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16卫是指哪16卫,各卫大将军都是谁?
原创

唐朝16卫是指哪16卫,各卫大将军都是谁?

好文

热门回答:

唐16卫是隶属于南衙禁军的16卫。分别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

其中的12卫(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为天下府兵之领。是中央禁军的常备野战军团。府兵制下各地折冲府的府兵轮流抽调士兵到这十二卫军营中效力。

另外四卫兵。左右监门卫掌长安城诸门门禁。左右千牛卫统率千牛备身等为皇帝侍从、仪卫。

这十六卫因为位于皇城之南。所以被称为南衙禁军。又名南衙十六卫。是唐朝中央军的主力。与其对应的是驻扎在皇城之北的北衙禁军。核心是羽林军。其为招募制下的皇帝私人卫队。羽林军中又有一个独立分支机构万骑营。原为李世民喜好游猎。不喜欢动用太大繁琐的阵仗。就成立一个名为百骑的小型卫队。但到高宗和武则天时期。不断扩大成为千骑到万骑。唐中宗韦后专政时期。万骑营将领成功被李隆基策反。成为唐隆政变的主力。

16卫大将军不会固定不动。后期很多都是虚衔。挂职上去。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为掌控禁军。封了9个12卫大将军。分别为长孙无忌为齐国公。左武卫大将军;尉迟敬德为吴国公、右武侯大将军;段志弦为樊国公、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为右骁卫大将军;秦琼为左武卫大将军;程知节为右武卫大将军;柴绍为右卫大将军;侯君集为潞国公、左卫将军;王君廓为左领军大将军。幽州都督。

上面可以看出。已经担任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的长孙无忌。不大可能真的去带左武卫练兵。而人在幽州的王君廓也不可能跑回长安去掌管左领军卫。

此外。李二因为战功彪悍。被特别任命为十二卫大将军。名义上有统领十二卫的权力。这也是玄武门之变时。南衙十二卫集体观望打酱油的一个原因。

另外现在十二卫大将军中知名度和人气指数最高的。恐怕应该还是李元芳吧。电视剧中他的官职是“检校千牛卫大将军”。其中检校的意思识皇帝特批的代理、试用的意思。不过元芳基本上都是去给狄大人当保镖。以及发表看法和意见。从这个看上去这是一种虚衔荣衔。

其他观点: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看唐朝的电视剧。总会听到某某卫大将军。如李元芳的检校千牛卫大将军。很厉害的感觉。还会经常听到南衙禁军、北衙禁军。神武军。羽林军等等。那么这些“五花八门”的名称背后代表的到底是什么?通过本篇文章你会了解到大唐兵制、十六卫之间的差别、南衙禁军和北衙禁军不同职责。

大唐立国。继承隋制。兵制也采用府兵制。什么叫府兵制呢。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下。朝廷在全国各地设立折冲府。每个折冲府在所管理的区域内招募士兵。然后给这些士兵分田。平时种田。训练。一旦朝廷有需要。带上装备走上战场。

各地的折冲府数量和大小会根据所在地人口来确定。比如说关中区域人口众多。折冲府数量就多。每个折冲府需招募的人数就多。上等折冲府1200人。中等1000人。下等800人。府兵制鼎盛时期。全国共600多折冲府。在编军队60~70万人。

既然全国有这么多折冲府。就需要在朝廷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而十二卫就是管理天下兵府的机构。为什么是十二卫不是十六卫呢?

唐初卫府数量和名称几经演变。鼎盛时期共十六卫。分别是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其中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与前面十二卫有本质差异。前面十二卫会下辖管理折冲府。每一卫府管理30~55不等的折冲府(主要是关内道)。而后四卫不下辖管理折冲府。左右监门卫负责长安各大城门。朝廷官署的日常警卫。左右千牛卫则是负责皇帝的贴身护卫和仪仗。

