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曾国藩为何是死对头,两人谁的贡献更大?
原创

左宗棠、曾国藩为何是死对头,两人谁的贡献更大?

好文

热门回答:

说曾左是死对头其实还谈不上。对头嘛。明里暗里倒肯定是的。二人之所以是对头。其实根本的原因就是这截然不同的性格的对立。曾国藩的胆小懦弱老实本分。深得朝廷和一些位高权重的官僚喜欢。却是左宗棠不以为然乃至看不起的。左宗棠的过于张扬与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却正是曾国藩所害怕和不敢的。

左宗棠最大的功劳是收复新疆。而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对于漫长历史来说。其实谈不上什么贡献。只是。曾国藩因为留下了更多的文字。作为为人处世的某些读物。人们谈论得更多一些。

这也许与时下人们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有关。就象同为湖南双峰的两个历史人物。毛时代宣扬的更多的是蔡和森、蔡畅等革命者的革命精神。并在县城早早建起了蔡和森纪念馆。广场等。那时的曾氏算是要打倒的封建罪恶势力。

但时过境迁。随着国人思想的解放。一些历史小说的火热。以及一些无聊文人的大肆宣扬。伴随着对传统文化重视的社会潮流。如今的双峰街头。又是国藩大道。曾国藩学校。八本街......不一而足。城市文化建设反而主打曾国藩牌了。而且。什么商品都用国藩重新命名一番。什么东西都用国藩来扣。什么活动都用曾国藩来扯。

曾国藩曾经在家书里教育诸弟和子孙为人为学之道。并不奇怪。任何一个带头大哥和长辈都会讲这样的道理。并试图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文化传承。几千年本来就一套说辞嘛!

时下。有些人对曾国藩的那一套修身之法津津乐道。其实说不上不好。但真正按着那一套去做。培养出来的不过都是些庸才罢了。现代社会。偶尔看看无妨。了解了解就好。但大吹特吹就不必了。

其他观点:

左宗棠和曾国藩。不仅不是死对头。曾经还是很重要的战友。但是因为处事风格的差异。使得两人逐渐分道扬镳。

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的问题。使得左宗棠越来越看不上他。尤其是他在功成身退以后的表现。更让左宗棠觉得曾国藩是个上不了台面的人。

个个都在夸曾国藩有多牛。可是平定太平军的时候。曾国藩可是多次要跳河自杀。而且除了这件事。我们实在是找不出。曾国藩还做过什么类似的大事儿。为什么?因为曾国藩强烈懂得什么叫做明哲保身。

哪怕自己有能力。哪怕自己看到了大清朝的危机。但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安危和利益。我就是不出山。我把兵权都交出去。我看谁还来找我麻烦。这就是曾国藩后期的想法。

左宗棠跟曾国藩恰好相反。他也明白明哲保身的重要性。但是那个时候是明哲保身的时候吗?如果天下太平。没人欺负咱们。那的确该功成身退。可是那个时候。到处都是列强在欺负我们。你作为一个有能力的人。光顾着你们家族的荣耀。就不愿意站出来了?因此左宗棠十分看不上曾国藩。

曾国藩明哲保身。左宗棠挺身而出。

在平定太平天国以后。曾国藩功成身退。他担心自己的权力过大。会引起慈禧太后等统治集团们的猜忌。所以自行解散了湘军。自己也成了手无兵权之人。

后来不管是出任什么总督。哪里有他带领湘军的时候权力大呢?当年他可是取代了太平军。成为了南方乃至天下最强大的军阀。

所以说慈禧太后放松了对曾国藩的警惕。也没有追究很多事情。比如说他弟弟曾国荃。在打下安庆后滥杀无辜。在打下南京以后。居然说洪秀全的国库是空的。

背地里曾国荃却让大量湘军。从前线将财宝源源不断地运回湖南老家。要换成其他人。慈禧太后早就收拾他们了。可那是曾国荃。是曾国藩的亲弟弟。

人家都把足以推翻你王朝的军队给解散了。都把这么大的权力交还给你们了。你还不能让他们杀几个人?还不能让他们贪点财?这就是曾国藩保住家族命运的一种办法。

可是失去兵权的曾国藩和曾国荃。其实在清朝官场上的作用就相当小了。此后他们虽然到处做总督。却没有干出多大的事情来。可以说是屈才了。毕竟有那么多列强要对付。而他们又是带兵多年的统帅。

反观左宗棠就不一样了。人们俗称他所带领的军队叫做楚军。其实也就是湘军的一部分。只不过是左宗棠的嫡系人马。

在平定太平天国以后。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没有放弃手里的兵权。但是两个人的目的是完全相反的。李鸿章手握淮军兵权。那是为了在政治上不断往上爬。可左宗棠手握楚军兵权。是真的担忧国家民族的未来。

左宗棠南征北战。后半生从未休息过。

左宗棠挺身而出以后。先担任了福州船政大臣。在这里督办南洋事务。也就是造轮船。可事情刚开了个头。慈禧那边就急忙将他调往了陕甘地区。

为什么?因为这地方陆续出现的少数民族起义和捻军起义。已经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了。当时的清王朝。可谓是内忧外患。而且还偏偏没几个能打仗的人。

