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说起北宋名将狄青。他的出名程度确实不如岳飞。
可能他含冤的程度并不如岳飞。故事也不如岳飞精彩。因此。人们更愿意谈论岳飞。而忘却了狄青。
但是我要说的是。狄青的故事同样精彩。同时。通过狄青的遭遇。也可以了解到北宋时期“重文轻武”政策对政局的影响。
狄青的早年生活:为哥哥仗义抵命。却让自己获得了美名
狄青。字汉臣。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出生于河东汾州西河县。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汾阳县。这个地方自古民风彪悍。因此。狄青从小就练得一身好武艺。
打死了人。乡里的里正要将狄素扭送官府。这一幕。恰巧被16岁的狄青看到了。狄青很仗义。他马上站出来说。这人是我打死的。以此来保护哥哥。
这时候。里正就转头去抓狄青。狄青说。你们先别忙。我觉得这个人还没有死。若他真死了。你们再抓我也不迟。于是。狄青拼命摇晃这个混混儿。果然。混混儿吐水数升。活了过来。
或许是因为狄青练武的原因。他变得非常不安分。经常和人打架斗殴。果然。有一次。他被官府抓了。还被带到首都开封审理。史书上并没有说狄青犯了什么案子。但是被抓到首都开封。应该不会是小案子。后来。他被征招到了宋朝军队之中。
狄青刺字从军:从一个阶下囚变成军队士兵
这里。我们要稍微说一下。宋朝军队为什么非常软弱。在与金朝等政权的战斗中。屡战屡败。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宋朝政府瞧不起武将和士兵。所谓“好男不当兵”。因此没人愿意当兵。
宋朝政府只好把很多罪犯招入军队。罪犯压根就没什么作战精神。能活命就不错。因此。宋朝军队毫无战斗力。
狄青进入军队之后。训练异常刻苦。最终从一个普通士兵成为了低级军官。
从士兵到将领:狄青改变了宋朝每战必败的局面
1038年。西夏首领李元昊建立了帝国。公开与宋朝决裂。随后就开始攻打北宋的边界。北宋紧急向西线增兵。狄青终于获得了机会。狄青被任命为延洲(今陕西延安市)驻军营指挥使。成为管辖五百人的军官。
范仲淹还特意送给了他一部《左传》(可能是想让他学关于)。告诫他。将帅不知古今。不过是匹夫之勇。狄青于是潜心读书。熟悉了兵法。
随后。狄青的职位如火箭般开始上升。先后做到了泾原招讨副使。并加授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和团练使的头衔。后者可是禁军的职位。带领两三万人。由此可见。狄青已经快做到了武将最高的职位了。
后来。北宋又跟辽朝进行谈判。为了安定北方。狄青又被调往河北真定路。任副都部署、经略招讨副使。负责河北的防区。
狄青官职太高。遭到文官们的反对:以赵匡胤的故事说服宋仁宗
尤其是先前欣赏他的韩琦。此时也开始对他轻蔑了起来。甚至产生了矛盾。有一次。韩琦设宴请官员们喝酒。宴会中有一个叫“白牡丹”的官妓直接管狄青叫“斑儿”。意思就是脸上刺字的人。狄青当天没有说什么。
虽然文官们上书弹劾狄青。但是宋仁宗偏偏信任他。因此。狄青的官职继续往上升。狄青又纷纷平定了广源蛮族的反叛。打了北宋难得的大胜仗。
宋仁宗想让狄青进入枢密院担任枢密使。这就相当于国防部长了。可以掌管全国的军队。此前。枢密使一般都是文臣担任。宋仁宗这一回想任用武将。
结果。宋仁宗这一想法立即遭到反对。曾经支持狄青的宰相庞籍率先对仁宗说。想当初。太祖皇帝赵匡胤手下的大将慕容延钊和曹彬消灭南唐。都没有获得枢密使的职位。狄青的功劳怎么能和他们相比。
有一个参知政事梁适上书支持狄青做枢密使。其目的是排挤现任的枢密使高若讷。按照宋朝的惯例。如果现在宰相出缺。顶上去的官员应该是枢密使。其次才能轮到自己。可是。如果狄青当了枢密使。他是武将。朝廷不可能会让他当宰相。于是。梁适可以扫清前面的障碍。
果然。他说服了仁宗。仁宗任命狄青当了枢密使。这应该是狄青人生的巅峰时期。
狄青从人生巅峰跌落。欧阳修并没陷害他。而是受到当时观念的影响
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狄青遭到了整个文人集团的反对。文官们还经常拿他脸上的字取笑。
类似的谣言还说了很多。逐渐的。仁宗也开始有点嘀咕了。
有人说。欧阳修陷害狄青。其实并不是这样。欧阳修只是受那个时候观念的影响。反对狄青做枢密使而已。
欧阳修说。武臣掌握朝廷的机密和军情。这难道是国家之利么?即使狄青本人没有恶意。但是如果被军人们拥戴。他不是就要反叛么?
