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中国历史上。关中平原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地方。自西周以来。先后成为西周、秦、西汉、前秦、北魏、隋唐等朝代的核心所在。尤其是汉唐两朝。开创了空前的盛世局面。关中平原也几乎成为同时代世界的核心所在。
为何历代统治者要选择在这里定都?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关中平原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来源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如果以海平面为原点观测的话。中国国土的地势西高东低。从空中俯瞰。自西向东可以如同台阶一样。分为三级阶梯。
其中。第一级是西部的高原。第二级是关中平原。第三级是东部的平原地带。
位于第二级的关中平原。南有秦岭。西有陇山。北有黄土高原、东有华山崤山及晋西南山地。加上黄河环绕其外。被称为“被山带河。四塞为固。”
关中居高临下的优越地理位置被刘备的谋士娄敬比喻成打架。“夫与人斗。不扼其抗。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
意思就是像人打架一样。要扼住他的喉咙。击打他的背部。
占据关中。就意味着取得居高临下优势。随时可以向东部无山河之险的第三级平原地区发起进攻。
二、富饶发达的农业优势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天府之国的称号。最初属于关中平原。
西汉初年。张良评价关中:
“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宛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先秦史籍《尚书》在评价九州土地肥沃程度时。把关中平原所在的雍州定为上上。居全国之冠。
关中平原。上亿年来的地壳剧烈运动使得陕西南部的大地逐渐升高。形成了横亘华夏大地。分割南北的秦岭。
相对于秦岭的抬升。北麓的关中地区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由从西北逶迤而来的渭河及支流纵横流淌。冲积出了沃野千里的平原。
关中平原早在西周建立之前。就已经以肥沃著称。如《诗经》中有诗篇赞颂周原的肥沃与富饶:“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根据考古和文献记载。我国古人用作食物的农作物包括有:粟(小米)、稷(黄米)和黍(黍与稷类似。更有黏性。北方又称糜子)。
还有最重要的麦子。
关中平原的冬小麦秋种夏熟。可以帮助古人度过艰难的青黄不接期。被称为“续绝继乏”。
此外。小麦还可利用晚秋和早春时节生长。不与其它粮食争夺生长期。如果与早谷配合。就能提高复种指数。
秦国富国强兵的过程中。很多人更熟知的是商鞅变法。
却不知道。当时的郑国渠。作为战国时期最大的水利工程。同样对秦国的富国强兵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它的修建。彻底改变了关中农业面貌:之前的关中平原有不少泽卤之地。土质呈碱性。不利作物生长。全长达三百多里的郑国渠引泾河流入渭北后。不仅解决了干旱。还改良了平原土质。关中平原从此成为膏腴之地。
根据《史记》记载推算。当时关中平原一亩地可产小麦125公斤。可以说。包括糇在内小麦食品的出现。既使军粮更容易置办。也使军粮便于携带。
无形中。秦军的活动半径扩大了。秦军的作战效率提高了。
我们可以想象。当秦赵两国决战于长平之时。远道而来的秦军并没有受困于粮食。反而是赵国军队。因为陷于断粮危机。被迫主动出战。最终导致全军覆没的悲惨命运。
司马迁的评价是:“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意思就是。关中的耕地占全国的1/3。人口占全国的30%。财富却占全国的60%。
从某种意义上讲。秦国对天下的征服。乃是关中农耕和关中农作物创造的奇迹。
此外。上帝的无形之手也在悄悄地帮助汉唐时期的关中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从春秋开始到东汉初期。我国处于一个温暖期。如今南方的动物和植物。都能在关中平原找到。比如荔枝。今天它的北界是四川南部的合江和重庆涪陵。但在西汉。长安也曾种植过荔枝。
秦汉之后的800年里。气候转趋寒冷。相对应的是三国纷争、短暂的西晋以及黑暗的五胡乱华。极端的气候带来的是华夏大地的极端混乱和人口剧减。
唐朝立国后。漫长的严寒终结了。天气再次转暖。根据竺可桢研究。整个唐代。气候湿润。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1到2度。并且降水充沛。当时的关中平原和今天的长江流域相似。温暖湿润。气温稳定。
关中平原出现了原产于南方的水稻。
温暖湿润的气候带来的是充沛的降水。汉代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描写长安城:“荡荡乎八川分流”。后人概括为“八水绕长安”。
唐代的关中平原。最不缺的就是水。秦汉时的郑国渠、成国渠、白渠和曹魏时的汧水渠都得到了重修及拓展。其中仅白渠的灌溉面积。就达到了汉朝的4倍多。浇灌面积可达200万亩。
关中平原的诸种作物。从来不用担心干旱与枯萎。滔滔不绝的沧浪之水是丰收的有力保障。
面积仅仅3.6万平方公里的关中平原。同时供应着数百万人口的衣食。
三、山河险阻的战略优势。
富饶的农业提供了丰裕的人口优势。关中平原的山河险阻优势。更是成为历代统治者选择定都之地的重要因素。
春秋战国绵延数百年。秦国能从一个边陲小国崛起为统一华夏的强权。触动了无数人的神经。也引起了很多有识之士的反复思考。
除了前面所说的商鞅变法和农业富饶等优势外。关中平原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优势就是:易守难攻。
