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殉葬有多残忍?人殉在历史上如何发展的?
原创

商朝殉葬有多残忍?人殉在历史上如何发展的?

好文

热门回答:

人殉制度是指古代葬礼中以活人陪葬的一种陋习。其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盛行于奴隶制时期。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开始式微。自汉以后基本绝迹。但在辽金时期却再度死灰复燃。此后断断续续一直持续至清末。直到民国以后才彻底消失。那么。人殉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呢?简单介绍一下。

目前关于人殉制度诞生的时间。仍然无法准确判断。不过根据现代考古发掘的考证。这种残忍的制度早在史前文明时期便已经开始出现。对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掘中。均曾发现人殉现象。

虽然人殉制度出现较早。但其最为兴盛的时期。却是在商周时期。根据现代考古发掘。商周时期的贵族大墓中。基本都有殉人。多者数百、少者数十。而《墨子·节葬》也有“天子、诸侯杀殉。多者数百。少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少者数人”的记载。由此不难看出商周时期人殉现象的普遍性。

而人殉制度之所以会出现。而在商周时期达到鼎盛。目前推断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对生老病死现象的曲解。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人在去世之后仅仅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或者说是换了一个地方生活。因此。贵族们在生前享尽荣华富贵之后。通常也想在死后继续享受。而人殉便是为了使祖先在死后仍然能够享受到仆人的伺候。

二是殉葬者创造价值较少。彼时被殉葬者多为奴隶。而由于当时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生产力较低。因此奴隶对于贵族的价值相对较低。他们的产出甚至不足以养活自己。这导致奴隶主对于奴隶的性命并不在意。用他们陪葬自然也就毫不怜惜了。

三是殉葬者地位相对较低。商周是典型的奴隶制时代。在那个等级极为森严的时代。贵族们不仅享受着大量特权。而且地位高高在上。而战俘、奴隶、农奴地位极低。殉葬制度。其实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彰显地位等级。为此贵族阶级甚至还对不同等级的殉葬人数进行了规定。

商周时期的殉葬到底有多残忍?考古学家曾在安阳殷墟商王陵墓区发现一座大墓。在椁的顶部和四周便发现了成批的殉葬奴隶。整座大墓共发现殉葬奴隶三百六十多人。而其中大多数都是不满二十岁的青少年。甚至有大量幼童。

又如根据《史记·秦本纪》的记载。秦武公去世之后。“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而称霸西戎的秦穆公殉葬者更多。“三十九年。缪(穆)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车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

一是生产力逐渐得到提升。进入春秋战国以后。随着生产工艺的提高和铁器逐渐被用于农业生产。这使得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这种情形下。奴隶和百姓的产出除了能够满足自身生存需要。还可以为奴隶主和统治者提供大量的剩余价值。如果再以殉葬消耗人力。显然不太合算。

二是人口资源重要性凸显。进入春秋战国以后。列国之间的战争不仅日益频繁。而且战争规模不断扩大。伤亡代价不断增加。这导致战争对国力的消耗极为严重。这便使得各国统治者对于人口不得不予以重视。当时人口的多寡甚至足以成为国家实力的衡量标准。如果再将人力消耗在死人身上。显然有些不合时宜。

三是奴隶制逐渐成为历史。进入战国以后。列国为了图强。纷纷进行变法。而列国变法的一个核心。便是逐渐削弱贵族特权。加强统治者的集权程度。而随着列国纷纷变法。奴隶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便使得贵族或统治者。再也不能轻易的一言决人生死。

△秦汉后陶殉取代人殉

如上。春秋战国以后随着列国逐渐废除人殉。列国皆开始出现以陶殉取代人殉的现象。如此一来即可以废除人殉。而且还能一定程度上保证墓葬规格。

不过。此时人殉制度虽然被逐渐取消 。但人殉现象仍然时有发生。例如秦始皇去世之后。秦二世下诏“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而根据《史记·秦本纪》的记载。为了防止秦始皇陵的布置和机关被泄密。又有不少工匠和奴隶被封死于陵墓。

直到西汉以后。人殉制度才算是真正退出历史舞台。而这主要源于两个因素:一是奴隶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列国都通过变法削弱了贵族特权。但除秦国以外列国变法都不算彻底。因此贵族特权仍然得以一定程度保留。西汉以后贵族特权才算彻底消亡。

二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之后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主流。且对人们的影响日益深重。而人殉制度与儒家思想显然是背道而驰的。而汉朝以后人殉制度的基本绝迹。与此不无关系。

