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现代诗在韵律、格式、比喻、隐喻、对偶、对仗等上都没有严格的规定规范规矩。无章无法。无迹可寻。不易模仿。不成定式的。因而。现代的表达方式非常自由。也很有意趣。
偶尔写现代诗。说说自己的表达方式。
《追问》
我不看你的眼
我不看一片低下头的云
两句话的现代诗略显单薄。特别是重复用“我不看”。会有枯燥感觉。是不是这样呢?
上句“我不看”。是不看什么?——“你的眼”!
“我不看你的眼”。可以联想是恋人、朋友、亲人。是对坐、并坐、依偎、并肩等。环境、意境、情境等模棱两可。不好确认。
首句给出了360度的想象空间。但很朴素简单。未泛起诗意。
接着一句“我不看一片低下头的云”。拟人化的手法。让诗意瞬间雀跃。我们形容人才会低下头。而云无根无据。虚无缥缈。自由浪漫。是受不得风雨雷电的压力的。一经作用。便会密集翻滚往下坠。这是云的个性、属性。将上下两句不同之处链接。构成了“你的眼”是“一片低下头的云”。
于此。意味俏皮起来。我们常将眼睛喻为湖水、涟漪、潭水等。它是心灵窗口。灵魂门槛。是情感表达的最佳“载体”。因而“眼”若“云”。就值得一番探究了。这里的“云”只“一片”且低头。如此一想。它不密集就不是乌云。应该是自由自在喜欢独处的的云啦。于此想象。此刻天空应很高很蓝很辽阔。又是什么原因。让这片云不经意低下头?
如果将“云”和“眼”联系。若云是眼。眼宛若云。可以想象。这片云眼睑轻轻一低垂的瞬间。是怎样的活法、生动。她是遇到风雨、遇到外物等刺激吗?联想到大背景无风无雨也无外力的情境。思维中瞬间跳跃出。她是不是偶遇了另一片云呢?所以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他无法确认她的羞涩与腼腆。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不必《追问》。绮丽美妙不过无声胜有声。
“眼”纳万物。“云”接大千。可异想天开。自由想象。自由表达。
《我不能恨》
女人一皱眉
天空也很紧张
一只虫叫了很久
女人和天空紧张了
草丛的雨水啊
一只虫紧张
我从太阳下钻出来
这首诗语句很通俗。七句话八竿子打不到一处。然而。经过巧妙串联。却十分有趣。
诗名《我不能恨》。不好写出诗意。很容易陷入咬牙切齿、愤慨不已的情境中。
我写这首诗歌。用时几分钟。算得上很快。
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女人。连恨的权利和机会都剥夺了。她还能如何滋生“恨”意?
这种无“恨”胜有“恨”。有“恨”却不能“恨”的心境。切入的点不容易捕捉。
我喜欢鸟虫。阳台有一小菜园。时有鸟雀、虫子、蚂蚁。我时常天马行空与它们构建一个和平诗意的世界。乐在其中。因而。看到这个题目时。我不自觉地联想到它们。于此迸发想象。
以前我爱皱眉。是纠结、忧郁、无奈、自嘲时的习惯性表情。一种令人窒息而紧张的标志性情绪。一想到此。一句“女人一皱眉/天空也很紧张”不由自主地喷出来。很自然。也很突然。这种情绪一旦凝结。气氛就紧张起来。所以看啥听啥都不顺心顺眼。于是。我将平时喜爱的“虫子”拿来“开刀”说事。
鸟鸣。虫叫。自然界动植物的声音很生动。但未必人人喜欢。时时喜欢。所以我决定将喜爱作成“讨厌”。忒烦人。由此必生“恨”。所以接着一句“一只虫叫了很久/女人和天空紧张了”。因为虫子无缘无故地一直叫。女人很懊恼。也很紧张。到底为什么这样。继续再想。空气也凝固得紧张。进而天空也紧张弥漫。代入感自然而然就来了。
这是一组点线面的链接结合。女人、虫子、天空。相互抵怼、作用、勾连、成全。让“恨”由此冲动而来。诗意达到一个高点。不满、愤慨、怨恨。世间万物皆有情。是需要窗口表达的。所以。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缄默里沉沦。显然。情绪后是需要消解的。而消解的最终核心是什么?
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平。与万物和谐。
“草丛的雨水啊。一只虫紧张”。湿漉漉的世界。一团团绿意。和平、平和、清新。一切清鲜、嫩色。雨水的点滴滋养着簇簇的新生活泛、张扬起来。既然如此向好。那么这只虫子紧张啥?
诗句的收尾很有意思。突然激发的一句“我从太阳下钻出来”。在我想象之外的收梢。雨后有阳光。是自然规律。而一个“钻”字。将所有阴霾一扫而光。恨不再恨了。又或许根本未曾“恨”过。那点“恨”只不过是女人由此活着的生命情绪吧。
是钻出“恨”了。还是“恨”钻进和煦阳光里。歧义的小区别值得小玩味。
现代诗歌的自由表达毫无定式。分享以上想法。一起探讨学习。
平时我们学习和讨论的平台有今日头条:江晓英、诗漫读书会;公众号:紫翘书桌、诗漫读书会、幕卷、幕灯读书、读有引力公众等。
谢谢阅读!
其他观点:
诗歌鉴赏的表达方式有四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一、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
二、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二、议论
四、叙述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2、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3、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拓跋焘的故事;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
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
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其他观点:
诗歌饱含着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像。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富于音乐美。
1.凝练含蓄的语言美。诗歌追求的是用最少的词表达丰富的含义。能经得起反复推敲。是用最精炼含蓄的语言表达不尽的情义。诗歌要求的是意蕴美、朦胧美。古人云:诗无达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形象的绘画美。诗歌是用意像来表达意义的。古希腊诗人西蒙奈底斯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 就是‘’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3.充沛的感情美 。诗既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壮怀激烈;既可以温柔的浅吟低唱也可以情感激跃的应和。共鸣。
4.悦耳的音乐美。优美的旋律和节奏是诗歌美的两个方面。第一、音响节奏。第二、语义节奏。历来好诗都可以歌。
现代诗既有高度的概括性又有鲜明的形象性。既有浓烈的抒情性又有和谐的音乐性。现代诗的形式是自由的。内涵是开放的。意像是优美而富于修辞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7932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诗歌,不看,抒情,紧张,一句,修辞,一只,低下头,天空,虫子
没想到大家都对谈谈现代新诗的自由表达方式有哪些?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现代诗在韵律、格式、比喻、隐喻、对偶、对仗等上都没有严格的规定规范规矩。无章无法。无迹可寻。不易模仿。不成定式的。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