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我是历史逸事。我来回答。
我们要从亭子在历史上的功能说起。
亭存在的历史久远。早期的亭并非供观赏用。
周朝时。亭是设在边塞观察敌情的处所。
如《墨子》上载∶\"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为闺门两扇。\"
秦汉时期。亭成为各地方的治安机构。
如《后汉·百官志》载有∶\"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有亭长持更板以劾贼。索绳以执贼。亭长旧名负弩。改为亭长。或为亭父。\"
刘邦就做过亭长。
如《说文解字》上载∶\"亭。人所安定也。
《释名·释宫释》∶\"亭。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
当时。道路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提供行旅憩息之用。
十里长亭就此出现。
如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毒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倪璠·注:\"《白孔六帖》云:‘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后来。亭开始出现在中国园林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建筑物。亭有顶无墙。是供人憩息、观赏的建筑物。多筑在花园或路旁。如凉亭、茅亭...等。
到隋唐时期。园林庭院中筑亭已经很普及。唐朝宫殿中也大量出现亭的建筑物。
宋朝时。亭的建筑多也更精巧。
十里长亭作为送别的标志物。与一些诗词大家也有关系。
唐朝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词∶\"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宋朝苏轼《送孔郎中赴陕郊》诗∶\"十里长亭闻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
宋朝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欣赏这些诗词。感受到了什么?那就是在长亭里。朋友间浓浓的离别之情。
所以在古代送别诗词中。\"十里长亭\"不断出现。蕴含着离情依依的惜别情愫。
久而久之。\"十里长亭\"就被用来泛指送别的地方
其他观点:
曾经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歌词是民国时期无所不能的大师。李叔同所作。没错。就是鼎鼎大名的弘一法师。
歌词意境很美。立马能使人联想到送别时那种凄苦的心情。那为何古人送别都在十里长亭呢?
由来
秦朝统一六国后。十里建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三十里为一传。并且设立相应的官职。比如亭长。意思这十里地都你负责了。刘邦就是泗水亭长。
长亭的作用相当于驿站中间可以休息的地方。可以让那些官差休息休息。喝喝水等等。
汉朝之后。天下逐渐太平。于是长亭在官方上的功能就慢慢消失了。空有其亭。但是慢慢却成了老百姓送别的地方。
文学渲染
自古以来。文人都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很多普普通通的东西。经过文人笔墨的点缀。立马就炙手可热了起来。比如乌镇啊、西塘啊以及很多的名胜古迹。经过文人的熏陶。仿佛有无穷的魅力。但是作为普通百姓而言。慕名而去往往发现会大失所望。所以很多时候。要保留那种存在内心中的神秘和美好。否则容易见光死。
于是。十里长亭成了送别的代名词。像其他那些景物一样成为了文人笔下的意向和寄托。
下面举几个有名的例子:
中国四大才女之一的卓文君《寄司马相如书》:一别之后。两地悬念。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尽。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望孤雁。八月中秋月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啊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这首数字回旋的书文。真是令人大为惊叹。“十里长亭望眼欲穿”更是写尽了自己对夫君深切的思念之情。不愧是中国四大才女之一。
唐李白有“长亭更短亭”的妙句。充分表达了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愚人最喜欢的还是他那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那繁忙的送别之地了。春风都知道离别的苦痛。都不让柳条变成青色。真是闻者痛哭。见者落泪。
宋柳永有首《雨霖铃》。其中“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句也是颇为精妙。在长亭依依不舍。竟然一夜过去。天都亮了。何其深情。
其实像这样美妙的句子还有很多。十里长亭就这样慢慢浸润到中国人的血脉里。流淌不息。我们会记住送别时的那种不舍和哀伤。我们也会记住送别后的担心和牵挂。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大步向前。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还会再次重逢。
你还记得你最难忘的送别时刻吗?快来评论区告诉愚人吧!
更多精彩历史。尽在愚人之娱。期待您的关注哦!
其他观点:
古代(近代)交通不发达。一般每十里建一个路边亭子供过往的人休憩。因为当时只有小路行走。马车可通过。要挑担。扛重物品。易累。所以叫十里亭。现在还有留存一些。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8504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长亭,亭长,十里,文人,宋朝,五里,之情,地方,中国,建筑物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代送别为什么是在“十里长亭”?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我是历史逸事。我来回答。我们要从亭子在历史上的功能说起。亭存在的历史久远。早期的亭并非供观赏用。周朝时。亭是设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