卫府如何管理折冲府呢?每一个卫府会设大将军1人。将军2人。下面还有长史、参军等官吏。很多情况下大将军都不管理卫府具体事物。比如说帝国宰相长孙无忌。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他不会去实际管理左武卫府的事情。由下面的将军、长史等具体负责。卫府只有管理折冲府日常事务的权力。没有调兵之权。更没有统兵之权。府兵调动、出征需要皇帝的诏令以及赐予统兵大将的军符。

另外唐朝府兵还有一个职责“上番”。简单说就是各地府兵轮流到长安、洛阳执勤。卫戍京师。这些府兵到了京城后。需要找所属的卫府报道。在京执勤期间接受卫府的领导。

因为十二卫府的官署设在长安和洛阳宫城南面。所以他们又被统称为南衙禁军。

与南衙禁军相对的是官署设立在御苑内的北衙禁军。初唐时期北衙禁军下辖四军。分别是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

左右羽林军最先出现。前身是李世民在玄武门设立的左右屯营。高宗时期改变为左右羽林军。武则天时期脱离南衙禁军。正式独立建制。成为“天子私兵”。这也是北衙禁军的开端。

左右龙武军前身是李世民设立的飞骑七营。原本一直是负责皇帝出游、巡狩等事宜。经过高宗、武后时代逐步扩充到万人。在唐隆政变、先天政变中都是李隆基的坚定盟友。李隆基登基之后。将其升格为左右龙武军。列入北衙禁军。

北衙禁军守卫着皇城。谁控制了北衙禁军。谁就控制了权力中枢。唐初的各项政变中。都有禁军的身影。唐玄宗之后。还有左右神武军加入禁军。特别是平定安史之乱中。大名鼎鼎的神策军横空出世。从边军转变为禁军。可惜从唐德宗开始。神策军为宦官掌控。成为其倾轧皇权的工具。最后随着大唐一起走向灭亡。

说不清的历史。窥一斑而见全豹。

欢迎关注“荣耀历史”。一起感受历史荣耀。

其他观点:

大唐禁军制度。起源于西魏、北周、隋朝以来的“府兵制”。西魏以六柱国十二大将军领兵。统管国内平时耕种土地、农隙时训练、作战时从军出征的自耕农。并配合“均田制”。给予出征作战的军士按户籍和功劳授田。将“耕战制度”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也是隋朝能够消灭北齐、南陈。一统华夏的重要原因所在。

府兵制的基层组织在西魏、北周称为“军府”。长官为“开府、仪同”。在隋朝称为“骠骑府”或者“鹰扬府”。长官称为“骠骑将军、鹰扬郎将”。至唐朝立国后。将府兵制发扬光大、推广到天下诸道。其名称改为“统军府”。长官称“统军”。贞观十年(635年)。唐太宗正式改基层府兵组织为“折冲府”。长官为“折冲都尉”。此后这一名称保持了上百年。直至天宝八载(749)。唐玄宗下诏停止折冲府上下行文鱼书、不再调派军士入卫作战为止。唐玄宗开元年间以后。虽然“折冲府”的名称和“折冲都尉”的官职还在。但都是虚置虚衔而已。“府兵制”逐渐被“募兵制”所代替。走到了衰亡的尽头。

唐代的折冲府。最多时有八百府。一般时也有六百多府。其中关中就设置了二百八十多府。河东也有一百六十多府。这两个地方的折冲府数量几乎占全部折冲府的一半。这也是唐朝“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和“内重外轻”军事思想的体现。

要统帅数量如此众多的折冲府军士。单凭皇帝本人或者兵部官吏是万万管不过来的。而“折冲都尉”只是管理“府兵”们的在乡军籍、训练。不能管理“府兵”们宿卫长安时的行动。更没有作战时的军事指挥权。因此唐太宗将天下折冲府都归置为中央禁军十二卫遥领。在府兵“番上宿卫”长安时加以统领。而有作战任务时则由皇帝任命的行军总管、行军元帅加以指挥。如此一来。府兵组织上下有序、行动迅捷。皇帝可以自上往下轻松指挥、驱使。使得大多由府兵组成的唐军实力强悍、作战勇猛、四方征战所向披靡。将大唐的旗帜插遍了周边四域。

