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谢谢邀请!
王阳明是明朝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他有着辉煌的功绩和杰出的学说“文事武备”。成为“儒学”派一流人物。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历史影响。
王阳明“四句教”就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教”是王阳明的学术宗旨。是他一生的思想精华总结。高度思想的概括。
“四句教”也是每个学者求良知的过程。良知者行动的方式方法。不管是什么朝代。都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鉴于当今社会。就是提倡分清善恶。扬善惩恶。做有道德。懂伦理道德之人。
“四句教”是王阳明在其教学中提出来的。“四句教”中的心。意。知。物就是围绕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展示出来的。进一步升华了“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内函。对现在的社会进行道德教育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一。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人从出生到成人为一个物体。心也是在物体本身。是没有善意和恶意。善恶之意应重在后天是否有良知教育。良知教育才是从善的可靠保障。
二。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善恶是人的意愿。是人的思想意境。是后天通过转化形成的。也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三观。也就意味着社会上的良知。培养教育很重要。
三。知善知恶是良知
人在社会上应该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有良知之人善意可做。恶意不能做。这就是有良知良心之人。站在伦理道德立场上。论没有良知之人。就是指没有良心之人。
四。为善去恶是格物
每个人在社会上是否做了善恶之事。看做出事来结果的本质好与坏。有利或无利。就知道是从善之人。还是从恶之人。知善知恶就是人分辨是非思想明确。为善去恶才是确立良知良心的目的并表现出来。
综上所述。便知从善就是现实社会上有伦理道德。遵纪守法正能量之人。从恶就是现实社会上无视伦理道德观念。纪律法规观念淡薄之人。当今社会有些人追求金钱利益至上。目无道德法规。最终沦落为从恶之人。是没有好的下场!
更使人深知。人成长为良知之。为善去恶之。学校教育重要。家庭教育更为重要。应从小养成不自私行为。传统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乃不教。性乃千”。很有家庭教养道理。应该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总之。王阳明“四句教”。虽然是明朝时期的做人之教。但与当今社会的伦理道德教育相吻合。应该大力提倡“四句教”。对推动当今社会的伦理道德教育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其他观点:
这四句话可说是王阳明对自己学说的一种概括。王阳明的书我读的不多。对他的思想也了解不深。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我仅就这四句话解读一下。至于符不符合王老先生的愿意我就不知道了。
先看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先解释一下心是什么。王阳明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寂。你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心外无物。这么一看。王阳明是个纯粹的唯心主义。
但我要说明的一个要点是。这个心并非指的是通常意义上的“心思”、“心理”、或者“意识”。真要研究心学。这些东西是要超脱的。这个心在这里指的是人认识物质世界的一种功能。统称为心。姑且把认知的功能称为“能”。所感知的心理活动生理活动和所感知的物质世界。统称为“所”。有能知没有所知不起作用。有所知没有能知也不起作用。也就是说你看花时能看的功能和所看的花同时存在才会看到花。有一个条件不具备。这个花是看不到的。所以不要把唯心主义看得那么简单。绝对的唯心包含色法。物质世界包括在内的。发生作用时是不可分割的。能知和所知的功能统称为心。在没有发生作用时。归体了。就寂灭了。这个时候什么善恶观念是没有的。所以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人批判唯心主义说意识决定物质。真是不知所云。也没有真正了解唯心主义。
下面说“有善有恶意之动”。这里说意之动。没说心之动。心和意不一样。意是心的一种功能。这个分别意识一动。善恶观念就来了。什么好的。坏的。美的。丑的。是意识的判断。归根到底是站在“我”的立场分别。所以意根在“我”。
结合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这个良知就是前面所说的心有能知的功能。这个良知有什么作用呢?“知善知恶”。这里注意一点。良知只有知的功能。没有分别功能。比如你看东西。这个景象由外界通过光线反射到眼睛再到视神经。在发生作用的一刹那。是没有分别作用的。良知时没有分别的。不管美丑。明暗。大小。统统接收。接收后由意识处理。所以能分别的是“意”。由意识处理信息。美丑。明暗。大小。所以要分清楚“意”与“良知”的作用不同。这个知。人生来就有。完全如实反应。看到就是看到。看不到就是看不到。比如一个人的眼睛出问题了。你问他还能看到东西吗?他会告诉你。眼前一片黑。什么也看不到。这里要传大法了。既然说看不到。那说看不到的是谁?可见眼球的功能损坏了。良知的那个知还在。不然他怎么知道看不到呢?所以善恶是意的作用。良知只有知而没有分别作用。
最后再说“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个善恶是意在起作用。那么站在自我的立场用意识判断善恶对不对呢?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个善恶的标准归根到底是站在自私的立场来说的。符合我的标准的就对。不符合我的标准的就错。如果这样为善去恶。那就真的斯不善矣。为善去恶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意要遵从这个良知。首先第一步。黑的就是黑的。白的就是白的。意不能掩盖良知。良知所反应的一切。这个意要如实承认。不能巧伪掩饰。这是诚意功夫的第一步。诚实。用《大学》里的一句话。“欲修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而格物的意思就像你整理房间。把东西一样样的摆好。放在它该放的位置。天就是天。地就是地。光明就是光明。黑暗就是黑暗。你不管它。意识遵从良知不加干扰。这就是良知的作用。万物自然各安本位。黑白分明。这个就是致知了。到这个地步才真正做到诚意。这时候意遵从良知才叫正知正见。你的所想所做所为自然就符合天理。然后心就自然正了。最后就是由内而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一般人把黑当做白。把地当做天。当吃时不吃。当睡时不睡。千般计较。万种愁肠。每天算计着过日子。根本没有诚其意啊。
归根到底。王阳明的心学并没有超出儒学致知格物的那一套东西。诚其意。不妄想不掩盖良知。这就是为善去恶了。
其他观点: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教”表现了王阳明的基本思想。第一句表明了人心不像孟子说的那样是“性本善”。也不像荀子说的那样“性本恶”。人心本体上是无善无恶的。无善无恶就是本心的自然状态。它是心之本。由于心即是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之本当然就是无善无恶的;而当人有了念头。便会有善恶观念。那就失去本体。其实这即是良知被遮蔽。而良知一旦被遮蔽。所发出的念头就有了善恶。而有了善恶之后。就需要为善去恶。如果不为善去恶。就会失去“良知”。因为。便需要从内心扬善去恶。便是在“格物”了。所以。王阳明所说的“格物”。不是朱熹所说的格天下物。知天下理。而是格私欲。是致良知。不管学习什么事物、知识。其根本的“格物”原则是“致良知”。是内心进行的事。
在朱熹看来。“天理”就是脱离于人的主观意思而存在的。是事物的一种客观的理。所以。需要“格物致理”。而王阳明则认为
心外无理。天理本来就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的主观意识去接触天地万物。对其运作等到有了认识。才产生了所谓的“理”。而如果心不接触万物。万物便与心同归于寂。便没有所谓的“理”。因而。人的认识的所谓的“格物”。其实就是“致良知”。
这与佛家的“明心见性”有相似之处。悟在自觉。佛在心中。禅宗六祖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说的是”心即佛。顿悟便成佛。而王阳明是主张于内心去“致良知”。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8193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良知,善恶,之人,为善,功能,四句,意识,作用,站在,唯心主义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理解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谢谢邀请!王阳明是明朝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他有着辉煌的功绩和杰出的学说“文事武备”。成为“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