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秀才’’‘‘酸秀才’’,放在现在也是本科水平了,怎么在古代就那么被“鄙视”呢?
原创

‘‘穷秀才’’‘‘酸秀才’’,放在现在也是本科水平了,怎么在古代就那么被“鄙视”呢?

好文

热门回答:


自古以来有\"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一说。也就是说。在这三种读书人里。举人最有钱。进士次之。秀才最穷。

中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文帝杨坚开始创立。隋炀帝杨广继续推行。唐朝正式把科举作为选官制度确立下来和进行完善。

\"科举\"即分科取人。古代科举分四级: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院试登科后叫\"秀才\";乡试合格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登科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登科后叫进士。殿试分三甲:一甲\"进士及第\"。只取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进士出身\"若干名;三甲为\"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古人不是人人都能读得起书上得起学。只有家境殷实的家庭。才供得起家里孩子读书。即使是中等收入的家庭。往往没读几年书就把家里读穷了。有些人虽然考取了秀才功名。但也已经把家里读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

秀才没有国家俸禄。但可以获得一定特权。比如免除赋税徭役。见县官可以不下跪。一般案件不受刑。可以出任官员幕僚。或者当私塾先生。给大户人家做管家、掌柜之类的客卿。所以这些秀才如果没有中举。大多只能回乡以教书为生。他们在经济上并不富裕。只是在社会地位上稍高于平民。他们是科举金字塔下的最低一层。所以被称为\"穷秀才\"。

而\"酸秀才\"既可以说是指读书人贫寒。也可以指读书人醋味重。既在身份地位上高于一般平民。有一定的学识。在经济上又贫寒。所以容易形成一股酸腐之气。称人们称之为\"酸秀才\"。\"穷秀才\"。

其他观点:

秀才的录取率是很低的。

古代读书人一辈子都考不上秀才的。占百分之八十。

比如洪秀全。考了十多年。仍然考不上秀才。

秀才有很多特权:免除徭役、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

但秀才考上以后。也需要不断参加测试。

比如岁考。两年举办一次。成绩分六等;一、二等赏为“科举生员”。可参加“科考”。科考一、二等可取得乡试的资格;岁考三等无升降。岁考第六等则黜革。

所以如果考试成绩很差。还有被免除秀才头衔的危险。

这样来看。按照录取率来说。秀才比考大学难多了。

而且考上大学以后。不会随便被开除吧。但秀才会被罢免。

然而。这并不能说明秀才的文化水平。就比今天大学要高。

萨沙记得张学良说过他读东北讲武堂的事情。说他轻松考取了班上第二。

但这不是说他的成绩多好。或者是张作霖的儿子。而是班上大部分是军人出身。很多人识字都不多。

道理也是相同。

萨沙老妈有个同事。他老爸是正儿八经走过长征的老红军。

然而。建国后他就在老家一个县城。担任看守所干部。干了一辈子还是副所长。级别不高

而他的战友们很多是将军了。

为啥?

就是因为他不识字。文化程度太差了。无法做复杂工作。只能看守犯人。

道理也是一样。

那个年代。八路军新四军里面。只要读过几年私塾。能够读信、写信的。都叫做知识分子。只要作战勇敢。没有很早牺牲。建国后基本都是比较高的干部。退休是最惨也能混到副师级。

然而。这种也是很少了。百分之七十五的年轻士兵不识字。剩下识字的大部分也就是认识几百个字。能够写个便条。看懂报纸大标题而已。就今天标准还是半文盲。

道理相同。古代也是如此。绝大部分农民不识字。所以一个县城读书人其实很少。而且通常水平比较低下(私塾老师很多自己都不是秀才)。

所以。虽然录取率低。但实际上不代表秀才的文化程度有多高。同今天大学生是无法相比的。

其他观点:

中国封建社会比较长。自从隋朝建立了科举制度以后。各个朝代的科举制度也不完全相同。就以清朝为例来说一下这个事情吧。

我们就以大家熟悉的范进为例来说吧。范进没有中举之前就是一个秀才。

秀才放到现在也就是个初中毕业。绝对不是什么本科毕业。

古人读书。读到一定程度。遇到的第一次考试。就是乡试。也就是县一级的考试。如果过关了。就可以取得“秀才”这样一个名分。

考秀才就如同考县城里唯一的一所重点中学一样。对有些人来说简单。对有些人来说就很难。很多人到这一级就卡住了。 比如蒲松龄就是这样的。孔乙己也是这样的。

范进考个“秀才”。就考到了五十四岁。他的老丈人胡屠户就说过。看他是个读书人。才把女儿嫁给了他。

考上秀才只能证明你是个读书人的身份。有了这个秀才身份之后。才有资格参加下一个层级的考试。就是省试。省一级的考试。如果省一级的考试通过之后。就叫举人。这个举人就有意义了。他就有资格到政府的基层机构当个“小吏”了。

比如范进。考中了举人之后。最先就到一个县。当了个县教育局长。这个教育局长。也就掌握了一个县的读书人的考试命运。在清朝那种腐败的官场。范进很快就会致富了。

当然。如果你的理想更远。有了举人的资格。还可以到首都去。参加朝廷举行的考试。考上了叫进士。就踏入了做政府官员的台阶。一般差一点的都是从副县长开始的。慢慢的可以根据政绩往上升。

范进五十多岁才好不容易考上举人。都已经高兴疯了。当然不会想着再去考了。

9

那么为什么会流传下来“穷秀才”和“酸秀才”这样的说法呢?

先看“穷秀才”。

过去有句老话叫“穷文富武”。对草根阶层的老百姓来说。往往是穷人家的孩子。喜欢的是读书考试。走科举考试来改变命运的这条路。富人家的孩子锻炼锻炼身体。认识几个字就可以了。不必去参加那种折磨人的考试。

本身家底薄。一个大劳力并不干活补贴家用。只考上秀才。也没有到政府部门当公务员的资格。加上读书多了。“手无缚鸡之力”。啥也干不了。因此“穷秀才”就是个常见现象了。

你看没有中举之前的范进。他们家有他老婆和他的老娘。他本来应该是家里的经济来源。但是他啥也不会干。家里都没有米下锅了。让他去卖一只鸡。他都卖不了。

再看这个“酸秀才”。这个酸就是说这些人毕竟读过一些书。说话做事的时候咬文嚼字。故作斯文。最典型的大概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了。

孔乙己明明已经落魄了。但是他给人打短工还要穿长衫。他说话的时候。明明是偷人的书。他非要咬定是“窃”。还创造了名言“窃书不是偷”。平时说话时。他也会冒出文言“多乎哉。不多也”。这些在一般的民众看来。有一股子不接地气的“酸腐”气息。所以也叫“酸秀才”。

“穷酸”就是对那个时代底层读书人的最精准的概括。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几度无言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几度无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20:00:33

    秀才,科举,读书人,举人,进士,考试,乡试,殿试,是个,录取率

  • 眼角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20:00:33

    没想到大家都对‘‘穷秀才’’‘‘酸秀才’’,放在现在也是本科水平了,怎么在古代就那么被“鄙视”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20:00:33

    自古以来有\"金举人。银进士。穷秀才\"一说。也就是说。在这三种读书人里。举人最有钱。进士次之。秀才最穷。中国的科举制