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阅读本文前。先提一嘴。樊於期不是桓齮。这是两个不同的人。所有认为樊於期兵败叛逃燕国的。比如《战国史》。又或者把两人事迹身份混用的。比如《秦史稿》桓齮奔燕。都是取自野史或错误的典籍。不可信。
樊於期在正史上的记载极少。仅有《史记·刺客列传》讲荆轲时说到他。原话为“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意思是。秦国将领樊於期因为得罪了秦王。逃到了燕国。被燕太子丹收留。这里的秦王就是还没统一全国的嬴政。
我们熟悉樊於期。是从荆轲刺秦王来的。荆轲为了有机会见到秦王。以人头作礼物。人头就是秦王痛恨之人樊於期。樊於期为助荆轲刺杀秦王。自杀献头。图为汉代石画《荆轲刺秦王》。
林剑鸣老先生著的《秦史稿》。第一段也说过。先是写桓齮奔燕。老先生还加了自注。说始皇本纪与赵世家都可查证。实际上所有秦汉典籍均无桓齮奔燕的记载。纳闷的是到了后面又写了樊於期奔燕。原话为。樊於期原为秦国将军。因得罪于秦。逃亡至燕。这段倒是与《史记》相符。
图为秦始皇画像。
所以。以正史《史记》为准。樊於期是得罪了秦王赢政才叛逃到燕国的。有人问。不是说他打了败仗。怕被降罪才逃到燕国的吗。是。确实。秦军律里杀敌有奖。败仗有罚。但再怎么败也没必要孤身一人逃往他国。留下父母妻儿一大家子包括整个宗族被秦王屠尽吧。再者。翻看秦战史。秦国败仗可打了不少。罚的也有。但没有因败仗被杀头的降领。反而有很多因败仗带罪受重用的。比如秦穆公时期的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三人。与晋军打仗大败。全军覆没。还靠一女子用美色去救。丢人丢到家了。后来不也没事。回国受重用。不久大败晋军。
图为易县镇灵塔。相传为纪念樊於期而建。在它不远处有荆轲塔。
和樊於期同一时期的将领蒙骜。被五国联军打败。蒙骜不也好好的。一直任大将军。同时期的还有李信。打楚国时也兵败。赢政也没责怪他。让他继续为将打齐国、燕国等。所以就算樊於期是兵败了。也不至于丢下整个家族不要了。只身一人逃命。从《史记·刺客列传》可以得到信息。樊於期逃跑后。赢政杀了他全家。还发布悬赏黄金千斤。封邑万户买樊於期的脑袋。
到底是因为什么事。樊於期管不上家人。只能一人出逃。樊於期与秦王赢政肯定是死对头。因为当荆轲要用樊於期的人头当礼物接近秦王企图行刺时。樊於期毫不犹豫自刎。贡献了自己的脑袋。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正史上无任何记载。永远只有那句“樊於期得罪于秦王”。没有明确答案。
如果非要找点线索。除了正史外。野史小说也行。还真能找点有味道的影子出来。明末冯梦龙写的小说《东周列国志》。第103章李国舅争权除黄歇樊於期传檄讨秦王。原来是樊於期造反了。难怪。可惜这是小说。一千多年的后人写的小说。
其他观点:
历史上的樊於期。
战国末期将领。原为秦国将军。后因伐赵兵败于李牧。畏罪叛逃燕国。秦王政杀樊於期全家。重金通缉樊於期。后来荆轲刺秦王。要拿樊於期的头颅作为礼物送给秦王政。好接近秦王政。樊於期知道后自杀了。
先说下樊於期为什么会畏罪叛逃呢。按理说攻打赵国。被赵国第一名将李牧打败。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就算是王翦。在李牧那里也没捞到多少便宜。打了败仗。不至于叛国逃亡吧。后来李信攻楚国。带领20万人打了败仗。秦王也没杀他。而且李信后来还带兵灭掉燕国。至于秦王高价悬赏。并不表示樊于期的地位就有多高。只能说明樊於期得罪秦王的严重性。以及秦王对事态的重视程度;而樊於期的慷慨赴死。说明这个人并不怕死。那樊於期的罪在哪儿。他在怕什么呢?
