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军队野战能力的强弱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原创

一支军队野战能力的强弱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好文

热门回答:

1934年12月14日。红十军团在谭家桥对战王耀武补1旅的战斗中仅仅是失利而已。因为在兵力几乎对等的情况下。王耀武也无力一口吃掉红十军团。在牺牲300余人取胜无望后。是红十军团主动撤出了战斗。只不过如果此战获胜。红军可以得到有效补充同时震慑住其它各路敌人。进而在皖南站稳脚跟。这才是最遗憾的。

红十军团时有兵力三个师(第19、第20、第21师)约6800余人。其中战斗人员也有4000多。所以谭家桥一战虽然没有打好。但是主力尚在。然而接下来最致命的因素。是黄埔一期的军团长刘畴西在谭家桥战后有些畏手畏脚。部队士气也没有鼓舞起来。在此后的半个多月的野战中连续失利。天寒地冻之下。粮弹两缺的红军遂陷入困境。

比如在1935年1月初的转战中。红十军团曾经在野战中遭遇敌一个浙江保安团。在整体兵力至少是敌人三倍的情况下。刘畴西却只派出一个营接战。打不动再上去一个营。形成了兵家之大忌的“添油战术”。由于未能迅速解决战斗。当敌人援军闻讯赶来时。我军只能撤出战斗。如此转战大半个月往返十余个县。在十余次大小战斗中竟无一胜。而红十军团的损失却不断增大。

统一指挥各路敌人的是浙江保安处长、刘畴西的黄埔同学俞济时。其实他手里的部队并不很多。大约有两个正规师、一个补充旅和一堆保安团。满打满算20个团的兵力。但是红十军团未能做到每战集中兵力歼敌一部。自身反而不断遭到伤亡。撤到怀玉山地区时仅余不足3000人。情况因此严重恶化起来。

俞济时指挥向怀玉山合围的敌军共14个团20000余人。如果红十军团果断突围撤往闽西北苏区。是可以摆脱敌人保存力量的。可惜由于行动迟缓。除刘英、粟裕率800人跳出合围圈外。军团主力不幸失败。就这样。红十军团留下来的建制部队。只有粟裕带出来的一个步兵连、一个机枪连和一个炮兵连。几经战斗。几经辗转。到达闽西北苏区时尚存400余人。

通过与闽西北军区独立师的合并。以500余人组成了红军浙西南挺进师。然而就是这支小部队。却勇敢地直插敌人的核心统治区开展游击战争。引起了南京政府的极度恐慌。创造了战史上的奇迹。敌浙江保安副处长宣铁吾曾经指挥数个保安团前来“进剿”。结果多次被粟裕击败。最惨的一次连浙江保安部队的“士官教育团”都给打垮了。老蒋一边怒斥黄绍竑、宣铁吾无能。一边派来正规军进行更大规模的“围剿”。

第一次来的是卫立煌和罗卓英。其中以四省边区剿总副总指挥、第18军军长罗卓英指挥的32个整团专门进攻挺进师。其兵力规模远大于俞济时所部。并且核心力量第18军还是蒋军最精锐的嫡系部队。野战能力肯定要超过王耀武的补充第1旅。然而从1935年8月起大战240天。罗卓英不仅未能消灭红军挺进师。粟裕的队伍还壮大到1000余人。一直坚持到了第18军南调两广。

第二次来的是湘军悍将刘建绪。就是在湘江战役中担任湘军前敌总指挥的那个家伙。他指挥的部队有六个师、两个独立旅和地方保安团共合计43个整团的兵力。甚至还超过了罗卓英的人马数量。然而从1936年12月开始。尽管敌军多次大肆进攻浙西南游击区。结果均是无功而返。直至抗日战争爆发。红军挺进师仍然活跃在闽浙交界地区。让敌人无可奈何。

红十军团近7000人未能打开局面。且在短时间内即遭遇失败。而其余部仅400人面对更为优势的敌人。却能坚持三年游击战争而红旗不倒。并且最终成功地加入新四军。这里面的经验和教训都是极为深刻的。而粟裕将军经过三年游击战争的磨练。也逐渐成长为我军优秀的指挥员。以及后来大兵团作战指挥的佼佼者。那么这支部队的野战能力为什么这么强呢?

