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图片来自网络)
奏折的名气很大。仿佛臣子向皇帝的上书都叫奏折。但其实奏折始于清朝顺治年间。真正形成制度还是在康熙雍正年间。总共也才两百多年。
奏折不同于正式文书。它是严格保密的。官员写好奏折后密封。通过驿站送到京城。重臣的奏折直接送到皇宫门口。非重臣的奏折由皇帝指定大臣转交。只要皇帝发现奏折到手后有开启过的痕迹。严查!
奏折完全绕开了通政使司和内阁。皇帝朱批认可后直接原路返回。官员再写正式报告。实际上奏折已经成为官方文书。
奏折制度对清朝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它最初却是为了皇帝跟亲信聊天用的。因此最开始没人去管它。官方也不存档。
满人非常讲究请安。尤其是家奴对主子。请安更是必不可少的。相对于皇帝而言。他的亲信奴才(不是大臣)都有向他请安的必要。所以奏折最初的功能是方便亲信给皇帝请安和谢恩。
请安其实就是问皇帝身体好吗。谢恩就是谢主隆恩。对于这些内容。内阁没有讨论的必要。皇帝也只能回复“朕安”、“朕知道了”。
顺治皇帝是奏折的开创者。可他不怎么感冒。他的儿子康熙帝开始也没在意。直到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之后。一连二十多年里。康熙帝开始喜欢上这种跟亲信一对一的密信沟通。奏折的保密加严。
皇帝跟臣子聊天。总是会谈到国事。于是奏折的内容也从单纯的请安谢恩的废话。逐渐带上了具体事务。保密程度更上层楼。
康熙帝和雍正帝父子俩见奏折这么好用。都下旨将上奏折的官员范围扩大。使得其由亲信奴才扩大到部分高级官员再到二品以上官员。也是在雍正时期。奏折制度正式形成。奏折格式固定。奏事折和奏安折要分开上等等。规矩分明。
奏安折就是满族传统的体现。完全是废话。此外由于官员水平不一。奏事折水平也参差不齐。也有大量废话。因为地方官没有那么多正跟皇帝说。只能瞎扯。而奏折作为大臣和皇帝的密信。理论上没有第三个人能看到。所以内容可以很随意。可以越职说别的部门的事。可以跨地说外地的事。甚至可以说你听说的的事。
正是这种一对一的秘密奏折交流。使得皇帝可以获得来自全国各地的信息。同时以此来制衡大臣。比如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都有上奏的权力。两江总督就不敢乱来。万一江苏巡抚偷偷报上去咋办?反过来也一样。这两个封疆大吏就成了中央手中的乖乖仔。
为了获得足够的信息。清朝皇帝对官员的上奏折频率有严格的要求。在京的监察官员更是天天要上。没事说也得上奏说明为什么没事。
外地的官员要求没这么频繁。但有些官员为了博得皇上欢心。奏折是一封接一封。比如康熙年间的奏折数量冠军赵弘燮。因为试图隐瞒水灾。被康熙帝臭骂一顿。之后经常向康熙帝报告各地天气。一副改过自新的样子。
皇帝忍受批这些奏折的原因就是为了了解地方情况。所以如果官员在奏折里写官样文章。不透露地方情况。大概率会遭一顿骂。
当然。如果皇帝高兴。也会多写其他字。比如雍正帝那句著名的“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翻译过来就是:你们不辜负朕。朕也不亏待你们。加油!
其他观点:
这个问题蛮有趣的。我们知道。皇帝是要批阅奏章的。如果是一个勤政的皇帝。那每天要处理的公文相当地多。可能要从凌晨一直忙到晚上。
这本来也可以理解。但如果要批阅的有许多是垃圾奏折。就有点郁闷了吧?
下面是台湾网友整理的部分清代皇帝奏折和回复。大家感受下:
闽浙总督:这是台湾的土产叫芒果。献给皇上您
康熙:知道了。这种东西没什么用。不要再送了
过了一个月...
闽浙总督:这是台湾的土产叫芒果。献给皇上您
康熙:知道了。以前没看过芒果。本来想看看。看了之后似乎没什么用。以后不要送了(让你别送了你他妈还送什么送)
福建水师提督:禀告皇上。台湾有个妇人拾金不昧
雍正:已读(这点破事也发奏折?)
杭州织造:禀告皇上。朱一贵聚众起兵了!
康熙:你说话没头没尾的。什么鬼
其实皇帝这么回复已经很客气。因为这个杭州织造报告的消息。其实是个旧闻。早在之前两个月就有人报告过
闽浙总督:禀告皇上。台湾有奸民聚众起事了!
康熙:这件事有点大。正在写招抚谕旨
按照历史记载。朱一贵当年4月底起事。闽浙总督5月初上报。6月中旬清军登录。6月底局面平息。然而这个杭州织造孙文成却在7月跟皇帝说“台湾有人聚众起兵啦”..
可以想象皇帝的心情...
杭州织造:法雨寺住持圆寂。还有个叫仇兆鳌的文人前段时间也死了
康熙:你把向朕请安的褶子和这个奏折放在同一个封套里面。欠收拾吗?
