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如何看待儒家思想的核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原创

大家如何看待儒家思想的核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好文

热门回答:

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是出自孟子所做的《孟子·离娄上》。百善孝为先。中国历来就是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家。在《书文解字》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孝。善事父母者”。所以古人也总结了一个说法。叫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么到底是哪三个不孝呢?

一、“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一味的顺从。明明知道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这就是一种不孝顺。孝敬父母也要一定的遵循原则。那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礼记》中有“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二、“家穷亲老。不为禄壮。二不孝也”。就是说父母已经老了。而你自己却不去赚钱来赡养父母。最典型的就是“啃老族”。啃老的行为一般都会慢慢腐蚀一个家庭的和谐。

三、“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三不孝中最严重的不孝。也即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所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实际上孟子所讲的“三”。在古代多半用来代表多数。而不一定限定于“三”。三就代表多数。因为三人成众。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个和尚没水吃等。

而比孟子更早之前年代。大家认为的不孝。最起码有五六个。甚至于七八个。那为什么到了孟子。他就认为不孝只有三种。因为孔子先生在春秋时代。孟子生在战国时代。我们从数字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到了战国时代。孝道变得萎缩了。就是对孝的要求越来越低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活包含了生物性、文化性和道德性三个层方面。而要民族文化正本清源、发扬光大。正是孝在道德上的最高要求。

其他观点: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原话是孟子说的。但是现代人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是源于东汉学者官员赵岐的错误批注。

赵岐在《十三经注疏》中写到:“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不能盲从父母。要积极为朝廷效力。要多生孩子。

这样的解释很符合封建王朝对于普通民众的要求。所以被积极推广并为大众孰知。

但是孟子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意思是说结婚这样的事情应该告诉父母。不然就是没把父母放在眼里。作为君子认为这样就是不孝。

其实这种错误的理解不仅对于孟子。例如孔子的“以德报怨”也被后人刻意曲解。论语中这是一段问答。首先弟子发问“以德报怨。何如?”孔子回答“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意思很明确。就是有恩报恩。有仇报仇。但是这样很显然不利于王朝管理。所以被断章取义。

其他观点:

一孔之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笔者认为。这句话虽不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传续千年。人人耳熟能详。这一句话的愿意是孟子评价舜帝不告知父母便娶亲的事情。舜帝父母不贤。导致他一直没有娶亲。舜帝担心无后。就私下娶亲。在古代。婚姻大事由父母做主。舜帝这种不告而娶的行为按道理说是违反孝道的。但是孟子评价说:舜帝不娶妻就会断绝后代。这是最不孝的事情。所以不禀告父母是可以谅解的。从舜帝的故事就可以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用来解释舜帝为什么不告而娶。其本意还是在维护孝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这一句话虽仍然被人们传吟。但传承孝道千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观被推翻了。随之生育观也发生了巨变。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难拥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34:54

    不孝,孟子,父母,为大,孝道,孔子,这是,以德报怨,这一,先祖

  • 难入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34:54

    没想到大家都对大家如何看待儒家思想的核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34:54

    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是出自孟子所做的《孟子·离娄上》。百善孝为先。中国历来就是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家。在《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