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清朝风雨飘摇之际,慈禧挪用公款祝寿,她跟爱新觉罗氏有仇吗?你怎么看?
原创

在大清朝风雨飘摇之际,慈禧挪用公款祝寿,她跟爱新觉罗氏有仇吗?你怎么看?

好文

热门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如果慈禧本人再生。遇到这问题都会被你问懵逼了。

用我们现代人的回答只能说这老娘们懂个球啊。如果不是慈禧为了庆贺寿辰挪用了北洋水师的军费。德国本应该卖给清政府的那艘铁甲战舰。清政府没钱买了。德国就卖给了日本人。结果就是导致日本人用从德国人手里买来的铁甲战舰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打垮了北洋水师。

洋务运动失败可以说慈禧要负主要责任。李鸿章和鬼子六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奈何老娘们拖后腿啊。

将士们在战场上拼命杀敌。败家老娘们在后方一个劲肆意挥霍军费。所以清朝岂有不亡之理。

甲午之战时。清政府进行了洋务运动三十多年了。而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学习西方也三十多年。但是两个同样真拉出来较真张的封建国家。清政府却是一败涂地。这是就是因为人家日本话事人是具有先进思想和大局意识的明治天皇。清政府的真正话事人是个屁都不懂。整天就知道勾心斗角。处处以封建贵族阶级利益为先的败家老娘们慈禧。所以一场战争到最后其实拼的是双方实际核心领导人的能力。慈禧的能力比明治天皇恐怕是天壤之别吧。

所以慈禧害了大清。当时民间都传言慈禧是和珅转世。就为了来报复大清朝的。从这些民间流言就能看出当时清朝百姓对和珅和慈禧有多么憎恨。

由于和珅被嘉庆帝赐死。所以当时民间都传言和珅转世成慈禧就是为了报复爱新觉罗氏。但是和珅虽然贪婪成性但是还没有达到像慈禧这般误国的境界。如果说满清第一罪人非慈禧莫属。

有一句关于清朝皇帝的顺口溜说的挺对的。康熙负责亏。雍正负责赚。乾隆负责花。嘉庆负责擦。慈禧败到家。

其他观点:

慈禧刚入宫的年薪是100两银子。这么好的待遇。睡觉都能笑出声。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差点儿给她惹来杀身之祸。

1851年(咸丰元年)。慈禧被选入宫中。她出生于满洲镶蓝旗一个宦官世家。时年17岁。号“懿贵人”。

清朝的后妃是有等级的。而且是一份工作。由内务部发薪水。从皇后往下依次为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共八级。

慈禧刚入宫的年薪是100两银子。这些钱是多是少。比较一下就知道了。当时四品文官的年薪也不过105两银子。慈禧的父亲叶赫那拉·惠征从1831年起就在吏部任八品笔帖式。工作了21年(咸丰二年)才升为正四品道员。也就是说慈禧刚入宫时的待遇就跟她父亲的待遇持平了。

慈禧在宫中混得如鱼得水。深得咸丰皇帝的恩宠。仅仅三年就连升三级。刚20岁就成为懿贵妃。年薪达到600两银子。而当时的一品文官年薪才180两银子。慈禧一人比三个一品文官挣得还多。

同时。慈禧生下了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母凭子贵。她的地位更高了。能和没有生子的皇后慈安平起平坐了。

咸丰皇帝体弱多病。因慈禧写一手好字。便经常让她代为打理朝政。允许她发表个人的一些看法。这一段经历。为慈禧日后的垂帘听政。统治清廷达47年之久打下了政治基础。

所以。慈禧不可能有仇恨。爱新觉罗家族给了她一个施展权术的平台和享受荣华富贵的机会。她感激还来不及呐!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不仇视。为啥大清危难之中。挪用“公款”给自己祝寿?

其实。这个问题只看到了表象。没有看到实质。如果说慈禧掌管清廷大权之前。还是一个领年薪的后宫“工作人员”。那么掌权之后。清廷的钱就是她的钱。大清财政就是她的私人钱包。已经没有公私之分了。

我们通过两点分析一下。首先看慈禧平时怎样使用自己的“钱包”;其次再看她处理国家危机的“套路”。如何“化险为夷”。

—— 1 ——

慈禧每顿饭120道菜。众人皆知。

宫里有寿膳房、西膳房、荤菜局、素菜局、饭局、点心局、饽饽局。都是专门儿为老佛爷准备食物的。有100多个炉灶。每灶有一个掌勺的。一个配菜的。一个打杂的。加起来有300多人。能做各式点心400余种。菜品4000余种。

慈禧每天三顿正餐。 还有三次加餐。喝人奶做的奶茶。宫里的餐具都是银器。防止有人下毒。每顿饭120道菜外加海鲜。慈禧只吃其中的三四种菜。每种菜吃不过三匙。剩下的菜赏给级别高点儿的太监、宫女。很多最后吃不了。都扔了。

说完了吃。再说慈禧的穿、戴。

慈禧的服饰很多。究竟有多少?说一件事就知道啦。有一次。慈禧乘火车去奉天(沈阳)。有一节车厢专门装载她的衣服。大概有两千多件儿。鞋子有三四十双。这些可不是慈禧的全部家当。她当时没打算在奉天待太长时间。因此只带了一些适用晚春季节的衣服。

