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一。登基十年的明宣宗朱瞻基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患病。并迅速病危。延宕到正月初三。皇帝的病情已经无可挽回。于当日在京师皇宫乾清宫驾崩。年三十八岁。二月初九。年仅八岁的皇太子朱祁镇在祖母太皇太后张氏的辅佐下。继位称帝。成为大明新的君主-明英宗。
宣宗在十年前。即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仁宗去世时以皇太子的身份继位。那时候的宣宗已经是二十八岁的成熟男性了。但是膝下却只有三个公主。没有皇子。这也是成为皇帝后的宣宗心中最为忧虑的事情。因为按照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当年拟定的《皇明祖训》中的规定:帝位传承需遵循立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制度。如果宣宗无子的话。那么将来他驾崩后大明皇位可就要被宣宗的弟弟、仁宗的皇子们拿到手了(宣宗的同母弟越王朱瞻墉就一直没有就藩封国浙江衢州。而是呆在京师内。作为潜在的帝位备胎。维护着大明帝系在仁宗一脉传承的安全性)。
更有甚者:就在宣宗登基时。他的叔父汉王朱高煦就因为长期以来对仁宗、宣宗父子的忌恨和不满(当年成祖立储时。汉王费尽心思争夺储位。最后还是败给了当时是皇太子身份的仁宗)。悍然于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在封国乐安州(山东惠民)起兵作乱。虽然最后叛乱被平定。但是这也给宣宗一个大大的警告:皇储未定、国本未固。大明江山社稷始终有改弦易辙的危险。
宣宗的原配妻子:皇后胡善祥。是宣宗为皇太孙时由成祖亲自挑选指定。赐予宣宗作为太孙妃的。胡善祥和宣宗成婚后夫妻感情较为和睦。还先后为时为皇太孙的宣宗生下顺德公主、永清公主两个女儿。不能说侍夫无宠。
但是皇家子嗣。以皇子为重。胡善祥生了两个女儿。没有儿子。这就让宣宗后嗣无人。大统将来可就空虚了。虽然作为皇太孙(后来是皇太子)的宣宗当时还年轻。不患无子。但是胡善祥本人却压力山大。大明后继无人的问题。全压在了她的身上。
另外。宣宗幼年时。就因为外祖母彭城伯夫人(仁宗岳母、太子妃张氏之母)的缘故。和山东永城(太子妃张氏老家)主簿孙忠的女儿孙氏相识。并成为了青梅竹马般小儿女关系。日后孙氏几乎成为了皇太孙妃第一人选。只是因为成祖横插一了杠子。最后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皇太孙选妃时。山东济宁锦衣卫百户胡荣第三女胡善祥成为了太孙妃。而之前呼声最高的孙氏却意外落选。只得以皇太孙嫔的身份进入东宫。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八月与皇太孙朱瞻基和太孙妃胡善祥一起在皇宫内正式举行大婚礼。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年初。在太孙妃胡善祥连生两个公主后。受宠的太孙嫔孙氏也为皇太孙诞育一女---常德公主。成祖在生前所见到的三个重孙辈。全都是曾孙女(此时成祖诸孙中。只有皇太孙朱瞻基诞育子嗣。还全都是女儿。其余诸孙:皇太子诸子、汉王诸子、赵王独子全部没有诞育后嗣)。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成祖驾崩。皇太子朱高炽奉遗诏即位。即明仁宗。皇太孙朱瞻基也进位一步。成为皇太子。十个月后。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仁宗又突然在京师去世。皇太子朱瞻基自南京火速返回。即位称帝。即明宣宗。由皇太孙而皇太子。再由皇太子而成为皇帝。宣宗在不到一年内就成为了大明江山的新主人。
登基时的宣宗已经二十八岁。虽然在成祖当年的悉心栽培下。宣宗对于朝政大事熟稔于心。治理国家也驾轻就熟。对于反叛的叔父汉王朱高煦直接就轻松拿下。但是对他来说。迟迟不能诞育皇嗣、大明国本不能确定。这件事才是最糟糕的重压。如果自己同汉成帝、唐文宗、宋仁宗、元成宗一样没有亲生子嗣承袭大统。那么将帝系就会转移到旁系宗室手中(比如越王)。自己即使文治武功再出色。也将会落得一个无嗣弃世、后事凄凉的境地。
