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农历是中国古代的创造发明。24节气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汉初就有了。不过呢。现行农历有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重大贡献。他和几位传教士一起合作。替中国全面引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天文学。使中国天文学从传统的“天圆地方”的盖天、浑天观念。大跃进到了地心说时代(稍后又引入了日心说)。具体到农历本身。除了提供西方天文学理论、数学计算方法。有个很有趣的方面。就是汤若望对“24节气”定义的修改。或者说。实现了中国农历对节气的准确计算。
24节气。特别是二分二至。是有其天文现象作为标志的。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太阳位于黄赤交点。夏至太阳位于黄道最北点。我们这里太阳中午高度看起来最高。日影最短。冬至太阳位于最南点。中午太阳看起来最低。
24节气是把一个回归年(地球绕太阳一周。或者说太阳在黄道上一周)的时间分成24份。这就是为什么在12个月里每个月有两个节气的原因。
可是。究竟怎么划定和计算这24个节气。是大有讲究的。在中国古代。盖天说或浑天说。都认为我们的大地是平的。静止不动的。因此要去看太阳在天上的运行。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里。历法工作做得很棒。可是因为缺少好的几何学。没有能够掌握准确计算太阳月亮位置的方法(能计算。但不够准确)。比如。我们古代天文数学里把一周分为365.25度。这样一来。我们熟悉的360度之下15、30、45、60、90、180度这些特殊角度在中国古代得用非常复杂的数字来表示。仿佛没啥特殊意义了。可是几何学很重要啊。这让中国古代学者们很挠头。有些问题始终找不到解决方案。
所以。今天我们说的。太阳在黄道上每过15度为一个节气。这就是汤若望引入西方天文学之后修改使之准确定义的。此前的定义是按照回归年的时间平均。但地球绕太阳的椭圆轨道。意味着太阳运动速度有快有慢。如果按照时间平均计算。那么除了古代对冬至计算相当准确之外。对于其他节气的计算都是有问题的。这是没法消除的一个系统误差。
所以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为首的传教士天文学家团队。帮助中国解决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用西方天文学(从托勒密到开普勒)为我们提供了计算农历节气、太阳月亮位置等天文元素的准确方法。使我们的24节气回到了它最初的意义上。
所以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天文历法。是在一位德国传教士手里完成了最终的完善。有清一代。使用的《时宪历》就是应用西方天文学方法计算出来的。而清初几代钦天监的监正。也就是皇家天文台的台长。是由几位欧洲传教士先后担任的。而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学到了很多科学和数学。
谢谢这位德国人。
对了。汤若望还在关键时刻。推荐了小玄子。让他当了皇帝。康熙皇帝。
其他观点:
其他观点:
《崇祯历书》的主编是徐光启。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有参与改进算法、修正累积的误差。但若说是汤若望发明的。就偏离事实了。。。中国的历法在唐朝的时候吸收了随佛教传入的一些东西。元朝的时候吸收了随回教传入的一些东西。明末的时候吸收了随基督教传入的一些东西。但根基还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初历》。。。明朝灭亡后。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把《崇祯历书》略作删改后献给清廷。。。做学问要实事求是。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7650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节气,传教士,太阳,天文学,中国古代,中国,农历,天文,准确,崇祯
没想到大家都对中国《农历》是德国人编著的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农历是中国古代的创造发明。24节气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汉初就有了。不过呢。现行农历有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重大贡献。他和几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