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是如何集合百家的?其目的是什么?
原创

《吕氏春秋》是如何集合百家的?其目的是什么?

好文

热门回答:

成书于秦代的《吕氏春秋》。是中国第一部杂家散文集。作者署名的是吕不韦。此人这里不做详尽介绍。因为在刚刚播过的历史大剧《大秦赋》中。“吕相国”已为更多的人所熟知了。

《吕氏春秋》共二十六卷。关于吕不韦撰《吕氏春秋》一事。在其本传有具体记载: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 《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从中可以看出。吕不韦开始撰此书的目的是出于与四公子攀比。并且如此明确地以自己的名字定书名。并以文章自负者。在先秦时代应是第一人。可见。吕不韦确有与人一较高下。著书立说以文章传世。青史留名之意。

《吕氏春秋》内容极为庞杂。吕不韦在组织士人编撰时。明确了要集儒、法、墨、道、兵、农、名及阴阳各家思想于一炉。清代文人汪中代替学者毕沅。在其所出的《吕氏春秋》序言中指出。其《劝学》等四篇与《学记》相表里。《制乐》等七篇皆论乐之作。《贵生》等五篇是道家之言。《荡兵》等八篇为兵家之言。《上农》等三篇为农家之言。指出其“不出于一人之手。故不名一家之学”。正因为如此。《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杂家。《吕氏春秋》虽兼有诸子之说。但亦有其基本思想倾向。汉代高诱在其《吕氏春秋序》中说:“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与孟轲、荀卿、淮南、扬雄相表里也。”认定此书之主要倾向是道家。大抵是不错的。《吕氏春秋》一书中有一些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观点对历史的发展持进化观点。主张因时制宜。反对墨守成规;在政治上既主张君主“法天地”。无为无不为。又强调民本德治。主张以德治为主、赏罚为辅。作者对当时的统治者多有批评指摘。此外。书中还记叙了有关天文历法、医药卫生和农业生产等方面的知识。对音乐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吕不韦出身商贾。学问根基不深。他当主编。组织宾客士人著书之举又在秦统一中国之前。故思想比较自由。书中的观点。既不完全代表秦王朝的政治倾向。也不完全是吕不韦自己的思想观点。反映在文章中。就表现了某些言论相当随意大胆。如《贵公篇》讲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圜道篇》说“今世之人主。皆欲万世勿失矣。而与其子孙。立官不能使之方。以私欲乱之也”;《孟冬纪》中之《节丧》《安死》等文。也对“今世之人主”有尖锐的批评。这些文章均有放言无忌之特点。全书虽出于众手。但编排严谨。体例一致。览、论、纪各部分自成系统而又互相关联。构成完整体系。其文章组织严密。论述透辟。广泛吸收了各家散文的长处。作者不事铺张渲染。文风平实。但也能取譬设喻。深入浅出。使作品富于形象性。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黎丘丈人”等寓言。简练传神、寓意深刻。至今仍为人们称引。书中纂辑了很多历史故事和传说。有些故事成为后人常用的典故。有的篇章仅在开头点明中心观点。然后用多则故事从不同角度加以说明。这种写法对后世的《说苑》《新序》等书有一定影响。

《吕氏春秋》的出现。标志着诸子各家的思想由尖锐的斗争开始走向融会。《吕氏春秋》之成书。其思想、其体例、其文风。都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西汉刘安所编撰的《淮南子》。便是仿具之作。

其他观点: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吕氏春秋》是如何集合诸子百家学说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做?”《吕氏春秋》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产生的一部重要的思想学术著作。虽然这部著作是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而准备的。但是。这个起跑线划的有点超前了。不但秦始皇没有从这个起跑线上跑起来。还彻底把这条起跑线给拆了。

值得庆幸的是。秦朝灭亡以后。汉朝的起跑线却完全是从《吕氏春秋》开始的。也跑出了一个世界历史上强大繁荣的汉帝国。

大约完成于公元前239年左右。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前夕。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非常复杂多变。秦国以进攻性大国。对六国构成很大的威胁之势。

这时。吕不韦被秦襄王封为文信侯。在丞相位置已经整整10年。他辅佐秦王政6年。秦王亲政也是两年了。

所以。吕不韦对自己的政治抱负也雄心勃勃。好像他的政治生命才刚刚开始。所以。加快推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主张。打算让秦帝国像周朝那样长久。像传说的尧舜那样理想。