因此。宣宗在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平定叔父汉王朱高煦作乱、并迫使另一叔父赵王朱高燧俯首、缴还护卫兵力后。内部不稳定因素已经基本消除。接下来就是江山社稷后继有人的事情需要特别落实了。这以后的一年内。宣宗抱着早日诞育皇嗣的殷切希望。于后宫中旦旦而伐。期盼能够早日迎来皇子降临。从而为大明帝系大宗的延续尽到本分、皇统不至于转移至其他旁系小宗(即宣宗诸弟:郑王朱瞻埈、越王朱瞻墉、襄王朱瞻墡、荆王朱瞻堈、淮王朱瞻墺各支系。)
宣德二年(1427年)十月十五。在宣宗皇帝“不懈努力”了一年以后。皇宫中终于传出喜讯:和宣宗青梅竹马、同时又宠冠后宫的孙贵妃为皇帝诞育一子。这也是大明皇帝第一个皇子!喜不自禁的宣宗马上到太庙向列祖列宗汇报大明后继有人的喜讯。并在十二月皇子满月后赐其名为“祈镇”。同时厚赏立下大功的孙贵妃。这个时候。宣宗就有了废黜原配胡皇后。改立孙氏为皇后的想法(关于朱祁镇生母之谜。历来史书中有不同记载。明实录自然是言之凿凿地记载是孝恭皇后即孙贵妃之子。而明史以及明代私人笔记则说朱祁镇是后宫普通宫人之子。宣宗喜爱孙贵妃。所以把皇子交给她抚育。以便用“母以子贵”的名义达成更换皇后的目的。这种说法至今也没有确凿的证据。所以这里还是采用宣宗皇长子朱祁镇是贵妃孙氏诞育史料记载。)
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经过宣宗的提前布置、安排好对胡皇后的待遇安排和家族优待条件后。皇后胡善祥主动向朝野内外宣布:“国家以皇嗣为重。今贵妃诞育皇子。大明社稷永固。我久居中宫。未能得子。心中不安。母以子为尊。请立贵妃为后。我愿退居别宫。以谦后位。”
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十二。经过宣宗、胡皇后、孙贵妃之间来来往往数次的“谦让、退逊”之后。一切准备就绪。宣宗在当天下诏。赐皇后胡善祥“静慈法师”尊号。退居皇宫内的长安宫居住。三月初一。宣宗以谕旨诏告天下军民百姓。册立贵妃孙氏为新皇后。立当时只有四个月大的皇长子朱祁镇为皇太子。朱祁镇是有明一代。被立为皇太子时年龄最小的储君。
而宣德三年(1428年)朱祁镇被立为皇太子后。大明帝系传承有序、国本稳固。其他外藩亲王(如此时尚在京师。作为皇储备胎的宣宗三弟、越王朱瞻墉)可以打消为国承嗣的念头。老老实实当藩王吧。
宣德三年(1428年)八月初三。后宫宫人吴氏又为宣宗诞育皇次子。这下子皇位继承有了双保险。宣宗也是兴奋不已。晋封吴氏为贤妃。赐皇次子名为“祁钰”。于内宫妥为安置。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一。宣宗突然患病(很有可能是中风或者脑溢血)。三天后即驾崩。幸好他已诞育了两个皇子。且都茁壮成长、健康平安。大明帝系不会出现因皇帝无子而导致大统转移的大事情。
根据太祖高皇帝所制定的《皇明祖训》规定:“立嗣必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不尊此训。非我子孙。”所以。皇长子朱祁镇以“嫡长子、皇太子”的身份。由祖母太皇太后张氏扶持。于正月初九正式继位。以明年为正统元年。朱祁镇即大明第六代皇帝——明英宗。
而宣宗皇次子朱祁钰则于宣德十年(1435年)二月间被祖母张太皇太后以皇帝英宗的名义晋封为郕王。因为皇帝年幼。为防不测事件。所以郕王没有出外就国。而是一直奉藩于京师。成为新的帝室备胎(之前宣宗皇帝的备胎、越王朱瞻墉在宣宗诞育两个皇子后也没有就国前往衢州。而是一直在京师居住。以防不测。现在侄子继位后。越王还是被母亲张太皇太后留在京师。不必就藩。其中内应如何众说纷纷。也许是为侄子们再承担几年的风险。也许是当久了实际上的皇储。如果出外就国难免有猜忌。反正越王一直没有前往封国衢州。直至正统四年(1439年)六月在京师去世。年三十四。没有留下子嗣。)