十一月。宗棠进驻平凉。九年。松山阵殁。以其兄子锦棠代之。战屡捷。而中路、南路军亦所向有功。陕回受抚者数千人。及夺秦坝关。化隆益窘。诣军门乞降。诛之。夷其城堡。迁甘回固原、平凉。陕回化平。而编管钤束之。宁、灵悉定。---《清史稿》

此后左宗棠和李鸿章都在战场上。与捻军作战。捻军一分为二。一部分在西北。是左宗棠对付的对象。在西北除了捻军。还有陕甘少数民族起义。

这地方的人。当年可都是十分彪悍的。西凉马超、秦帝国等等全都是从这儿发源出来的。所以说这些战争很不好打。

如果左宗棠也学习曾国藩。为了自己家族的未来。捞点钱就退休的话。那这些捻军和少数民族起义谁来镇压?没人搞得定。就算李鸿章搞得定。他双拳难敌四手。分身乏术啊!

左宗棠平定了这些起义以后。发现我们的新疆地区。已经被外来力量阿古柏集团给占了。他还在这里建立了所谓的洪福汗国。

于是年近古稀的左宗棠。再次出兵新疆。顺带着就把阿古柏集团给平定了。收复新疆以后。左宗棠又匆忙南下。指挥在越南的中法战争。

战争的确取得了胜利。可就在胜利传来的同时。李鸿章却手一抖。跟法国人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气得左宗棠一口鲜血吐了出来。从此一病不起。不久便去世了。他做梦也没想到。卖国能卖出这种新花样。

个人认为。左宗棠对民族的贡献。是曾国藩比不上的。

曾国藩最大的贡献。那就是平定太平天国。可是说到底这是内部战争。不管是清朝得天下。还是太平军得天下。都是咱们的家务事。

可是新疆的阿古柏就不同了。当时的新疆同时被英国人和俄国人给盯上了。阿古柏正是得到了英国人的支持。才敢在这里横行霸道。

宗棠奏曰:“自俄踞伊犁。蚕食不已。新疆乃有日蹙百里之势。俄视伊犁为外府。及我索地。则索偿卢布五百万元。是俄还伊犁。於俄无损。我得伊犁。仅一荒郊。今崇厚又议畀俄陬尔果斯河及帖克斯河。是划伊犁西南之地归俄也。武事不竞之秋。有割地求和者矣。”---《清史稿》

清廷当时心乱如麻。李鸿章表示新疆这种地广人稀的地方。应该放弃。国家经费就应该都交给他来造轮船。

结果遭到了左宗棠的强烈反对。左宗棠高瞻远瞩。又曾经得到过林则徐的指点。他对新疆。那是念念不忘的。

为此左宗棠坚决表示要收复新疆。年近70岁的左宗棠抬棺入新疆。期间老婆儿子相继去世。他都没工夫回去看一眼。最终击败了阿古柏。收复了新疆。同时逼走了赖在伊犁不走的俄国人。可惜谈判桌上。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依旧没能挽回霍尔果斯河以西的地盘。

这件事可就太伟大了。郑成功收复了台湾。被我们传颂了几百年。新疆是多少个台湾的面积呢?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几乎是永垂不朽的。

总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左公柳至今依旧在新疆那片土地上屹立不倒地生长着。那就是左宗棠建立如此赫赫战功最有利的证据。

收复新疆。对挽救清王朝。似乎没什么太大的作用。可是对咱们中华民族领土的完整。却有着无法磨灭的贡献。这一点。是曾国藩能够相比的吗?

左宗棠知道曾国藩的才华。可惜了曾国藩的才华。他非常希望曾国藩能够站出来继续壮大自己的民族。可惜他却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放弃了这个机会。我们不能说曾国藩做错了。这是正常人的选择。但是可以看得出。两人不是一路人。

参考资料:《清史稿》

其他观点:

左宗棠、曾国藩为何是死对头?这个说法不太准确。左公和曾国藩的关系比较复杂。虽然在性格为人。处事作风。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总的来说还是亦友亦敌的关系。个人认为以“诤友”来定义比较合适。

要理清楚两人的关系。得分几个阶段来描述。而分界点从左公分别任浙江巡抚和陕甘总督始。

成名之初。二人同心

左公为人心高气傲。目无余子。虽功名仅限于一举人。但常以“今亮”自居。素抱有澄清天下。扫荡寰宇之志。而曾国藩功名上比左公如意得多。27岁中进士。点翰林。少年早达。仕途得意。在统领湘军对阵太平天国前已是官居二品的刑部侍郎。

同为湖南读书人中少见的俊杰。两人惺惺相惜。在前期相互提携。如鱼得水。足可传为佳话。

曾国藩办团练建湘军为左公促成。后曾国藩统湘军出省作战。左公以师爷身份把持湖南政事。在后方练兵筹饷。后勤补给很到位。而曾国藩也投桃报李。上书朝廷保荐左宗棠为浙江巡抚。另建楚军并进军江浙。正式成为封疆大吏并独挡一面。