这完全是以赵匡胤陈桥兵变进行告诫。欧阳修是历史学家。对于历史非常了解。因此。仁宗被欧阳修说动了。开始想罢黜狄青。
宰相文彦博建议仁宗。索性给狄青宰相官衔。安排他到地方上赋闲。仁宗同意了。狄青知道后。前来喊冤。文彦博直接就告诉他。皇上罢免你。没有其它理由。就是朝廷怀疑你。狄青听后。大吃一惊。惊恐得连退几步。
这与岳飞“莫须有”的罪名何其相像。
狄青每天处在惊恐之中。结果在陈州不到半年就去世了。终年50岁。
狄青就这样。在宋朝的制度之下。成为了一个悲剧。
其他观点:
圈粉宋仁宗、成为全国“偶像”
宋夏战争虽然结束。但西夏对于北宋造成的威胁和心理阴影尚在。当广西地方将领侬智高受到交趾攻击后。请求北宋援助。并希望带领壮族部落内附北宋。而北宋朝廷的政策是“保北弃南”。故而直接导致了侬智高的叛乱。这个侬智高也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他研究的三人作战小队使前来镇压的宋军毫无办法。这个三人作战小队也被后来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效仿。可以看做是“鸳鸯阵”的前身。正当其他将领拿侬智高没办法时。又是狄青出兵才平叛了侬智高势力。宋仁宗之前派出一波文臣都平不了侬智高。狄青一到便平息叛乱。因此宋仁宗决定将狄青提拔为全国军事最高长官枢密使。狄青的命运就由此发生了变化。
特定政治环境下的“如坐针毡”“臣伏见兵兴以来。所得边将。惟狄青、种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不可与张亢、滕宗谅一例待之。”——欧阳修
“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才有陈桥之变。”——《野老纪闻》
综上。岳飞之死死在民族危亡之际。并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得到宣传。甚至带有不能兴复疆土的遗憾。赵构在淮西兵变之后力图削弱各路家军实力。又有金人以归还生母为议和条件。岳飞坚持抗金事业与赵构心中战略背道而驰。恰巧秦桧是主和派官员。所以秦桧与赵构的君臣双簧直接害死了岳飞。反观狄青。北宋军国大事已定。政治环境偏向于内部治理。并无开疆扩土或抗击外侵的大事。只因文武之间的利益划分。狄青被排挤出核心权力圈。受到猜忌与监视后。心中竭虑。又因患病在生。故而郁郁而终。与岳飞的轰轰烈烈死于莫须有相比。狄青更加憋屈。且岳飞死后不久得到昭雪。狄青有冤无处喊。一代名将陨落的毫无声息。
参考资料:《宋史》、《三朝北盟会编》、《江邻几杂志》
其他观点:
如果题主去问欧阳修。他肯定会很惊讶:“我明明是为了狄青好。怎么到你嘴里就成立陷害呢?”
嘉祐元年(1056年)。京师发大水。狄青避水将家搬到相国寺。在佛殿上居住。狄青毕竟是个武人。不知道相国寺的地位。这是皇家寺庙。狄青却在大雄宝殿上活动。“行止殿上”。被认为很不恭敬。便遭到很多文官诬告。说他有谋反之心。
《续资治通鉴》记载了欧阳修的态度:“臣观枢密使狄青。出自行伍。遂掌枢密。三四年间虽未见过失。而不幸有得军情之名。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欲乞罢青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于是朝廷便免去狄青枢密使之职。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这是离任丞相的待遇)。离京出判陈州(今河南淮阳)。
欧阳修是一个老实人。他说出了为什么那么多文官要弹劾狄青的三大原因:一是狄青为行伍出身却掌握枢密大权。也就是说。行伍出身的狄青不能当枢密使(国防部长)。二是狄青太了解军情和太得人心。尽管他任职三四年且都没出现过什么差错。三是武臣掌管军事。这对国家来说是最大的危险。
欧阳修
是的。这就是北宋士大夫的普世观:武将不能有权。有权就会造反。到时候不是改朝换代就是失败身死。所以为了赵家。为了武将。还是让偶们文人来掌权吧。文人是不会造反滴!
