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今天是林奕含逝世一周年。
一年前的今天。26岁的女作家林奕含在台湾松山区家中自缢身亡。三个月前。她的第一部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在台湾出版。小说中。13岁的女主人公房思琪崇拜补习班老师李国华。后者在得到其完全信任后。对其施暴。
林奕含去世的第二天。其父母在社交平台上发表声明称:“《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女儿在年轻时。被一个补习班名师诱奸后。引发痛苦忧郁的真实记录和心理描写。”
林奕含出生在台南的一个医生家庭。从小接受的教育使其成为一个标准的优等生。直到高二那年。她患上抑郁症。在读大学期间更因重度抑郁两度休学。而在她生前。她已不止一次地尝试过自杀。可以说。导致林奕含自杀的原因是抑郁不治。而抑郁症的诱因就是这场诱奸。
在林奕含父母发声后。陆续有民众报警。举报林奕含高中时期的国文补习教师陈星。随后。台湾地检署介入调查。但因证据不足。全案不起诉。岛内一片哗然。
2016年。台湾共录得约1.3万宗性侵案的通报。但只有约4000宗得到警察处理。而在这4000宗个案当中。因为难以取证。只有约一半得到起诉。
林奕含用自己的生命让全台对这一事实产生警觉。她去世后。台湾废止了「刑法」第239条的通奸罪;台湾地区立法机构通过了补习及进修教育法第九条条文修正草案。草案内容要求补习班聘用教职工时应检查其基本身份信息和近3个月内核发的经查刑事纪录证明书等;各区成立了性侵被害者创伤复原中心……
但是。在林奕含生前好友江慧君眼中。一切是否变好。还不能那么快看到结果。今年4月。《人物》杂志收到江慧君的来信。她在信中写道:“性暴力造成的悲剧有许多面向。就施暴者方面。教育、法律也许是努力的方向;而就受害者的部分。教育、家庭关系、社会压力、好的医疗及社工资源等等都会影响受害者的行为。改变了一两件事情还不足以‘变好’。也不足以拯救谁。”
这段话同样适用于大陆。此前。前北大教授沈阳涉嫌性侵学生高岩致其自杀一事被曝出。在高岩好友李悠悠的回忆中。高岩的经历与心理历程都让人想起“房思琪”。随后。人大、上海交大等高校中也陆续有学生举报教师性骚扰的情况。越来越多的人敢于站出来发声。有关性侵的议题太庞大而复杂。我们姑且将发声群体的壮大看成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接下来。小到家庭教育、大到法律完善。都还需要更多力量的推动。正如江慧君所说:“我们也有好长一段路要走。和这个社会一样……不要放弃。也不要心急。”
其他观点:
在不了解事实之前。我们不对事件本身进行评论。不过。这件事再度引起了大家对于“抑郁症”的关注。我们也想借此机会和大家谈谈长期抑郁可能给人带来的影响。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了解到:抑郁确有其事。
长时间和抑郁感相处是什么感觉?
觉得空虚。感受不到任何情绪。“什么也没有。什么都感受不到。每天、一整日、什么感觉也没有”。甚至时间久了后。会想不起自己本来对一些事物该有怎样的反应和感觉。生活对他们而言好似梦游。他们足够清醒。可以与人交流。但同时会感觉生活并不真实。像在做梦一样毫无意义。还有一些和抑郁相处的人感受到抑郁成了自己身份的一部分。“我不是患有抑郁。我就是个抑郁的人。”他们感到抑郁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们生活和行动的中心。
但是这不代表长期抑郁的人不会快乐。在某些瞬间、或者一段时间里。他们会突然感觉一切又“真实”了起来。好像回到了没有抑郁的时候。可一想到短暂的快乐还会消失。他们会更加低落。也有人误以为当自己抑郁时不应该感到开心。所以当他们觉得心情很好时。他们反而会愧疚。或者觉得自己的抑郁是假装的。
有时。抑郁的人为了不让身边人担心。会假装自己好了起来。而由于身边人也总盼望抑郁的人变好。于是很容易被这个假象欺骗。但对抑郁的人而言。在人前一直保持“正常”的样子就像活在一场谎言中。苦涩而疲倦。
抑郁也会引起自杀的念头。部分长期抑郁的人会有长期的自杀渴望。刚开始时。自杀的念头可能会吓到他们。但随着时间过去。他们对此习以为常。并且学会了在每次想自杀的时候。试图找到继续活下去的理由。
长期的抑郁。会给我们留下“人格伤疤”
抑郁发作会改变一个人的人格。并且这种改变会成为抑郁再次发作的诱因。这种改变被称为“人格伤疤”。
比起从没患过抑郁的人。曾经抑郁发作过的人在将来也更容易再次发作抑郁。就像受过伤留着伤疤的地方。下次也会更容易受伤一样。比如。抑郁症的首次发作会缘于一些比较严重的负面事件(比如失去挚爱);而在这次发作缓解后。患者会因为更温和的事件(比如失去宠物)、甚至在没有社会及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复发抑郁。
抑郁发作后。人们“回避伤害”的程度会增加。伤害回避程度较高的人会更神经质、对令人不舒服的刺激。反应更激烈。而且即使在安全的环境中。他们依然会感到害怕。这种下意识的“感到世界很危险”的感觉不受自己控制。同时。他们应对外界刺激时也会表现得更消极。更容易感到疲劳。也相对更不愿意尝试新的事物。
研究者认为。之所以伤害回避的程度会上升。是人们患病后的适应性调整——“类似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状态。曾经的抑郁会让我们变的更敏感。
长期感到抑郁。我该怎么办?