在此期间。有一段轶事可以看出两人之间的关系:

左公为人耿介。恃才傲物。心雄万夫。在把持湖南幕府期间听不进不同意见。经常与人争执。

而曾国藩喜对联。某日曾出一上联。将左公(字季高)名字嵌入。略带讥讽左公意味:

季子自称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人意见辄相左

左公闻之一笑。迅速对出下联以作回应:

藩臣当卫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汝经济有何曾

当时曾国藩统率湘军在江西与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相持日久而无进展。左公以此联讥讽其才力不足。然两者均一笑了之。可见二人之知心。

同任封疆。龃龉不断

公元1860年(咸丰十年)。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全面掌控对太平天国战事。为开辟第二战场。曾上奏朝廷保荐左公为浙江巡抚并另建楚军。进军江浙。独挡一面对上忠王李秀成。

自左公地位提升后。两人关系开始微妙起来。本身就有饷源地盘方面的利益冲突。左公又向来对事不对人。不讲情面。再加上朝廷深恐曾国藩拥东南半壁坐大。成尾大不掉之势。有意扶持左公与曾分庭抗礼。故数年间曾左龃龉不断。关系不断恶化。但终究有三分情面在。没有完全撕破脸(其中也有为减少朝廷猜忌。故作水火不容的姿态的考虑)。其中主要因素有:

1)湘军破天京。劫掠一空并付之一炬。放纵幼天王逃出;

2)曾国藩所统湘军杀戮无度。所过无不残破。与曾国藩向来标榜之为人差距太大。左公讥之为虚伪;

3)曾国藩为人谨慎。对洋人态度未免有些纵容。尤其在天津教案的处理上过于软弱。左公为之大怒。两者几乎断交;

4)曾国藩军事才能一般。习惯打呆仗。不会出奇弄险。才气纵横的左公自然看不上眼;

凡此种种。其实更多是性格和处事方式上的差异。左公眼里揉不得沙子。是导致两者交恶的根本原因。

在此阶段。也有一段轶事可以一提:

公元1866年。左公为开拓饷源。不惜以“驱寇入粤”的方式将太平天国汪海洋等部逼入广东。并借此攻倒时任广东巡抚。同为湘军元老的郭嵩焘。导致郭嵩焘被 朝廷免职。而郭不但是左公的儿女亲家。而且有大恩于曾左二人。

郭嵩焘为此毕生耿耿于怀。视左公为忘恩负义之辈。左公逝世时送上挽联一幅。大有不平之意:

世须才。才亦须世

公负我。我不负公

此事也影响到了曾左二人的关系。一度势同水火。私交几乎断绝。

返朴归真。肝胆相照

公元1867年(同治六年)。左公受命陕甘总督。入陕平回乱。至公元1872年曾国藩逝世。这期间两者关系大为修复和缓和。基本上又回到了当年惺惺相惜的状态。主要原因有:

1)随着左公地位和权力的不断提升。功勋名望已基本与曾国藩并驾齐驱。慢慢开始能体会曾国藩处事之难。渐渐多了几分理解和宽容;

2)左公受命入陕之际。曾国藩将湘军后期名将刘松山。刘锦棠叔侄及所部赠予左公。两人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左公为此心怀感激;

3)曾国藩晚年精研黄老之学。凡事皆持退让之道。姿态放得很低。左公是吃软不吃硬的人。终究也收敛了一些。

1872年曾国藩逝世。左公伤逝之余送上一副挽联。算是盖棺论定。对两人的多年交谊有了一个最后的评价: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而曾国藩对左公的评价是: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以左公之心气和才华。能让他说出自愧不如的话的。当世恐再无他人。有此二联。足见两人之知心。

曾。左二人贡献对比

曾国藩。左宗棠二人均为晚清时不世出的俊杰。在后世均得到极高评价。

而左宗棠则被近代启蒙大思想家梁启超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杰“。亦足可当之而无愧。

至于两人对国家民族的贡献。得分两方面来说:

对于大清国而言。曾国藩首创湘军。平太平天国。为大清续命。引领洋务运动。为所谓”同治中兴“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且曾为人谦和内敛。锋芒不露。也更符合封建专制时代对臣子的评判。所以清廷对曾的认可度极高。其谥号为文臣中最高的”文正“即可见一斑。

综合来看。左公完全可称得上民族英雄。其对国家民族的贡献要远大于曾国藩。毕竟后者只能算是大清的忠臣。其历史地位与左公不能同日而语。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小新卖蜡笔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6:38:00

    曾国藩,左宗棠,太平天国,湘军,新疆,两人,伊犁,太平军,二人,的人

  • 写相思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6:38:00

    没想到大家都对左宗棠、曾国藩为何是死对头,两人谁的贡献更大?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6:38:00

    说曾左是死对头其实还谈不上。对头嘛。明里暗里倒肯定是的。二人之所以是对头。其实根本的原因就是这截然不同的性格的对立。曾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