西夏人的手下败将韩琦。因为自己是进士。是文官。就可以无视西夏克星狄青。公然叫嚣: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为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以细故杀狄青旧部焦用。
很强大的逻辑是不是。但是不管现代人信不信。赵家和士大夫是信的。于是狄青就成了“莫须有”的第一个著名受害者。你有可能造反。那么你就去凉快地方呆着去吧。结果第二年狄青就在愤懑、忧郁中离世。
所以。欧阳修请贬狄青事件。实际上是北宋的政治正确导致的。谁让赵家自己就是武夫篡国。得国不正呢?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从后周大将摇身一变北宋开国皇帝
因此。赵匡胤一上台就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手段。以高官厚禄为条件。削去藩镇重将的兵权。派文官指挥军队。还加紧完善确立选官制度即科举制。使宋朝形成文官治国的政治体制。这一“重文轻武”的政策。虽然有效地削除了武人专权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却形成了鄙视、猜忌武人的风气。狄青被攻击。也正是这一国策所造成的。
和岳飞冤案不同。狄青受到了士大夫普遍的攻击。狄青在皇祐四年(1052)被提升为枢密副使时。便遭到了御史中丞王举正、左司谏贾黯及御史韩贽等人的强烈反对。谏官多次对狄青发难。称其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就差没说他就是下一个赵匡胤了。及至狄青平定广南。将被升任枢密使。遭到宰相庞籍等人的坚决反对和蔑视。被呼为“赤枢”。在文彦博请罢狄青时。宋仁宗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立即反驳“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
宋仁宗任命狄青为一向由文官担任的枢密使。实际上也体现了其政治上不够成熟的一面。白白葬送一代名将
而不得不说的是。欧阳修在狄青没当枢密使之前。是坚定的挺狄派。多次为狄青说话。狄青有点什么过失。都有欧阳修为其转寰的影子。
例如庆历三年公使钱案。范仲淹带头力保。欧阳修帮忙说情:“臣伏见国家兵兴以来五六年。所得边将。惟狄青、种世衡二人而已……臣料青本武人。不知法律。纵有使过公用钱。必非故意偷谩。不过失于检点。致误侵使而已……况如青者无三两人。可惜因些小公用钱。于此要人之际。自将青等为贼拘囚。使贼闻之。以为得计……其狄青纵有干连。仍乞特与免勘。”
庆历四年水洛城案。欧阳修依然为狄青说情:“近闻狄青与刘沪等争水洛城事。枷送沪等德顺军。窃以边将不和。用兵大患。况狄青、刘沪等皆是可惜之人。事体须要两全。利害最难处置……国家近年。边兵屡败。常患大将无权。今若沮狄青而释刘沪。则不惟於青之意不足。兼缘边诸将皆挫其威。”
直到至和三年狄青被诬陷谋反。欧阳修依然试图保全他。建议外放狄青。以避开流言中心。“若青之忠孝出处如一。事权既去。流议渐消。则其诚节可明。可以永保终始。”
可以说欧阳修和其他攻击狄青的士大夫还是不同的。他对有用的武将还是持保护态度。只是狄青当枢密使。突破了士大夫的底线。众议汹汹。有可能性命难保。欧阳修才提出将其外贬。所谓两权相害取其轻耳。所以。欧阳修与秦桧有本质的区别。
要说害死狄青的凶手。实际上不是欧阳修。而是文彦博
至于狄青病死。则既不是欧阳修本意。也不是欧阳修能够预料的。他应该是想着等风头过去还可以让狄青起复(陈州离开封不远)。但其他人不这么想。势要斩草除根。狄青被罢后。朝中“每月两遣中使抚问”。实则仍是一种不信任的表现。狄青“惊疑终日”。不到半年便死去了。史书记载“此文彦博之谋”。可见用心实在狠毒。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7457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枢密使,欧阳修,北宋,仁宗,文官,宋朝,岳飞,武将,宰相,军队
没想到大家都对相比秦侩陷害岳飞,欧阳修陷害狄青致死,为什么感觉少有人提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说起北宋名将狄青。他的出名程度确实不如岳飞。可能他含冤的程度并不如岳飞。故事也不如岳飞精彩。因此。人们更愿意谈论岳飞。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