在《皇明祖训》的指导下。宣宗自然要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亲儿子。怎么可能驾崩后不选儿子而从其他藩王内挑选继任者(如弟弟朱瞻埈、朱瞻墉、朱瞻墡、朱瞻堈、朱瞻墺等)。封建王朝的传承制度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即使宣宗无子。那也是当初早就备好了的储君人选、留居京师的三弟越王朱瞻墉来继承。不会再选他人。退一万步说。即使朱瞻墉无子去世。宣宗或者张太后也会从宗室子弟中选下一辈为宣宗立嗣子。或者选宣宗的同母弟(即襄王朱瞻墡)入承大统。这样才能保证帝系在仁宗一脉继续传承。不能因为日后的英宗庸碌无能、偏信权宦。引发了“土木堡之变”。导致大明社稷几乎倾颓。就先入为主地设想宣宗会取消他的继位权。并转立其他藩王为嗣皇帝。这是大大的不现实。宣宗在有亲生儿子bi并立为皇太子的情况下。是绝对不会改立其他宗室子弟为嗣君的。这是常识。(巧合的是:宣宗的两个皇子先后都成为了皇帝。即明英宗和明代宗。有关他们的故事。许许多多的文字及影视艺术作品描绘渲染了无数次。这里就不再加以细述了。)
其他观点:
在中国古代。皇位传承是有一套程序的。尤其是明王朝。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并执行得更为苛刻的王朝。几乎没有之一!除了通过“靖难之役”篡位上台的明成祖朱棣和“土木堡之变”后“权宜变通”产生的景泰帝朱祁钰之外。明王朝的皇帝无一例外都严格遵循了“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包括曾经想要废长立幼的明神宗朱翊钧。最终在朝野的压力下也被迫放弃了原先的想法……
“嫡长子继承制”这个东西始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但明王朝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巅峰基本没有疑问。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制定了一套最为苛刻的“嫡长子继承制”。或者叫“嫡长房继承制”也不能算错。
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讲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长幼有序”。有嫡子存在。则立嫡长子为储;嫡长子被废或去世。则顺位立嫡次子为储。没有嫡子则立庶出之子为储。依旧是长幼有序。但是。明太祖玩了一出“不按常理出牌”。他规定了一套以“房头”为单位的“嫡长子继承制”。什么意思呢?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是嫡长子优先。而明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是嫡长房优先!嫡长子去世。不立嫡次子、而立嫡长孙。除非嫡长房绝嗣。否则不考虑其他“房头”。这就是明王朝明立皇太孙的原因所在。如果嫡长子之后是嫡次子或庶长子接班。那么置皇太孙于何地?皇太孙。多么扎眼的名号!嫡次子或庶长子成了皇太子。这位前皇太孙到底算顺位继承人还是什么?这简直就是内乱之源了。明太祖一生都在寻求皇位的平稳传承制度。搞这么一出岂不是“自毁长城”?除此之外。明王朝还有众多的亲王世孙、甚至世曾孙!这同样说明。明王朝实行的是苛刻的“嫡长房继承制”而不是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更重要的是。明太祖通过《皇明祖训》将这一制度法制化、规范化了。后世帝王必须无条件遵循!
就以明世宗朱厚熜为例。他的堂兄明武宗朱厚照去世之后。明孝宗一脉彻底绝嗣了。如果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要么给明武宗过继一个“儿子”。要么选择明孝宗在世最年长的弟弟——岐惠王朱祐棆。那么。为什么最后继承皇位的却是明世宗朱厚熜呢?就是因为明王朝特殊的“嫡长房继承制”。明宪宗无嫡子。前三房绝嗣之后。继承皇位的理应是庶出第四房兴献王朱祐杬一脉。朱祐杬虽然去世了。但他的儿子兼继承人时任兴王朱厚熜还活着!换言之。庶出四房并没有绝嗣。自然轮不上“老五”岐惠王朱祐棆!这也是为什么明世宗朱厚熜刚刚抵达北京便坚持自己是继统而非继嗣的理据所在。缺乏根基的明世宗为何敢与张太后和内阁硬刚?就是因为明太祖留下的这个祖制。他始终占着理。占据着法理的制高点!