吕不韦上任丞相以来。就模仿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礼贤下士。结交宾客。著书立说。决心要超过他们的美名。

于是招徕四方名士到他的门下。各显神通。

但是《吕氏春秋》的核心思想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和儒家仁政大同的思想。

全书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

在此思想准则和价值尺度的基础上。再对其他各派学问进行有选择性地吸纳柔和。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体系。

这套学说其内容与商鞅变法以来的秦国政治准则几乎是格格不入的。

吕不韦在10年的丞相位置上。为秦国的强大确实做了一些事情。但是。他还是没有弄懂亲政只有两年。年龄才22岁的秦始皇究竟有怎样的雄才大略。

我们看看吕不韦完成《吕氏春秋》以后的这一年。秦国发生的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情是。秦王政的弟弟长安君成蟜。在屯留叛秦降赵。这明显就是一次有预谋的政治叛乱。

第二件事情是。嫪毐被封为长信侯。

第三件事情就是。《吕氏春秋》正式编撰完成。

剿灭这次叛乱的是首领的嫪毐。所以嫪毐因功被秦王政封侯。

但是。自我膨胀至极的嫪毐发动的叛乱。同样被秦始皇给粉碎了。

而这一年吕不韦以道家思想为核心价值的《吕氏春秋》问世了。似乎是对吕不韦最大的讽刺。

秦国是一个崇尚法家的国家。从秦孝公商鞅到一直秦始皇亲政。在秦国开创的以法家思想为主。墨家思想为辅的“君主集权制”占据着绝对的上风。

秦国也因为以军功论赏。所以。在七国中说最厉害最强大的一个国。在七雄争霸还在进行中。显然道家和儒家的治国方略是不符合秦国发展道路的发展阶段要求的。

所以。你看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向秦始皇歌颂了孝公时期的商鞅。赞美了惠王时期的张仪。褒扬了昭襄王时期的范雎。唯独不提庄襄王时期和秦王政亲政前吕不韦有什么贡献。

不过。吕不韦确实是个人才。他眼光不错。以一个商人之力。投资于政治。居然也没有投错人。从一个富商。居然成为一个政治明星。

所以。他自入秦从政以来。就对秦国的政治做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他发现了秦国的一些制度之9弊端。

既然要纠正和调整。现有的治国方略和国家体制。就必须大刀阔斧地去修正。思想舆论这个阵地。你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于是。精心策划的一部20万字的巨著《吕氏春秋》应运而生。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

吕不韦为了宣传《吕氏春秋》他还把书的内容写在布匹上。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

但是。也许人人惧怕吕不韦的权势。也许《吕氏春秋》真的无可挑剔。最后没有一个人能够得到一千金。

两年之后。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十月。秦始皇免去了吕不韦的相邦职务。

吕不韦的3000食客分别好几个国家。听说吕不韦被秦始皇解职。有人出来劝说秦始皇。给吕不韦说情。齐人茅焦劝就是其中之一。

过了一年多。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络绎不绝。到吕不韦的封地洛阳问候。秦王恐怕他发动叛乱。就写信给吕不韦说:“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洛阳。食邑十万户。你对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你与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吕不韦一想到自己已经逐渐被逼迫。害怕日后即使到了蜀地也会被杀。就喝下酖酒自杀而死。结束了从巨贾商人。到出相入将政治家的传奇的一生。

吕不韦主持的《吕氏春秋》也叫《吕揽》。虽然在秦朝没有发挥任何政治作用 。就连吕不韦的命也搭进去了。

但是。秦朝灭亡以后。在汉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思想基础。司马迁的《史记》、刘安的《淮南子》都对《吕氏春秋》评价很高。而且是西汉立国之初的主要政治思想理论。

可以说《吕氏春秋》在历朝历代都得到了很高的重视。除了汉代。唐代对《吕氏春秋》也是非常重视的。把它作为是治国安邦良书。

其他观点:

《吕氏春秋》是一部奇书。它是吕不韦把天下那些学养深厚的士人召集起来。组织他们采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长。编撰而成的一部书。

(吕不韦剧照)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吕不韦编撰这部书的目的是什么呢?