除了一些比较极端的治疗方法(比如钻开头骨治疗法)。还有一些药物治疗法和日常自助。希望能帮到你身边抑郁的人。
1.药物治疗
很多人会担心吃抗抑郁药会导致成瘾。因此抗拒用药。实际上。抗抑郁药并不会让人成瘾。但每个人对于每种精神科药物的反应都可能不一样。你需要花一些时间去尝试和调整。从而找到合适自己的药物。
a. 什么情况下。我需要选择药物治疗?
如果你持续存在和抑郁障碍相关的植物性症状(比如睡眠改变、食欲改变、疲劳感、性欲减退、注意力严重无法集中、记忆显著减退、白天感觉很不好、完全无法产生愉悦感等等)。应该考虑寻求药物治疗。因为它的出现意味着。患者在生物化学层面上出现了紊乱。
具体哪种情况下该采用药物治疗和/或心理治疗。可以参考下面的自查树状图:
图片来源:Preston & Johnson, (2011);中文翻译:KY
b. 用药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虽然药物可以帮助消除或减缓植物性症状。但抗抑郁药不是快乐药。它无法让你的空虚与不快乐消失不见。
其次。药物生效需要时间。一般2~4周起效。很多人没有立刻看到效果。以为药物无效而私自断药。而随意停用药物会增加复发几率。切忌在和医生讨论前就擅自停药。不然可能会造成难以预料的不良反应。但如果过了6-8周。你依然没有感受到抗抑郁药带来的效果。应该和医生讨论。医生可能会更换药物剂量或种类。
而服药开始后。个体需要的服药时间不同。通常服药6-8周会度过抑郁急性发作期。但这时不能停止继续服药。通常需要继续服药6个月。之后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减少用药剂量。如果过程中复发。则恢复用药。
另外。抗抑郁药可能会有副作用。比如刚开始用SSRI时。可能会感到嘴干、恶心、头痛甚至失眠。有些药物的副作用会随着时间过去而逐渐好转。如果没有好转。可以告知医生。医生能通过更换药物或改变原有药物剂量等方式降低副作用。
最后要说的是。抑郁症患者因为受到抑郁影响。容易对治疗感到绝望和消极。特别对周期性抑郁症患者来说。反复经历发作会让人沮丧而疲惫。但保持对治疗的期待是重要的。研究发现。如果人们越倾向于认为自己能在治疗中获益。那么治疗的效果也会更好。
2.日常自助
除了向专业人士求助外。也有些日常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抑郁。
你可以写日记。不止记录发生的事件。而是要记录围绕这个事件的感受和想法。处于抑郁状态的人时常会描述自己的思想“像是被困住了”。好像头脑结成了一块。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写日记可以帮助我们同自己的心智对话。在写作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察觉自己过去没有意识到的、一闪而过的念头。而当个人主观的想法变成文字呈现在纸上。你就可以去观察它、去改变它、甚至去摧毁它。你可能会发现面对同样的事情。你可以用一种与当时不同的方式去描述。用不一样的感受去应对。
记住自己感受良好的时刻。即使接受了治疗。我们也会有感觉非常糟糕、甚至生不如死的时候。但是。记住自己曾经感受良好的时刻。这样我们会知道抑郁带来的痛苦不是永恒的。而自己有能力感到快乐。
最后。要对抑郁有合理的期望。和抑郁为伴可能会是个漫长的过程。可能会经历一次甚至多次反复;而即使经过治疗。我们在将来可能依然会因为一些事感到低落或痛苦。虽然治疗无法彻底消除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学着更好地和抑郁共存。到那时。可能你会发现抑郁也并非那么可怕。
说了这么多。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抑郁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它并不是一种臆想。如果你自己深陷抑郁情绪。请及时寻求帮助和治疗;如果你身边有人表现出抑郁。你可能无法理解。但至少可以尊重。要知道抑郁的痛苦极端起来。是可以让一个人毫不犹豫地同意在自己头骨上钻洞的。
以上。
欢迎关注头条号 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才会喜欢。
其他观点:
美女作家林奕含自杀的原因是什么?台湾26岁的美女作家林奕含。上个月27日在自己的寓所上吊自杀。