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年仅三十六岁。留下两个儿子——嫡长子朱祁镇八岁、庶出次子朱祁钰七岁。都未成年!换言之。明宣宗并没有绝嗣。按照《皇明祖训》。继承皇位的只能是他的嫡长子朱祁镇。即后来的明英宗。这是法理层面的依据。
但是。不同的声音还是出现了。有部分朝臣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以“主少国疑”为由。提出了由张太后的另一个儿子——嫡三子襄宪王朱瞻墡继承皇位!如此一来。问题就多了。首先是明宣宗两个儿子该如何安置的问题。他们才是理所当然的顺位继承人。一旦朱瞻墡成了皇帝。还能不能容得下这两个对皇位具有巨大威胁的侄儿?真的很难说。这还只是一个方面。彼时张太后所生的嫡次子越靖王朱瞻墉还活着!即便嫡长房明宣宗一脉绝嗣了。按照《皇明祖训》也应该由朱瞻墉继承皇位而不是朱瞻墡!如果朱瞻墡成了皇帝。朱瞻墉作何感想?会不会发动又一场“靖难之役”?他可比当年的明成祖名正言顺多了!
这还仅仅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嫡脉。庶出的儿子呢?既然朱瞻墡可以跨过嫡出的老二。庶出的儿子难道就不能跨过两个嫡子?此举一出。势必会引发许多连锁反应。后患无穷!如果选择更远支的宗室。那问题就更大了。等于是所有宗室都具备了“合法”继承皇位的资格。那明太祖那二十几个儿子的后代还不像疯了似的出来争夺皇位?明王朝瞬间便会陷入祸起萧墙、内乱不止的局面……因此。只有严格按照《皇明祖训》。有明宣宗的嫡长子朱祁镇继承皇位才能避免这一切的发生!如提问者所言。选择一位“朱姓王爷”继承皇位。只能将明王朝带入内乱不止的万劫不复之地。
作为明成祖的嫡长媳。张太后本人就是“靖难之役”的参与者。也是“汉(朱高煦)赵(朱高燧)围攻皇太子(朱高炽)”的亲历者!她深知立三儿子朱瞻墡可能会带来的巨大问题。为了避免内乱的发生。最终张太后一锤定音。彻底放弃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而选择了嫡长孙朱祁镇!当然。张太后也是有私心的。虽然皇帝不是儿子。但依然是亲孙子。作为皇帝的祖母。她的地位无人能够撼动!更重要的是。儿子朱瞻墡已经成年。即位即亲政。张太后就只能“退休”了。可未成年的孙子当皇帝就完全不一样了。张太后还可以趁着孙子年幼无法亲政。一定程度上左右朝局。她才是最大的赢家!所以说。亲儿子张太后都不选。就更别说是其他所谓“朱姓王爷”了……
其他观点:
明宣宗朱瞻基36岁英年早逝。时年太子朱祁镇才8岁。8岁虽然太过年幼。但历史上这种情况并不罕见。比如汉和帝去世。继位的太子才满月。所以。大臣们谁也没有他想。不料平地起风雷。宫中传出消息。太皇太后张氏准备立襄王朱瞻墡为帝。
皇位更替之间。最怕这种争议出现。弄不好就演变成两派惨烈的斗争。不知道有多少人丢官。甚至脑袋搬家。于是气氛陡然紧张。朝中笼罩上一层阴影。
朱瞻墡是谁?张太后为何抛弃孙子选择他?流言可靠吗?