大唐禁军十二卫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军号、府号名称。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浏览。这里采用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定百官名号时所制定的十二卫称谓。加以介绍:

一、左右卫(由隋时左右翊府改称。唐初定名)

二、左右武卫(由隋时左右武卫府改称。唐初定名)

三、左右金吾卫(由隋时左右候卫府改称。唐初改名左右武候卫。龙朔二年定名左右金吾卫)

四、左右骁卫(由隋时左右骑卫府改称。唐初改名左右骁骑卫。龙朔二年定名左右骁卫)

五、左右威卫(由隋时左右领军府改称。唐初改名左右屯卫、左右武威卫。龙朔二年定名左右威卫)

六、左右领军卫(由隋时左右御卫府改称。唐初改名左右领军卫、左右戎卫。龙朔二年复名左右领军卫)

以上合计十二卫。天下六百余折冲府都由这十二卫遥领。每卫大致下辖折冲府四十至六十府。诸折冲府到长安、洛阳轮番宿卫的府兵们皆受其统辖。卫戍都城和出征四方时都按照各卫统领序列执行军令。府兵和禁军由此合二为一。由于十二卫属于尚书省下的兵部直接管辖。而兵部位于长安皇城以南。所以称其为“南衙禁军”。

但是我们在提及大唐禁军制度时。都是称之为“南衙十六卫”、“北衙六军”。以及中后期的“左右神策军”。可上面介绍的南衙只有十二卫。那么其余的南衙四卫、以及其他禁军番号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在南衙禁军中。还有另外四卫。但不遥领折冲府府兵。也不执行卫戍京师、出征作战的任务。只负责守护皇帝、典仗宫门警卫的职责。这四卫是:

一、左右千牛卫(由隋时左右备身府改称。唐初改名左右千牛府。龙朔二年时尚名左右奉辰卫。直到咸亨元年(670年)才改称左右千牛卫)

二、左右监门卫(由隋时左右监门府改称。唐初定名)

这四卫也是属于兵部统管。所以被纳入“南衙”系统禁军中。 和上面的十二卫一起合称“南衙十六卫”。其中左右千牛卫属于皇帝亲军。负责贴身侍卫皇帝本人、出入侍从。类似于明朝的锦衣卫(不包括缉捕监视职责)。左右监门卫则负责守卫长安、洛阳城中的皇宫门禁和其他各处皇家宫殿、御苑。检查出入皇宫的官员和其他宫中差役侍从进出宫门时的安全。相当于皇宫守卫。

而“北衙六军”则是由唐太宗在贞观初年设立。起初是从禁军中选取擅长骑射的士兵大约一百人。命名为为“百骑”。在皇帝出猎时随扈侍卫。平时则在皇宫北门玄武门驻守巡查。这就最初的北衙禁军。后来唐太宗于玄武门外另设左右屯营。从南衙诸卫中选优异者为将。起名为‘飞骑’。扩大了北衙禁军。龙朔二年(662年)。唐高宗将左右屯营扩充为左、右羽林军。正式设立了北衙禁军。而“百骑”则逐步扩展为“千骑”、“万骑”。

此后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以“万骑”建左、右龙武军。至德二载(757年)。唐肃宗又设置左、右神武军。至此。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全部建成。由于驻守在皇宫的北面。所以合称“北衙六军”。这个时候。“南衙十六卫”已经名存实亡。唐朝中枢最有威力的禁军。就是这北衙六军了。

而中晚唐以后。北衙六军也衰弱不堪。于是。设立于天宝十三载(754年)的边军之一——神策军。在永泰元年(765年)奉诏屯于长安禁苑。分为左右厢。正式成为天子禁军。并由宦官典军。从此后。唐朝中后期的朝廷禁卫军。就几乎由神策军全部担任。其他南北衙禁军。都成为了虚置其名的礼仪机构。作用微乎其微了。

南衙十六卫设立之初。各卫分别设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为本卫长官。其下还有中郎、中郎将、左右郎将、录事参军、仓曹、兵曹、骑曹、胄曹诸参军等职。而大将军基本上由开国重臣以及军中宿将担任。而且多有作为加官以彰显功臣们功劳的作用。中唐以后。在大将军之上再设上将军一人。为一卫最高长官。不过不常设。也是作为元勋重臣的加官。