林奕含曾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女孩子。她是台南女中唯一一个拿到满级学分的才女。当过排球队长和校刊主编。也是全台湾的数学科展第一名。
林奕含在出版自己的第一部小说《房思琪的恋爱乐园》仅仅才两个月。而且在自杀前的第八天还接受电视台的采访。天妒红颜。天妒英才。她还是走了。
据媒体报道。她已经看了十年的精神科。精神科医生对她的病情并没有做准确的定性。到精神科拿药和每周二的心理治疗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他2009年考入台北医学院。不到两个月就因为抑郁症恶化而办了休学。2012年再次考入国立政治学院中文系。在读到大三的时候又是因为抑郁症再度休学。
她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没有人知道我比任何人都不甘心。这个疾病它剥削了我曾经引以为傲的一切。我曾经没有空隙的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原本可能一帆风顺的恋爱。随着生病的时间越来越长。朋友一个一个离去。甚至没有办法念书。而我多么地想要一张大学文凭。”进入5月。出版社公开林奕含父母声明。证实书中描述皆为女儿当年曾被补习班名师诱奸。引发痛苦忧郁的真实记录。引发震撼。从他父母发表的声明来看。他在13岁的时候。遭到补习班老师的诱奸。和她同时受到性侵的还有其他三位女孩子。出版社把她的自杀表述为不能走出诱奸的梦魇。这本《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关于性教育。有这么一段儿。你是必须看的:“刚刚在饭桌上。思琪用面包涂奶油的口气对妈妈说:「我们的家教好像什麽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妈妈诧异地看著她。回答:「什麽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谓教育不就是这样吗?」思琪一时间明白了。在这个故事中父母将永远缺席。他们旷课了。却自以为是还没开学。”
一个美女作家。看了十年的精神科。吃着药。还在做心理治疗。为什么会自杀呢?这件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和教训哪?
一、我们的精神科医生怎么啦?为什么看了十年的精神科。吃着药。做心理治疗。表面上看和正常人一样。但患者却选择了自杀。抑郁症是世界难题。你们到底治好了几个人?
二、我们的性教育怎么啦?林奕含的小说。基本上是自己经历的真实写照。她在书中也提及父母对自己性教育的缺失。没有良好的性教育。一旦出现性问题。比如被性侵。就会引发性焦虑。疏导不好。真的是一生的痛。
三、我们社会对抑郁症的包容度怎么啦?在大陆。虽然普通的民众谈及抑郁症还是怕别人知道。怕受到身边人的歧视。但随着明星坦然承认自己患有抑郁症。这20年来国人对抑郁症已经有一定的宽容度。而林奕含的父母可能是因为一些原因避而不谈女儿的抑郁症。仅仅是谈了女儿的性侵伤害。
四、我们的抑郁症理论研究怎么啦?几十年来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理论假说没有任何进展。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这个问题。我们希望理论得到突破。而不是停留在传统的抗抑郁药、电抽搐和心理治疗上。理论的突破能够让药学家研究出更好的药物。惠及全球3.5亿抑郁症患者。我们不希望再看到。看了十年的精神科医生还是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7065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抑郁,的人,抑郁症,自己的,可能会,药物,医生,也会,性教育,精神科
没想到大家都对怎么看美女作家林奕含自杀一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今天是林奕含逝世一周年。一年前的今天。26岁的女作家林奕含在台湾松山区家中自缢身亡。三个月前。她的第一部小说《房思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