朱瞻墡跟明宣宗朱瞻基一样。都是张太后的亲儿子。除了哥俩。张太后还有一子朱瞻墉。三个儿子中。张太后最喜欢的就是朱瞻墡。
朱瞻墡第一次出现在政治漩涡中心。还是十年前的事。那一年明仁宗朱高炽驾崩时。太子朱瞻基正以监国身份。驻守陪都南京。仓卒之际。皇后张氏下了一道明旨。又立了一道密旨。明旨令户部尚书夏元吉为顾命大臣。全权处理军国大事。密旨就是立襄王朱瞻墡为监国。
监国一般是指皇帝出巡。暂时接替皇权的那个人。通常由皇太子担任。所以监国常常被当作皇位继承人的风向标。可张氏的这个密旨下得有点莫名其妙。因为大明帝国此时是有监国的。即太子朱瞻基。这会儿搞出两个监国。明显不合规矩。
当朱瞻基风尘仆仆从南京赶回来。大臣们出城百里相迎。唯独缺了夏元吉和朱瞻墡。朱瞻基喝问夏元吉在哪里。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不是朱瞻基气量小。这种敏感时期。自己不在大内。什么意外情况都可能发生。何况还有对皇位虎视眈眈的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其实。张氏之所以密立朱瞻墡为监国。也是防止出现意外。并非想改立嗣君。
说到底都怪明仁宗朱高炽。当初他不顾大臣们反对。非要让太子出镇南京。临终前又不能提前召回太子。反骨仔朱高煦、朱高燧听闻明仁宗驾崩后。立刻起兵。企图半路劫杀朱瞻基。假如得逞的话。大明帝国就是灭顶之灾。
因此。张氏提前布局。立朱瞻墡为监国。又不对外公布。其实就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为防万一。她甚至命令夏元吉不得出城迎接太子。而是留在城中辅佐朱瞻墡。
朱瞻基对母亲的这个安排是接受的。他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亲征朱高煦。离京后。朱瞻墡再度奉命监国。朱瞻基为何不用太子监国?那一年太子朱祁镇还未出生。朱瞻墡时年19岁。
朱瞻墡不光有嫡子的身份。而且在兄弟十人中声望最好。他为人谨慎低调。坚守操行。大明王朝三次重大变故。他都被作为皇储候选人推出。上面这一次是明仁宗驾崩。朱瞻基不能及时即位的危机。还有两次是什么时候呢?
先说第三次。那就是正统十四年的土木堡之变。英宗朱祁镇被俘后。为了对付瓦剌人的讹诈。朝廷决定另立新君。让肉票变过期粮票。当时大臣们在2岁的太子朱见深。和郕王朱祁钰之间难以抉择。皇太后孙氏抛出了第三个人选——襄王朱瞻墡。并以金牌调他入朝。
结果朱瞻墡拒绝接受。反而给朝廷上疏。建议立太子朱见深。同时以郕王朱祁钰监国。多年后英宗朱祁镇复位。听信流言。误认为朱瞻墡曾经谋图皇位。差点清算了他。后来英宗在密档里找到了当年朱瞻墡的上疏。以及调他入京的金牌。才感叹皇叔的高尚。
第二次就是这一次。宣德十年宣宗朱瞻基驾崩。基于朱瞻墡多次监国。人望高。又有嫡母皇太后的偏爱。在太子年幼的情况下。传出朱瞻墡即位的消息。应该不是空穴来风。大臣们也都相信这件事很可能是真的。
不过。张太后也没让大臣们提心吊胆太久:“太后趣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万岁。浮言乃息。”
张太后为何这么快就改主意了?朱瞻墡不比一个娃娃更适合当皇帝吗?事实上这个娃娃长大后搞出了土木堡事变。差点亡了大明。
首先。皇嗣的产生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并不是所有皇家子弟都有资格。
后人读史。看到某位不称职的皇帝。就气得直拍桌子。忍不住大声质问。为何就立了这么一位混蛋。皇家子弟一大把。就跳不出一个正经玩意了吗?其实这是不了解古代的皇位继承法统。
天下再也没有比皇位更诱人的职业了。所以皇家子弟为了它一定虎视眈眈。试想一下。皇家子弟产仔量多大?几代人下来。皇家应该叫“蝗家”。子孙多得让人眼晕。
以老朱家晋王系为例。据史料记载。三代后。汾阳城内城90%的房产都是老朱家的。外城门70%也都是他们家的。第五代庆成郡王。一人生了70个儿子。
如果这些子弟都奔着皇位去。秒秒钟不就咬碎了龙椅?为了防止他们觊觎皇位。产生不必要的内耗。古人对皇位的继承法则。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基本上。按照规则套。只能找到一个对应人。别人就洗洗睡吧。