所以。唐代朝廷重臣们出任过十六卫大将军的不计其数。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人担任过诸卫大将军。这份名单既长且杂。不是特别研究唐史和古代职官制度的专业人士。对这个名单不会有太多的兴趣。所以下面只截取了唐太宗至唐高宗以及武周时期。部分曾经担任过诸卫大将军的元勋重臣和军中宿将名单。给大家做一个介绍说明:

左武候大将军齐国公长孙无忌

右武候大将军鄂国公尉迟恭

左骁卫大将军樊国公段志玄

左武卫大将军冀国公秦琼

右武卫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

左卫大将军潞国公侯君集

右卫大将军霍国公柴绍

左领军大将军彭国公王君廓

右骁卫大将军郕国公契苾何力

以上是唐太宗时期。部分曾经担任过十六卫大将军的元勋重臣。其中某些人还多次调任其他卫担任大将军(比如程知节。先后任左领军大将军、左屯卫大将军、左卫大将军)。转官各卫。以示尊崇。

而在唐高宗以及武周时期。担任过诸卫大将军之职的元勋宿将有:

左卫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没错。又是他。升官了)

左武卫大将军刑国公苏烈

右卫大将军闻喜郡公裴行俭

右威卫大将军平阳郡公薛礼

左骁卫大将军平原郡公程务挺

左卫大将军凉国公契苾何力(晋爵、升官了)

左武卫大将军燕国公黑齿常之

左骁卫大将军吴国公李孝逸

左卫大将军清源县男王孝杰

和太宗时期一样。这些功臣们大都先后转官诸卫。出任过多卫大将军。以示尊崇和嘉勉。而在武周时期。我们最熟悉的诸卫大将军则是——检校千牛卫大将军李元芳。虽然他是虚构的人物(元芳你怎么看)。

唐朝南衙十六卫从建立之日起。就成为一个有效的、组织得力的军民合一军事机构。结合“府兵制”、“均田制”等制度。为大唐提供了规模庞大的“免费后备军”。是盛唐时期唐军东征西讨、平定四方、展示国威于四海的坚固支柱。但中唐以后。随着世家豪门土地兼并越来越激烈。“均田制”顷刻间便崩溃衰落。而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府兵制”因为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也随之一并崩溃。

到唐玄宗开元中期时。各地折冲府已经无兵可调。府兵们纷纷逃亡散落。不再履行番上宿卫长安洛阳宫禁、以及出征作战的职责。唐朝只得施行募兵制。从民间招募士卒充实到“北衙六军”之中。作为新的中央禁军(此时还只有四军)。南衙十六卫也由于军队基础“府兵制”的破坏而失去了当年强悍的战斗力。沦为闲散衙门。被北衙禁军取代了原本担任的警备、作战、值守任务。慢慢地退出了实际意义上的军事政治舞台。

虽然终唐一世。南衙十六卫番号没有被取消。但其诸卫大将军之职已经成为元勋武将的升迁、加官虚衔。作为皇帝仪仗护卫而已。没有了实际作用。

虽然南衙十六卫禁军制度在中唐以后逐渐衰落乃至名存实亡。但他在建立初期帮助大唐皇帝和朝廷稳定社稷、巩固朝纲、平定四方的作用是不可忽略和替代的。在一定程度上。十六卫禁军是大唐立国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皇帝、百姓、军队三者间的利益平衡和发展。初唐中枢朝堂的诏令施行、中央集权的建立和稳固。都离不开建立于“均田制”、“府兵制”基础之上各种法令制度。而南衙十六卫军事制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归属感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3:24:17

    禁军,大将军,府兵制,大唐,长安,皇帝,右卫,时期,领军,均田制

  • 归属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3:24:17

    没想到大家都对唐朝16卫是指哪16卫,各卫大将军都是谁?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3:24:17

    唐16卫是隶属于南衙禁军的16卫。分别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