秦昭襄王时。范睢入秦。游说秦王道:
“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奋撃百万。战车千乘。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
意思就是。秦国可以依靠周围的地形便利进行守战。形势有利的时候出兵山东。形势不利的时候。退守关中。
范睢所说的“四塞”。就是四座具有战略意义的通道。即函谷关、武关、散关和萧关。
函谷关。即后来的潼关。依险而立。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控制着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要道。号称关中的东大门。
这条通道。穿越华山和崤山北麓的山地。绵延数百里。极尽险阻。
从战国时期的许多战争来看。函谷关就是秦国安全的重要保证。
如公元前318年。楚赵韩魏燕五国联军攻打秦国。攻函谷关不克。被秦军出关反击。大败。
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卫再次合兵攻秦。再次被函谷关所阻。无可奈何。
函谷关废弃之后。汉、隋、唐等王朝在关中建都时期。潼关成为长安的东大门。安史之乱。潼关阻挡了安禄山叛军的兵锋。如果不是唐玄宗严令哥舒翰出关作战。安史之乱的历史或许真的要改写。
武关。在今陕西省商州东南180里。春秋时此地设置“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汉水支流丹江自西北向东南穿越秦岭东段。所穿切开来的狭长通道。
武关道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江南的交通要道。
秦、汉、隋、唐时期。这里是关中的东南门户所在。
散关。也称大散关。位于陕西宝鸡西南50里的大散岭上。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
大散岭是秦岭西段向西北分出的支脉。是清姜河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居于岭上最高处的大散关控制着陈仓道北端。是古代秦岭南北兵家相争的必夺之地。
散关“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荆襄。西控秦陇”。为秦、蜀往来的咽喉要道。
所谓北不得散关。无以图汉中。巴蜀。南不得散关。无以图关中是也。
楚汉相争时。刘邦取韩信之言“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自汉中。经散关。由故道。出陈仓。还定三秦。打得项羽措手不及。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进犯陕川。宋将吴玠、吴璘在大散关以东的和尚原聚兵扼险于散关。最终击败金兵。守住了巴蜀。
萧关。又称陇山关。在宁夏固原东南30里处。同样依险而立。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通道。
除了以上的四关。还有一个渡口。即蒲津渡。只要守住这里。就可以阻挡来自山西方向的入侵。
“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正因为有着以上优势。汉唐以来的统治者。在定都时的首要考虑必然都是关中。
小奔说:
战国时期。吴起对魏王说。“在德不在险”。意思就是。决定政治兴衰和军事成败的根本因素并不在于险固的山河。毕竟。“险可恃而不可恃”。自古以来没有攻不破的要塞。得民心者兴。失民心者亡。自古皆然。
然而。秦朝。汉唐之所以成就盛世。其实离不开关中地区优越的山河形势。正因为有相对稳固的后方和可以凭恃的山川险阻。才能形成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态势。也才能供养支撑一个庞大的政治军事集团。从而为统一天下。开创盛世打下坚实基础。
其他观点:
关中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横贯陕西的秦岭和渭北北山山系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长约36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东部最宽达100公里。西安附近约75公里。眉县一带仅20公里。至宝鸡逐渐闭合成峡谷。因在函谷关(后亦称潼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亦有称“秦中”之说。西窄东宽。号称“八百里秦川”。
关中因四面高山环绕。所以地势险要。南面有秦岭连绵。隔绝南北;北面有北山山系。阻隔了西安与北方的交通;东面有崤山纵列。作为西安的屏障;西面有汧山、陇山相接。抵挡了西北面少数民族的侵扰。在古代交通和武器落后的情况下。关中守军只要坚守四面山岭间的关隘。敌人是难以攻入关中的。因此古人谓关中“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这也成为不少帝王选择在关中建都的原因。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7501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关中,平原,秦岭,秦国,潼关,的是,优势,长安,山河,之地
没想到大家都对历史上,关中平原为何易守难攻?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中国历史上。关中平原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地方。自西周以来。先后成为西周、秦、西汉、前秦、北魏、隋唐等朝代的核心所在。尤其是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