史书记载。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樊於期再次率军攻打赵国。面对赵国名将武安君李牧。大败。秦军损失惨重。樊於期畏罪不敢回秦国。后叛逃燕国。并拜燕国大将军。秦王大怒。将其父母宗族全部杀害。
疑问又来了。既然不逃跑是死。逃跑也是死。而逃跑的结果是全家被杀。说明他的害怕也不在这里。那唯一的解释很可能就是这次对战赵军的失利。是有大问题的。而这次战败。很可能在军中牵涉面非常广。如果樊於期战败后回到咸阳。那死的人可能就不止樊於期全家了。而他如果在军前自杀。依然可能会牵扯出问题。而唯一能保存众人的方式。只有自己叛逃。让秦王政将怒火撒到自己一个人头上。
至于樊於期为什么会反秦王。
原因应该在秦王政14年樊於期叛逃至秦王政20年樊於期自杀这段时间里。韩国赵国相继被灭。而秦国方面。桓齮战败被李牧击杀。而樊於期在秦王政14年的战败。统兵大将就是桓齮。而桓齮的下一次出场。就到了秦王政18年。桓齮跟随王翦攻赵。桓齮战败被赵将李牧击杀。暂且阴谋论一下。在那个士为知己者死的时代。樊於期的叛逃。是不是就是为了保护桓齮呢?而桓齮的死。很可能也是一场阴谋?
(有种说法是。樊於期就是桓齮。但从史书看。可信度不高)
一家之言。不喜勿喷
其他观点:
樊於期为何反秦王。因为秦王灭了樊於期的全家。这不共戴天。血海深仇何止要反秦王。撕了秦王的心都有了。那么秦王为什么会杀樊於期的全家呢。原因有两个。
樊於期本是秦国的一位大将。深受秦王的器重。应该说是不会反也不敢反秦王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樊於期打了败仗。败给的是赵国大将李牧。第一次打了败仗的时候。秦王就怒气三丈了。于是继续让樊於期领兵。不过秦王要的是胜利。
可惜樊於期两次都败给了李牧。樊於期知道回去的结果会是什么。所以他逃跑到了燕国。燕国众人也不想接收这个烫手山芋。收留了他就等于与秦国为敌啊。秦王正气头上。肯定会派兵来攻打的。幸好樊於期曾经私自放走了燕国的太子丹。这才被太子丹收留了。
樊於期知道秦王不会放过他。而燕国也不是久留之地。当他知道了赵国要派荆轲刺秦。而荆轲需要两样东西送给秦王。以此获得秦王的信任。一样是就是樊於期的人头。另外一样是庶地督亢的地图。樊於期也不想燕赵为难。所以便主动自刎。
荆轲刺秦虽然没能成功。但是樊於期的壮举。关键时刻敢挺身而出的精神还是被后人敬仰的。樊於期之所以那么恨秦王。最终要反秦王。是因为他为了秦的江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秦王最终要灭了他全家。他实在是因痛生恨。
樊於期虽然是秦国的大将。但是他内心其实憎恨秦以大欺小。以及秦王的暴虐。所以樊於期领兵打赵国的时候。就私下怂恿过秦王的弟弟成嬌。建议他带兵攻打回去。然后自立为王。为了说服秦王弟弟成嬌。樊於期渲染吕不韦和太后之间的不耻关系。他才是大秦的正统血脉。
其实这里也说明了樊於期是有自己的野心的。他并未想一直听命于秦王。只是想抓着手里的一张王牌来反秦王。所以就算秦王没有杀他全家之前他就早有反意。在那个纷争的时代。谁都有翻身做王的想法。樊於期也只不过是缩影而已。
这就是长安君成嬌叛变的原因。不过这事被秦王的眼线察觉了。秦王知道自己的弟弟受樊於期等人蛊惑的成分很大。所以秦王已经有了除掉樊於期的想法。在后来连续败仗之后。樊於期只好选择了逃跑。秦王为了泄愤。把樊於期全家杀了。所以樊於期就决定公开的出来反秦王。
我认为樊於期反秦王这些都是外因。他反秦王的真正原因可能和自己的野心与无奈有很大关系。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9510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秦王,秦国,败仗,燕国,打了,史记,自己的,全家,也没,的是
没想到大家都对樊於期为何反秦王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阅读本文前。先提一嘴。樊於期不是桓齮。这是两个不同的人。所有认为樊於期兵败叛逃燕国的。比如《战国史》。又或者把两人事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