有学者认为。吕不韦编撰这部书。目的是想把这本书作为秦国的政治纲领。用这种政治纲领。实现秦国打败六国。统一天下的目的。同时。还想要在秦国统一六国以后。把《吕氏春秋》也作为一个治国纲领。

不过。后来秦王嬴政逐渐长大以后。一方面。由于反对吕不韦专权。想要把权力从吕不韦的手中夺过来;另一方面。又由于吕不韦和他的母亲赵姬、以及嫪毐之间那种让人羞于启齿的关系。所以秦王嬴政就打击吕不韦。罢免了他的宰相。还把他贬谪到蜀地。结果吕不韦自杀而亡。

因为吕不韦自杀了。因此吕不韦想用《吕氏春秋》作为施政纲领的这个目的。就没有实现。

当然了。我们不能说。吕不韦没有这个目的。但事实上。如果吕不韦真的有这样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其实是很难实现的。为什么说很难实现呢?

因为吕不韦这部《吕氏春秋》。是以道家为基础。兼采诸子百家的一种思想合辑。要想以它作为治国纲领。显然是办不到的。

(赵姬剧照)

首先。很少有统治者用道家来进行治国。除非是太平年代。道家不是没有政治立场。但它的政治立场。是站在老百姓一边来考虑问题的。他想要实现的。是小国寡民的目的。而这一点。显然与想实现大一统的统治者的想法。是完全背道而驰的。总之。如果用道家治国。就绝对不可能实现天下统一。

其次。《吕氏春秋》是兼采诸子百家之长的学说。这些诸子百家的学说。很多方面是相悖的。比如儒家和法家。就是一对冤家。不太可能走到一起。墨家同时也和其他家不太一样。而且。当时这些诸子百家之所以能够成立。更重要的就是他们坚持自己的立场。因此才能够在各种学说中脱颖而出。想要在具体的施政中同时运用这些学说。显然是办不到的。

所以我认为。吕不韦编写《吕氏春秋》的目的。应该主要不是为了把它作为一种施政纲领。那么。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

我认为。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洗白自己。或者说。是为了给自己镀金。

(秦异人剧照)

吕不韦想洗白什么?

吕不韦本来是一个商人。他通过做生意。赚了不少的钱。在古代。商人的地位一向都是比较低的。大家对商人也都是不怎么瞧得起的。这是由古代农耕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一个商人很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为大家会瞧不上他。不可能让他走上高位。范蠡就是一个做生意的奇才。他曾经三次让自己变得非常富裕。但是范蠡三次都把钱财全部散光了。他为什么要把这些钱财全部散光?显然他想要告诉世人。他只是玩玩而已。并不想做生意。并不想当一个商人。

吕不韦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后来他成为了秦国的宰相。所以。他无论如何要洗白自己作为商人的一个身份。让大家把自己当成一个文化人。

除了这一点外。吕不韦还要改变人们所谓“奇货可居”这种观念。大家都知道。吕不韦之所以能够走上秦国政坛。是因为他做了一笔大生意。通过投资秦异人。然后实现掌控秦国政坛的目的。这一点。是全天下有名的。

吕不韦不愿意别人有这种想法。所以他才会用一部书。来表明他自己并不是浪得虚名。并不是做生意得到那样的地位。而是自己有真才实学。

(秦王嬴政剧照)

也就是说。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就是包装自己。给自己镀金。

有一件事情。可以证明吕不韦对自己的包装有多厉害。吕不韦在编撰完成《吕氏春秋》后。就对外公布说。谁要是能够对《吕氏春秋》改一个字。那么就奖赏谁“千金”。这也就是“一字千金”的来历。当然了。最终肯定一个人都没有。不可能有人来改。

很明显。吕不韦就是想通过这个。表明《吕氏春秋》是登峰造极的学说。

不得不说。吕不韦真是一个经商的奇才。商业肯定是要做广告的。而吕不韦竟然把广告做得这么漂亮。

不过。我最后还想说的是。吕不韦确实是一个经商的奇才。但是他明显不是一个政治家。就算他用《吕氏春秋》来洗白包装自己。但是最终并没有达到这个目的。而且。由于他在政治上不怎么会玩手段。最终他落得一个被贬自杀的结局。

(参考资料:《史记》等)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眼泪、说拜拜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明天的阳光美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7:43:00

    吕不韦,秦国,春秋,吕氏,秦王,目的,思想,道家,学说,政治

  • 独一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7:43:00

    没想到大家都对《吕氏春秋》是如何集合百家的?其目的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7:43:00

    成书于秦代的《吕氏春秋》。是中国第一部杂家散文集。作者署名的是吕不韦。此人这里不做详尽介绍。因为在刚刚播过的历史大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