一、敌强我弱时部队要保持合理的编制。

事实证明。在兵力、火力和物资补充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编组较大兵团与敌人进行正面攻防作战。是非常不切实际的。也正中敌人下怀。这跟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非常相似。在敌人优势的炮火和空袭之下。红军以简陋的装备跟敌人大打阵地战。伤亡非常之大。且不能围歼敌人的有生力量从而陷入消耗战。由于敌人的兵员物资补充源源不断。我军最后肯定要陷入被动。

而红军挺进师在发展到1000余人后。仍然编组成为四个纵队和两个独立支队分散活动。作战单位可以是数百人。也可以是几十人或者十几人。部队的机动性和灵活性都远超敌军。如此才能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不被纠缠住。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二、军事主官的作战指挥要灵活而果敢。

兵贵神速啊。粟裕能够率领小部队成功突围下。就是秉承这一原则。不怕苦不怕累。在敌人没有完成合围时坚决杀出一条血路突出去。而绝不能有半点犹豫和拖泥带水。而刘畴西和后来皖南事变中的新四军政委作风相似。作战指挥瞻前顾后。坐失戎机。会给部队带来非常不必要的损失。

其实粟裕在三年游击战中也曾经多次遇险和负伤。但是他和战士们秉承“快而灵”的原则。每每化险为夷。这里面既有天赋。更多的还是指挥的艺术。

三、部队要具备较高的单兵素质和整体战斗素养。

无数次的战斗实践。让粟裕和他的战士们都成为了战术高手。在野战中采取兜圈子、大小圈、“8”字形、“S”形、电光形、回马枪、东去西返、早出晚归等多种方式。让敌人根本摸不到我军的行动规律。挺进师各部宿营绝不住大村庄。因为路口过多不易警戒。每到一个地方先要熟悉地形。把制高点和可以利用的大路小路通通了解清楚。

敌人大部队进攻。挺进师迅速转移不与之决战。一旦发现落单的小股敌人。则集中兵力坚决打;敌人来抢山头。挺进师就跳到外线袭扰其后方;敌人重兵包围“梳”过来。挺进师就迎面秘密行军钻出去。总之让敌人抓不住红军主力进行所谓的决战。而挺进师则寻机吃掉敌人一部。如此往复。敌人的“围剿” 每次均告破产。

四、部队的武器装备要能够基本满足作战需要。

红十军团的战斗人员虽有4000余。但枪械却只有1300多件。所以其装备水平也确实不适合与敌人进行正面攻防。而粟裕的红军挺进师却能够多次集中兵力歼敌一部。从而缴获大批先进武器武装自己。尤其是浙江保安团队的“士官教育团”被歼的那两个整连。其武器装备使挺进师半数战士换上了新枪。弹药也比较充足。如此良性循环的结果。是小股敌人在挺进师手下根本走不上两个照面。

打仗要想打赢。有趁手的家伙什当然也是很重要的。

其他观点:




第三个就是作战经验。作战经验来自于战斗中的磨练。一支从枪林弹雨中拼杀走出来的作战部队。和一个从未上过战场的作战部队比。显然作战经验更强。战斗力也更强。作战经验在战斗中的作用太重要了。凭枪声能判断出武器。人员数量。甚至是对手的作战经验。战场上有老兵不怕炮一说。不是没道理的。能根据炮弹声音判断炮弹落点。战斗经验也能够使头脑保持冷静。能更好的发挥武器装备的作用。战斗经验就像下棋。不光看到眼前的目标。还要判断出对手的运动轨迹。也会为自己找好退路。作战经验是一个部队战斗力的技术支持。不可或缺。



其他观点:

决定一支军队的野战能力。最主要是指挥员的军事素质。在我军的战史中。粟裕、徐向前都是能把地方部队打造成野战劲旅。抗战胜利后。山东八路军主力和新四军第三师进军东北。全面内战爆发。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后来陈毅的山东野战军和粟裕的华中野战军会合。毛泽东明确指出战役指挥由粟裕负责。取得了宿北战役和鲁南战役的胜利。组建了华东野战军。粟裕指挥所部取得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作战、廊广战役、上海战役等的胜利。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战略反攻阶段。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被刘邓带到大别山。徐向前把地方部队打造成劲旅。取得了运城战役、临汾攻坚战、晋中战役、太原战役的胜利。刘伯承元帅说。我军最会打仗的二个人。一个是粟裕。一个是徐向前。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风华三生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风华三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8:42:48

    敌人,作战,部队,战役,军团,兵力,粟裕,红军,野战军,保安

  • 夜深时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8:42:48

    没想到大家都对一支军队野战能力的强弱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8:42:48

    1934年12月14日。红十军团在谭家桥对战王耀武补1旅的战斗中仅仅是失利而已。因为在兵力几乎对等的情况下。王耀武也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