这位官封杭州织造的孙文成不仅糊涂。还特别喜欢向皇帝请安。下面是他给雍正写的请安奏折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
雍正:朕很好。又胖了一点
可能是因为孙文成的请安奏折太多。皇帝都被搞糊涂了。比如下面这样
杭州织造:这是天气和粮食价格报告。请皇上过目
雍正:朕很好
这个直隶总督也很莫名其妙。已经上奏过的内容。翻来覆去地发
直隶总督:这是顺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初下雨的情况
康熙:到处都下雨。报告雨晴的奏折太多了。而且京城和京北的情况我早就知道了
直隶总督:这是顺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初下雨的情况
康熙:已经回复过了啊
直隶总督:这是顺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初下雨的情况
康熙:已经回复过了啊
直隶总督:这是顺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初下雨的情况
康熙:京城和京北12日又下了大雨我已经听说了。不必再报告了
直隶总督:这是顺天府保定府等地6月中旬下雨的情况。河道状况安好没有蝗灾
康熙:(尼玛....)27日的雨我知道了。不要再继续报了(啊啊啊)
本来以为终于消停了。第二年又来了
直隶总督:这是顺天府永平府等地下雨充足的情况
康熙:雨水早就充足了。你的报雨奏折也太密集了(你他妈是在刷屏吗?)
这还是那位直隶总督(当时是巡抚)
直隶巡抚:我可以回京城给皇上过生日吗?
康熙:不必上本
直隶巡抚:3月13日那天我来给皇上庆生?
康熙:不准来!
此数据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属公开可查数据。
来开个脑洞。如果把康熙雍正批复的奏折生成一下聊天记录:
对话1
对话2
对话3
对话4
皇 上:我 真 的 够 了。
分享一些评论:
@ UHA特浓抹茶牛奶糖
其实杭州织造和皇上有点甜啊!
“你好吗?”“我很好。”
知道你好就好……
@ Guri阿
直隶巡抚网卡了吗?
@叶藏本人
直隶总督在干嘛啊。怎么像个水军?
@雨聲細
那位其实不是反复发。网卡的时候可能就会那样儿
@_天天天黑了
每条都回复。感人
果然当皇帝有当皇帝的苦啊!
内容来源:综合 / 公众号 :大叔爱吐槽(dashuaitucao) 微博 @数知实验室 @七英俊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
其他观点:
长居深宫大院中的皇帝。想要了解自己的江山。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读大臣给自己的报告——就是这一份份的文书。奏折是到清代才有的一种特殊文书形式。
毕竟像明万历皇帝那样数十年不上朝的皇帝并不多。自古勤政的皇帝。都会勤勉政务。批阅这些从全国各地发来。历经条条驿道。最终汇聚到全国最高权力中心的文书。
秦始皇用石量书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每天要批阅够一百二十斤的奏折。才能休息。当然。如果是现在的一百二十斤纸张。估计秦始皇这个皇位坐不了两天就累趴下了。当是的一百二十斤是竹简。就相当于二十万字左右。秦始皇这么辛苦治理国家。还被一些人骂作对权力太过贪婪。秦始皇若在天有灵。必定气的拿一卷子竹简摔他一脸。
勤政治的雍正帝
清代最为勤政的皇帝当属雍正皇帝了。据统计。雍正在位的13年间。共留下朱批奏折四万余件。有的奏折上的批语。竟然比奏折本身的内容还要多。最多可达一千余字。再加上其他的一些文书。算下来雍正皇帝在位期间。平均一天要写3000多字!诚可谓是古今中外少有的勤政的皇帝。正如雍正皇帝自己有言:
“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批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言。”
雍正元年朱批
当皇帝也不是想象的那样容易呢。
此外。清代的皇帝并不是只用汉语批阅。必要时还用满文批阅。
康熙皇帝的满文朱批
这样看来。清代的皇帝至少都懂双语了。真是不容易!
朱批的形式与含义
常见的朱批形式有三种
一、知道了
各种按程式走的奏报。如雨雪粮价、河流水位、每年需要呈报的数据等这些奏报。只需要皇上留个底。万一哪天犯什么事。中央有据可查。这类奏报。基本上回复就三个字:知道了。意思就是。你可悠着点。我这里门清。
二、该部速议
该部就是指立户礼兵刑工六部。若大臣的奏折中有争议的事情需要定夺。皇上也拿不定主意。就会交给相关的部门。讨论后再做决定。
三、具体的指示
康熙回复曹寅的朱批
如果是皇帝可以直接下指示的。就会直接附上简短的朱批。
综上所述。在古代当皇帝也不是一个好活。全国各地的事情都要操着心。很多事情并不是“知道了”或“朕已阅”就能解决的。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敬请关注@熊二History。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30357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奏折,皇帝,雍正,皇上,总督,康熙,杭州,织造,这是,朱批
没想到大家都对当皇帝批奏折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是不是只要写“朕已阅”就好了?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图片来自网络)奏折的名气很大。仿佛臣子向皇帝的上书都叫奏折。但其实奏折始于清朝顺治年间。真正形成制度还是在康熙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