慈禧拥有各种首饰、宝石。对翡翠更是情有独钟。她的奢侈生活。曾经养活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梅萨平原的伊巴拉碧玺矿。该矿的翡翠西瓜所特有的双色组合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开采出来的大部分产品都出口到中国。供大清宫廷享用。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后。该矿被迫关闭。黄了。

据清王朝最后一任总管太监小德张回忆:慈禧当年一天的宫中费用大致是纹银4万两。这是个什么概念?也就是说半个月的费用就能购买一艘日方吉野级巡洋舰;两个月的费用可购买一艘超级主力舰;一年的费用能装备一支海军舰队。这支舰队的规模可居当时全球六、七位。

所以。跟平常糜烂的生活相比。修缮颐和园的那几个钱算什么。纯粹是小巫见大巫。如果慈禧真为大清着想。不挥霍奢靡。每顿饭四菜一汤。大清王朝也就不止一只北洋水师了。别说日本人不敢轻举妄动。即使八国联军也不敢来呀!那时候。60大寿即使奢侈一点儿。又有何妨呢?

—— 2 ——

甲午战争之前。慈禧曾经历过一次战争“磨难”。

那是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打到北京郊外的八里桥。咸丰皇帝慌了手脚。想逃出京城保命。以禄寺卿胜宝和顺天府尹董恂为首。100多名大臣联名上书。反对咸丰皇帝离开北京。

慈禧当时帮咸丰皇帝打理朝政。也劝咸丰留在京城。同洋鬼子死磕到底。咸丰逃命心切。面对慈禧的一再劝阻。勃然大怒。差点儿杀掉她。看在儿子载淳的份儿上才作罢。咸丰留下恭亲王奕訢与英法联军议和。自己带着众人。以打猎的名义逃到热河的避暑山庄。

大清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在之前签订的《天津条约》基础上。给英法联军赔款共计1800万两银子。及丧失部分国家主权和利益为代价。暂时摆脱了危机。

这件事让慈禧大开眼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原来战争还可以这样玩。武力打不过。就拿银子摆平。照样可以全身而退。继续享受自己的荣华富贵。

1894年。慈禧太后即将迎来60大寿。打算好好庆贺一番。

当时。大清经过30多年的“洋务运动”。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前列。超过世界总量的15%。妥妥一个“大户人家”。家里的“老佛爷”60大寿。奢侈一点儿。排场一点儿。似乎也“无可厚非”。

这一年。日本出兵朝鲜半岛。挑起中日甲午战争。此时。有大臣向太后提出停止庆典筹备。把款项用作海军备战。慈禧听后勃然大怒。说出了那句著名“台词”:谁让我一时不痛快。我让他一世不痛快。现场所有人都不寒而栗。噤若寒蝉。

慈禧口中的“一世不痛快”。可不是骂你两句儿。打你几下。而是要杀头的。甚至有可能株连九族。满门抄斩。

慈禧不拿备战当回事儿。自有她的道理:打不赢不要紧。咱还有银子。这方法第一次鸦片战争的道光皇帝用过。给英国人赔偿了2100万两银元;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咸丰皇帝用过。给英法联军赔偿了共计1800万两银元。凭啥我慈禧就不能用呢?

慈禧有样学样。心里这么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当清军在朝鲜战场接连失利。北洋水师在黄海之战遭受重挫。慈禧希望外国出面干涉。尽快结束战争。目的竟然是怕战争干扰自己的六旬庆典。“老佛爷”爱自己胜于爱大清、爱子民。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冲突时。她毫不犹豫选择了前者。

对内。谁阻碍她“痛快”。她让谁“一世不痛快”;对外。她“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给日本人2亿两白银;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给八国联军共计4亿5千万两白银。

对内如此“苛刻”。对外如此“大方”。目的只有一个。竭力维护自己的统治。继续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哪怕身后洪水滔天。

1908年11月15日。慈禧临死之前。倒也说了几句心里话:“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需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 可为殷鉴!”

看来。慈禧是个“明白”人。那为啥干“糊涂”事呢?

其他观点:

她跟爱新觉罗氏没仇。

她祖宗跟爱新觉罗氏有仇。

她跟咸丰就是朱丽叶与罗密欧。

两个家族的仇从元末明初一直结到明末努尔哈赤。

到咸丰。其实这么多年早忘了。

再说连咸丰的血里都有汉族血统了。

清朝皇帝第一个混血儿是康熙。

他妈妈是明末大汉奸佟养正的孙女、佟图赖的女儿。

所以没必要记仇。

挪用公款国寿是因为她是个不要脸的清朝领导人。是一个昏庸的领袖。

千古之罪人慈禧。一说起这个娘们我就想骂人。

幸好孙殿英报复了她的尸体。

被孙殿英报复才是因果循环呢。

孙殿英的祖宗是大明末期的重臣孙承宗。

好了。懒得想起这个烂人。

慈禧不要再见。愿她永世不得超生。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旧日梦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北海茫月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15:26

    慈禧,咸丰,爱新觉罗,英法,大清,北洋,银子,皇帝,清朝,自己的

  • 旧日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15:26

    没想到大家都对在大清朝风雨飘摇之际,慈禧挪用公款祝寿,她跟爱新觉罗氏有仇吗?你怎么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15:26

    这个问题问得好。如果慈禧本人再生。遇到这问题都会被你问懵逼了。用我们现代人的回答只能说这老娘们懂个球啊。如果不是慈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