辽金以后人殉死灰复燃。元朝大力鼓励殉葬行为

从秦汉逐渐消除人殉制度。一直到南宋时期。人殉制度已经被基本消除。然而到了辽金时期。人殉制度竟然再度死灰复燃。而元朝建立之后。统治者更是大力鼓励民间的殉葬行为。而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应该主要源于以下两点原因:

一是游牧民族仍有奴隶制特点。游牧民族因抗灾能力有限。因而经常对周边部落或政权进行掠夺。而掠夺来的人自然就成了他们的奴隶。与奴隶社会一样。主人同样对掠夺来的奴隶拥有处决权。再加上草原能够养活的人数实在有限。以及游牧民族的人文思想相对较为落后。因此对于奴隶的生死他们也并不是很在乎。

二是元朝等级制度极为森严。辽人入主中原建立元朝之后。却开始推行极为严格的等级管理制度。元朝统治者将不同人种分为几个等级。对底层百姓实行残暴的统治。而出于统治的需要。他们对于民间的殉葬行为不仅不予以制止。反而大为鼓励。

关于这一点。《元史》之中多有记载。例如《元史·卷三十四》有载“顺德马奔妻胡闰奴、真定民妻周氏、冀宁民妻魏益红以夫死自猛殉葬。并旌其门。”《元史·卷三十五》也有载“大宁和众县何千妻柏都赛儿。夫亡以身殉葬。旌其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从辽金到元朝。虽然人殉现象得以死灰复燃。但当时朝廷只是对这种行为不予以禁止或极为鼓励。但却不像商周时期那样形成固有制度。因而并不具有强制性。而且殉葬对象也不再固定为奴隶。

明英宗废除殉葬制度。清朝入关后再度恢复

由于元朝统治者对人殉制度的鼓励。导致人殉在明朝得以延续。明太祖朱元璋死后殉葬的嫔妃多达三十八人。为明成祖朱棣有十六人(《李朝实录》称三十余人)。明仁宗朱高炽有五人。明宣宗朱瞻基则有八人(另说七人或十人)。

可见。明初不仅有人殉现象。而且为皇帝殉葬者多为嫔妃。不过殉葬之后其家族多少会得到一定补偿。《明史·后妃传》对此有载。“初。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若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自锦衣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千百户。带俸世袭。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历成祖、仁、宣二宗皆然”。

正统四年(1439年)。周王朱有炖去世。临死之前曾向明英宗表达了死后丧事从俭、不需要殉葬的意思。明英宗便下旨给其弟朱有爝。嘱咐其“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年少有父母者遣归”。可惜诏书下达的还是有些迟。朱有爝已经按照定制。命令哥哥的“妃巩氏、夫人施氏、欧氏、陈氏、张氏、韩氏、李氏皆殉死”。

或许是受此事影响。当明英宗朱祁镇于天顺八年(1464年)临终之际。留下遗诏废除殉葬制度。而明英宗之子明宪宗朱见深临终之前。同样在临终自己强调不必殉葬。连续两代皇帝的坚持。这才使得殉葬制度在明朝皇室得以废除。不过。明朝皇室虽然废除了殉葬制度。但民间受元朝以来影响。殉葬现象仍然存在。

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竟然在法律层面又再度恢复了殉葬制度。“满人好殉葬。上下皆然。夫死妻殉是定法”。殉葬制度再度扩散至全国上下。直到康熙十二年(1674年)“乙卯。禁八旗以奴仆殉葬”。至此“八旗以奴仆殉葬”的制度才被废止。

不过。清朝统治者却仍然大力表彰“夫死妻殉”的行为。称之为“烈女”、“节妇”。并为其修书、立牌坊。这导致民间人殉制度一直未能根除。直到民国以后。随着新思想的不断涌入和民智的开化。人殉现象才全面得到遏制。并最终消失。

实际上。所谓的“冥婚”也算是“人殉”的一个变种。而现代的“纸人”其实也同样可以视为人殉现象的一种变相延续。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心太野╮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8:58:51

    制度,奴隶,元朝,时期,列国,统治者,奴隶制,现象,贵族,商周

  • 心太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8:58:51

    没想到大家都对商朝殉葬有多残忍?人殉在历史上如何发展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8:58:51

    人殉制度是指古代葬礼中以活人陪葬的一种陋习。其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盛行于奴隶制时期。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开始式微。自汉以后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