比如嫡长子继承制。只有皇后的儿子有资格。老大是第一顺位。没有嫡子按序齿排位。一个儿子都没有。可以从血缘关系最近的宗室过继。
这些法则虽然让“德才”这两个最重要的因素遗漏了。很不合理。但是它解决了皇位之争的政治危机。不合理却合情。
按照这个规则。什么情况下才能轮到朱瞻墡呢?首先朱瞻基不能有儿子;其次。朱瞻基的兄弟们也都没有儿子。不能给他提供过继子;最后朱瞻墡要在兄弟们中处于第一顺位。
事实上。以上条件朱瞻墡一条也不符合。他不可能替代得了朱祁镇。
其次。朱祁镇的嗣君身份。已经得到了宣宗朱瞻基的确认。
朱瞻基在临终之前。有遗诏确认了朱祁镇的嗣君身份。即便没有遗诏。朱祁镇在两岁的时候就已经被立为太子。他也可以名正言顺即位。
灵前奉诏即位。被视作皇位继承合法性的一部分。假如张太后想要推翻朱瞻基的决定。难度太大。除非她能摆平朝中所有政治势力。
实际上。包括朱瞻基一手培养起来的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驾马车一定会站在朱祁镇一边。这恐怕也是张太后知难而退的最重要原因。
最后。张太后立朱瞻墡这个方案。存在巨大漏洞。容易引起纷争。
其实如果张太后推出朱瞻墡。恐怕她首先面临着骨肉相残的局面。因为朱瞻墡还有一个同母哥哥朱瞻墉。张太后瞻墉排在朱瞻墡前面。
朱瞻墉的史料记载很简略。大致留下这么几个信息:他受封越王。但从来就没去就藩。一直留在北京;他正统四年去世。没有留下一个儿子;他曾经建金刚延寿塔。为母亲祈福。
这几条信息表明。朱瞻墉很可能是虔诚的佛教徒。无心政治。可由于身份限制。又未能出家。不过请注意。只要他存在。按照继承法统。他就是朱瞻墡的“障碍”。皇位之争并非当事人之间的争斗。而是他们身后政治势力的斗争。朱瞻墉即便自己没兴趣。也会有人推着他走。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张太后都没办法让朱瞻墡上位。亦或许。朱瞻墡本人也不同意跟侄子争位。张太后原本也不是讨厌孙子。只是担心他年龄小。既然有大臣们作保。她也没必要坚持。
这位被追谥为“诚孝张皇后”的张氏。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好的名声。她重用三杨。打压宦官。为明英宗初年的政治清明奠定了基础。被后人尊称为“女中人杰”。相比较她的儿媳钱太后。跟她差远了。一共三个儿子。老大朱瞻基。老三朱瞻墉。老五朱瞻墡。也就是说。按皇位继承顺位。朱瞻墉排在朱瞻墡前面。
朱瞻墉的史料记载很简略。大致留下这么几个信息:他受封越王。但从来就没去就藩。一直留在北京;他正统四年去世。没有留下一个儿子;他曾经建金刚延寿塔。为母亲祈福。
这几条信息表明。朱瞻墉很可能是虔诚的佛教徒。无心政治。可由于身份限制。又未能出家。不过请注意。只要他存在。按照继承法统。他就是朱瞻墡的“障碍”。皇位之争并非当事人之间的争斗。而是他们身后政治势力的斗争。朱瞻墉即便自己没兴趣。也会有人推着他走。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张太后都没办法让朱瞻墡上位。亦或许。朱瞻墡本人也不同意跟侄子争位。张太后原本也不是讨厌孙子。只是担心他年龄小。既然有大臣们作保。她也没必要坚持。
这位被追谥为“诚孝张皇后”的张氏。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好的名声。她重用三杨。打压宦官。为明英宗初年的政治清明奠定了基础。被后人尊称为“女中人杰”。相比较她的儿媳孙太后。跟她差远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7989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宣宗,皇位,太后,大明,长子,皇太子,皇帝,宣德,儿子,太子
没想到大家都对明宣宗驾崩后,为何不能在朱姓的王爷里选择一个继任者?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一。登基十年的明宣宗朱瞻基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患病。并迅速病危。延宕到正月初三。皇帝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