

    作为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曾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字面意思就是:衡量中国的物力财力。能给就给。只要能讨得各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